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

(2012-05-22 18:04:27) 下一個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的轉化
近年來,人們經常在談論培養科學精神和樹立科學世界觀,這對於社會發展無疑非常重要,對於教學科研來說更是必不可少。大家知道,科學精神基於科學素質,而科學素質則基於科學知識。現在我們設問:科學知識能自動地轉化為科學素質嗎?也就是說,學習並掌握了一些科學知識後,是否一定能具備優良的科學素質?答案是否定的。今天就想與朋友們交流這方麵的一些學習體會,著重談談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的必要性、動力、心理曆程以及表現。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的必要性
 
有了科學知識,不一定具備科學素質,科學知識並不等同於科學素質。科學知識是人們對外在世界的理性認知,而一個人具備科學素質,指的是深深信仰科學真理,終身為之奮鬥,追尋科學內在的真善美,實現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和科學與人文的統一。
在每個人身上,科學知識與科學素質不存在內在的統一性。舉例來說,與他的同時代的人相比,牛頓無疑是學富五車的人,具有超於常人的科學知識,並有奠基性的科學創造,但在科學素質方麵牛頓則有局限性,他很早就停止了對科學真理的追求,信仰神學,沉湎於“煉金術”,且在科學人格方麵有重大缺陷。(參看文[1])。
上個世紀初,西方科學知識大規模湧入中國,大學者王國維那時就認識到科學知識與人文信仰之間的差異,提出了“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的著名命題,也就是說,科學知識並不必然轉化為科學素質。一些卓有成就的大科學家缺乏科學的精神和科學世界觀,反而具有非理性(如宗教)信仰和道德缺陷,就源自上述差異,牛頓即為一例。後來,著名哲學家金嶽霖指出,科學知識與人生信仰既有部分的一致性,又有部分的不一致性。正因為如此,人們接受了科學知識後,必須努力克服這種不一致性,使其轉化為科學素質,建立科學的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期使自己得到更完善的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的動力
 
人們要實現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的轉化,需要有內在動力。按哲學界新秀林振武博士的意見,這種動力來自兩個方麵,宏觀而言是人的社會責任心,微觀而言是人的榮譽感。(參看文[2])。
實現轉化的最大的動力是社會責任心,其內核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如顧炎武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百餘年前,中國的有誌之士,在黑暗中求索,科學知識開始在華夏大地上傳播,到了“五四”時期,更是大力呼喚“德先生”與“賽先生”,普遍向往民主與科學,成了普遍選擇的救國方法。一大批有為青年喊出了“科學救國”的口號,並努力踐行,在追求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樹立了科學世界觀。
除了社會責任心之外,個人的責任倫理也對這種轉化起重要作用。我在以前的博文中提到過愛因斯坦的座右銘:“每天我都無數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著的和死去的人的勞動的基礎上的。我必須竭盡全力,像我已經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樣,做出同樣的貢獻。”正是這種個人責任倫理,促使許多人對科學產生了堅定不移的信念,終生為科學事業奮鬥。
人生追求自我完善是人類奮鬥的一個重要動力。科學素質的形成也是榮譽感產生的結果,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有榮譽感和成就感,就會驅使人們加深對知識的向往。陳景潤曾說:“可能由於我努力刻苦地學習。數學、物理老師都喜歡我,我也迷上了數學,演算數學題成了我生活中的最大樂趣。”這種榮譽感不僅促使人們追求科學知識,還推動對科學知識的內在信仰,從而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素質。這個“學習漫談”係列博文中已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的心理曆程
 
人們從獲得接受知識信息到將其轉化為思想智慧,有一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的過程,其中有複雜的心理曆程。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階段:做出肯定性評價,做出價值判斷和證實實行。
首先,應該理解所接觸到的知識,經過去偽存真、去蕪存菁的過程,做出對科學知識的肯定性評價,而要產生肯定性評價,第一要素是興趣,這是心理認同的前提。這一問題在以前的博文中也談到過。這裏引述胡適先生的一段話:“希望青年朋友們不要問爸爸要你學什麽,媽媽要你學什麽,愛人要你學什麽。要問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學。”除了興趣以外,要對科學知識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願意接受科學知識的引導。
其次,要在事實判斷的基礎上形成價值判斷,逐漸對科學知識產生信念和崇拜。應該認識到,人生在世,受環境的限製,受習慣的支配,受成見的拘束,隻有真理可以使人自由,使人強大有力,使人聰明睿智。而基於這種信念,人們會以堅忍不拔的意誌去追求科學知識,建立安身立命的基石。科學知識發展到這一階段,就初步得到了內在的地位,開始轉化為科學素質。
最後,要進入實證環節,實現格物致知,知行統一,也就是說,用事實來支撐自己的信仰,並運用事實來展現自己的認知理想的合理性。我國“兩彈一星”元勳們,就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們不僅有豐富淵博的科學知識,而且有即為優秀的科學素質,從而做成了一番大事業。在以前的博文中已做過一些描述。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轉化的表現
 
人們在責任心和榮譽感的推動下接受科學知識,經過評價、判斷和證實的心理曆程,在思想中交匯,產生新的融合。這種融合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思想與感情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亦即真、善、美的統一。至此,可以認為科學素質或即科學精神已經形成。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的這種轉化的表現形式是科學美和信仰真。有科學素質的人才能欣賞到科學美,並深深信仰科學真理;反言之,能欣賞到科學美,並深深信仰科學真理,就是具有科學素質的表現。關於科學美學將另文討論。
 
我認為,對於正在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學人來說,不僅要像海綿一樣吸納科學知識,更要自覺地培養自己的科學素質,努力實現從科學知識到科學素質的轉化,若能做到這一點,將一輩子受用不盡。
 
以上是我近年來學習認知心理學和科學方法論的一些初步體會,不盡正確,希望在與博友們切磋的基礎上,深化自己的認識。
 
參考資料:
1.       武際可,偉人的陰暗麵,見《力學史雜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林振武,中國傳統科學方法論探究,科學出版社,20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