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
2016 (1035)
2017 (752)
2018 (978)
2019 (385)
2020 (175)
2021 (235)
2022 (101)
2023 (983)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最好的時光在最好的時代,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當代中國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最好的舞台。在科技創新中,國家各學科領域的一批頂尖實驗室發揮著關鍵的先鋒引領作用。新聞聯播從今天起推出係列報道《超級實驗室》,帶您走進中國頂尖實驗室,一睹追求卓越、勇於超越的大國科學家風範。
生物學家施一公帶領團隊,用短短7年時間,接連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世界級重大突破,快速進軍世界生命科學的最前沿,今天的【超級實驗室】我們就先來走進施一公的實驗室。
今年9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在世界上首次報道了“剪接體”的結構,這震動了世界生命科學界。
這項重大成果,出自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領軍人施一公,曾放棄世界著名大學終身教職和美國國籍,全職回到母校清華任教。
回國第二年,他就瞄準了結構生物學最值得期待的研究之一——解析“剪接體”結構。在生命運行遵循的“中心法則”中,遺傳物質DNA要經過三個環節,才能轉變成為蛋白質,維持生命活動。這其中,第二環節的剪接體,是控製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人類35%的遺傳紊亂都與它的功能失常有關,甚至包括一些種類的白血病和癌症。
在“中心法則”中,對第一步和第三步的結構解析,已分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第二步的剪接體結構解析被公認為難度更大。而此時,施一公團隊隻有3名“85後”博士,平均年齡才27歲。
那段時間,團隊生活單調得隻有“實驗室——宿舍”兩點一線,常常幾天幾夜不合眼。為了“馴服”動態、多變的剪接體,國家支持清華引進世界最大的冷凍電鏡係統,它能把樣品凍結,更易於觀測。終於團隊在3.6埃,相當於人頭發絲百萬分之一的距離,在世界上第一個揭開剪接體的原貌。
如今,施一公實驗室的課題,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他們和“腫瘤”作對手,研究抑製腫瘤的因子,將成果轉化為抗癌新藥應用臨床實驗;他們也是“老年癡呆症”的敵人,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與其發生密切相關的的γ-分泌酶的結構,未來可能據此研發治療藥物。
回國工作的8年間,施一公還用自己的影響力,麵向全球招攬了80多名世界頂尖的優秀科研工作者,放棄國外教職,回國內全職工作。國慶節前夕,他剛被任命為清華大學副校長。有人擔心,繁雜的行政工作是否會影響科研精力的投入,但施一公卻有承諾:教學和科研不能丟,每年100節課,雷打不能動;重大科研課題必須投入每年大約一半的時間。
http://news.cntv.cn/2015/10/03/VIDE14438714634926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