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2024 (800)
2025 (44)
昨天收到《物理化學學報》編輯部的郵件,課題組201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被評為當年的高引用論文,我看了一下,共有112篇入選。這是第二次收到此類信件,第一次是《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有個叫ResearchGate的網站經常給注冊會員發來信息,包括新增的文章閱讀、文章引用、全文檢索等情況,讓會員對自己的文章受關注情況有個實時了解,看來作者們對文章發表後的狀態關注也會成為商機。
為啥人們如此關注文章被引情況呢?除了由科技評價體製要求的被動關注外,還有作者自己的“照鏡子”心理。現實中,很多人是由被動關注轉變為主動關注的。
我自己的被引情況隻查過一次,就是報獎時被要求提供。我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是,科研踏踏實實做,文章認認真真寫,一旦發表便不再關注,因為好壞評價是讀者的事情,我要關注的是進一步的工作。因此,即使ResearchGate告訴我又有了新的引用,我也無動於衷,不會想著去查一遍到底是誰引用了我的文章。你也許會說,查引用能夠掌握同行動態,確實如此,但同行也許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做的又不是前沿科學,我沒有那麽多精力去關注那麽多同行。
不過,人人都有愛美之心,所以才會有鏡子這個東西產生。一個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門前總要照照鏡子,目的是博得外界的關注。其實關注文章被引和照鏡子是一個道理,總想知道外界對自己工作的評價和看法,這種心理很正常,但太愛照鏡子就不好了。自己長啥樣子應該自己清楚,無論如何打扮,底子是不變的,變得隻是修飾部分--衣服,所以經常照鏡子會讓人搞不清楚別人究竟是欣賞人呢,還是欣賞服飾?
文章內容所包含的實質發現就像一個人的長相,發表的期刊就是穿的衣服,天生麗質難自棄的例子就是青蒿素研究。比如,十年前流行尖頭皮鞋,五年前流行圓頭皮鞋,現在流行帆布鞋,腳還是那雙腳,究竟穿哪個鞋子回頭率更高呢?有的研究是時尚性的,有的研究是基礎性的,那我們有必要十分關注引用嗎?不必。就像越是醜女越愛照鏡子一樣,越是缺乏原創的工作越喜歡查被引。
我2002年發表在《Applied Optics》上一篇文章,超級疏水減反射膜的簡單製備方法,到現在引用了30次(剛剛ResearchGate告訴我的),多嗎?不知道,也不關心,但我自信這個方法比模擬荷葉表麵的工作簡單多了。我的文章從來都是這樣,一旦出手,便不再關心。
我認為,做科研要有自信,自信自己的眼光和實力,而不是總是關心被引用了多少次,那樣會使人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