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粗茶淡飯的百姓日子: 良師機遇

(2016-09-26 10:41:13) 下一個

他一生為人謙遜,淡泊名利,一直蝸居在同濟新村逼仄的兩居室,過著粗茶淡飯的百姓日子。“多想想那些品質高尚的人,多省吾身,一顆心就會謙卑起來。” 垂暮之年,修身仍是他最為重要的功課。

~~~

[轉載]同濟大學俞載道教授的結構人生

已有 164 次閱讀 2016-9-25 22:03 |係統分類:人物紀事|文章來源:轉載

同濟大學俞載道教授的結構人生

 

  “從少年起,我的人生軌跡就與同濟的發展曆程緊緊相連。若不是同濟優良傳統的熏陶滋養,若不是一位位良師們的不倦教誨,若不是一些重要機遇的賜予,我哪能擁有今天取得的這一點成績呢?”

  “回首這一生,我有幸涉足了工程結構的教學、科研和實踐領域,取得了一些成績,有一點成就感,也有不小的遺憾。由於時代環境不同,每個人在曆史中所起的作用也都不盡相同,若要我對自己作一個評價的話,我認為隻是為同濟大學的結構工程實踐和結構理論研究添上了‘承前啟後’的一筆。”

 

全程親曆流離歲月,延綿戰火中刻苦求知

  在大半個世紀的崢嶸歲月裏,俞載道教授的足跡始終追隨著同濟。

  浙江金華、江西贛州、廣西八步、雲南昆明、四川李莊,在延綿烽火中同濟遷轉辦學的條條征途上,都曾留下過俞載道青春的足印和朗朗書聲。

     1937年夏,17歲的俞載道在地處吳淞的同濟附中剛剛結束高一的學習,此時抗日戰爭爆發,校舍遭毀,同濟師生被迫離開家園,踏上迢迢內遷路途。那是9月底的一天,他接到了同濟轉遷金華的通知。帶著滿腔求知的渴望,他一路風塵趕赴金華。

  停留尚不到2個月,金華四麵響起了密集的槍炮聲,學校不得不再遷贛州。俞載道和同學們一道,先乘火車,再坐大木船,穿急流、過險灘,直抵贛州。

     在贛州半年多時間,俞載道在難得的平靜日子裏念完了高二。未料此時九江告急,贛州從此不再有寧日,學校把目光投向了廣西賀縣八步鎮。師生們再一次打點行囊出發,又是一趟艱苦的遠征。

  八步的上空,整天有敵機盤旋俯衝,形勢岌岌可危,師生被迫又一次上路。出友誼關,進越南河內,坐窄軌列車,幾經輾轉到達昆明。1939年夏天,俞載道在昆明完成高中學業,通過了全國大學入學統一考試,如願坐在了同濟大學的課堂。1940年夏秋,昆明卻屢遭敵機轟炸,同濟隻得再尋精神家園。四川宜賓李莊鎮向同濟師生敞開了大門。

  1944年,24歲的俞載道畢業留校,當了波蘭籍猶太人魏特教授的得力助教。白天,他幫助魏特教授嚴格審閱學生的設計圖紙;夜深了,俞載道還在菜油燈盞下伏案不倦,沉迷在他所鍾愛的數理世界。一日日的勤學深思為他後來從事結構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打下了十分紮實的理論根基。

 

教學科研設計樣樣出色,結構領域傾畢生心力

  翻開俞教授的人生履曆,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教學、科研、工程設計這三個領域都各有成就,這三種經曆互為映襯,相得益彰。隨時聽從組織的調遣,受命於最需要的時刻,他在結構領域的一個個崗位擔綱重任,奉獻出了畢生的智慧和心力。

  1945年偉大的抗日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1946年,同濟大學回遷到上海,校史又揭開新的一頁。俞載道承擔著理論力學、結構力學、鋼結構等多門課程的教學重任,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樂,科研工作同時起步。

  1953年春,俞載道調至學校新成立的基建設計處(建築設計院前身),任結構設計室主任。接手的第一項工程是同濟的文遠樓,這是他大學畢業9年後第一次獨立承擔整體結構設計的項目。這一作品1999年榮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築”銅獎。

  聽從國家的召喚,他彰顯了知識分子的道德良知。1953年夏天,高校要支援鞍鋼建設,他一口就應承了下來,盡管當時33歲的他上有老,下有小,妻子又已懷有5個月的身孕。來到鞍鋼後,他以滿腔熱忱投身於煉鋼廠大規模重建修複工程中,與親人一別就是近七百個日日夜夜。

  1958年,他被調任學校建築設計研究院主持結構設計。在專事設計的日子裏,他所癡迷的科學研究並沒有遠離他的生活。憑借濃厚的興趣和執著的精神,他在時間的夾縫中篤學深思,繼續在崎嶇的科研山道上一步步登攀,一刻不肯停步!

 

     在1978年學校恢複成立結構理論研究所之後,理論功底紮實的俞教授從設計院調來,年近花甲之時才有機會專職從事自己深深熱愛的科研工作。盡管科研的黃金年代已在多變的時代風雲中漸漸遠去,他仍爭分奪秒,研究領域不斷向縱深拓展。他還帶頭編寫教材,悉心嚴格培養指導了二十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回首這一生,他說,時代環境不同,每個人在曆史中所起的作用也都不盡相同,對於他來說,他隻是為同濟的結構工程實踐和結構理論研究添上了“承前啟後”的一筆。

 

創下多個“第一”,書寫結構新篇

  在幾十年的教學科研設計生涯中,俞載道教授總能與“第一”多次不期而遇。這是機遇的垂青,更是累積不輟、執著努力的必然結果。

  1946年秋,隨學校回遷上海的俞載道,有幸成為李國豪教授回國後的第一任助教。親自選題,布置科研作業,逐句修改論文,如此耳提麵命、點撥指引,激發了俞載道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火花,他開始了對科學未知的探索,邁出了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步。

  1951年,同濟大學對麵的公交一場車間欲建國內第一個薄殼結構,在李國豪教授的鼓勵下,剛剛升任講師的俞載道就參加了這項工程設計的顧問團。

 

     1960年,他主持設計的同濟大學大禮堂,40米淨跨的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拱形網架結構成為當時同種形式的亞洲之最。1999年,大禮堂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築”提名獎。

  1972年,天津籌建國內第一座250米高的鋼筋混凝土電視塔,俞教授負責主體結構和塔基的設計工作。盡管結構的抗風、抗震問題是頭一次遇到,他不懼困難,邊幹邊學,潛心摸索,最終一手捧出了全部設計圖紙。因唐山大地震,已打完樁基的工程最終卻沒有續寫下文。如能建成,那將創下又一個“中國第一”!

  1977年,他主持研製設計上海吳涇化工廠年產30萬噸合成氨工程中的關鍵設備基礎——“鋼梁構架式汽輪空壓機機組基礎”設計,在國內又屬首創。經聯動試車,一次成功!如今它仍在安全運轉。

 

     他還設計過國內第一座船模試驗池,他還是文革後同濟提升的第一批教授,是同濟恢複發展初期的第一批學術帶頭人……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沒有像今天這樣大規模的建設以及大力提倡科研創新,機會十分有限。而我感到寬慰的是,每一次機會到來,我都沒有讓它們溜走,總算做成了一些事情。”俞教授曾道出這番心裏話。

 

桑榆晚景夕陽紅,心係同濟新發展

  在俞載道教授臨窗的床頭,兩摞書籍整齊擺放在枕邊。早起,迎著第一縷晨光,倚窗翻讀幾頁,嶄新的一天又在書香中開始。

 

     看文匯,讀筆會,誦唐詩,品宋詞,暫且遠離了受用一輩子的邏輯思維,俞教授每天寄情於優美的文字世界,體驗著文理交融的快樂,生活充實而又恬淡。他在同濟園裏勤耕忙碌一輩子,直到2001年,年逾八旬的他才算真正退歇下來。此前,他擔任《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的要職,長達15年之久。

  他一生為人謙遜,淡泊名利,一直蝸居在同濟新村逼仄的兩居室,過著粗茶淡飯的百姓日子。“多想想那些品質高尚的人,多省吾身,一顆心就會謙卑起來。” 垂暮之年,修身仍是他最為重要的功課。

  李莊,魂牽夢縈的名字!多少回盼歸的第二故鄉!一個個好消息讓他樂開了懷:同濟師生前往李莊踏上尋根之旅;同濟與李莊攜手校地緊密合作;同濟紀念廣場及紀念碑在李莊落成……綿長的思緒將他拉回到久遠的從前,他在回憶中重溫著同濟人在艱苦中執著堅守的往事曆曆。

  細讀每一期《同濟報》上的每一篇報道文字,是俞教授晚年生活中離不了的習慣。他以一個同濟人對母校深沉而熾烈的赤子之愛,始終默默地牽掛著同濟前進的每一個步伐、每一聲足音。就在這片終身相依的家園裏,他的生命之樹紮下了深根,開出了繁花,結出了碩果!

  “我盼望同濟能早日邁進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行列。盡管我自己恐怕是看不到了,但我特別希望那一天能盡快到來!”在同濟百年校慶標誌發布會上,這位白發長輩的深情祝願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同濟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4989-1005052.html

上一篇:[轉載]孫鈞院士追憶恩師俞調梅教授:永遠的思念
下一篇:[轉載]俞有瑾:紀念父親俞調梅教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