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ZT:作者也是要掌握多少史料才能真真假假寫出故事

(2017-08-03 16:09:23) 下一個
作者也是要掌握多少史料才能真真假假寫出故事

看完之後寫點感悟,前不久加了係統同事們做的微信公眾號,看他們寫的讀後感,甚是佩服,佩服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看書,讀後有感記之以文,


斷斷續續看之,幾次欲棄之,可閑暇時不知看啥而又重新讀起,剛看開頭時沒感覺,後麵漸入佳境,讀之欲罷不能,直至看完一罷方休,回味久久。
碰到自己喜歡的書便可囫圇吞棗一口氣讀到底,好像斷了這口氣自己便接不上一樣,而看不對胃口的便是斷斷續續任其閑置至涼
有時看完後很有感覺想法,也想來個東施效顰寫個讀後感,又想自己感覺淡了再寫,或想多揣摩一下再寫,然後便不了了之。

3.皇權之爭異常激烈,成者為王敗者寇。《雍正皇帝》第一部書名《九王爭嫡》,明顯突出了該書的主題,皇位爭鬥,先是太子黨與八王黨,胤禛(雍正)初隨太子,向外顯露並無為帝之圖(實則與十三阿哥是一個團夥的),直至太子被囚,其心逐漸浮出水麵,皇位之爭轉為了允禛與八王,至康熙駕崩之夜,鬥爭集中爆發,終由胤禛登位。爭鬥的殘酷,

********
讀二月河《雍正皇帝》有感

  楊顯立

  斷斷續續,讀完《雍正皇帝》,看完此書,有幾個第一,是以前自己未做,一是第一次用kindle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書,雖然買它也有好幾年了,但之前每次都是看個開頭覺得好看就去買實體書去了,實體書的感覺勝於電子書,有時周末無事時,便想跑新華書店走一遭,看看有什麽書自己想買想看的,這麽完整地用kindle看完他的三部,還是頭一遭;二是第一次看寫帝王的小說,以往比較排斥此類書籍,一者覺得他是寫曆史,都有臆想成分,沒得個想象力斷不能寫出個曲折迂回,二者覺得他離自己遠,沒接我的地氣。有這二個原因,傾向於看點武俠玄幻之類。直至2011年閑暇之餘看過唐浩明寫的曾國藩、張之洞、楊度,才發覺寫這種題材的書原來可以這麽精彩吸引人,原來作者也是要掌握多少史料才能真真假假寫出故事。由此也改變了自己以往不喜看寫曆史題材之類書籍的看法;三是第一次看完之後寫點感悟,前不久加了係統同事們做的微信公眾號,看他們寫的讀後感,甚是佩服,佩服他們良好的讀書習慣:堅持看書,讀後有感記之以文,而我這二者較缺,看閑書還行,如能碰到自己喜歡的書便可囫圇吞棗一口氣讀到底,好像斷了這口氣自己便接不上一樣,而看不對胃口的便是斷斷續續任其閑置至涼,至於正兒八經寫讀後感,也是少有的事情(隨手寫過一篇讀維特之雜感),有時看完後很有感覺想法,也想來個東施效顰寫個讀後感,又想自己感覺淡了再寫,或想多揣摩一下再寫,然後便不了了之。現想,不如從現在開始,來寫一個,為以後開個頭。--閑聊至此打住,切入正題,不然本就斷斷續續看這書,感覺又斷了,現也隨手寫之。

  1.此書是否值得一讀?想拿他與我讀唐浩明的《曾國藩》的過程做比較。讀後者是大學室友所薦,剛看開頭時沒感覺,後麵漸入佳境,讀之欲罷不能,直至看完一罷方休,回味久久。而看《雍正皇帝》,斷斷續續看之,幾次欲棄之,可閑暇時不知看啥而又重新讀起,尤其是看完第一部後,感覺更是如此,恰如一"雞肋",看之無甚味,棄之又可惜。兩相對比,結論已出:值得讀一下,但吸引力不高,寫得精彩的,是第一部分《九王奪嫡》。後麵沒啥意思了。

  2.君臣均難做,各有各的苦。雍正為皇前,可謂一孤臣,做實事,求實功,貴為阿哥,辦事且不易,受製於諸多束縛?何況其他等閑臣工乎?何謂孤?直取皇帝意向,隻圖本朝利益,為立功,須得孤身前行排除萬議方行。再如田文鏡,皇帝封之模範總督,在河南推行新政,亦受地方其他官之百般刁難設阻礙,受其他同僚嫉妒參奏,其雖行事急功近利,但也一心為公,幸得雍正皇帝之保全,否則難以善終,不被別人參死氣死才怪?這說的是孤臣之苦;再說謀臣,如張廷玉,先後在康熙和雍正為相,可謂一人之上萬人之下,可卻也是小心翼翼,謹言得很,弟弟張延璐因科考欲行舞弊之事被斬無能為力,其得意門生被以朋黨之名而落,也是沒得周全辦法,位居權位,每天可以說是超負荷運轉,有次竟然餓倒在皇帝麵前,等等,類似人還有方苞,伴君之側,也是不易也;再說能臣,最典型如年羹堯,勝仗而歸,得意忘形,被雍正除之,未得善終。再說為君,雍正上位後,可說是勤政,閱不完的折子處理不完的事,要防兄弟奪位子,又想立功創事業,可謂是勞勞累累擔驚受怕。所以,如要在其位謀其政,無論職位高低,均是不易也,古今亦然,不單現今有為官不易之像。

  3.皇權之爭異常激烈,成者為王敗者寇。《雍正皇帝》第一部書名《九王爭嫡》,明顯突出了該書的主題,皇位爭鬥,先是太子黨與八王黨,胤禛(雍正)初隨太子,向外顯露並無為帝之圖(實則與十三阿哥是一個團夥的),直至太子被囚,其心逐漸浮出水麵,皇位之爭轉為了允禛與八王,至康熙駕崩之夜,鬥爭集中爆發,終由胤禛登位。爭鬥的殘酷,從以下幾個方麵明顯可以看出:阿哥之間明裏和和睦睦,背後試圖暗殺者有之,想著借助妖道害者有之,千方百計阻撓對方做成事業者有之,可謂是各有各的心思和算盤,方法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允禛之所以成為雍正登位,有幾關鍵因素(不談他自身的優勢):一是得皇上喜歡。胤禛通過做事有業績,還有並無明顯黨派痕跡,贏得康熙之心(康熙擔憂手足相殘),肯定是最為重要的,康熙的一係列部署,都是為其登位做了安排,如將胤祥囚禁就是保護,在奪權之夜讓其出來一掌關鍵兵權,再如駕崩之夜首先召集胤禛讓他先行一步部署動作,而將八王黨的阿哥全部召集在自己麵前不準出宮無法動作,縱有本領也無法施展也。二是身邊有好的謀臣。書中的鄔思道(好像是虛構的?),雖為殘疾,但精通帝王之學,判斷時事,揣摩聖意,謀劃做事時總能精準判斷,從而幫助胤禛未走偏道。反觀八王,雖有謀臣,看事物看長遠總是差人一步,未能發揮好參謀的作用。三是得有兵權。胤禛雖未直掌兵權,但有十三阿哥胤祥,允祥號稱"俠王",帶過兵,駐紮在皇宮周圍的啥大營裏,很多都是他的老部下,雖被囚禁多年,但在奪權之夜放出後立即到大營裏奪得兵權,率兵包圍皇宮,這是非常關鍵,否則就算胤禛被宣為帝,如兵權在他手,則可能被直接除之也。其餘原因略為不表。勝者登基,胤祥也始終得雍正厚愛,死後得到各種殊遇,手下李衛亦官運亨通;敗者如八王九王十王,最終被除之,被幽禁,不得善終也。如八王登位,對立者亦然得相同結局。

  4.世道深深,萬物為芻狗也。何以此講?一則要說,得道升天,淪為階下囚,似為一瞬間也,如年羹堯,可以說是雍正的貼身奴才,如隆科多,好像還是雍正的舅舅,均功勞多多,卻因各種原因,最後或被賜死,或被囚時住馬欄,是命也乎?能自己掌控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年羹堯被囚時苦苦哀求未得其主子一絲同情,不可謂不悲也。二則要說,命運轉好,也隻需要一時之機遇也。如李衛,原為叫花子,因人靈泛被雍正發現,帶在身邊,從而改變了命運,放出當官,深得皇上喜愛(而另一位和李衛一起的叫花子,也在雍正那做事,卻因知曉秘密太多在雍正登基之夜被殺,出生相同命運迥異,深有一種無奈感)。再如俞鴻圖,一名七品小官,卻在時為廉親王大鬧朝會時抓住機遇,挺身而出發言,與廉親王鬥嘴,從而為雍正所欣賞,由此提拔飛快。三則要說,百般能人,也要受到百般束縛。如鄔思道,為雍正登基立下汗馬之功,雖於登基之夜免於被殺以滅口,但從此也受到皇帝的約束,未有人生的自由。更不談其他普通人等之渺小了。

  5.推行新政不易,受到諸多束縛。雍正意圖刷新吏治,大展鴻圖,推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攤丁稅入田等,百般艱難,有幾原因,一是各地情況迥異,在此地適應並不適應其他,全國統一步驟安排,可能就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二是觸犯既得利益,這也是最大束縛所在,要想讓既得利益集團配合,肯定異常艱難。三是對立集團阻擾。如八王黨,肯定不希望雍正做番事業坐穩位置,否則,何來機會呢?四是執行到下麵便會變味有可能失去原有初衷。如河南墾荒,有的地方官員為立功,要民眾棄已有田地,而去開墾新田,或下指標,逼得河南災民多多,這就違反墾荒之初衷。正所謂:製度設計是美好的,各地情況是迥異的,有可能是不接地氣的,加之各種原因也會執行變味的,放之現在,這點也是適應的。

  以此五點結束。

  轉載自微信號:ireading99;公眾賬號:i閱讀。
http://www.baiyunpiaopiao.com/html/xinde/duhougan/10639.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