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請坐!\' \'不,我站慣了!”

(2015-12-21 12:59:09) 下一個

平靜的科學網

已有 31 次閱讀2015-12-21 12:39|個人分類:Opinion|係統分類:博客資訊 推薦到群組

平靜的科學網, 有何不好?

 

侃革命,呼呼鷹熊,刀槍劍影,熱血沸騰,九天攬月,五洋捉鱉,大氣,分享一些爆笑,好玩遊戲, - 爽!

 

風聲和雷聲,雨滂沱, 才是好。

 

"請坐!"
"不,我站慣了!”
誰說的?


平靜的科學? 坐冷板凳?書齋安寧?平靜的學問?

    巴山楚水淒涼地,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
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有個小姑娘,即使很少聯係,卻總是時常惦念;白天奔波於世俗的社會,每天做著不愛的事情,晚上,找回屬於她自己的寧靜;柔弱又敏感的外表,充實而強大的內心;總是需要人來嗬護,卻找不到幾個知音;隻能作個旁觀者,遠遠地看著,希望她越走越好。

——《不朽》

 

? ? ? ? ? ? ? ? ? ? ? ? ? ? ? ? ? ?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2015-12-05 08:54:05)[編輯][刪除]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

 

人類似醒非醒的“神遊”狀態,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存在不少好處的,對短期記憶的自覺處理甚至還可能解放出許多靈感。

然而,人類有可能有意識地主動進入這種狀態嗎?沈政說,一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開始冥想後,人們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到有節律的呼吸模式,同時采取舒適的身體姿勢,例如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冥想並不僅僅是一種身心放鬆,而是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物體作為意識關注點,長時間反複練習,使大腦進入潛意識中。

已有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提高大腦海馬體內灰色物質的含量,它與大腦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有關。

~~~~~~~~~~~~~~~~~~~~~~~~~~~~~~~~~~~~~

當前位置:首 頁 > 動態> 正文

大腦“無所事事” 作用可不小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胡瑉琦 2015年12月04日
摘要:今年9月,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連接組項目中460位受試者在休息狀態下的腦部掃描結果,探究在休息過程中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與彼此進行聯絡。研究結果顯示,休息狀態時的腦部活動存在個體差異,但這一次研究證明,這些差異與生活技能和人生經曆有關。隨著個體記憶力、受教育年限和體力的不同,大腦不同部位間聯係的強度也不同。
正文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

 

 

■本報記者 胡瑉琦

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段時間,疲憊的人們總是期盼偷個小懶,最好能讓大腦徹底放空一下,什麽都不想。但事與願違,除了死亡,大腦的活動不曾有一刻的停滯。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證明,即使我們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做,大腦各個部分之間也會保持聯絡。當然,此時大腦的活動與人們清醒狀態時並不相同,而有科學家認為,這種大腦活動對鞏固我們的記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9月,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連接組項目中460位受試者在休息狀態下的腦部掃描結果,探究在休息過程中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與彼此進行聯絡。研究結果顯示,休息狀態時的腦部活動存在個體差異,但這一次研究證明,這些差異與生活技能和人生經曆有關。隨著個體記憶力、受教育年限和體力的不同,大腦不同部位間聯係的強度也不同。

事實上,早在多年以前,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大腦在人們走神、做白日夢的時候並非無所事事,相反,它非常活躍,甚至比我們日常聚精會神忙工作的時候活躍得多。不僅如此,腦部掃描顯示,這些大腦活動還是相互協調的。

斯坦福大學的馬克爾·格雷瑟斯此前也指出,當人們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同的神經元不再是隨機無規律的波動,而是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共振”。它們參與著與人密切相關的記憶的篩選、分類工作,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大量的神經鏈接建立。

1953年,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曾做過一項實驗:他讓誌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他記錄下誌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當時的結果完全出人意料:誌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消耗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的多。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無所事事的大腦實際上非常活躍。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認為,走神、做白日夢、放空狀態從科學層麵還沒有經過嚴格的量化的定義,是一種介於清醒和深度睡眠之間的中間狀體,而比較容易界定的一種類似的狀態,就是人類的淺睡眠。

研究發現,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常會出現5~6陣眼球快速運動現象,眼球快速運動的頻率為每分鍾60~70次。“眼快動”時腦電波呈低幅快波,這是一種與清醒相似的腦電波,其間,大腦還會進行無意識的神經活動,於是便產生了夢。這樣的睡眠被稱為“快波睡眠”“異相睡眠”。

因為快波睡眠時期,大腦皮層處於近乎清醒的狀態,而且此時幾乎不可能有新的信息傳入大腦,所以,沈政表示,這種環境有利於大腦進行記憶整理和固定等信息再處理。人們在白天接收到的信息,需要通過睡覺來強化,快波睡眠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沈政還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種現象在動物中也是有所體現的。早在剝奪動物快波睡眠的實驗中,科學家就發現,動物的記憶明顯減退了。

因此,人類似醒非醒的“神遊”狀態,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存在不少好處的,對短期記憶的自覺處理甚至還可能解放出許多靈感。

然而,人類有可能有意識地主動進入這種狀態嗎?沈政說,一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開始冥想後,人們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到有節律的呼吸模式,同時采取舒適的身體姿勢,例如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冥想並不僅僅是一種身心放鬆,而是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物體作為意識關注點,長時間反複練習,使大腦進入潛意識中。

已有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提高大腦海馬體內灰色物質的含量,它與大腦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有關。

《中國科學報》 (2015-12-04 第8版 新知)

http://kepu.sciencenet.cn/index.php?s=/Index/datail/id/152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945004.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李勝文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 ? ? ? ? ? ? ? ? ? ? ? ? ? ? ? ? ?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2015-12-05 08:54:05)[編輯][刪除]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

 

人類似醒非醒的“神遊”狀態,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存在不少好處的,對短期記憶的自覺處理甚至還可能解放出許多靈感。

然而,人類有可能有意識地主動進入這種狀態嗎?沈政說,一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開始冥想後,人們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到有節律的呼吸模式,同時采取舒適的身體姿勢,例如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冥想並不僅僅是一種身心放鬆,而是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物體作為意識關注點,長時間反複練習,使大腦進入潛意識中。

已有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提高大腦海馬體內灰色物質的含量,它與大腦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有關。

~~~~~~~~~~~~~~~~~~~~~~~~~~~~~~~~~~~~~

當前位置:首 頁 > 動態> 正文

大腦“無所事事” 作用可不小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胡瑉琦 2015年12月04日
摘要:今年9月,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連接組項目中460位受試者在休息狀態下的腦部掃描結果,探究在休息過程中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與彼此進行聯絡。研究結果顯示,休息狀態時的腦部活動存在個體差異,但這一次研究證明,這些差異與生活技能和人生經曆有關。隨著個體記憶力、受教育年限和體力的不同,大腦不同部位間聯係的強度也不同。
正文

 

安靜環境-冥想-節律呼吸-舒適體姿-似醒非醒神遊-放出靈感

 

 

■本報記者 胡瑉琦

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段時間,疲憊的人們總是期盼偷個小懶,最好能讓大腦徹底放空一下,什麽都不想。但事與願違,除了死亡,大腦的活動不曾有一刻的停滯。牛津大學最新的研究證明,即使我們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做,大腦各個部分之間也會保持聯絡。當然,此時大腦的活動與人們清醒狀態時並不相同,而有科學家認為,這種大腦活動對鞏固我們的記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9月,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連接組項目中460位受試者在休息狀態下的腦部掃描結果,探究在休息過程中大腦的哪些區域會與彼此進行聯絡。研究結果顯示,休息狀態時的腦部活動存在個體差異,但這一次研究證明,這些差異與生活技能和人生經曆有關。隨著個體記憶力、受教育年限和體力的不同,大腦不同部位間聯係的強度也不同。

事實上,早在多年以前,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大腦在人們走神、做白日夢的時候並非無所事事,相反,它非常活躍,甚至比我們日常聚精會神忙工作的時候活躍得多。不僅如此,腦部掃描顯示,這些大腦活動還是相互協調的。

斯坦福大學的馬克爾·格雷瑟斯此前也指出,當人們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時,不同的神經元不再是隨機無規律的波動,而是呈現出一種有規律的“共振”。它們參與著與人密切相關的記憶的篩選、分類工作,這一過程可能伴隨著大量的神經鏈接建立。

1953年,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曾做過一項實驗:他讓誌願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與此同時,他記錄下誌願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當時的結果完全出人意料:誌願者在做計算時大腦消耗的氧氣還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的多。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證實了,無所事事的大腦實際上非常活躍。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認為,走神、做白日夢、放空狀態從科學層麵還沒有經過嚴格的量化的定義,是一種介於清醒和深度睡眠之間的中間狀體,而比較容易界定的一種類似的狀態,就是人類的淺睡眠。

研究發現,人在一夜的睡眠中常會出現5~6陣眼球快速運動現象,眼球快速運動的頻率為每分鍾60~70次。“眼快動”時腦電波呈低幅快波,這是一種與清醒相似的腦電波,其間,大腦還會進行無意識的神經活動,於是便產生了夢。這樣的睡眠被稱為“快波睡眠”“異相睡眠”。

因為快波睡眠時期,大腦皮層處於近乎清醒的狀態,而且此時幾乎不可能有新的信息傳入大腦,所以,沈政表示,這種環境有利於大腦進行記憶整理和固定等信息再處理。人們在白天接收到的信息,需要通過睡覺來強化,快波睡眠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沈政還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種現象在動物中也是有所體現的。早在剝奪動物快波睡眠的實驗中,科學家就發現,動物的記憶明顯減退了。

因此,人類似醒非醒的“神遊”狀態,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存在不少好處的,對短期記憶的自覺處理甚至還可能解放出許多靈感。

然而,人類有可能有意識地主動進入這種狀態嗎?沈政說,一種得當的方法就是冥想。

首先選擇一個安靜的環境,開始冥想後,人們需要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並調節到有節律的呼吸模式,同時采取舒適的身體姿勢,例如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冥想並不僅僅是一種身心放鬆,而是在身體放鬆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一點上,可以選擇任何一種物體作為意識關注點,長時間反複練習,使大腦進入潛意識中。

已有的研究發現,冥想能夠提高大腦海馬體內灰色物質的含量,它與大腦的理解能力和記憶力有關。

《中國科學報》 (2015-12-04 第8版 新知)

http://kepu.sciencenet.cn/index.php?s=/Index/datail/id/1528

~~~~~~~~~~~~~~~~~~~~~~~~~~~~~~~~~~~~~~~~~~~~~~~~~~~~~~~~~~~

學者有自由的心靈,自覺地擺脫凡人俗物的幹擾(2015-06-18 00:58:45)[編輯][刪除]
真正的學者從哪裏來?

  真正的學者,源於自由的心靈和偉大的時代。能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一筆的人,哪一個在乎區區“教授”頭銜,他們的貢獻又怎能用一個“教授”頭銜可以以一概之呢?真正的學者有一顆自由的心靈。他們是自然之子、人類之子,在宏大的自然、社會與人生麵前,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

  大學乃大師之學,無大師則無大學。為了提高大學的品位,對大師的渴望成為各個大學領導者的普遍心態。可大師在哪裏呢?我們又如何能夠得到大師呢?這多年,許多大學好走捷徑,往往想方設法從市場中高價購來。所以,各種媒體充斥著大學對學術精英的誘惑。表麵看來,人才大戰此起彼伏,但總的來說,效果理想嗎?各個大學並未因此而有學術精英魚貫而來,所謂的“大師”則是千呼萬喚不進來。為了發展我們的大學,什麽樣的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冷靜地思考就會發現,已經存在的種種做法,即使不能說是幼稚,也是急功近利的。俗話說,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對於大師或者高層次的人才的需求,不能隻是在我們急需的時候,從人才市場中得以滿足。根本的做法,是必須建立起一種合理的製度,讓真正的學者在大學內部自然成長起來。隻有真正的學者才可能成為學術精英或大師。

  北京大學的人事製度改革意向,似乎一下子使人們把真正學者的出現,寄希望於一種合理的人事製度。有這種期望是正常的,但這種期望的實現並無深刻的根據。科學合理的人事製度,固然可以激發人們向上的欲望,使庸者無法立足,使能者如魚得水,甚至會因家有梧桐樹而引得鳳凰來。但這隻對於一個個體大學在短時間內發展有應急之效,長遠地看,要培育自己的大師或學術精英,還需要做更深層次的文章。正如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楊東平教授指出,人事製度改革隻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局部措施,為真正的學術自由提供製度保障才是關鍵。眾所周知,20世紀20年代在蔡元培校長的領導下,曾經出現過一個世界一流的北京大學,大師雲集,思想活躍。在那個時代,大學內部的人事製度自然是好的,教師皆由校方聘任而來,並無今日積久的負擔,這無疑使大學改革直接進入實質性內容。但是,人事製度並不是當時的北京大學大師雲集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應是蔡元培堅持的“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蔡元培的“兼容並包”,使得不同的聲音均能在北大校園裏回響。“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大學成為現實。觀點不同的大師,在北京大學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依據。反過來,北京大學因為大師雲集,而一時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今日的大學,缺少大師或學術精英,不科學、不合理的人事製度肯定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直接製約學術精英成長的應是學校內外的學術評價製度和學術風氣兩方麵的問題。學術是學者的生命內容。一般學者的心態甚至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製約於外在的學術評價製度和學術風氣。這主要是因為一般學人終歸是一般人,他們需要一般人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榮譽、財富、地位等等。這樣,流行的學術標準和製度,即使不科學、不合理,也會成為學者學術研究的指南針。“文革”結束以後,中國文化學術開始複蘇,20多年來,學術發展雖有波折,總的趨勢是日趨繁榮。大學教師在傳道授業之外,已經成為知識創新的主力軍。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大學教師數量激增,學術研究隊伍日益龐大。但誰也無法否認,龐大的學術研究隊伍,並沒有導致學術的長足發展,在世俗名利的誘惑下,學術界泡沫泛起、垃圾遍地,浪費紙張、汙染傳媒的現象,已不足為奇。學術未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學術成果卻汗牛充棟;學術精英沒有多少,教授專家卻遍地亂跑。學術喪失了高深,學者失去了尊嚴。究其緣由,主要是學術評價製度的機械和學術風氣的衰落。

  在大學做教師,自然存在升遷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要評職稱。職稱是什麽?當然是一個大學教師學術水平的標誌。為了方便評審,學校內外都要製定相應的職稱學術標準。客觀而言,現有的標準的確具有鑒別功能,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標準麵前自分高下,表麵看是公平的,實際上在公平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不公平。我們的職稱評定一直強調任現職以來做了什麽,這就使得許多“聰明人”學會了投機。有的人在申報副教授時已經著成專著,但轉眼一想,就把專著放在得到副教授職稱以後再出版,可謂用心良苦,追求真理之心早已不翼而飛。學術研究是連續的。由於相同的職稱下麵是不同水平的人,這就注定了大學教師的職稱因標準機械,根本無法把真正的學術精英和平庸的人區別開來。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職稱學術標準,追求數量,漠視質量;重視成果發表的載體,基本無視成果的內容。既然要做教授,自然要有所著述,但著述了多少、著述了什麽就能做教授呢?數量標準要容易確定些,質量標準就難有公論了。為了避免人們在學術成果質量上的爭論,隻好采取簡單化的方法,把刊物和出版社作為評判的標準。僅此一條,就把學術界攪得周天寒徹。一方麵,不能或沒有在所謂“一級刊物”發表的許多學術精品被打入冷宮,被職稱評審者視為草芥,相反地,一些學術泡沫、垃圾,因躋身“一級刊物”而身價倍增。雖然“成果”本身無人關心,但在職稱評審中卻成了硬朗的“一條腿”;另一方麵,擁有特權和深諳外交之道的人,縱橫江湖,能把自己不入流的“文章”,順利地在重要刊物發表,常使得摯愛真理、不諳世事的學人望洋興歎,自愧弗如。於是,大學裏有許多能者,充其量是一個世俗生活中的強者,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學人。我們的大學並不真正地尊重學術,隻是尊重“刊物”和“出版社”的級別,總的講是非理性的。在這樣的標準下,真正的學者難以舒心,學術精英和大師難以出現,即使出現了也難以存活。

  正是不科學的學術評價製度,成為學術風氣衰落的重要原因。我們的大學裏,永遠有那些為了追求真理而淡泊名利的人。他們不為外力所動,遵循學術研究的規律,在使命感的支配下,在認識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我們的大學裏同樣也存在著並不是少數的把名利放置於真理之上的世俗的學人。他們也能認識到學術評價製度的不合理,但又覺得自身無力改變,為了自身的利益,隻好屈從不合理的標準,不惜重金打通關節,發表論文,出版著作,一旦職稱到手,得過且過。由於眾人都是這樣的思維和心態,學術刊物和出版機構找到了自己的發財致富的道路。我們突然發現“權威刊物”不再神秘,因為權利和金錢可以與之聯姻。不事學術的人,可以在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經濟富裕的人,可以在所謂的“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專著。隨之而來的是一些缺學少術的人做了教授,一些簡單平庸的人成了導師。教授不再被人們從心底尊敬,學術研究的尊嚴也大打折扣。學術領域充滿了世俗的力量,學者少了,文人多了;創造少了,重複多了;觀點少了,著作多了;尊嚴少了,利益多了。這樣的學術界,能夠利於學術精英的成長與發展嗎?

  真正的學者,源於自由的心靈和偉大的時代。能在人類思想史上留下一筆的人,哪一個在乎區區“教授”頭銜,他們的貢獻又怎能用一個“教授”頭銜可以以一概之呢?真正的學者有一顆自由的心靈。他們是自然之子、人類之子,在宏大的自然、社會與人生麵前,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學者的自由心靈,充滿著創造的可能性,使得學者的精神世界總是一個創造的世界。學者心靈的自由,是他們在宇宙之中天真心態的反映,又是他們在真理麵前忠誠情懷的折射。由於有了自由的心靈,學者們在他們的勞動世界裏,是那樣的瀟灑和成熟,大有天馬行空、無往不勝的氣概。他們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但他們與眾人慨然兩分。在眾人眼裏,真正的學者就像是不諳世事的孩童,總有些單純幼稚的影子。其實這正是真正的學者心靈自由的外部表征。

  學者有自由的心靈,首先是因為他們能自覺地擺脫凡人俗物的幹擾。人生活在世界上,無法避免作為一個社會人所要麵對的種種事物,正是在處理這樣的事務中,時間如流水逝而不複,因而,無數人在無奈的忙碌中,走過了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相對來說,真正的學者,雖然總覺得時光如梭,歲月如流,但他們的生命效率無疑遠遠高於常人。時間並沒有偏袒他們,奧秘僅在於真正的學者自覺地擺脫了凡人俗物的幹擾,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資源。我們知道許多學者是孤僻的,但他們並不孤獨。在與古今賢哲的對話、神交中,他們走進了曆史,走進了宇宙,獲得了無比寬廣的胸懷和無比自由的心靈。這樣的學者,具有成長為大師的先決條件。

  學者有自由的心靈,還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全部交給了追求真理的偉大事業。擺脫了凡人俗物的幹擾,一個人會有很多出路,比如皈依宗教、修煉心性,真正的學者卻把自己完全交付給追求真理的事業。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是很多的,這許多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成就的大小卻是因人而異的。不同人的成就大小差異,形成原因是複雜的,有天賦的,也有機遇的,也有環境的,甚至有生活境遇的不同。但有一種不同是不能忽略的,即不同的人與學術事業的關係不同。
人們做了一件事情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不得已而為之;二是興之所至;三是為了某種崇高的信念盡善盡美地達到它。做研究的人也不例外,一些人做研究,是因為他在研究的崗位上,這類研究者多能兢兢業業;一些人做研究是因為外力所迫,如大學教師評職稱必須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這樣的研究者最不容易有對真理的虔誠之心;還有一類研究者,他們一般有強烈的使命感,把自己置身於人類認識的進程之中,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無論在什麽崗位上,都能忘我地工作且不計名利、不計得失。這樣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學者。與常人相比,他們似乎少了許多快樂,但他們又比常人多獲得了一份心靈的自由和安寧。

  真正的學者之成長,還依賴一個偉大的時代。所謂偉大的時代,不見得是一個物質文化高度發達的時代,而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理性的、自由的和變革的時代。保守的時代,固步自封,隻能桎梏學者的心靈,把他們的創造熱情和力量盡力地引向維護現實的活動中去。相反地,革命的時代,希冀未知的光明的未來,呼喚學者自由的創造,並把充滿著活力的問題交給學者解決。非理性的時代,壓抑人的本性,扭曲人的心靈,真正的學者往往成為真理祭壇上的犧牲品,大師的誕生幾近幻想。相反地,理性的時代,普照著科學的光芒,為追求真理的人們照亮了前程。不自由的時代,一般是專製的時代,隻能聽到一種聲音,學者和學術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相反地,自由的時代,一般來說也是民主的時代,學者的主體性即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容易得到發揮。在自由的時代,學者們易有健康的心靈,他們美好的精神世界不容易被邪惡的力量衝垮。遇到變革的時代,是學者的幸運,因為“破”和“立”在這樣的時代總是輪番進行。變革,要求學者對傳統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又要求學者對未來進行大膽的構思和設想。心靈自由的學者遇到了天賜的良機,繼往開來的學術大師極有可能在這樣時代的學者中間產生。

  我們至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又生活在一個古老又青春的國度。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國家都在呼喚著真正的學者的出現。這對於我們學人來說應該是幸運的。

  北京大學的人事改革意向,是一個好的意向,是一種革命性的意向,是一種謀求發展的意向,但不可否認,也是一種命運未卜的意向。就實質來說,北大的人事改革意向,對於大學的發展來說,僅僅是一個開始,並未觸及製約真正的學者成長的學術評價製度和學術風氣。但這個開頭太重要了,沒有這個開頭,一切都無從談起。北大的改革意向是為了把北大塑造成世界一流大學。但這種改革的思路延續下去,實際上是吸引和製造真正學者的改革意向。

  大學發展靠什麽?靠學者,靠真正的學者,靠學術大師。這樣的人從哪裏來呢?希望就在變革之中。我們的人事製度要變革,學術評價製度要變革,學術風氣要變革。真正的學者就來自這樣的變革。
 
(作者 劉慶昌)
本文地址: http://www.sciencenets.com/blog-478-5628.html
本文發表在《華人科學網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並署上作者姓名,商業用途須獲得作者和本站授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945004.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李勝文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