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我的母親終生都在學習-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 zt-rd

(2016-11-30 10:33:40) 下一個

趙小蘭: 我的母親終生都在學習-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

Only story lasts forever. the theme of story passes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我相信,沒有那樣成功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層,那種不亢不卑、帶有適度的矜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們總說“女兒要富養”,趙小蘭的家教鮮活說明了“富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趙家的“富養”不在於多麽昂貴的物質,而在於精神層麵的培養——他們讓女兒從小培養了良好的自律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開眼看世界的機會,這些才是對女兒最寶貴、最持久的愛。"

~~

看了趙小蘭的家教,懂了富養女兒的秘訣(組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打印本新聞 (被閱讀 6871 次)
 

  因被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名出任運輸部長,“趙小蘭”這個名字再次受到國人關注。

  自從15年前,被小布什前總統提名擔任美國勞工部長,成為第一位進入美國內閣的華裔和亞裔婦女後,趙小蘭就一直是位傳奇。

  但拋開身上的政治光環不講,趙小蘭更讓人咋舌的是她整個家族的奮鬥成果和背後良好的家教——她的父親趙錫成先生白手起家,創建了美國福茂集團,是傑出的航運企業家;母親朱木蘭女士半生時間都在照顧家庭,卻在53歲時以兩年全勤的紀錄拿到了碩士學位;趙小蘭和她的5個妹妹全部畢業於常春藤名校,其中4人拿到了哈佛商學院文憑,工作之後,每位都是各自行業的翹楚!

  難怪老布什總統當年接見趙錫成先生一家時曾對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建議說:應該向趙小蘭的家長學學怎樣管孩子——要知道,芭芭拉女士可是美國著名的賢妻良母。

  她的父母:

  可以為孩子自我犧牲,但並沒有忘記自我成長

  美籍華人作家作家劉墉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1981年,我念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50歲左右的太太。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實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為她隻是排遣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她是正式研究生。我們稱她為"趙太太"。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

  時空從1981年的美國倒回到20年的台灣——1961年7月的一個晚上,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三個幼女登上一輛開往高雄的夜車,然後從高雄搭乘貨輪,穿越太平洋,途經巴拿馬運河,經曆了整整37天的海上顛簸,終於抵達了紐約愛利斯島。對於極少出遠門的母女四人來說,這37天的艱辛不言而喻。

  這兩個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是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女士。

(朱木蘭女士)

  朱木蘭出生於安徽一個很有名望的家庭,父親是德高望重的律師。她青少年時期曾在南京一所教會學校就讀,但因為戰爭求學被迫中止。直到51歲那年,6個女兒都長大成人後,閑下來的她終於有了再次走進大學課堂的機會,並在兩年後以全勤記錄拿到了紐約聖約翰大學的學位。對於母親的努力,趙小蘭女士這樣評價:“我的母親終生都在學習。

  朱木蘭的丈夫、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先生則是位白手起家的成功商人。

  趙錫成出生在上海嘉定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位小學校長。1946年考入交通大學航政係,1949年12月初到達台灣,為了尋求發展,1958年去了紐約。

  1953年初,朱木蘭女士攜女兒小蘭探訪當時在“慈雲”輪上擔任大副的趙錫成。

  剛到紐約時,趙錫成跟4名中國學生合租一套房子,因為租金給得少,他隻能睡在沙發。為了生存,他同時打三份工——在紐約招商局代表處有一份待遇微薄的工作,又在“複興航運公司”做兼職,還會擠出時間到餐館打小時工。就算如此忙碌,他還不忘去大學深造。

(趙錫成先生)

  紐約皇後區一套一室一廳的小公寓是一家人團聚後開始“美國夢”的起點,這套房子的租金占到了趙錫成1/3的收入。盡管生活非常拮據,但夫妻倆始終堅守“改變命運要從自己做起”的人生準則——他們以身作則,晚餐後絕不在電視機前多花時間,趙錫成會堅持每天回家後給孩子補習英語、講美國文化以及辦公,朱木蘭則會跟著孩子們一起讀書。

  每逢周末,夫妻倆會帶著孩子去戶外長知識。博物館、植物園、中央公園、帝國大廈、自由女神、科尼島……這些都是免費的觀光景點,但卻給了孩子以及剛到美國打拚的趙氏夫婦打開了一扇扇了解美國的窗。

  1964年完成大學深造後,趙錫成在紐約創辦了做國際航運和國際貿易業務的福茂集團。一家人的生活條件逐漸有了好轉。

  趙小蘭的父母是成千上萬第一代美國華人移民的縮影,他們有過非常艱辛、艱難的打拚曆程。在育兒觀念上,他們像大多數中國父母那樣,為了下一代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可以沒日沒夜地工作、不計代價地自我犧牲。

  但他們又不同於大多數“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因為自己處境艱難,於是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逼迫孩子進步,卻忽視了家長自我成長的重要性。相反,趙小蘭的父母始終堅持終生學習的理念,保持自己和孩子共同進步,所以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我。

  因為有了這樣積極向上的父母,趙小蘭的童年環境寬鬆、愉悅,安全感十足。這正如趙小蘭對父母的評價:“他們為整個家庭營造出了一個充滿愛心和安全感的環境,所以盡管生活很艱難,我們也從未喪失我們的樂觀態度,我們從沒有想過會永遠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我們總是相信明天會更好,而且最終我們會戰勝困境。”

  她的家教:

  她是被“富養”的女兒,但“富”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趙錫成先生曾說“六個女兒,加上我太太,我們家正好是七仙女”,但這6個小仙女過的可真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女生活。相反,她們的童年如同著名電影《音樂之聲》中那7個受到上校父親軍事化管理的兄弟姐妹一樣,相當有組織有紀律。

(1980年代,趙家溫暖幸福的全家合影)

  當趙錫成的公司漸漸走上正軌後,一家人的生活條件也隨之有了改善。可盡管請了管家,但朱木蘭卻規定,5個女兒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她的道理很簡單——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幫助孩子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太早就受人伺候,會很難學會獨立。

  趙家的居住條件從當年擁擠的一居室變成了擁有2畝花園的大HOUSE,但5個小仙女不僅要打掃自己的房間,每到周末還需要幫助整理花園、草坪,檢查和清理遊泳池。甚至家門前那條長達120英尺車道的柏油路麵竟然都是五姐妹在父親指揮下自己鋪成的,吃苦耐勞的動手能力絕不輸給男孩。

  在朱木蘭女士看來“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管家,才會覺得家是屬於自己的,才會更愛家。”

  對外,朱木蘭還定下一條不成文的家規:家中請客、長輩來訪時,孩子們不上桌,但一定要出來見客,並且伺候客人茶水。所以每當趙家宴客,幾個女兒不但不上桌,還要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對此,朱木蘭的解釋是:“人生並不是讀書便足夠的,招呼客人,可以讓孩子們學到很多待人處事的道理。

  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趙小蘭說,她和妹妹小的時候“不見得喜歡”,但長大成人後想起來“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所以當三妹趙小美結婚當晚的家宴上,你會看到,時任美國聯邦政府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親自給親友盛飯的畫麵。

  不僅有良好的行為教養,趙錫成和朱木蘭還給女兒們從小灌輸量入為主、不做金錢奴隸的金錢觀。趙家雖然日漸富裕,可女兒們在外的花費不論大小都要拿收據回家報賬,因為父母希望她們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

  盡管推崇節儉養孩子,但在培養女兒這件事上可是一點不含糊,每年暑假和聖誕都是趙家全家例行遠遊的日子。屆時,朱木蘭會“大放手”,製定整套出遊計劃、到買機票、訂旅館等等事無巨細都由女兒們“當家做主”,朱木蘭和趙錫成則全然聽從女兒們安排。

  趙小蘭如今彈得一手好琴,高爾夫球、騎馬、溜冰這些所謂的貴族運動都不在話下,這全靠母親不計成本的培養。在朱木蘭看來,雖然推崇儉省,但孩子想學的東西絕對不能省,但她又有規定——“如果孩子如果決定要學,就有責任要學好。

  了解到趙家的教育理念後,劉墉曾這樣評價:“我相信,沒有那樣成功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層,那種不亢不卑、帶有適度的矜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們總說“女兒要富養”,趙小蘭的家教鮮活說明了“富養”的正確打開方式——趙家的“富養”不在於多麽昂貴的物質,而在於精神層麵的培養——他們讓女兒從小培養了良好的自律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開眼看世界的機會,這些才是對女兒最寶貴、最持久的愛。

  她的蛻變秘訣:

  對這個世界永遠保持好奇心

  從剛到美國時一個單詞都不會的華裔小女孩到哈佛商學院碩士,從第二代美國移民到第一位進入美國內閣的華裔,趙小蘭這一路蛻變的最大秘訣就是——永遠保持好奇心。這顆好奇心從她剛到美國3個月後就開始“工作”了。

  到美國3個月後的一天,趙小蘭正跟妹妹們在餐桌前做功課,突然門鈴響了,但那時趙家在美國沒有朋友、沒有鄰居,他們很好奇誰會摁門鈴?結果一開門,一群小魔鬼小精靈裝扮的孩子嘴裏碎碎念糖就搗蛋"。趙家人以為是強盜打劫,很害怕,於是把糖果、麵包一切能吃的東西都給了他們。後來才知道,那天是美國萬聖節……

  這個經曆讓趙小蘭有了探索美國文化的好奇心,於是第二年,她和妹妹們成了那一片最成功的“小搗蛋”,要到了最多的糖果,交到了很多新朋友。

  與好奇心有關的故事一直伴隨著趙小蘭,也讓她走上了一條非凡之路。

  1979年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趙小蘭首先進軍的是銀行業,並在隨後的幾年中脫穎而出擔任了舊金山美國商業銀行國際金融副總裁。

  父親希望趙小蘭能繼承家業,從事海運商務,但因為在銀行當職員時就對美國聯邦政府感到好奇,於是1983年,趙小蘭向白宮遞交了一份"實習生"申請表。沒想到竟成為1983年度13名"白宮實習生"中惟一的一位華裔。

  在那個年代,對於許多亞裔來說,謀得一份穩定的高收入工作已屬不易,將一生的事業投入美國政壇主流顯然是一種冒險,然而,趙小蘭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高薪、開始冒險,因為她對美國政府在做什麽很是好奇。

  她從裏根總統的內閣裏充當一名職位很低的職員做起,有了與內閣成員和其他政府高級官員共事的機會,從而初步體驗到這個世界有多大,“它每天都在向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我每天也都在學習新的東西。”

  趙家一家6個女兒,即便身處美國這樣的自由社會,趙小蘭和妹妹們也免不了被周圍的人潑涼水,“他們說我和妹妹會讓我的父母花掉一大筆嫁妝錢。”這種“刺激”讓趙小蘭和妹妹們總是激勵自己:“把自己當女勇士看待,就像花木蘭那樣,讓我們的父母以我們為榮。”

  姐妹們成功的背後,除了良好的家教和自身努力外,那顆始終在線的好奇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很幸運有一對開通的父母,他們鼓勵我做任何我想做的嚐試,鼓勵我去探索世界,開拓視野,從而真正找到世界的真相。”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6/11/30/581052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