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好奇激情

(2015-11-19 13:14:03) 下一個
作者:趙婀娜 劉陽 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15/11/19 10:29:38
選擇字號:
 
 
人民日報:培養世界級大師向短期功利主義說“不”
 

 

我國人才規模目前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相對匱乏,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世界級大師更為稀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如何讓世界級大師“冒”出來,充分發揮他們的核心和引領作用,推動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讓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麵走在世界前列,是當下破解“高精尖缺”培養難題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崛起真正到了居安思危的時候。即便我們再拿幾個諾貝爾獎、再取得幾個大的科技突破、再出現幾個重大新藥創製,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對人類文明做出過曆史性貢獻的民族來講,也都是應該的。我們目前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遠遠不夠……”這是日前召開的“科技界祝賀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座談會”上發出的強音。

這番話引發了人們的共鳴,卻也讓人不禁陷入深思,究竟是什麽讓曾經為世界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中國人,近一百年來在世界重大基礎科學領域創新中鮮有建樹、陷入沉默?

世界級大師的缺失,限製人才成長和激發生產力的機製、土壤與環境,或許是症結所在。而改變這樣的現狀,要從扭轉目前悄悄蔓延於高校的“短期功利主義”傾向開始。

為什麽中國學生普遍缺乏“激情般地好奇”

“現在的學生,聰明,視野開闊,接受新生事物快,但科研創新的動力卻明顯不足。”采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楊超時,這位長期工作在我國航空航天科研一線的學者不無憂慮。

楊超介紹,長期以來,國外對於中國實行高科技限製政策,許多國際前沿的技術無法引進,到現在為止,在裝備製造方麵,國外對於中國的科技限製依然控製在二到三代以上的差距。以大飛機製造為例,即便我們對於發動機的原理以及相關關鍵技術難點都已搞清楚,但在材料與製造工藝方麵卻尚未取得重大突破,而恰恰這些,更需要科研的耐心、潛心與笨功夫。因為每一道高質量葉片的取得或許都需要經過上百道工序,加上每一道工序的溫度等狀態控製都不盡相同,要想有所突破,必須要對科研有著濃厚興趣,並能夠踏踏實實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和積累,這也是當前青年學生身上最為缺乏的。

創新動力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對科研的興趣與好奇心不足。

“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隻是激情般地好奇。”愛因斯坦的話,我們耳熟能詳。10年前,4位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清華學生座談,當問到什麽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紮實、數學好,甚至沒有選擇勤奮、努力,而是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興趣與好奇心。

“一流成果的取得,一定是建立在對問題持續的關注和默默堅持的基礎之上。尤其是基礎研究方麵,一個問題往往需要思考幾年,甚至十幾年,過程中要耐得住寂寞,要擺脫功利、浮躁與誘惑,沒有足夠的興趣與強大的好奇心,無法堅持。”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院長鍾章隊分析,“很多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基於一個重要思路的提出,我們常說,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而發現問題的過程,正是一個基於濃厚興趣與強烈好奇心,基於持久觀察與思考。這一點,目前中國學生普遍缺乏。”

在拔尖創新人才的特質中,中國學生普遍缺少的是好奇心、想象力與批判思維。好奇心往往隨著學業的增長而衰減,小孩子最喜歡問問題、最有好奇心;小學生要差一些;中學生更差一些;大學生上課一般很少主動提問題;到研究生階段,往往需要老師點名要他們回答問題。事實上,求知欲與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平時多思考問題,多問一些“好的問題”,就慢慢會“獨具慧眼”,能提出超出一般人想象力的問題。對此,“清華學堂”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也頗為憂慮。

為什麽中國學生喜歡問“學這個有什麽用”

我們必須麵對這樣一個現實:無論做研究還是學習,學生們總喜歡先問“有用”“無用”,“有用”指的是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比如在校學生選課前喜歡問這課有什麽用,對麵試和找工作有用嗎,老師們在聽取在校生對課程設置意見時,就常常會聽到對找工作沒有用的課的抱怨,或對找工作有用的課為什麽不多開一些、開早一些的疑問。即便是做課題,也會選擇更容易短期出成果的,需要十年磨一劍的,往往不受歡迎。

這是采訪中許多高校老師普遍反映的問題。如果說興趣與想象力的缺乏已經成為限製一流人才“冒”出來的主要因素,那麽,“短視”與“功利”則成為進一步阻礙人才成長的重要原因。

“我們身處一個短期功利主義的大環境中。”對此,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分析,當我同已經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交談時,他們對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與在校生截然不同,令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而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後來實際上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這種不同反饋的反差正是當前教育領域“短期功利主義”的例證。

錢穎一直言,學院在學生低年段開設一些厚基礎、強素養的課程時,往往承受很大壓力,因為這些課程看起來與用人單位對於技能方麵的要求無關,因此,學生在大二大三去用人單位實習時,與其他同類院校的學生比起來,往往會比較“吃虧”。但其實,正是這樣看似“吃虧”的課程才會對人才最終成長為“大家”至關重要。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證:目前,困擾一流法學人才培養的最大難題,不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是法學理想的缺失,是有關法治精神與法治理念教育的缺乏。我們的學生學會了許多法律方麵的知識,但是卻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樹立法治的意識,缺乏法律職業道德與操守的培養,因此,在執法過程中,會出現超越法律界限、濫用職權、機械執法等問題,還有一些人甚至將法律當成商業與牟利的工具,沒有真正將法治國家作為理想與畢生的事業去追求。在培養一流人才的過程中,知識以外的內容更重要。

WTO上訴機構現任大法官、中國內地首位在WTO擔任這一重要職務的張月嬌結合親身經曆“現身說法”:供職於國際機構,你就代表你的國家,你的一言一行,都彰顯你的綜合素質。語言能力、演講水平、文學與曆史的底蘊、藝術修養、人際交往能力……這些都是一個卓越國際人才身上必備的素質,而這些也是秉持短期功利目標的教育所提供不了的。

為什麽“短期功利主義”大行其道

顯然,缺乏興趣與好奇心,教育與受教育過程中的“短視”與“功利”絕非一朝一夕形成,與環境、機製、土壤,尤其是評價導向息息相關。

“根據現行的製度要求,博士生必須要在畢業前發表3篇學術論文,否則不能按時取得學位證,但是我們知道,重大的科研課題三五年內往往都很難取得有效成果和明顯的突破。就我個人經驗而談,如果帶的是五年製的學生,還敢給學生布置一些基礎的、前沿的、探索性強的課題,如果帶的是三年製的學生,隻能布置一些短期的課題,因為要保證學生按時畢業。”“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張學記言語中頗多無奈。

“如果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老師都沒將興趣與精力用在真正高水平的科研上,我們又怎能要求學生們如此呢,短期功利主義的傾向,不僅存在於學生身上,更存在於高校教師身上。”有學者戳到痛處。

我們看到,“SCI”“EI”等國際文獻檢索的英文簡稱,是不少大學教師的“心病”。在我國高校教師評聘工作中,能否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文章並被這些國際文獻檢索庫收錄,幾乎被等同於評價該教師學術水平的高低。因此,無論是青年學者還是資深教授,都要圍繞著這個評價的杠杆打轉,圍繞發表文章疲於奔命。“在這樣的評價導向麵前,願意從事基礎原創性、應用基礎及應用技術等費時、費力,又不易出文章的研究工作的青年教師已經越來越少,大家都立足於短平快的課題。”楊超坦言。

加之目前高校的綜合排名、專業學科排名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高校學科的評價關係到高校的地位、聲望和生源,博士點、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成了高校爭搶的“稀有資源”,而如何申請到博士點和科研項目,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重要依據。因此,“我們看到,國外很多高水平的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實體,都在積極致力於重大科研課題的研究,反觀我們自身,卻將大量本應該花費在科學研究上的時間用在了寫文章上,而且,往往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文章含金量並不高。”

別讓“短期功利主義”成為教育之痛,我們需要重溫一位北大老教授曾經的提醒: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製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高尚誌趣、遠大誌向與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

當然,製約“高精尖缺”人才成長的原因還有很多,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還將繼續探討並試圖尋找解決之道。(原標題:培養世界級大師向短期功利主義說“不”(深聚焦·破解“高精尖缺”培養難題(2)))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打印 發E-mail給:  
 
以下評論隻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科學網觀點。
?
2015/11/20 4:13:09 jinxie
教育部的官僚立馬下課問題就解決了.
 

2015/11/19 23:43:18 lwd8811
什麽是限製人才成長的機製、土壤和環境?“普遍”缺乏激情和好奇心,短期功利主義,短平快。誰的責任?教授、博士導師、學校的責任。另一方麵,總有“非普遍”的情況,即有激情,有好奇心,不功力的學生、教授,能不能及時發現正確使用?好像不能,如果屠呦呦不是在國外授獎......
現在要做的,現在可以做的是建立一個發現這樣人才、學生、教授的辦法,這是當務之急。先讓一批“屠呦呦們”勝出是可行的。問題是這樣做會侵犯了誰的利益?
----把所有學生或許多學生“培養”成為大師也是不可能的。

[2015-11-19 18:19
非洲大陸 也是 一樣。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 走向 穩定 與 民主
[回複]
 
 
2015/11/19 23:32:44 qims IP:
俄羅斯特別出現了幾位非常傑出的60後天才數學家。除了大家都知道因為證明 Poincare 猜想而聞名於世的俄羅斯數學天才 Grigori Perelman (1966年生),還有 Maxim Kontsevich (1964生), Andrei Yuryevich Okounkov (1969生),S tanislav Smirnov (1970生)等幾位天才數學家,他們都是 Fields 獎獲得者,尤其是M axim Kontsevich 由於在數學物理多個領域的傑出貢獻,而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數學上所有的大獎。他1997年獲 Poincare獎,1998年 Fields獎,2008年Crafood獎,2012年 Shaw (邵逸夫)獎/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及 the Breakthrough Prize in Mathematics in 2014.
[回複]
 
 
2015/11/19 23:32:38 longhore IP:
還是請教育管理部門的那些管理者們再審視審視已經頒布的一些製度條例之後發表言論吧
[回複]
 
 
2015/11/19 23:32:07 longhore IP:
還是請教育管理部門的那些管理者們再審視審視已經頒布的一些製度條例之後發表言論吧
[回複]
 
 
2015/11/19 23:31:26 cefele IP:
搞笑的標題,大師是培養起來的?不要老想著占別人的便宜。隻要不打壓個性自由,不毒害教育環境。大師自己就嗖嗖長出來了。
[回複]
 
 
2015/11/19 23:13:50 qims IP:

人民日報:培養世界級大師. 水平實在太差 沒有腦子
[回複]
 
 
2015/11/19 23:13:32 qims IP:

人民日報:培養世界級大師. 水平實在太差 沒有腦子
[回複]
 
 
2015/11/19 23:04:28 chjiao IP:
又是老生常談,大道理誰不知道,關鍵是用什麽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比如說"批判性"思維,或者質疑精神,這個在我們的教育裏麵根本就是不允許存在的.否則分分鍾扣個思想不正確的帽子.考研考博的應該都有體會吧,跟美國的GRE考試對比一下,我們能設計出類似的考題嗎?說學生怎麽怎麽樣,我看都是教育者,掌權人的責任!
[回複]
 
 
2015/11/19 22:51:25 ccadj IP:
現在高校學術環境不太適合搞原始創新,學校越來越像公司。頻繁的考核,數字化的指標要求(規定每年必須發多少論文,拿多少項目。。。否則扣錢,生存都有問題。。。。),使得老師隻能做些交差式的研究來應付。老師隻是領導搞政績的工具而已,心都是浮躁和壓抑的,出個鬼的大師!
[回複]
 
 
2015/11/19 22:30:03 jinxie IP:
重大科研項目為什麽必須給學生做?學生就是攻讀學位的?這表明重大科研項目本身就有問題。
[回複]
 
 
2015/11/19 22:21:29 limaojlu IP:
學生說:“不發文章連工作都找不到”。不要走極端,適當的競爭毫無疑問,但是天天玩文章就沒意思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好的研究不容易。我們一般把研究當成謀生手段,這個就很難有大成就了。但是謀生有錯?沒有錯的。古代歐洲是貴族做研究。現在,歐洲其實做個工程師、做個管理,獲得的收入並不比研究低,也就是目前研究的準入門口或者“吸引力”在中國使得許多不喜歡的人也願意進來。在歐洲,拿的和清潔或者服務人士一樣的工資,去大學或者研究所當研究者的人必定是由衷的喜歡,這是做研究的初衷。我們更多的想著生存壓力,本質是社會不公做的怪啊。
[回複]
 
 
2015/11/19 22:10:10 zhangsw IP:
又是口號,道理科研人員都明白,關鍵是製定政策的人裝糊塗?
[回複]
 
 
2015/11/19 21:56:36 maximos IP:
皇帝的新衣,既想當,,還想立,,
[回複]
 
 
2015/11/19 21:44:25 yahoo146 IP:
培養世界級大師這種口號本身就是功利的
[回複]
 
 
2015/11/19 21:33:37 malin39512 IP:
引用:“頂層設計是導致功利主義的原因之一”
非常同意。
[回複]
 
 
2015/11/19 21:26:33 meimei123789 IP:
天才無法預測,也無法培養,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養自己。天才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天才又是非常脆弱的,任何刁難和迫害都會摧毀天才。
中國人嫉妒心太強,根本無法培養天才,因為沒有天才生存的土壤。
[回複]
 
 
2015/11/19 21:22:05 librave IP:
人民日報比較可笑。
[回複]
 
 
2015/11/19 21:21:36 librave IP:
你們采訪的都不是世界一流的大家,這些人的評價也能作為培養世界級大師的依據?
 
2015/11/19 23:37:04 qims
[2015-11-19 18:19
非洲大陸 也是 一樣。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 走向 穩定 與 民主
 
2015/11/19 23:32:44 qims
俄羅斯特別出現了幾位非常傑出的60後天才數學家。除了大家都知道因為證明 Poincare 猜想而聞名於世的俄羅斯數學天才 Grigori Perelman (1966年生),還有 Maxim Kontsevich (1964生), Andrei Yuryevich Okounkov (1969生),S tanislav Smirnov (1970生)等幾位天才數學家,他們都是 Fields 獎獲得者,尤其是M axim Kontsevich 由於在數學物理多個領域的傑出貢獻,而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數學上所有的大獎。他1997年獲 Poincare獎,1998年 Fields獎,2008年Crafood獎,2012年 Shaw (邵逸夫)獎/ Fundamental Physics Prize,及 the Breakthrough Prize in Mathematics in 201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