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The Martian: 中美火星合作

(2015-11-27 15:01:09) 下一個

Matt Damon was a Harvard graduate. He wrote "The good will hunting" with Ben Afflect. Asked what's recommended for holiday, Anthony R. told me: "The Martian" - "I watched twice and will watch again this holiday" he said.

I was taken by surprise with the scene China rocket program was in the movie. Path to Peace is to make peace - extending kindness brings out the kindness in others.

"Turn back the space ship, the quickest way to get Mark back" I said loudly in the theater as I realized I's carried away by the story and couldn't realize I'd be quiet!

I prayed for both USA and China to make peace for the World while I watched the movi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It depends on wisdom of both sides: Collaborate to survive, to grow, to last.

~~~~~~~~~~~~~~~~~~~~~~~~~~~~~~~~~~~~~~~~~~~~~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精選

已有 799 次閱讀2015-11-26 18:21|係統分類:觀點評述 推薦到群組

電影之外,中美能合作開展火星救援嗎?

 

鄭永春 喻菲

年度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即將在國內上映。好萊塢當然不會無視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片中再次突顯中國航天元素:沒有中國的幫助,美國航天員回不了地球。

電影中,火星上遭遇沙塵暴,登陸火星的航天員乘組緊急返回。馬克被誤以為罹難而遺棄在火星上。得知馬克仍然存活的消息後,航天員乘組沒有回到地球,而是再次前往火星開展營救。為了給航天員乘組發送生命保障物資,美國航天局緊急發射補給船航天員,不幸遭遇失敗,又無法在短暫的發射窗口裏再次發射第二艘補給船。

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劇照

在這關鍵時刻,中國航天局正好有一個重型運載火箭完成研製,等待試飛。得知這一消息,NASA向中國航天局緊急求助。經過評估,中國決定幫助美國開展火星救援,在準備回到火星救馬克的美國載人飛船繞飛到地球軌道時,由中國的太陽神火箭發送補給物資給美國航天員乘組。這一戲劇性的中美航天合作成為故事推進與情節逆轉的關鍵。否則的話,在火星上“落單”的太空人馬克就隻能等死了。

2013年上映的太空科幻片《地心引力》裏,當美國航天員陷入絕望之際,處於休眠狀態的中國“天宮”空間站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布洛克飾演的瑞安最終也是依靠中國的神舟飛船才得以返回地球。而在《火星救援》中,中國航天起到的作用不隻是被動地提供工具,而是主動參與火星探索任務的實施。

 

太空大片《火星救援》劇照

那麽,目前處於政治夾縫中艱難前行的中美航天合作,能否在未來的載人登陸火星任務中成為現實嗎。中美能在航天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嗎?

2011年,美國國會以立法形式通過共和黨眾議員沃爾夫提議的NASA撥款附加條款,禁止NASA與中國航天機構開展合作,至今已經過去整整5年。

美國政府機構的撥款受國會製約,希望開展合作、但又難以施展的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頓多次表示,國會對中美航天合作的禁令是暫時的。

近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舉行的第66屆國際宇航大會上,NASA局長查爾斯·博爾頓公開呼籲,美國應尋求與中國在航天領域特別是載人航天方麵開展合作。博爾頓的說法得到了中國方麵的善意響應,中國航天局局長許達哲回應稱,中國與別國航天機構合作沒有障礙,希望盡早開展中美航天合作。

中美兩國航天合作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中國是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在航天領域具有長遠規劃和勃勃雄心。美國是世界航天領域的領導力量,擁有強大的技術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航天領域的高技術和高投入,是雙方開展合作的動力。技術難度高,需要發揮各自所長,共同開展具有挑戰性的技術研發和合作;經費投入高,需要通過多國合作機製,分擔經費風險。

然而,但在國際合作議題上,NASA說了不算,國會議員們才有最終決定權。兩國航天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航天技術合作、軍事應用等議題仍然高度敏感,合作前景困難重重。

中美航天合作處於政治夾縫中的尷尬境地。2013年,中國科學家被禁止參加在NASA機構埃姆斯航天中心舉行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搜尋係外行星的學術研討會,引發天文界強烈抗議,軒然大波中不得不默許放行。15個國家共同運營的國際空間站一直禁止來自中國的合作申請,今年8月,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實驗室與負責國際空間站科研平台運營的私人企業簽署協議,將於2016年進行一項DNA實驗。這雖然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同時也是一個價值20萬美元的純商業合同,並非中國與NASA的合作項目。

在整個航天領域,太空科學探索相對比較開放,也是最容易開展的合作領域。太空探索是象征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領域,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空間科學、天文學和行星科學是對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的探索,並不涉及直接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而且,太空探索具有天然的開放性,科學研究隻有在合作和競爭中才能進步。封閉或許能得到一時的進展,卻不可能得到持續發展。

美國航天實力明顯領先其他國家,與之合作中國無疑可以從中受益。中國正在研製自己的空間站,若能充分借鑒國際空間站的經驗和教訓,將使中國空間站實現長期成功運營。中國在探月領域成就斐然,但月球研究顯然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美國已經實現六次登月,有50多年的月球、火星和太陽係研究積累。中美兩國在月球和火星探索項目的前期論證、科學目標設計、科學儀器研製、數據共享和合作研究方麵,都可以開展合作。這些領域並不涉及敏感技術,理應優先開展。

雙方政治家要拿出誠意和決心,努力增加接觸與交流。在與美國科學家的合作中,可通過引入第三國召開國際研討與協商,是可以適當規避國會禁令的。中美雙方可從具有合作基礎、易於深化合作的太空探索和科學研究領域起步,通過多國合作規避政治風險,夯實合作基礎。以點帶麵,逐步放開,讓雙方從合作中嚐到甜頭。

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不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在歲月蹉跎中消耗科學家的激情和探索夢想。中美航天界和科技界應減少猜忌,共同協商行為規則,努力增加航天計劃的透明度,尋找具有合作潛力的互利領域,盡早促成實質性的深入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火星是人類走向深空的首選之地

原文載於:新華社,2015年11月26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811-939008.html 此文來自科學網鄭永春博客,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