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大學工作每年如何考核? 精選
||
美國的勞動節是九月的第一個星期一,而不是國際五一勞動節,所以這是個長周末。最近一直瞎忙,效率不高,今年的指標完成得也不太理想。想想就“破罐子破摔”,放下沒效率的學術活動,寫點博文,調整一下心態。
最近科學網有不少博文談了工作考核,特別是對論文發表在考核中的價值,提了“很多看法”,有認為很重要的,也有覺得根本就是扯淡,評論也是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都有。這裏我就不在贅述。
我在美國在兩個學校工作過。想說說我在美國兩所學校工作時是如何”被考核的”,以及論文在考核中的地位。這裏我隻講每年年終考核,不講從助理教授升副教授或從副教授升到正教授的晉升考核。因為晉升是某一段時間年度考核的總結和升華。
我的第一個教授位置是在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NDSU)的園藝和林學係(1990.11-2001.8),後和農作物係合並為植物科學係。2001.8-至今在田納西大學Knoxville校區(UTK)的植物科學係。NDSU是一所小型的州立大學,全國排名到200以後了,但她在當地威望很高,K12教育非常好,但學生戀家,不願遠離家鄉,所以本科學生質量很高。由於是個大農業州,農業特別特別強,尤其是大農作物育種,可以排到全美前10名。應該說是教學科研型。UTK是田納西的州立大學(1862年贈地大學),我剛來時排名在80-85左右,這些年一直在下滑,現在已排到100-110名了,但毫無疑問是一所研究型大學。有好幾個學科全國排名也非常靠前,如核工程、物流。他的天下主要在美國東南部。生物能源項目在美國很有地位。
1. 我們每個人每年都要被考核的。一般都是上一級評估下一級,所以教授都是被係主任,中心主任等評審的。係主任由院長考核,院長由校長考核,那校長有誰考核呢?由州裏的一個高教委員會(boardof trustees,各地叫法不一樣)。我們院的院長要接受教授的網上匿名考評(問卷調查)。在美國的高校應該基本程序都一樣。所以,說在美國教授沒有年終考評是不準確的。我們也是要常常考核係主任的(網上匿名答卷)。總體來說有一個製衡(checkand balance),恐怕也是美國製度的一個核心吧。有權不能太任性,總有人製衡你的!
2. 考核程序基本是這樣的:
a. 按考核年度(各校可能不一樣),教授要填寫一個比較標準的表格。各校可能有些不一樣,但大同小異,每個人要把過去一年的工作做個總結,先要寫一段總結—類似於論文的摘要,然後展開到各部分的細節。科研(Research)(論文,項目申請—得到資助和沒有得到資助的,專利、等),參會,邀請做報告,其他學術活動。教學和研究生指導(Teaching and advising),上課的課程名稱,課時,角色,學分,學生評價,等。服務(Service),在係、院、學校不同層次的委員會中擔任的角色(成員還是主席)和為專業學會和社會服務的內容。如果你還有其他不同類型的原創性成果,特別是人文社科類的,如音樂家的CD,設計產品等,也會有地方列出,總之,不同學科的特別的地方都會考慮到。
b. 把這個年終總結(在網上填寫)報告交上去後(我們係一般在12月中旬)。--自己要電子簽名的。簽名的意義就是承認你對填寫的內容負責,它們是真實的。
c. 在提交這個總結報告時,還要提交一個明年的大概規劃和主要工作指標,比如說可能要申請的項目啊,要上了課,你投稿和發表的論文,以及服務工作,等等。
d. 在寒假期間,係主任會對每個報告仔細看,做筆記,寫評語。
e. 第二年年初,每個教授要和係主任約談30分鍾,和係主任“聊聊”這個評語,你同意不同意?談談你的成果,困難和問題,和你下一年的打算和期望工作。如果你同意係主任的評價,你要簽字(在網上),提交。你也可以不同意,寫上你的理由(我還沒試過)。
f. 提交後,院長就可以看到,我們的院長都會仔細地看每個教授的報告。他或他們如果同意係主任和教授自己的意見,再簽名,交到學校。
3. 評價有四部分,科研(學術),教學和服務,以及一個總的評分。每一項評分分五級(far exceed expectation—遠超期望,exceed expectation--超過期望,meet expectation—達到期望,below expectation--低於期望,和far below expectation。
4. 為什麽我們的評價是用“達到期望,超過期望和遠超過期望”?所謂期望,就是每個人招進來時,就有個工作職能的描述和期望,比如你要上什麽課?做那個領域的科研,什麽服務。大概還有個時間比。比如我的是90%科研,10%教學。服務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花很多時間,大家心裏也是有數的。如果時間分配有大的調整,也是要將產出期望做調整的。科研方麵,毫無疑問要發論文,隻是看你的研究領域,你被要求做的領域—考慮到學科的完整性和避免同事間惡性競爭(做同一個東西)。如果你的期望是做基礎研究,那你就要去掙經費,發高IF的文章,沒有例外的!因為我們是農學院,有不少教授的主要任務就是推廣,和做有直接應用價值的研究,那你就要注重應用研究,你不能去做擬南芥細胞生物學,你做了發了nature,你還是沒有meet expectation,因為那不是你的工作,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那農業推廣體係不就垮了嗎?那和做基礎研究的發高影響因子論文的人怎麽比?和你的職能期望比,和你在全國的同行比,和你在全國同類學校(更好的學校)的同行比。就跟一個做銀行的怎麽可以和做零售的去比?但銀行和銀行就好比了。所以為什麽美國基本都是采用同行評比和同行拚比。在業內,大家都心中有數,誰是業內的大牛們。
5. 考評和係裏和院裏及學校的整體水平和文化密切相關。學校水平越高的考核標準越高,特別是科研。而科研的核心就是發論文,發有影響的論文,和申請專利。說美國對文章不在乎的說法是毫無依據的,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有影響的文章的發表,學校也是會發新聞的。國內外沒有什麽差別。
6. 對於大多數人,“達到預期”一般都沒有問題,總有一小部分人有問題。這是係主任最頭疼的問題。正所謂“10%的時間花在90%的人身上,90%的時間花在10%的人身上。其實和雜誌的影響因子一樣,25%的文章產出75%的引用,75%的文章產出25%的引用。對於這些低於預期的特別是連續多年低於預期的人,學校就要采取行政措施。
7. 這個考核是和我們的每年漲工資有關的。除了每個人都有份的以外,還有一部分是merit raise(類似於績效獎勵)。這些年,因為經濟不景氣,這部分非常少,田納西教授又沒有工會,沒有集體討價還價的能力。但加了,就是後麵一輩子的事。但這主要有係主任推薦報上一級批準。
我想說說這個考核體製。
1. 別想著做假。做假?虛報?當然你可以。但是,就是這個但是,讓你必須認真考慮要不要做,那就是,當你電子簽名後,你在法律麵前承諾你填的內容都是真的,如有不實,那被查到,你就有可能丟掉你的工作。你的成本太高,讓你不敢,不想,因為不值得!
2. 每年大家要另外填寫一個“conflict of interest” (利益衝突)的報告,要“交代”你的所有可能的和錢有關的活動,包括你成立的公司,你在公司和其他地方的兼職(如我在南農的兼職)、谘詢、你自己和你的家人在公司的任職和與學校是否有生意來往,和你的工作關係有沒有直接利益瓜葛。等等。也是要簽名的!我最近剛剛交上去。
3. 美國的這個評價會是走過場嗎?是,也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大多數人都是想好好幹的,特別是氛圍好的地方。當然一個地方“爛”了,什麽都可能發生。我們發文章沒有科研後補助,申請到項目後,有些學校會有提成—管理費的一部分返還給教授使用—還是以科研為主。我現在的學校允許教授申請國家級項目(有全額的管理費,叫overhead)時,可以加1-2個月工資,但這樣就會增加的的項目預算和降低競爭力。
4. 既然有考核和年終評審,就免不了人為因素。這在那兒都一樣。我在NDSU時,我倒黴趕上一個“bird”係主任,很無賴。最後我就走了,另一個牛教授也走了,這個係主任後來和學校開始fight,最後被學校轟出去,並禁止他來學校!--這還是我第一次聽說這樣的處罰。我來田納西時,招我進來的係主任沒幾個月就換係了,新上來的的不對胃口,我也給耽誤了好幾年,最後這個係主任也給教授們轟下去了,但誤了的時間補不回來了。這些年就比較順。這就是check and balance。
5. 項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國家級的項目,因為可以拿到全額度的管理費。UTK的比例是40%(農業校區)和45%(主校區)。即,你的實際科研支出是10萬元,要外加40%的管理費,就是最後申請時是14萬。這40%的錢學校就可以用來支付水電費,給新教授啟動基金,一部分回到係裏和教授課題組,相對比較自由地使用,如去國外開會。
6. 論文毫無疑問是及其重要的。想想,你是一個好的研究者,有幾種評價方法。一是你的論文,能讓全世界的學術界知道你在做什麽,學校更關心的是“我們學校的某個教授”(你代表了學校!)在做什麽,做的研究是不是最前沿的,要不然你們學校怎麽能讓其他人知道呢?這一點對研究型大學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如果你有很牛的技術,你能用它申請到專利嗎?你的專利能轉讓給大公司嗎?第三,如果你學術做得好,國家和國內主要學術大會會請你做主題報告嗎?如果你的技術很牛,當地企業(在我們這個農業領域,果農、菜農、苗圃會)請你去指導和谘詢嗎?
7. 由於教學和服務一般都沒有什麽問題,對於主要職能為科研的教授來說,論文和項目就是重頭。但我們用三年滾動計算(2012, 2013, 2014),新一年進來(2015),最前的一年退出(2012),這樣可以防止“大小年”(這是我們果樹學的一個專業術語,指一年結果很多,第二年常常產量就很低)帶來的考核影響。
8. 對於論文的影響因子,大家還是根據你的工作性質。如果你做基礎研究,文章的影響因子當然非常重要,但做純應用的農業研究,自然發不了,或很難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但不表明你的工作沒有達到期望。
總之,我們的考核是基於你的工作和工作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做科研(無論是基礎還是應用),或者說是新知識生產者(new knowledge generator)發論文是王道,是黃道!也就是說發論文是硬道理!而發論文,必須有科研經費,所以能申請到經費的人在學校總是“油炸的”—香!如果你是做技術推廣的,整月整年都在學校,沒人請你去指導,你能算牛嗎?所以,一個學校,要全麵發展,特別是我們農業領域,既要保證農民今天能生存(應用推廣研究),又要讓他們將來有競爭力(基礎研究)。
國內有關論文討論(它的學術地位的評價)的問題出在哪兒?我覺得有兩點:一是單位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人的工作業績,而眼下更極端偏向學術論文—無論你的工作性質是什麽,這一點引申出很多連鎖問題,如晉升,科研後獎勵,各種帽子。也就是說,名和利的分配不是和工作的預期想吻合,而僅僅,或者超過正常比例,和論文掛鉤 --但這一點國內有所調整。二是,國內很多人想通吃,本來做技術做得很好,在企業界很吃香,掙的錢也多,幹得很滋潤,活得也很滋潤。但好像沒論文,自己覺得比別人矮(也許是由於考評體係倒逼的),也想弄些高大上的論文,要”頂天“,硬要擠到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結果讓自己活得很累很累。同樣怪怪的,另一種極端也在高校和研究所蔓延。很多做非常基礎研究的人也在想著產品,所謂的要“立地”。也是硬要擠到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也讓自己活得很累很累。結果我們看到的是在中國科學界,很多人都想既要頂天,又要立地,結果呢,大家都在做“蹦床”運動,既沒頂到天,也沒立於地。
這一點,我必須承認,我也沒能完全逃得過!所以,我也活得很累!到了我這個年齡,還想既頂天,又立地,肯定會把自己“蹦死”的!但外麵的“花花世界”,有多少人能不受誘惑?能擋得住?隻是一直在提醒自己:要集中,一定要集中!我相信,能堅持住的一定是大科學家,大技術家,不一定是今天,明天,但未來一定是,至少很有可能是。
存此言,僅供警醒自己!考核,隻是為了生存,不是享受生活和科學。在你的領域做到極致,至少要想做到,這樣的科學家(也是所有人),才叫真正享受科學,享受生活。
倒是在美國,沒有太大壓力,不必太在乎多一篇少一篇論文(嘿嘿,反正也沒有科研後獎勵)。做研究,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可以係統地、悠哉悠哉地做點東西,不必死扣影響因子,自己覺得有價值,就很好。做不出來,也沒關係。還有,就是沒有太多攀比,沒有太多外界幹擾,也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學問。並享受其樂趣。
程宗明,2015年9月7日。Louisville, TN,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