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夫妻都有這樣的經曆戳穿對方,或被對方戳穿。我們的夫妻好像總不能像一些西方的夫妻那樣,雖然是夫妻,但依舊保持著朋友的那種關係。開始,我看到他們那樣的生活,感覺非常不習慣,覺得太拘謹,太累,也有點假模假式的感覺。
但時間久了,自己也常常想,既然我們生活在一起是為了快樂,輕鬆,沒有矛盾,那麽何必在乎有些形式呢,尤其是我們很多夫妻的相處之道,總會帶來很多矛盾。矛盾倒是處處都會存在的,但多了,或者過於激化了,對生活還是會有很大的影響的。
在我們的生活裏,常常聽到“你不就是想怎樣怎樣嗎?你以為我不知道?”,俗話稱之為戳穿。是的,夫妻長年累月生活在一起,免不了彼此互相了解的很透徹,所以,有些話一出口,有些舉動一露頭,我們便知道一些是為了什麽了。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誰都知道自己自己的弱點,或者說自己要想到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或方法有點問題,可是有時候在沒有更好的辦法,或者明知道對方不會願意的情況下,就會找一些比較好的借口,其目的也就是達到自己想要的那個結果。
夫妻生活在一起,能有多少大事兒,多數都是家庭瑣事。大不了的就是因為彼此家裏的經濟需要,或者親友的往來打點。再就是彼此跟自己朋友間的遠近問題,其他的真想不出來還有什麽值得斤斤計較的了。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夫妻,從來不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兒而鬧翻,有時候彼此就是裝做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麽,或想怎樣。這樣關係的夫妻,好處是不容易鬧矛盾,不容易使矛盾激化,但問題就是很難走近彼此,這其實真的是矛盾的。
實際上,不管我們怎麽想象對方的想法或目的,都是猜測。有時候當然我們戳穿的確實是對方的一個真實的想法,但也有時候,我們所說的,你不就想要如何如何,也確實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對方對我們想法的猜測錯了,而且把我們的想法想象的那樣讓人無法接受的話,我們的內心感受將會是怎樣的?那不僅僅是會有委屈和被冤枉的感覺,甚至會覺得對方的心裏很陰暗,對不對?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有很大把握在了解對方真實想法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做出自己臆想的猜測,即便有,也最好不要說出來,否則,傷害到的不僅僅是對方,也會是自己。
一個人在另外一個人內心的印象,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交往才能留下的,這個印象的好壞其實不取決於別人而取決於你自己,雖然有時候我們知道我們的對方內心比較複雜,或者說喜歡臆想別人的想法。
夫妻間就更是這樣了,經過戀愛走進婚姻,我們彼此付出的都那麽多,很多時候因為一些生活瑣事傷害那些來之不易的感情,實在是不值得的事情。就好像我們從小都會被父母冤枉過是一樣的,有些記憶會在我們腦海裏停留很多年,甚至一輩子。而我們父母並不自知。
有些人覺得,冤枉和委屈是生活中常常會遇到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就行了?說是這麽說,也有道理,但我們自己如果遇到這樣的委屈或者冤枉,內心會怎樣?都能做得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嗎?我覺得不是做不到,而是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所以,婚姻裏的夫妻,遇到不管多大或多小的事兒,都不要試圖去戳穿對方。夫妻生活在一起要互相鼓勵,互相支持,而不要互相拆台,總想樹立自己在家裏的一貫正確的形象。有句話說得好,在家裏你贏了,你又能得到什麽?
夫妻生活裏,最無能的就是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對方總是錯的,無論怎樣,無論發生什麽事兒,總是對方錯,而自己從來就不會錯也沒有錯過。現實生活裏也許真有這樣的人,總是說得很得體,做得很周到。但因此就覺得自己什麽都對,本來就沒有什麽道理。
在夫妻間,沒有什麽道理可講,有的就是要互相體諒,包容,寬容。做到了,做得好,夫妻感情就會越來越好,婚姻生活長久不變,做不到,做不好,夫妻感情受到傷害,婚姻生活也難以持久。
生活在一起的夫妻,都是有緣相識,相愛而走到一起的,要彼此珍惜,珍惜對方也是珍惜自己。沒有非常的必要,不要互相戳穿對方,互相的戳穿是婚姻生活裏的大忌。
~~~~~~~~~~~~`
婚姻生活裏的平衡關係
(2015-10-10 10:02:46)下一個
婚姻生活裏,主人是兩個人。兩個人的日子就需要有平衡,這個平衡好了,日子就平穩,安靜,如果平衡不好,自然就是矛盾多多。
生活裏的平衡是最難的,尤其隻有兩個人的空間裏,平衡相對不是簡單而是更難。好多人不解,覺得一共兩人說了算的事兒,怎麽比人多的還難。也因此好多家庭,慢慢地就有了一個人說了算的規矩了。
其實我們總是講包容,講謙讓,說的就是當一個人想說了算的時候,另外一個要謙讓,讚成。這樣矛盾就少,其實這就不合理。兩個人的日子總要互相遷就,謙讓才好,才能和諧,默契。
在家裏的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的工作重要,自己的家務事兒重要,自己需要每天有點私人的空間很重要。其實這些問題放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樣的,不分什麽男女。隻是女人常常把家當命了,把男人當自己的一部分了,所以總是管得特別多,特別細。而很多男人恰好不希望被管,即便要管也要恰到好處,需要的管,不需要的就不要管。
誰都不是誰肚子裏的蛔蟲,哪兒能做得那麽恰到好處呢,所以常常為此有矛盾。
家裏的矛盾是隨時隨地都會發生的,有時候,前一刻還好好的,不定哪一句話,或者一個催促,一個關心的囑咐,對方就不高興了,於是由於態度,說話語氣不夠好,矛盾就來了。也許一方委屈一些,不出聲了,也許不肯忍受,就吵架了。很多夫妻吵架的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人和人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但由於這樣那樣的矛盾的出現,使得不少人感覺生活在一起壓力很大,並不輕鬆也不覺得有多幸福。隻是覺得人需要有家,需要有伴,要一起生養子女。好像過日子,組成家庭不是為了自己。
好多問題都是,如果你不把一些事兒當成為了自己,那麽總會希望有回報的。就算你關心愛護對方,也要想到是為自己,你關心對方要對方早休息,不要貪黑,希望他/她健康。這個不管是為了對方還是為了你,都是對的。可有時候對方做不到,因為工作的原因,因為還有問題要思考,因為還想看點什麽放鬆一下自己緊張了一天的精神。
在一個人要想自己活動一下的時候,剛好有人來管,這是非常影響心情的。被管的人,也不會想得很簡單。所以,有時候會說很多跟關心自己的人的想法跟本不搭界的話。弄得兩人心情都不好了。也許關照的一方隻是希望引起對方的重視,意思是我在關心你。隻是話沒有那麽說而已了。
兩個人的世界,看著簡單,卻平衡著那麽不容易,主要還是因為彼此想得都多,簡單的話說得複雜了,簡單的意思也往複雜上琢磨了。更由於我們每天的操勞,每個人的心裏多少都有些焦慮,所以,難以把握自己說話時候的態度。
察言觀色吧,看到彼此的內心不容易,看到此時對方是不是開心或心煩,要說不會很難。忍讓,謙讓,不要等出了問題再做。做之前,說之前,想一下,三思而後行。那樣會避免很多矛盾。
任何人和事兒的平衡都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在為了平衡而過,我們的每一天都在做著為了平衡而做的工作。學習為了學會平衡,工作為了平衡事務,生活也是我為了平衡我們跟每一個人的關係。
婚姻裏的平衡看似最簡單,因為兩個人一家,應當彼此為了平衡而努力,其實每天都在外邊搞平衡的,回到家裏真的不想那麽累了,所以,家裏的平衡便成了最難做到的了。有時候一輩子都找不到那個平衡點。不得已,所以人們才說,婚姻生活的寶典,就是要互相包容,寬容,謙讓。也就是說,不要過分追求平衡。
生活就是這樣的,對彼此,對他人放鬆一些,放手一些,別人輕鬆,自己也輕鬆。說是這樣說,做到比較難,都試著做吧。能做到最好,做不到就見招拆招地慢慢過吧。

毛主席有句名言:“待朋友,做事論理論法,私交論情”。毛主席在交友方麵既有原則,又有人情味,展現了高尚的情操和高超的統戰藝術。
結交綠林好漢
革命初期,毛澤東就非常善於結交朋友。1927年,毛澤東當選為黨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後,毅然放棄留在中央工作的機會,回農村“結交綠林朋友”,開展土地革命鬥爭。
對於嘯傲山林、鋤強扶弱的綠林英雄,毛澤東素來十分敬重。他認為,富有正義感的農民舊式武裝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可以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和政治思想工作,把他們改造為無產階級的鐵軍勁旅。
井岡山時期,毛澤東以團結、信任的態度,成功改造了袁文才和王佐兩位“山大王”。在二人的幫助下,毛澤東成功創建並鞏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還學會了綠林遊擊戰術,挫敗了國民黨的一次又一次“圍剿”和進攻。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念及袁文才和王佐,親自接見了兩人的遺孀,稱讚袁王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了貢獻。

油畫《毛主席上井岡山》
中國有救星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抗戰的中心。許多黨外愛國人士紛紛來到延安,希望進一步了解共產黨。毛澤東經常在繁忙之中接見他們,探討抗戰前途與中國的命運。
1940年5月31日,僑居新加坡的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到達延安。第二天,毛澤東就在辦公室兼住所的窯洞裏會見了他,隨後又數次來到陳嘉庚的住所,與他交談。一次,二人正在談話,在延安學習的南洋華僑學生走過來,沒有敬禮就坐下,並“絕無拘束”地參加談話。
另有一次,毛澤東到陳嘉庚住處長談。晚餐後,又趕到陪陳嘉庚來延安的國民黨官員壽家駿住處,與這一位國民黨小科長談話至深夜。
毛澤東的以誠待人給陳嘉庚留下深刻印象,與國民黨統治區相比較,延安人民昂揚奮發的精神使他越發覺得這裏才是中國的希望所在。離開延安後,陳嘉庚在多個場合表示:中國的救星已經誕生,他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與陳嘉庚交談
黨外無黨 帝王思想
各民主黨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同中國共產黨有過長期合作的光榮曆史。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各民主黨派紛紛響應,其領導人應中國共產黨邀請,陸續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
然而在籌備新政協的過程中,一些民主黨派卻產生了宣布解散的想法。有一次,毛澤東到北京師範大學拜訪代校長湯操真、文學院長黎錦熙、地理係主任黃國璋。黎錦熙是九三學社成員,又邀來許德珩等人。席間,許德珩說:新政協即將召開,新中國將要誕生,九三學社的曆史任務已經完成,正準備宣布解散。
毛澤東聽了之後表示:九三學社不要解散,應該認真團結科學、文教界知名人士,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1949年12月,毛澤東訪蘇期間,中國人民救國會自行宣布解散。毛澤東回來得知,深為惋惜,指出民主黨派不能取消,不但要繼續存在,還要繼續發展。
前不久,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在談到這段曆史時表示:當我們重溫新中國建立60多年來的政治發展史,尤其是對比原蘇聯、東歐國家社會主義政治模式的傾覆時,不能不欽佩中共那一代領導人政治眼光的深遠。
毛澤東廣交朋友,支持民主黨派在建國後繼續發展的背後,是為了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為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盡可能地凝聚力量。
統戰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重要法寶。在今年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上,習近平指出:現在,我們黨所處的曆史方位、所麵臨的內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越是變化大,越是要把統一戰線發展好、把統戰工作開展好。(中國西藏網 文/馮登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