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中醫治未病,西醫治已病

(2015-11-13 10:45:30) 下一個
作者:陳南暉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時間:2015/10/19 10:53:52
選擇字號:
 
 
陳南暉:中西醫區別和未來發展之我見
 

 

■陳南暉

對於“病”的概念,中醫和西醫的認識大不一樣,已故知名老中醫任應秋先生曾經對“病”的概念作了一個詳細的說明:“西醫所稱的病,大多數是取決於病原體,或者就某種特殊病變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種特殊變化而命名。總之,西醫的病名,必取決於物理診斷和實驗診斷,是比較具體的。中醫的病,或與病因的性質而命名,或與突出的症狀而命名,或從病機的所在而命名,雖然比較抽象,但它卻往往能從整體觀出發,局限性比較少。”所以,中醫和西醫關於病的概念不同,如氣虛包含許多機體的功能不足,但西醫並不一定作為疾病對待。西醫的炎症,在中醫有濕熱、實熱、虛熱之分,具體的還有心火、胃火、腎火等等的區別。

此外,心理因素致病。目前西醫已經注意到此類問題,因此產生了“心身醫學”。但中醫很早就注意到此類問題,例如肝氣鬱結導致消化不良、腫瘤等的產生。

中醫治未病,西醫治已病。未病即是做好預防和養生,包括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習慣、性格、體魄等,預防疾病入侵,主要包括:法於自然之道,調理精神情誌,保持陰平陽秘這三方麵。另外,人食五穀雜糧,生活環境千差萬別,機體出現某種偏差而未真正患病,也即亞健康狀態時,西醫沒有辦法治療,因為沒有發現實質性病變。而中醫可以使用“補”或“瀉”的方法調整人體的平衡,以預防疾病的產生。

慢性病因為長期的多因素作用導致各髒器病理上所見程度不一的變化,西醫治療結果根據病情的嚴重性有的效果可以,有的就不行。例如,大家熟知的這些慢性病,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過敏性鼻炎等,西醫療效並不是太好。具體以痛風為例,西醫認為是肝髒嘌呤代謝異常,以抑製嘌呤代謝增長並利尿加速嘌呤排出,平常注意飲食,一旦飲啤酒或吃海鮮則會導致痛風再次發作;中醫則調整脾胃與肝腎,增強人體消化和排泄功能,輔以身體鍛煉,基本可以治愈痛風。惡性腫瘤,也並非是單一因素致病,治療隻是針對瘤體使用較單一的方法,結果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效果。單純西醫治療,預後千差萬別,效果均不很好,除個別腫瘤以外。中醫通過“扶正祛邪”的方式調整人體的平衡,雖然不一定都能消除腫瘤,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的質量。

中醫擅長於聯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用藥的目的是“扶正祛邪”,就是調動人體自身的力量恢複健康,必要時會特異性地針對疾病本身。西醫除少數一些藥物需要個體化治療以外,聯合用藥主要針對病因和症狀,以去除病因改善症狀為目的。

中醫腑髒理論把人體的內外部分和各個髒器間的功能聯係在一起作為整體來考慮,這種觀點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非常有用。西醫的診斷原本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隨著西醫診斷學的不斷發展完善,也逐步把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采用了臨床辯證思維的方法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同時也考慮到了人的心理和環境等因素。

和西醫相比,中醫難於科學化和定量化不是中醫的問題,是因為目前人類科學技術對於人體生理功能未透徹了解,再加上對於係統多因素變量研究缺乏行之有效方法的原因。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人類徹底掌握了人體生理功能,掌握了研究係統多變量的科學方法(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等各個層次),方才可以揭示出為什麽中醫、中藥有效的機製。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分子生物學對於單個細胞生理功能的了解並非完善,更小一點,甚至對細胞膜上各個受體功能的了解都是不完善的,更不用說生理條件下細胞內各細胞器之間如何協同工作的問題。如果隻是培養離體細胞,和在體細胞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但是如何研究在體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的問題,目前的科學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想“從無到有”人工設計什麽藥物就是“異想天開”了。所以,需要繼承我們前人的醫療經驗,無論是中國的傳統醫學還是其他民族的傳統醫學,都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而共同發展。

要特別說明的是,中醫藥的有效性是個實踐方麵的問題,不是文字或者邏輯方麵的問題。中醫藥的發展也是因為實踐的需要,而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為了科學而科學。就像青蒿素不是為了諾貝爾獎而做研發一樣。古籍典方也不是為了讓後人批駁其不科學而存在的。中醫藥所有存在的理由都是為了實踐,通俗地說就是為了治病。社會上不是每個人都了解醫學和中醫藥的臨床實踐及其曆史與發展,所以會有“眾說紛紜”的現象,這很正常。中醫藥存在與否的決定權不在於大家辯論得多麽熱烈或是得到了什麽獎項的肯定,而在於廣大百姓的切身體驗。百姓才是決定中醫藥是否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保證。

(作者係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本文有刪節)

《中國科學報》 (2015-10-19 第7版 學人)
陳南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科學網--陳南暉的學術名片

id.sciencenet.cn/u/nhchen Translate this page

Aug 30, 2015 - 陳南暉 博 客:http://blog.sciencenet.cn/u/nhchen 郵 箱:nhchen@mail.kiz.ac.cn 所在機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yiqi.kib.ac.cn:8080/kpec/team/team.jsp?vol=all Translate this page
陳南暉, 儀器操作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 nhchen@163.net, 0871-519308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