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17)
“放在什麽群裏成為什麽”的原因
已有 187 次閱讀 2017-7-4 18:46 |係統分類:人文社科
“放在什麽群裏成為什麽”的原因
大民
“人本來是一頭小野獸,而且比較有靈性,學什麽都快的小野獸。放在狼群裏變成狼,放在豬群裏變成豬,放在人群裏變成人。"
7月2號在河南信陽做“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羊山新區管委會教育辦主任陳濤,我問他對王娟教授的觀點又什麽看法,他幾乎一子不落說出了這句話。
話題是由活動上北京大學教授王娟的講課引起的,王教授說學齡前的兒童,主要受到了民間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年級的時候,基本上已經被塑造成了一個“中國孩子”了,成為了文化意義上的“人”了。小學低年級的教材,依然是民間文學為主,歌謠、童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大量出現在小學語文裏。這是這是中國孩子接受民間文化的自覺時期。她說,中國的童謠,比如“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培養的是孩子對家庭、倫理,結婚過日子的理念。比如玩具,中國的布娃娃,是給女孩子抱著玩的,女孩子喜歡用它模仿做母親,顯然也是為將來為人妻母的概念的輸入。西方的芭比娃娃,培養的是美麗、獨立、淑女,孩子得到的是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概念。當時深以為然。
活動結束以後,結合陳濤主任的那句話,聯係王娟教授的講義,又有更深入的思考。
“放”在什麽“群”裏就變成了“什麽”,究竟是什麽神秘力量促成的?我覺得是民間文化。民間文化像空氣和水一樣存在於我們周圍,不知不覺塑造了我們。還沒上學,不識字,不能讀書,但是你在中國長大,就成了中國人;在東北長大就是東北人;在南方長大,就是南方人……你聽的什麽童謠、過的什麽節日、吃的什麽食物、看的什麽藝術、遵循的什麽規矩、信了什麽觀念……總之,是民間文化塑造了你、影響了你,決定了你是這裏的,不是那裏的。
深深覺得,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和最有學問的大學教授,都與我有高度的默契。因為這段話,這個觀點,正是我多年以來思考並堅信的觀點。第一次是2011年,我在《為什麽要將教改進行到底》裏說到:“'人的本來'是一頭小野獸,而且比較有靈性,學什麽都快的小野獸。放在狼群裏變成狼,放在豬群裏變成豬,放在人群裏變成人。”後來我在《“以人為本”的“人”》《“為教改而教改”是一種什麽病》《教育需要人間煙火》等文章裏反複提到這個觀點,表達也基本相同。
這個觀點基本上是”環境塑造人“的觀點的延續,最早可以上溯到”孟母三遷“那裏,十分古老深刻。千百年來,中國人靠這個把文化傳續過來了。創造了發達的文明,享受著文明的生活,過著中國人的小日子。今天,我們從民間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就更加清晰明了了。我在另一篇文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後一段這麽寫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水土”的真正內涵,應該是“文化”。敢於喊出“我是**(某個地域或者國家)人,是需要很高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的。親,你問問自己,不論你到了哪裏,你能滿懷自豪的喊出“我是中國人”嗎?
“禮失求諸野”是大變動時期文化管理的一種經驗表達。大意是,當我們感覺本體文化受到了太大的外來衝擊,或者主流文化越來越失去了主導能力、陷入了一種深深的文化空虛之中,無法找到自信和存在感的時候,到民間走走,搞個調研,搜集整理挖掘發展,大致可以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找回自我,重現光榮。
目前的中國,應該正處在這個時期,民間文化工作者,大有可為。從事文化教育的,也該有這個覺悟。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