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根治痼疾,創造自由的學術環境 精選
已有 1820 次閱讀2015-12-10 22:00|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推薦到群組
■李醒民
多年來,國人從上到下,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諾貝爾獎焦慮症。正在此症發作之際,在預先沒有多少征兆的情況下,中國本土科學家卻不期而遇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這次獲獎貌似突然,實際上也有某種必然性。它至少說明,諾貝爾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關鍵是要鍥而不舍、潛心研究,作出史無前例的創造性成果——這樣的成果遲早總是會得到學界和世人承認的。
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科學獎,也許可以緩解國人的焦慮症,但是要根治它,尤其是要根治科學(自然科學)研究以及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研究的痼疾,從根底改善學術(科學雖然包括技術化科學,但其根本屬性還是屬於學術性的學術科學)環境和研究生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沒有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要取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隻能是白日做夢、癡心妄想。
竊以為,當前妨害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的痼疾主要有三。現在,我們不妨以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契機,一一列舉這些痼疾,並簡析之,進而設法根治之。
其一是毀人的課題製。多年來,中國的學人處於“課題化”生存狀態——有課題,一有百有,而無課題,不僅做不了事,晉不了級,而且連飯碗也保不住;無課題,做出重大研究成果(投入產出比為無限大),考核依然不合格;有課題,做不出像樣的研究(投入產出比為零或接近零),依然受到表彰(用課題費的多寡衡量貢獻)。在這一指揮棒的引導下,不少學人絞盡腦汁填寫申請表,還未研究便異想天開,把前景和預期成果吹噓得天花亂墜,以打動當權者的心。在撈得課題後,不是惟日孜孜,埋頭鑽研。而是一方麵苦思冥想,怎麽巧立名目,能夠把這個錢花光,同時千方百計搜羅單據、虛開發票和買賣發票,設法報賬以中飽私囊;另一方麵則東拚西湊,甚至剽竊抄襲,以對付驗收和應付交差。這種毀人的課題製把學人變為課題的奴隸,使他們往往圍著自己也不感興趣的課題團團轉,失去研究的自由;或者,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自己終生為之堅守和奮鬥的“根據地”。這樣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財,而且也敗壞了一兩代學人的學風乃至人格,嚴重製約科學發展和學術進步,亟須予以改革。多年前,我就提出,除了一些具體的應用性和對策性研究以外,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其他純學術研究領域,廢止現行的課題製,最好實行“誠信資助製”和“事後收購製”。前者指對那些學術水平高,醉心學術研究,以學術為生命的學人給予定期資助;後者指對已經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個人和團隊給予足夠的獎金,支持他們自由研究,無須申請、匯報和驗收。
其二是僵化的考核製。現在,在不少大學和研究機構,學人變成生產隊或人民公社的社員,校長、所長、院長、係主任和科研管理部門的職員變成記工員。這些記工員按照你有幾個課題,賺了多少錢,在特級、一級、二級雜誌發表多少文章,給你記“工分”,年終按照工分“分紅”。這種考核製實在太可笑了!這種考核連小學生都能夠計算,要那一大幫“高級知識分子”管理,豈不是屈才了?這種考核辦法實在是缺乏常識:課題多、進賬多難道就水平高、成果大?發表在所謂高級別雜誌的論文難道就是高質量的論文?數量多難道就等於質量好?在這種指揮棒的揮舞下,學人出盡洋相:上躥下跳,送禮行賄,拉扯關係,打通關節,挖空心思撈取課題者有之;把一篇論文拆分為數篇發表者有之;親戚朋友互搭便車,共同作為署名(屬於亂署名或假署名)作者有之;霸占他人成果為己有的有權、有錢、有勢的“江洋大盜”和剽竊抄襲的“學術小偷”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種僵化的考核製攪得學界烏煙瘴氣,民不聊生,豈能任其繼續危害、蔓延?
其三是浮躁的心態。在以上兩種體製的威逼和引誘下,學人的心態日益浮躁,追名逐權之心惡性膨脹,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即使在社會穩定和物質充裕的今日,也往往難以安放一張平靜的書桌。按理說,好名本是人之常情,否則怎有“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說。而且,正當地追求好名聲,也不失為促人向上的一種動機和動力——盡管不是最積極的動機和動力。而且,一個正常的社會和學界也應該盡可能做到使學人實至名歸,實名相副——當然,真正的學人大可不必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名聲而牢騷滿腹,甚或耿耿於懷。現在學人追名,是重名而不重實,是追名不副實之名,聲聞過情之名。甚至為了達到某種虛名,其手段無所不用其極:自我吹噓,互相追捧,攀龍附鳳,狐假虎威,沽名釣譽……真可謂: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隻有你們想不到的,沒有人家做不到的。至於逐權,實在是社會官本位製在學界的投射:有權名利雙收,有權便有一切。於是學人身處學界,心縈高官好爵。至於學術和學問,或被置之腦後,或被當做梯榮致顯的敲門磚。一旦得手,便將學術棄之若敝屣。在這種追名逐權之風的汙染下,學界淪落為追逐名利的角鬥場,學人墮落為追逐名利的角鬥士。如此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科學家怎麽能搞好科學研究,學術人又如何能出產學術成果?
綜上所述,切望盡快治理學界的霧霾,根除學人的痼疾,盡早形成自由的學術環境和研究生態,並呼喚和期盼光風霽月的學人和冰清玉潔的學界橫空出世。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歡迎關注中國科學報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歡迎關注中國科學報騰訊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歡迎關注中國科學報微信,請在公眾號中搜索【中國科學報】,微信號:china_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