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大隅良典其人其事
已有 731 次閱讀 2016-10-4 04:06 |個人分類:科技與社會|係統分類:科普集錦|關鍵詞:北京大學 center style 推薦到群組
大隅良典其人其事
周程
(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
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YoshinoriOHSUMI)1945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九州的福岡市。其父大隅芳雄已故,生前曾任九州大學工學院礦山學教授。大隅良典在家中排行老四。長兄大隅和雄比其大12歲,現為東京女子大學日本文化史名譽教授。
大隅良典少年時代和父母的合影
1960年,大隅良典考入著名的福岡縣立福岡高級中學。該校優秀畢業生大多會就近報考舊製帝國大學之一九州大學。郭沫若早年就畢業於這所大學。不過,大隅良典中學畢業時卻報考了遠在千裏之外的東京大學。當時,福岡與東京之間尚未開通新幹線,去東京十分不便。
福岡中學時代的大隅良典(正中間)
1963年,大隅良典進入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相當於美國的文理學院)理科二類學習。二年後分專業時,他原本想進本鄉的理學部學習化學,因教養學部新設了交叉科學類的基礎科學係,故其最終選擇了駒場的教養學部。
1967年自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畢業後,大隅良典考入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在今堀和友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蛋白質生物合成研究。1972年修滿博士課程所需學分後滿期退學。1974年以題為“關於大腸杆菌素E3的作用機製研究”的論文申請獲得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理學博士學位。
東京大學的碩士課程最低學習年限為兩年,博士課程最低學習年限為三年。一般來講,在那個年代,理科博士生用三年攻下博士學位的不低於八成,文科博士生用三年攻下博士學位的不高於兩成。大隅良典攻讀三年拿不下博士學位無疑屬於少數派。
令人納悶的是,大隅良典的簡曆中有兩年空白,他博士滿期退學後至獲得博士學位的兩年裏究竟去了哪裏?幹了些什麽?
1974年,大隅良典接受導師今堀和友教授的推薦,遠赴美國洛克菲勒大學GeraldMaurice Edelman(1929-2014)教授研究室從事博士後研究。
1977年,應東京大學理學部安樂泰宏教授的邀請,大隅良典回母校理學部擔任助教,1986年晉升為講師。
1988年,大隅良典轉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副教授,開始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是時,他已年滿43周歲。此後,他開始以單細胞酵母作為模式生物開展細胞自噬機製研究。自噬現象雖然在五十年代就已被發現,但其作用機製一直沒有被解明。
開展實驗研究時的大隅良典
大隅良典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處於饑餓狀態的酵母時發現其“液胞”中有很多小顆粒。這些小顆粒是怎麽進入“液胞”內的?為弄清小顆粒的形成機理,他對酵母的遺傳基因進行隨機突變處理後,開始觀察處於饑餓狀態的酵母“液胞”動靜。重複5000餘次實驗後,他成功地獲得“液胞”中不會出現顆粒的酵母,並以此為基礎確定了與顆粒形成有關聯的14個基因片段。
電子顯微鏡影像前的大隅良典
1992年、1993年大隅良典等人先後在《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Cell Biology)和《歐洲生化學會聯盟通訊》(FEBS Letters)上公開了上述研究成果(2016年,前者的影響因子隻有8.717,後者的影響因子甚至隻有3.519)。但是,正是1993年的這篇論文確定了大隅良典的細胞自噬機製研究之父的地位。
自噬機製示意圖
酵母雖然是單細胞生物,但它真核生物,其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同。其後的研究表明,動植物細胞的自噬機製和酵母的自噬機製完全相同。
1996年,大隅良典辭去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副教授的職位,轉赴愛知縣的岡崎國力共同研究機構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擔任教授。是時他已滿51周歲。抵達缸崎後不久,他便聘請擅長動物細胞研究的吉森保((TamotsuYoshimori,現57歲、大阪大學教授)擔任其實驗室的副教授,之後又聘請內科醫生出生的水島昇(Noboru Mizushima,現50歲、東京大學教授)擔任其研究助手。這兩位合作者後來在自噬研究領域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別特是水島昇的工作,曾引起了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關注。
2004年,即將屆滿60歲之際,大隅良典返回東京轉任綜合研究大學院生命科學研究科教授。2009年,即將屆滿65歲之際,他又轉任東京工業大學特聘教授。2014年,大隅良典完全退休,被東京工業大學授予榮譽教授稱號。
參加祝賀榮獲諾獎儀式時的大隅良典
由上可見,大隅良典的獲獎研究成果實際上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擔任副教授期間取得的,距今已有二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