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白老是先行者,早早地就抒發了“終日看山不厭山”的感想,我們現在生活在群山之中,雖無白老的才華,但情懷相似。然而,卡瓦格博多於秦嶺的肅穆所催生出的更莊嚴的詩篇,是以藏民種種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比如轉山來書寫的,不易讀懂。
昨天正午之後,天逐步放晴,但氣溫很低。晚飯之後,我們幾個到村子裏去散步,行走在靜謐的村莊中,晚霞映紅了我們的臉龐,天空中浮雲姿態萬千,恍惚中忽然有個乘天地之正氣而遊六合的瞬間,但又倏忽不見。
最近,開始看這本書:《雪山之眼——卡瓦格博神山文化地圖》,作者紮西尼瑪是德欽縣明永村人,地道的本地人了,這一點使得我對這本書另眼相看,家鄉需要自己孩子的講述和體會,這一點好像對我有另外的啟發。我對雪山的認識也是由這本書開始的,所以,從今天開始,我會陸續做一點書摘,算是我的讀書筆記與大家分享,每天三條,希望路過的人對雪山有一點了解,同時,也希望對雪山有了解的人留下您的所知所見。
今天的主題是關於命名的:
1、在藏傳佛教傳入藏地之前,藏地信奉的是苯教。卡瓦格博在苯教時代的名字是絨讚崗,“絨”即河穀地帶,包括怒江、瀾滄江、金沙江流域;“讚”意為勇猛無比,還有王者之意(如吐蕃的國王稱作讚普)。“絨讚”就是三江流域的王者。卡瓦格博雄居於絨讚崗之巔,又被稱作絨讚卡瓦格博。(P3)
2、卡瓦格博在藏傳佛教傳入藏地傳播興起之後,經蓮花生大士調伏後成了受了居士戒,由九頭十八臂的凶煞神轉變為護法神,佛祖和蓮花生大士給其灌頂加持,從此守護著這方淨土。此後,卡瓦格博雙有了新的名號:乃欽卡瓦格博。“乃”即聖地,“欽”意為廣大、偉大之意,“乃欽卡瓦格博”即大聖地卡瓦格博。(P4)
3、這座被世代稱之為卡瓦格博的雪山現在都被稱作“梅裏雪山”。把卡瓦格博與梅裏雪山混為一談肇始於中日兩國聯合登山隊攀登卡瓦格博以來,使用了1975年日本陸軍印製的軍用地圖,把其標做梅裏雪山。日方參與登山活動的京都大學學士山嶽會給聯合登山隊定名為“日中友好梅裏雪山學術登山隊”。由於這支登山隊的攀登活動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下形成了巨大影響,梅裏雪山便輕而易舉地替代了卡瓦格博。一個地名就這樣被混亂了。(P6)
晨起,觀日之東升,會海之潮回,大地正氣升騰,不知不覺間陽光已徹照八方……
今早的日光與月亮
日照
昨晚的卡瓦格博
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