編者按: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引進和培育了一批知名專家和青年學者。為了迎接新學年的到來,黨委宣傳部與人力資源管理處共同策劃,邀請我校的部分千人計劃專家、青年千人計劃專家和青年長江學者分享他們的科研經曆和教學經驗。我們將陸續推送係列專訪。
鄧文斌,男,江西萬載縣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016年8月1日出任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院長。在此之前,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和分子醫學係的終身教授。鄧文斌教授是一名從事神經膠質細胞及幹細胞研究的學者,也是一名從事藥物研究與開發的、具有較豐富的醫藥生物技術轉化和產業化經驗的科學家。鄧文斌於第二軍醫大學獲學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獲碩士學位,美國新澤西州立Rutgers大學獲博士學位,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2006年為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師,2006年起成為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鄧文斌教授發表具有影響的學術論文86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61篇),申請專利6項,2010-2013年任美國《幹細胞研究》主編,從2006年起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基金會的評審專家,以及多種重要國際期刊的審稿人,曾擔任過多個國際會議的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組委會主席,主編《幹細胞係列研究》一書,參與了多部醫學教材的編寫工作,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單位15個基金項目。
記者:回國前,您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和分子醫學係終身教授,您回國選擇中山大學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鄧文斌:有很多人問我,在美國有好條件、好待遇,為何還要答應中山大學邀請回國,迎難而上創辦藥學院(深圳)?動力何在?我的答案很簡單,這是因為自己心中長存的愛國情懷,是因為自己“不忘初心”,一直記著自己是一名祖國培養多年的學者和人民教師,所以以“人民的名義”,要回報祖國。學者和教師向社會交代的成績,不隻是發表好文章,更是培養好學生。作為老師,我希望能為中國學生、特別是中山大學學子的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能夠幫助同學們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為祖國建設作貢獻,這是我的初衷。一名真正的知識分子要立天地之正氣、做儒雅之學問;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記者: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是近年來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您對今後研究工作的設想是怎樣的?
鄧文斌: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的進步,關注人體修複的再生醫學,聚焦治療方式變革的精準醫療,注重產業化的轉化醫學,正成為生物醫藥的三大新興領域。這三個領域都與幹細胞的平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幹細胞是這未來三大新興醫學的重要基礎與實現手段;幹細胞是再生醫學的源泉,是精準醫學的載體,是轉化醫學的主體平台。因此,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幹細胞與創新藥物研究平台。
我們現階段的一個優先方向是,基於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精準醫學模式和大數據平台的創新藥物研究。基於這個方向,平台建設的重點是基礎研究與轉化應用相結合,包括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將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技術與幹細胞技術的結合使用、微囊化細胞治療或給藥、3D打印藥物以及3D打印在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中的應用、藥物篩選、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目標是利用各種高新技術平台對疾病模型研究、對藥物創新與幹細胞的應用,對療效的精確評估,對預後的精確預測,因而精確地闡釋疾病發生發展機製,發現標誌物和實現早期診斷,研發靶向藥物特異、精準有效地治療疾病,通過與生物、化學、材料、工程、計算、信息等多學科跨界交叉研究來實現幹細胞的轉化應用和創新藥物研究。
基於前期工作基礎開展國際最前沿幹細胞研究,我們利用幹細胞生物學和化學生物學等手段,篩選和鑒定調控神經細胞命運和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並研究神經幹細胞命運建立、維持、和轉換機理,開發神經係統疾病治療新策略/藥物。
目前,一個重要的課題特色是聚焦於中國人的疾病及腫瘤的細胞再編程,以分子機製研究為主,兼有相關研究領域互補結合優勢的,具有產(幹細胞,腫瘤細胞,試劑和醫療儀器等專利化的相關產品),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和發育生物學等學科建設),研(神經科學,轉化醫學,幹細胞生物學和再生醫學研究)結合優勢的課題。由於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礎和病患數量,研究焦點將是建立龐大的中國人的疾病數據庫,組織樣本標本庫及臨床生物標記物和臨床病理研究,深入以中國人細胞再編程為基礎、結合3D組織工程手段的疾病生物學研究,在此基礎上開展藥物研發平台,並與企業一起對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轉化開發,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技術路線,打造中國人的特色醫藥產業鏈。
隨著國家把新藥研發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藥研發的投入將快速增加。我們致力於建立一個符合國際規範的藥物篩選和藥效學評價體係,為我國創新藥物的自主研發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能力保障,在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究中作出重要貢獻,成為我國新藥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領軍隊伍之一。
記者:去年8月您出任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院長,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裏,學院在科研平台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麵取得了哪些進展?
鄧文斌:我在出任藥學院(深圳)院長以來將近一年的時間裏,主持學院行政工作,負責製定學院發展戰略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實驗室的建設;製定學院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規劃,積極開展與國外知名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合作,提升學院學科水平和國內外影響力,提高學院的國際化水平;特別加強學院人才隊伍和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水平;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引進和培育傑出人才;吸引有國際視野和專業素質好的優秀研究生;牽頭申報國內外重大課題,並發表高水平論文。
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將致力於生物驅使的創新藥物研究,建立“交叉、融合、個性、精準、智能”的生物醫藥新模式,促使基礎與臨床跨學科式的結合並與生物醫藥產業快速整合,在學科和平台建設、團隊引進、創新成果產出等方麵實現跨越式發展,打造一個國際一流的教學科研、技術服務、產品研發、轉化應用、人才培養、高新企業孵化的新型的現代藥學院。
科研平台建設方麵:在2019年深圳校區建設正式完成之前,我們正在搭建臨時實驗室,購置先進的科研儀器設備。擬建立大科研平台5個:公共平台(基本的實驗儀器設備);細胞平台(幹細胞實驗儀器設備);基因平台(基因編輯篩選平台儀器設備);藥效平台(藥效評價的實驗儀器設備);藥代平台(藥物代謝的測試實驗儀器設備)。另外,我們正在搭建的平台還包括:藥物篩選與評價平台;藥物分析與代謝組學平台;納米藥物製劑平台。
人才隊伍建設方麵:為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藥學學科建設,提升學院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我們正在麵向海內外公開招聘人才,學院現已到崗專職行政人員3人,已到崗師資隊伍19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實驗平台負責人1人,專職科研人員10人;現在正在辦理入職手續的師資包括“百人計劃”引進人才約15人、專職科研係列人員和博士後研究人員30人以上。
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將實施遵循“原創導向、交叉融合、開放合作”的原則。強調原創價值導向,鼓勵潛心研究,孕育多元化的創新思想,營造競爭合作、攻堅克難、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包容多元的原創氛圍。打破學科壁壘,強化交叉融合,聚集多學科優勢團隊,開展深入係統的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拓展國際視野,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吸引國內外高水平科學家,特別是優秀青年學者前來工作,衝擊國際科學前沿。建立完備的科研支撐條件和完善的科研管理製度,給予優秀青年教師和科研人員相對穩定和高強度的支持,實行延續支持與退出相結合的動態調整機製。
在生物醫藥前沿領域培育優秀的多學科交叉科研團隊;其學術帶頭人將成為本領域國際知名科學家,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宏觀把握能力、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凝聚力,能夠匯聚不同學科背景的優秀科研人員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骨幹成員應當在相關的科學研究領域中取得過出色的研究成果並具有持續發展的潛力;擬開展的研究應當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交叉性;研究方案應當先進、合理;總體目標應當在本領域國際學術前沿起到引領作用或者是開創新領域,有望通過潛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具有重要國際影響、能引領學科發展方向的學術高地。
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將建成一個由國際知名學者組建的新學院,我們立誌把學院建設成一個真正的國際化的環境。為了加強現代藥學學科群建設,我們將特別注重引進有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人才,作為現代藥學學科綜合性創新人才。建立一支實力雄厚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實現擁有教師約150人,其中教授至少50人,副教授80人以上,博士生導師約100人,碩士生導師約50人的人才隊伍目標;引進和培育各類傑出人才,如“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我們要凝聚一批學有專長、勤於思考、充滿活力的人才、實幹家,依賴的不是各種頭銜,而是個人魅力。我們的“個人魅力”公式是:個人魅力=博學多才+敬業務實+誠懇謙虛。我們的目標是要引育一大批有理想有情懷的現代藥學學科創新人才。
記者:今年藥學院(深圳)將迎來首批本科生和研究生,請您談談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麵的目標和措施。
鄧文斌:2017年9月,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將迎來首屆本科生100人,前兩年安排在廣州校區東校園培養,2019年整體搬遷至深圳校區。我院今年已招收碩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2名。另外還通過夏令營擬招明年的免試推薦的碩士、博士研究生12名。未來五年,學院在校生人數將達到1000-1500人(含本科和碩士、博士研究生)。
我認為,學生培養與科學研究從來就不矛盾,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過程。“不忘初心”,對大學而言這個初心就是學生培養。大學一定要按自己的定位辦出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一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過程。辦學不能浮躁,要回歸大學之道,而培養學生是大學的根本。要把本科生加入到科研團隊,把以科研帶動人才培養作為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標識。要重視研究性教學,要突出科學研究對於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強調培養具有創新精神人才的大學教學。堅持特色辦學,以立德樹人為本,建設有國際視野的學術體係。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教學評估體係,構建新形勢下的創新教育體係。創新的本質在於學科交叉,也就是超越本學科的知識範圍。現在的教育,其目的已經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大學不可能傳授所有的知識,大學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創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激情、思維方式、想象力、聯想力、思辯力、堅持的能力。我們過去的教育製度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不可能出現顛覆性的創新,而現在的綜合性大學就希望培養出有廣泛視野的人才。科學原創思維往往靠的是觸類旁通,是邏輯加上頓悟,所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都應該是四麵體,正如科學家和工程師除了科學和工程方麵的技能,還需要人文和藝術的支撐。一個聰明的人不見得就能創新創造。創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後天培養的。培養學生創新的素質要從創新教育開始,要去引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素質。一個大學生的廣泛的知識儲備會為未來的創新創造儲備能量,所以,學生就是要不斷學習和思考,使自己的知識更廣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和科學創新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將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德、智、體全麵發展,具有寬廣和紮實基礎知識,具備藥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在藥物研究與開發、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領域從事藥物前期設計、合成、分析、藥理實驗與評價、藥物劑型與製劑的設計和製備、藥品質量檢驗以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麵工作的科學技術人才,並培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人才,適應社會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
為了完成上述人才培養的目標,我院製定了一係列相關的措施,與藥學院(廣州)相關支持、相互借鑒,製定了我院的本科生培養方案。具體措施如下:我院專業核心課程有:藥物化學I、藥劑學I、藥理學I、藥物分析學、生物藥劑學與藥代動力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與藥學研究、生物技術製藥。並將開設專業特色課程,如國家級精品課程:有機化學;校級精品課程:藥物化學;全英課程:藥物化學II、藥理學II、藥劑學II;雙語課程:藥物合成策略與實例、藥劑學案例分析、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綜合性大實驗課程:現代製藥綜合大實驗、現代生物技術綜合大實驗、計算機在藥物研究中的綜合實踐、藥物篩選與評價綜合大實驗。這些措施將保證我院人才培養工作有序科學的開展,並實現以上人才培養的目標。
記者:作為“千人計劃”專家和藥學院(深圳)的“創院院長”,您目前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麽?您準備如何應對?
鄧文斌:萬事開頭難,我作為藥學院(深圳)的“創院院長”,很期待學院能夠在深圳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取得快速健康的發展。眼下,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是從無到有、篳路藍縷的過程,但我希望帶領學院根據學院的整體定位,決心辦出特色,“不忘初心”,同時整合中山大學的現有的生物技術、醫學、藥學等學科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生物醫藥領域各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瞄準國際前沿,超前部署學科交叉發展,依靠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吸引和凝聚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著力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潛心探索和研究,致力科學前沿突破,產出一批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成果,搶占國際藥物科學發展的製高點,形成一個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藥學學術高地。
困難是暫時的,前途是光明的!改革開放以來,眾多精英選擇了深圳,因為心中有一個科技強國夢。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我們真心希望能有一個真正的高等教育和學科發展的百花齊放,把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建設成一個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的、高科技驅使的現代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