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2015-09-04 12:24:43) 下一個

反者道之動

編輯

這是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也是儒家所解釋《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
這個理論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很大,對於中華民族在其悠久曆史中勝利地克服所遭遇的許多困難,貢獻很大。由於相信這個理論,他們即使在繁榮昌盛時也保持謹慎,即使在極其危險的時候也滿懷希望。在抗日戰爭中,這個思想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種心理武器,所以哪怕是最黑暗的日子,絕大多數人還是懷著希望度過來了,這種希望表現在這句話裏:“黎明即將到來”。正是這種“信仰的意誌”幫助中國人度過了這場戰爭。
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中庸之道儒家讚成,道家也一樣讚成。“毋太過”曆來是兩家的格言。因為照兩家所說,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為太過和做得過多,就有適得其反的危險。
(注:以上觀點摘錄自《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塗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9,P17.)
 
****************************************
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88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在上經開始的前兩章,說了“有無相生”、“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兩句話,後世的人,拚命在上麵作注解說道理。其實隻用這一段來注解,不就清楚了嗎?這叫做以經注經,不需要我們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見,它本身就已經注解得很明白了。

讀了《老子》有一個好處,尤其現在對學佛修道做工夫的人,像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就很關鍵。因為打坐做工夫,有時越坐越差勁,許多人就不願繼續修了;殊不知,快要進一步發動的時候,反而會有相反的狀況。做事也一樣,做生意也一樣。所以做生意稍稍失敗,就要熬得住,熬得過去,下一步就會成功賺錢了。這也就是天地物理相對的一麵,有去就有回,有動就有靜。這個道理,自己要多多去體

會才能領悟。做領導的人更要懂得“反者道之動”的原理,根本不怕別人有反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正是“道之動”。換句話說,有反對才有新的啟發,才有進步。

“弱者道之用”,有許多人打坐做工夫,到了某一階段,總覺得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很怕會走火火魔。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長生,又怕早死去,這樣沒有信心定力是無法修道的。老子說: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又何必修道呢?例如“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真修道成功的人,骨頭也軟了,有時候工夫到了,連一張紙都拿不起來,會弱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懂老子這個弱的道理,會嚇壞了;懂得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進步的象征。再進一步更厲害,就要發出“用”了,這時縱然重如泰山,隻要用一個指頭,都可以把它推翻。所以大家做工夫要注意,對於這個原則,千萬要把握得住。

最後的結論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普通人看天下萬物,生生不息,一代代的生都是生於“有”,“有”從哪裏有呢?“有”生於那個“無”,是從“空”來的,“空”能生萬有,這與佛家的“緣起性空”同一道理。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LaoZi/LaoZi41.html

*****************************************************************************************************************************

中文名
反者道之動
性 質
老子哲學的主要論點之一
含 義
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
出 處
中國哲學簡史
 

目錄

  1. 1簡介
  2. 2原文
  3. 3出處

簡介編輯

1.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
2.規律性(對立麵雙方的依存和轉化:相反相成及物極必反等);
3.揭示了實際運用中的方法論意義。
中國先秦哲學家老子辯證法命題。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諸如長短、 高下、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 損益、強弱、 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一係列矛盾,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麵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須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他還比較深刻地認識到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複為奇,善複為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規律,概括為“反者道之動”。 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啟迪了《易傳》《淮南子》等書作者和韓非揚雄張載程頤王夫之等人的辯證法思想。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思想的通俗表述。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說:“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南懷瑾在《老子他說》中這樣闡釋這兩句話:
在上經開始的前兩章,說了“有無相生”、“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兩句話,後世的人,拚命在上麵作注解說道理。其實隻用這一段來注解,不就清楚了嗎?這叫做以經注經,不需要我們再去加上自己的意見,它本身就已經注解得很明白了。
讀了《老子》有一個好處,尤其現在對學佛修道做工夫的人,像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就很關鍵。因為打坐做工夫,有時越坐越差勁,許多人就不願繼續修了;殊不知,快要進一步發動的時候,反而會有相反的狀況。做事也一樣,做生意也一樣。所以做生意稍稍失敗,就要熬得住,熬得過去,下一步就會成功賺錢了。這也就是天地物理相對的一麵,有去就有回,有動就有靜。這個道理,自己要多多去體會才能領悟。做領導的人更要懂得“反者道之動”的原理,根本不怕別人有反對的意見,相反的意見正是“道之動”。換句話說,有反對才有新的啟發,才有進步。
“弱者道之用”,有許多人打坐做工夫,到了某一階段,總覺得自己一點力氣都沒有,很怕會走火火魔。如果這樣,那你就不要修道了;既想求長生,又怕早死去,這樣沒有信心定力是無法修道的。老子說:要大丈夫才能修道,既然是大丈夫,又何必修道呢?例如“弱者道之用”這句話,真修道成功的人,骨頭也軟了,有時候工夫到了,連一張紙都拿不起來,會弱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懂老子這個弱的道理,會嚇壞了;懂得的人,就知道這是“弱者道之用”,正是進步的象征。再進一步更厲害,就要發出“用”了,這時縱然重如泰山,隻要用一個指頭,都可以把它推翻。所以大家做工夫要注意,對於這個原則,千萬要把握得住。
最後的結論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我們普通人看天下萬物,生生不息,一代代的生都是生於“有”,“有”從哪裏有呢?“有”生於那個“無”,是從“空”來的,“空”能生萬有,這與佛家的“緣起性空”同一道理。

原文編輯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

出處編輯

“反者道之動”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TJKCB 回複 悄悄話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來源: TJKCB於 2015-09-04 12:09:43 [檔案] [博客] [轉至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721 次 (15925 bytes)
http://bbs.wenxuecity.com/mrht/365286.html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