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天開青雲路 , 日為蒼生憂 rd

(2016-10-12 10:20:57) 下一個

Why called "天開青雲路", not white clouds but green clouds? "日為蒼生憂" the Sun worry about all life forms - understandable.

前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博士就出生在績溪上莊, 他曾對族人說:“我原來不姓胡, 我們績溪姓胡的, 都是李唐的後裔, 應該 有大誌, 而有所作為。”

出各地李姓對隴西故土的深情。湖北陽新有一副槌聯:

 

我自隴西來 , 駐馬東征 , 回首難忘桑梓地。
家依江北住 , 飛鴻南向 , 一聯聊寄子孫心。
 
用楹聯向家鄉父老表達思念故土的拳拳之心 ,真情實話 ,感人肺腑。
 
廣東梅縣的 ” 隴西堂 ” 廊柱上有一副很短的楹聯:
旋馬家聲遠 ,
猶龍世澤長。
 
駐足東南海隅 ,扭回馬頭遙望隴山故裏 ,
家鄉的聲音是那麽遙遠 ,太遠了。
但我李姓族裔 ,一代接一代 ,綿綿世澤 ,生生不息。
 
沒有真情實感 ,寫不出這樣好的楹聯。

~~

中華李氏源遠流長

http://www.lee-clan.org.sg/?page_id=1440

 

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豪壯詩篇:“我李百萬葉 , 柯條遍中州,天開青雲路 , 日為蒼生憂。” (《李太白全集》卷之九 )時至今日,中華民族之李氏, 不僅遍布中州, 而且走向世界各大洲。據有關資料統計, 分布在海內外的李氏人口達一億多人, 成為世界第一大姓。我國改革開放以來, 僑居海外的華裔人士基於熱愛祖之情, 紛紛來華旅遊觀光; 或探親訪友; 或應聘講學,參加學術會議進行文化交流;或洽談貿易; 或投資興辦企事業;更有要者, 則為尋根問祖。其中李姓人士為數不少。為此筆者將搜集到的有關李氏資料作一簡介, 以為李氏尋根之參考, 更希望引出“玉”來!
 

李氏遠祖肇自顓頊

 
李氏之遠祖肇自軒轅皇帝之孫顓頊, 約在四千多年前, 生大業, 大業生女華, 女華生皋陶, 為堯之大理, 因官命族為理氏。夏商之季, 有理徽為翼隸中吳伯, 以直道不容, 得罪於紂, 其妻攜子利貞, 逃於伊侯之墟, 食木子而得全, 遂改理為李氏。利貞傳 10 代孫李耳即老子, 居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 )。一說安徽渦陽縣鄭店村為老子故裏。老子是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 著有《道德經》, 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吏”, 孔子曾向他問禮。老子之八世孫李曇生 4 子, 長子李崇約在公元前290年代為隴西郡守, 子孫遂居隴西郡(郡治初在臨洮後遷隴西)。崇為隴西房始祖。其後裔分布在隴、蜀、秦、晉、蘇、皖、桂、粵、閩、台等省。曇之第四子李璣居趙郡 ( 始於山西晉陽後至河北邯鄲), 他的子孫分布在冀、魯、豫、浙、遼、鄂等地。隴西、趙郡兩大房人丁繁多, 人才輩出, 而以隴西為主流。 千百年來, 統治階級因軍事政治之需要曾大肆移民和逐放; 或因封 地采邑而占領;或因天災人禍而走他鄉;或因生計所迫漂洋過海到了國外。
 

貞觀盛世傳千古

 
院西郡李崇之5 代孫仲翔生伯考, 伯考生尚, 尚生李廣(? —前 ll9 年 ), 隴西成紀 ( 今甘肅秦安縣 ) 人, 為漢名將, 匈奴稱為“飛將軍”。唐高祖李淵係李廣24世孫, 淵率子女起兵反隋獲勝, 建立唐朝。淵有子 23 人, 封為全國各地之王, 次子世民繼皇位,即唐太宗。他很能幹, 任賢納諫, 發展農業, 改進科舉製度, 擴大國內各民族之聯係, 開辟海陸交通道路, 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譽為“貞觀之治”太平盛世。
 

娘子軍平陽公主

 
為李唐打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除世民之外還有一位女將, 值得一提。據 ( 宋 ) 洪邁《容齊隨筆》卷 12《婦人英烈》一文載 :“唐高祖 ( 李洲 ) 起兵太原, 女 ( 李實 ) 平陽公主在長安, 其夫柴紹曰 :‘尊公將以兵清京師, 恐不能偕, 奈何?’ 主曰:‘公往矣,我自為計。’ 即奔鄂( 今陝西戶縣 ), 發家貲, 招南山亡命, 諭降郡盜, 申法誓眾, 勒兵7 萬( 半為女 ), 威震關中, 與秦王 (李世民 ) 會渭北, 分定京師。此其偉烈, 又非他人比也。”後來人們稱“娘子軍”的來曆即出於此。
 

文成公主漢藏聯姻

 
文成公主——唐太宗養宗室女, 貞觀十五年 (641)與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聯姻。在她的影響下, 漢族製碾磨、陶器、紙、酒等工藝及曆算、醫學等陸續傳入吐蕃。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藏兩族人民友好關係的加強, 作出了重要貢獻, 曾在拉薩創建小昭寺。大昭寺內有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
 

外族外姓景從李姓為榮

 
唐朝是李家統治天下, 共計20 位皇帝, 統治國家達 289 年。 在李唐盛名之下, 有外族外姓以立功從唐國姓為李氏, 有的賜為李姓。《鄭氏通誌》載 :“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於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拓跌氏, 並以立功從唐國姓為李氏。”又如西夏李元昊 , 此人是黨項羌族, 唐時賜為李姓。臨洮太石之李氏, 原係蒙古族在元朝“有涼國公囊加歹帶 李者, 因諫順帝怒, 眨其子長吉貼木兒為臨洮路都事, 其子哈咎觀音保因祖囊加歹帶 李, 指以李姓, 遂名李誠, 兄弟 7 人逐家臨洮焉。”(《洮沙縣誌》)
 

績溪胡氏, 李唐後裔

 
在曆史上換姓改名者屢見不鮮, 究其原因多在特殊的情況下 造成的。外族外姓改姓為李者, 如上所述。但是也有李氏改為他姓的, 如安徽績溪胡氏, 係出隴西李唐。據當地《胡氏宗譜》記載“公元 904 年朱溫篡權唐哀帝李祝被殺, 何皇後新生太子( 昌翼 ) 由近侍胡三抱出宮養在婺源考水, 傳至 15 世孫明善時, 由考水遷至 績溪上莊。前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博士就出生在績溪上莊, 他曾對族人說:“我原來不姓胡, 我們績溪姓胡的, 都是李唐的後裔, 應該 有大誌, 而有所作為。”
 

隴西趙郡各自分房

 
自唐太宗將“隴西李”定為第一高姓後, 又湧進了不少新族, 從 此隴西李氏的陣營 , 更加壯大起來, 形成三十九個大房 , 其中以四房的子孫最為興旺發達, 故謂 :“隴西李氏宗著四房:其一曰武陽 ( 今四川彭山東 ), 二曰姑臧( 今甘肅武威市 ), 三曰敦煌,四曰丹陽 ( 今江蘇鎮江市 )。有宰相十人。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一曰南祖, 二曰東祖, 三曰西祖, 四曰遼東, 五曰江夏, 六曰漢中。有宰相十七人。”(《新唐書》卷 72 上 )
 

隴西郡望緣何獨尊

 
李氏最大的隴西、趙郡兩大係, 同出一脈, 是同胞兄弟的關係, 以後天下李氏獨尊隴西為郡望, 其故何在?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 幾個因素:首先從隴西這個地方說起。公元前 272 年秦“宣太後誘 殺義渠王於甘泉宮, 因起兵滅之, 始置北地、隴西、上郡。”秦始皇統一後, 分天下為 36 郡, 隴西郡居其一。隴西以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隴西位於今之甘肅省,“隴”亦是甘肅之簡稱。甘肅為我國民族文化發祥地, 人傑地靈, 生長在甘肅的人民具有艱苦奮鬥傳統美德與勇於創業精神, 隴西之名因之也日益顯著起來。
~~

李姓情係“隴西堂”

 

因為客家人的祖先 ,走過那麽一段漫長曲折的路 ,時時不忘中原故土 ,時時不忘祖籍唐山。而客家人中的李姓 ,則更增添了一分情思 ,李煜的千古名詞:“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悲涼心情 ,他的這種心情 ,在李姓同族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他失掉的是江山 ,李姓離開的是故土 ,他被詔封 “隴西郡公 ”, 而客家李姓對“隴西堂”, 則傾注了更多的深情。

 

在閩、粵和台灣等地的李姓同胞 ,家家戶戶都有“隴西堂”的匾額 ,有的掛在大門口 ,有的掛在客廳 ,有的是逢年過節供奉“隴西堂”的牌位 ,緬懷故土 ,遙祭先祖。這就是他們離鄉背井以後的獨特感情。李姓對“隴西堂” 的親情 ,令人遐想。

 

一千多年來 ,由於改朝換代 ,戰亂頻仍和天災人禍 ,全國各地的“隴西堂”所剩無幾 ,就目前所知的幾處遺址墨跡中 ,可以看 出各地李姓對隴西故土的深情。湖北陽新有一副槌聯:

 

我自隴西來 , 駐馬東征 , 回首難忘桑梓地。
家依江北住 , 飛鴻南向 , 一聯聊寄子孫心。
用楹聯向家鄉父老表達思念故土的拳拳之心 ,真情實話 ,感人肺腑。
 
廣東梅縣的 ” 隴西堂 ” 廊柱上有一副很短的楹聯:
旋馬家聲遠 ,
猶龍世澤長。
駐足東南海隅 ,扭回馬頭遙望隴山故裏 ,家鄉的聲音是那麽遙遠 ,太遠了。
但我李姓族裔 ,一代接一代 ,綿綿世澤 ,生生不息。
 
沒有真情實感 ,寫不出這樣好的楹聯。

 

可惜 ,這樣深遠的民族親情 ,由於長期閉塞 ,無法進行交流 ,改革開放以後 ,形勢日好一日 ,各種信息通過各種渠道 ,源源不斷湧來 ,像是打開了窗戶 ,外麵的世界好大啊 !幹旱的隴原大地 ,養育過那麽多英才的先祖 ,傳遞的信息越多 ,隴原人民更熱愛自己的黃土高坡 ,尋根熱、故土情、民族情 ,凝結成了愛國情,條條信息伴隨而來的是信心和希望。

 

1980 年出版的《李宗仁回憶錄》第一篇《家世》中說 :“ 我們村聚居的李姓族人 ,男女約二百丁口。相傳我們的先祖是隴西人 , 曆朝曆代 ,遷徙數千裏才定居到廣西的 ,最早的傳說我們的先人是秦時南遷的……另一種傳說則謂我們的遠祖自隴西遷入關東( 即今河南省 ),再遷湖南 ,三遷而入廣西定居的。至其年代 ,一說是漢朝 ,一說是唐朝……”不管是哪一朝 ,世居桂林鄉村的這一支李姓 , 至少一代接一代敘說自己的祖籍是隴西已經一千多年了。”李宗仁先生的遲暮之年 ,追憶自己的祖宗發祥地、敘說桂林的大好河山, 這和他毅然采取“葉落歸根 “的重大行動有著親緣上的深遠聯係。

 

1987 年 ,台灣當局還沒有開放台胞來大陸探親旅遊的禁令 ,台灣《自立晚報》的記者李永德等二人 ,冒著蹲牢房的風險 ,毅然到北京訪問 ,此一消息成了當時世界新聞界注意的焦點 ,香港《文匯報》記者問他 :“為何來大陸采訪?”他脫口而答:“ 我是客家人 ,遠祖在隴西。……我從小就想到大陸來 ,很想看看大陸 , 當了記者以後 ,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祖居台灣高雄市的李永德 , 世代相傳 ,他們的遠祖是隴西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想來祖國家園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情真意切 ,何罪之有 ! 所謂 “牢 獄” 之說 ,也就化為泡影了。

 

李永德認同的親情和行為 ,代表了台灣同胞的共同心願。其後不久 ,台灣的六位李姓同胞 ,自願組織起來 ,到隴西來尋根祭祖。可他們不知道旅遊線路 ,西安下飛機後 ,旅遊接待人員把他們介紹到西北大學曆史係 ,曆史學家詳細介紹了隴西的沿革和旅遊線路, 他們租了一輛麵包車 ,不畏長途顛簸和勞頓,從西安直達隴西,找到李家溝山頭的李靖廟遺址,焚香禮拜,滿足了他們的宿願。

 

有些異國他鄉的李姓華人 , 到隴西來尋 “根 ” 的作為 ,更令人感動。 1987 年 ,日本的富田秀子( 漢名李秀蓮 ,原廣東梅縣的客家人) 攜帶子女來到隴西 ,她飽含深情地尋找先祖遷居廣東的足跡 ,隴西土木結構的低矮房屋 ,純樸的民風民俗,她都感到親切 ,每天晚上她都要和當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 ,並要打開收錄機 ,錄下老婆婆的家常話。到達廣東以後 ,專程到梅縣去晉謁 “隴西堂”,適逢陰雨綿綿 ,無所事事 ,她便打開收錄機 ,反複諦聽老婆婆所說的家常話 ,盡管她一句都昕不懂 ,但她還是要聽 ,翻來覆去地聽,她認為她的祖先說的就是這樣土話 ,聲音最親切 ,意思無關要緊。回到日本以後 ,她寫來信說 :“ ……我像回到溫的家鄉 ,受到親人的款待 ,心裏感到那麽溫暖……愛鄉之親 ,油然而生……我們在海外盼望著祖國繁榮……”赤子衷情 ,躍然紙上。

 

一百多年來 ,我們沒有接待過如此情深的台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隴西認祖歸宗 ,因為一百多年來 ,我們的國家國弱民窮 ,飽受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 ,僑居海外的同胞 ,也是在被排擠和被歧視中苦苦謀生;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海外同胞揚眉吐氣 ,在任何地區、任何場所 ,都可以和任何人種、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平起平坐;改革開放 ,國內繁榮昌盛 ,僑胞、同胞的人際關係 ,空前寬鬆 ,因而李姓同胞接踵不斷來隴西尋“根 ”。 1990 年 11 月以李伸一先生為首的“世界李氏宗親總會敦睦訪問團”一行專程來蘭州訪問 ,表示願意出資修複“隴西堂”。這些盛況 ,引起了甘肅各級領導的重視 ,決定投入人力物力 ,盡快修複“隴西 堂”, 以滿足李氏同胞的親情。

 

如果說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話 ,那就是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一定有李姓族裔;如果說僑胞們不忘唐山而在世界各地組成“唐人街” 的話 ,李姓同胞則更不忘桑梓故裏隴西 ,而在世界各地的都市商埠組織自己的宗親組織。族散前途 ,宗歸於一 ,走到天涯海角 ,李姓同胞都要把“隴 西”二字標在最為醒目的地方: 台北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琉璃大屋頂的大樓正麵 ,寫有隴西二字;新加坡李氏宗親總會高大樓房的中間 ,用英文署名其會名 ,但每一層樓的正麵兩側 ,都用漢文書有隴西二字;香港地區直接署名“隴西李氏宗親總會”; 菲律賓除一地區署名“粵僑李氏隴西堂 ”外 , 其 餘七個地區都叫“隴西李氏宗親總會 ”;旅居新加坡的潮州李姓 ,則更情深 ,他們的牌匾不署李氏 ,隻寫“潮州隴西公會”。隴西即李姓 ,李姓即隴西 ,情切切 ,意深深 ,這般親情 ,至為感人。

 

台胞、僑胞中的李姓同胞對隴西如此情深 ,隴西人民為籌建 “隴西堂”和開展李氏文化研究也在竭精盡智 ,夙夜操持;李姓同胞把隴西二字名揚四海 ,隴西人民為李姓同胞也在大興土木 ,大造輿論 ,熱氣騰騰 ,盛世景象。異日雄偉壯觀的 “隴西堂”矗立在渭水河濱之日 ,便是李姓與隴西“合二而一” 之時。天下李氏多俊傑 , 隴山之西有標幟 ,根深枝繁 ,枝繁葉茂 ,葉茂果碩。屆時 ,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李氏族裔則更興旺發達。

新加坡李氏總會| 中華李氏源遠流長

www.lee-clan.org.sg/?page_id=1440 Translate this page

老子之八世孫李曇生4 子, 長子李崇約在公元前290年代為隴西郡守, 子孫遂居隴西郡(郡治初 .... 隴西以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隴西位於今之甘肅省,“隴”亦是甘肅之簡稱。

傳世名家經典文叢(套裝共10冊):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2lYzCgAAQBAJ - Translate this page

如果再占領西部的隴西郡,整個隴西地區就基本上控製在蜀漢手中,果真如此, ... 張邰率部沿關隴通道迅速西進,過汧縣(治今陝西隴縣)進入汧隴古道,沿此路登上隴山, ...

Results

隴西的含義請問“隴西”一詞的具體含義,以及隴西的古代名門望族,像唐朝 ...

www.zybang.com/.../7f3871fafd50c3fd054d246bed8e1651.html Translate this page
古代人們看到橫亙於關中平原西部的山脈如同田埂一樣,就把它們稱之為隴山. ... 這一年秦昭王設置了隴西郡,並修築長城,以防禦西部的少數民族,從根本上確保秦人 ...

平水韻二腫隴

sou-yun.com/QR.aspx?l=&ct=腫&c= Translate this page
綿延於陝西、甘肅交界的地方; 隴,天水大阪也。——《說文》。沈濤注:“今本合三處互訂,古本當作'隴山,天水阪、大阪也。'” 甘肅省的簡稱。因古為隴西郡地而得名。

隴西李家龍宮:世界最大的李氏族譜收藏中心 - 中國台灣網

www.taiwan.cn/zppd/zpgc/200805/t20080528_650350.htm - Translate this page
May 28, 2008 - 記者日前在隴西縣采訪時了解到,隴西李家龍宮目前已經成為收藏李氏族譜 ...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以來,隴西為 ...

隴西縣旅遊開發服務中心的微博_微博

weibo.com/3433076704 Translate this page
Sina Weibo
 
Loading...
隴西縣旅遊開發服務中心,隴西縣旅遊局成立於1993年8月,主管全縣旅遊工作的 ... 它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是華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李氏的 ...

隴西李氏文化-中國·定西黨政網

www.dingxi.gov.cn/wsdxly/whcy/lsgl/.../1460079954732427.htm Translate this page
Apr 11, 2016 -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以來,隴西為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曆史重鎮,是隴右地區政治、軍事、 ...

隴西李氏家譜-Lee's Family - Timeline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id... Translate this page
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在今天全中國可考的9000多個姓氏中,李氏人口達一億之多,成為全中華 ... 經過探根、認尋,他們均稱“根在隴西”,共同尊隴西郡為郡望、唯一的宗親堂號為隴西堂。廣大李姓 ..... 隴西,指隴山以西,而隴山即今日寧夏的六盤山。

李姓情係“隴西堂”--相關文章 - 360doc個人圖書館

www.360doc.com/relevant/336733882_more.shtml Translate this page
(11)隴西李氏文化源流文章來源:中國藥都網上隴西位於隴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隴郡 ... 隴西郡李氏族譜包括有:《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

隴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釋- 康熙字典- 詞典網 - 日語詞典

www.cidianwang.com › 康熙字典 Translate this page
【前漢·地理誌】隴西郡。 【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 【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 ...

隴 - 實用工具查詢

tool.httpcn.com › 康熙字典 Translate this page
【前漢·地理誌】隴西郡。【註】應劭曰:有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卽今之隴山也。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地理直音】漢隴西,今鞏昌府。漢天水,今鞏昌府 ...

大秦帝國: 鐵血鑄就的一統江山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sbn=7541540757 - Translate this page
童超 - 2010 - ‎History
雍城埋葬的是秦孝公以前的秦王,秦始皇拜祭完畢之後繼續向西,到達隴西郡犬丘( ... 從汧水上遊的回中(今陝西隴縣西北)翻過隴山,進入北地郡,抵達涇水源頭的雞頭山(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