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南北戰爭這樣的宏大曆史背景下刻畫情節和人物,在那樣一個新舊社會秩序碰撞鬥爭,以解放奴隸製度的北方佬勝利為戰爭的結束,顯然歌頌和讚美的是勇於打破舊秩序的虛偽和無能,熱情的勇敢投入新社會的人。瑞德出身於南方集團的貴族,可他知道代表落後生產力的南方注定要被曆史前進的洪流所拋棄,因此他蔑視舊貴族的無知、虛偽和自大,他真誠不加掩飾的追求自己想的東西,包括思嘉。他對思嘉一見鍾情,在他眼裏,思嘉是真實的,與那個時代的淑女們相比,思嘉活得自我、真誠、任性、執著、永不知疲倦,代表新世界旺盛的新生命,他愛思嘉的一切,心甘情願,一往情深,得不到的時候也在思嘉身邊默默嗬護和支持,得到了更是寵愛有加,專一而執著。瑞德的愛是一個男人對自己所愛女人傾其所能的情侶之愛。"
look the instensity in Vivian Leigh's eyes - you know what's a good/ talented actress look like.
終於讀完了英文版的《Gone with the wind》,這也是書單上一直以來的心願。好在有之前中文版墊底和電影的深刻印象,英文版讀得還算輕鬆。為什麽這麽喜歡這部小說,上大學時看了中文版,一發不可收拾,從那以後,小說看了四五遍,電影看了數十遍。與其說愛小說所描述的愛情故事,不如說瑞德這一男主人公滿足了女人對理想男人的所有幻想。今天不想信筆寫郝思嘉,也不想再去評述我愛的男神瑞德。因為對小說人物成功塑造的分析太多了,當然還要歸功於電影的成功,無人可超越的費雯麗和蓋博。我不認為我能寫得比別人更好,所以不就這方麵評論了。
其實我打開本本信馬由韁的敲下這些文字,完全沒有預謀和腹稿。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切入點在哪,更不知道最終會停留在哪。小說本身並不能讓我感動,它之所以吸引我,也不是作者的文筆有多厲害,說實話,中文翻譯的並不優美,而英文文筆如何,以我目前的英文水平,很難分辨。 吸引我的當然是瑞德這個人物的塑造。我一直在想作者一定是理想主義者,充滿了幻想,才能刻畫出瑞德這樣一個壞壞得甚至有點下流痞子味,偏偏對思嘉一往情深,寵愛至深,然後他還有花不完的錢,這樣的男人當然對女人是致命的。
以上的認識是二十年前讀這部小說的感受了。
而今那個曾經對瑞德充滿幻想的小女孩從二十歲如花的年齡穿越時光的隧道,蒙蒙然邁進四十歲的門檻。每個女人無論多醜多窮多卑微,在那樣的花季都懷揣著一個瑞德一樣的白馬王子,寵愛自己,慣溺自己,一往情深的眼睛一刻不停的追逐自己。
重讀倒是常讓我思索什麽是愛?思嘉執著的以為自己的摯愛是希利,這個舊式貴族的代表人物,今天看來有些滑稽,當新的代表更先進生產力的社會秩序建立起來的時候,希利無疑成了社會的棄兒,可憐到連妻兒都無力撫養,多年來成了寄生在思嘉裙裾下的可憐蟲,關鍵還不肯放下貴族的虛偽尊嚴,不肯熱情真誠地投入生活,而是選擇做頭埋在沙子裏的駝鳥自怨自艾 。他從來不曾愛過思嘉一絲一毫,他也未見得多愛妻子媚蘭妮,他愛的不過是舊式的貴族生活和貴族身份,即使不複存在,他也一直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希利的愛是自私之愛。
思嘉自認為摯愛希利,其實源自於她對母親的愛。她出生於那樣的舊式貴族家庭,被母親時時培養約束成一個貴族小姐,母親的美好德行如此深刻的影響著女兒。經曆戰爭的洗禮後,思嘉時時麵臨饑餓和失去家園的威脅,小公主一夜之間長大了,在母親亡故,父親失瘋,妹妹離心,希利這個男人靠不上的種種困境下,她勇敢的擔當起整個家族的生計, 不惜犧牲自己。她所有不擇手段的掙錢養活一大家子人的種種離經判道都不讓人討厭,甚至這個勇敢執著、無所畏懼、精力充沛、美麗惑人的小女孩獲得全世界男人女人的鍾愛。她不自私,在舊秩序被打破的時候,她勇敢的投入生活,勇敢的為全家人,甚至是遠親挑起頂粱柱,多年來滋養資助身邊的每一個親人。思嘉的愛是勇敢的擔當之愛。
瑞德是愛思嘉的。小說顯然把他當成正麵形象來塑造的,盡管在那個時代他和思嘉都背叛傳統,被周圍人所不恥。作者在南北戰爭這樣的宏大曆史背景下刻畫情節和人物,在那樣一個新舊社會秩序碰撞鬥爭,以解放奴隸製度的北方佬勝利為戰爭的結束,顯然歌頌和讚美的是勇於打破舊秩序的虛偽和無能,熱情的勇敢投入新社會的人。瑞德出身於南方集團的貴族,可他知道代表落後生產力的南方注定要被曆史前進的洪流所拋棄,因此他蔑視舊貴族的無知、虛偽和自大,他真誠不加掩飾的追求自己想的東西,包括思嘉。他對思嘉一見鍾情,在他眼裏,思嘉是真實的,與那個時代的淑女們相比,思嘉活得自我、真誠、任性、執著、永不知疲倦,代表新世界旺盛的新生命,他愛思嘉的一切,心甘情願,一往情深,得不到的時候也在思嘉身邊默默嗬護和支持,得到了更是寵愛有加,專一而執著。瑞德的愛是一個男人對自己所愛女人傾其所能的情侶之愛。
媚蘭妮,作者是把她當成聖母來塑造的。她賢惠善良,隱忍謙讓,她愛身邊所有的人,並用自己的愛影響著別人 。她也來自於舊式貴族的家庭,她也無力應對新社會的風起雲湧,可是她與她的懦弱丈夫不一樣,她不抱怨,不哀傷,不懷疑,她感恩付出愛一切所能愛的人,包括妓女貝兒。她用愛和忍耐彌補了新舊社會間的巨大鴻溝,使得自己的家人和身邊的人安然度過新舊社會交替的混亂。數次命弦一線的危機都是在媚蘭妮的鎮定和慈愛的氣場中平安化解。媚蘭妮的愛是愛一切所能愛的博愛。
有人說小孩子的愛都是自私的,所以占有欲極強,甚至要和爸爸搶媽媽,因為認為媽媽應該是自己的。到了十六七歲的懷春年齡,知道愛別人了,尤其是自己喜歡的人,這是情侶之愛。等成了家,有了擔當,愛的是自己的小家庭,繼爾是整個的家族。這個愛的曲線正好是始發於希利式的自私之愛,到瑞德式的情侶之愛,終於思嘉式的對整個家族的擔當之愛。大多數人也就到這了,一部分人由於個人修為隻能停留的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然而最後愛的圓滿和完成須到媚蘭妮之博愛,就是什麽時候能愛陌生人了,什麽時候能如特蕾莎修女一樣對乞丐布施仁愛之情,那麽就完成了愛的最終圓滿和完全實現。
轉載本文請聯係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林之絮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6091-1030331.html
上一篇:
科學與想象齊飛,命運共宇宙一體。何去何從?
下一篇:
閱讀——我的救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