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治癌宜疏不宜堵? ZT

(2017-09-20 14:04:27) 下一個
宜疏不宜堵: 新的治癌思路?

已有 12 次閱讀 2017-9-20 12:54 |個人分類:Thought Leader|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推薦到群組  

宜疏不宜堵: 新的治癌思路?


 

Insight from 韓健's blog post (Ref., below) gotta me think in this morning, then a line dropped into my mind:


 

Cancer treatment 宜疏不宜堵: 新的治癌思路?


 

"所有喊著“根治腫瘤”的人都是騙子" - Even since Richard Nixon announced "War on Cancer" -  a war has never won, but ton of money got wasted while killing many too earlier too soon. It's about time to re-think how we deal with cancer -  Insight from 韓健's blog post leads -


 

The problem is "How can you do that?" - 可控的人道死

First, controversy about the defintion of 人死

Second, how do you 可控的人道死? What method?

Third, who got the say who should go for 可控的人道死?


It's so much efforts on 可控的人道 - misleading to human inflating his ambition to control their own fate - impossible mission, as we human don't know what's happening next moment.

Only way we know, human evolves with his environment - possible solution.


So sad, 盧梭的名言“人生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 癌症是枷鎖 - 無匙的枷鎖 - 人生隻有帶此癌入墳墓, 似乎悲觀, 然而意識此點, 新的治癌思路就會顯現.


 

對付癌症: 治是不治,不治是治

熱度 7李勝文2016-5-13 11:06如何  對付癌症  ?  “治是不治,不治是治,夫唯不治,天下莫能與之治”。    老同學感到  遺憾:他的父親因患癌症的治療  。  他的父  親,  70  歲,農民,治療前可以肩按住天然氣罐到  7  樓。  當  診斷,老人的預測  6  個月至  12  個月的生命。  他的父  親不想痛任何手術,因為他說他得到了很好的生活,不希望任 ...個人分類: Thought Leader|1498 次閱讀|8 個評論|編輯|刪除|置頂熱度 7


 

** Reference **

比精準醫療更高的境界:精準死亡                                                    精選

已有 3702 次閱讀2017-9-19 22:43|個人分類:生物技術創新創業|係統分類:科研筆記    推薦到群組   <!--導出-->

 

所有喊著“根治腫瘤”的人都是騙子。人,總是要死的,不是死於這個病,就是死於那個病。

如果死於什麽病是一個可選項,我相信大家都會挑一個不給自己和家人增加痛苦的方式去死。這,就是精準死亡。

我不久前寫過一篇博文,提出用“整體健康”的概念補充“精準醫療”,文章說人之死,是因為免疫係統徹底投降了。免疫係統在我們一生中身經百戰,逐漸被消耗衰弱,而它最後放棄的陣地就成了我們一般認為的死因。其實這是一個錯覺,我們不應該“三張餅填飽了肚子,把功勞都歸給了第三張餅”。“死於癌症”的病人,並不是被最後的癌症奪去了生命,而是被他一輩子的所有疾病疊加起來對免疫係統的消耗剝奪了他最後“戰勝疾病”的權利和能力。

如果上麵的說法成立,我們就應該有機會選擇留著最後吃的“第三張餅”,給自己製定一個最佳的死亡方案:選擇一個更人道的,更有尊嚴的,更少痛苦的,最不浪費社會資源的方式去死。

科學家的目標不應該定得不靠譜:與其追求長生不死的成仙術,還不如尋找一個無痛,簡樸,可控的人道死

具體怎麽做呢?其實古人已經討論過了。古人說“上醫醫未病;中醫醫將病;末醫醫已病”。這裏的“醫”不是醫術,而是醫道。“末醫醫已病”不是指最差的醫生治療已經生病了的病人,而是說“醫已病”是醫生們最起碼的奮鬥目標。

醫未病就是防病,防病的最高境界是什麽病都能防止其發生。而如果什麽病都能防,人的免疫係統一輩子保持絲毫不被損耗,那除了挨雷劈這類的意外事故以外人就不會病死,也就等於是長生不死的仙術了,所以說“上醫”實際上等於“仙術”。

醫將病就是知曉患病的風險。知風險就等於知道免疫係統的漏洞。如果能預先知道自己的免疫係統有那幾個漏洞,選擇一個比較“人性化”的漏洞,不就等於我所說的“挑第三張餅吃”了嗎?所以說,給自己量身定製一個“好死”的病不是不可能的。或許我們有一天真的能成為“上醫”,防百病,人人成仙;可是今天,我們應該朝著“中醫”的方向努力,知風險,規避惡性風險。

奧巴馬提出的“精準醫療”在醫道上說充其量不過就是“末醫”而已,我們完全可以提出一個更高檔次的醫學理念。“整體健康”至少是“中醫”,從醫道的角度講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追求。

如果我們的醫學科學能達到“醫將病”的水平,那帶來的不僅僅是醫術的革命,更是社會文化,倫理,經濟,宗教等各個領域的變革。

試想,如果我們在50歲的時候能去醫生那裏做一個全麵的免疫學檢查,閱讀一下前半生抗擊內憂外患的抗爭記錄,找到一些因為早年免疫力透支而導致的難以挽回的漏洞,於是知道了幾個可能導致我們在30-40年後死亡的“病種”。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走上一條充滿釋懷的“死路”,在三五個可能的病種中選擇一個作為“第三張餅”,可謂精準死亡,或者叫“選餅(病)”。

這不就是我們所向往的“知天命”嗎?

能“知天命”的人,會把最後的幾十年如何度過?他還會去信上帝嗎?還會爭權奪利嗎?還會買保險嗎?

“知天命”的權利又該歸誰管理?個人?家人?社會?政府?這個權利能用金錢換取嗎?

這些都是有趣的問題,也是我不能回答的問題。我能做的,就是努力讓精準死亡成為可能。
 


 

相關博客:

用“整體健康”來補充“精準醫療”

疾病可以診斷,健康如何評估?

死是命還是運?

醫改需要回答的問題:如何死?
 

免疫組研究的相關博文
 



轉載本文請聯係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韓健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1076893.html

上一篇:iCubate全自動多重PCR分子診斷技術平台獲美國FDA批準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id'])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idtype'], values['id'], values['clickid']); } }
<!----><!----><!----><!--更多-->
function bigImg(x){ document.getElementById("wxcode_sed").style.display= "block"; } function normalImg(x){ document.getElementById("wxcode_sed").style.display= "none"; }
收藏分享舉報
<!--
作者的其他博文和熱門博文的原始位置,移動到了右側
-->
當前推薦數:21推薦人:吳炬黃旭王恪銘李穎業劉德力占旺龍晏成和方樂駱小紅李哲林武夷山吳超蔡小寧張鐵峰王宗海臧築華蘇德辰代恒偉姬揚李毅偉李勝文

推薦到博客首頁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舉報 [7]崔堯  2017-9-20 06:54請問,那個免疫學檢查所需的檢查項目有哪些舉報 [6]代恒偉  2017-9-20 06:39同理可得: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350551&do=blog&id=1067938  消防需要看“中醫” 舉報 [5]張鐵峰  2017-9-20 05:25有意思。舉報 [4]駱小紅  2017-9-20 02:12好想法,快上道了——從醫學到醫術進而到醫道,再進一步當然最根本的還是了悟、證悟終極之道——佛道(了生脫死之道)。佛教的平常修行,臨終關懷,往生助念,死後超度(中陰身成就)都是為了精準死亡,更是為了精準生命設計,並且是最完美最殊勝的精準設計。廣大佛教徒在實踐體驗這種精準生命設計,準確預計自己死亡日期並在沒有任何痛苦病症情況下按預計時間死亡的例子也時有耳聞,並非罕見,這充分說明佛教已經完全掌握了生命的終極規律,完全可以做到生死自在,自己做主,目前我們也在親自踐行中,期望廣大科學工作者關注。舉報 [3]劉德力  2017-9-20 00:31應該提倡這種說法。舉報 [2]黃旭  2017-9-19 23:54好想法,最後的生命階段需要尊嚴。舉報 [1]吳炬  2017-9-19 23:08創新的前提是敢想。讚看問題的角度。


 


 

**

+++++++++++++++++++++++++++++++++++++++++++++++++++++++++
 

Heritage landmarks of my horizons (我的視野的傳統地標 ) - - -


 

** Epilogue **

轉載授權說明 - Postscript(epilogue) - 閱讀我寫博文的視野角度 -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1071424.html  

四位一體, 四願讀寫博文 Postscript(epilogue) for governing all my blog posts

獨立的時空, 自由的思寫。勞作 (Labor)、藝術 (art)、遊戲 (game)、學問 (knowledge), 四位一體; 四願讀寫博文: 正義(Justice)、良知 (conscience)、自由 (freedom)、獨立 (independence)- leading to integrity, compassion, and mutual respect 照鏡驗心,久而久之習慣自然, 我手寫我心,寫出心安而淡然、端然、坦然。


I can't ask or practice wisdom as I believe it's not by gain of your own effort but given by God like kindness, grace and mercy.
勞作(勞工),藝術,遊戲,學問(知識)-
我不能要求或實踐獲得智慧,因為我相信這智慧不是因為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而是像上帝的慈愛,恩典和憐憫所給予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1076981.html

上一篇:無格局的希拉裏仍然不悟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