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隴西郡

寧靜純我心 感得事物人 寫樸實清新. 閑書閑話養閑心,閑筆閑寫記閑人;人生無虞懂珍惜,以沫相濡字字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做學生“思”批判式地思考 迷“罔”失方向對全局認識不清,

(2012-05-22 18:01:14) 下一個
治學方法漫談講做學問的道理是極為簡單的事。並非做學問簡單,而是講道理簡單。幾千年前的書裏就有不少講這些道理的話。《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做學生最重要的是“思”——批判式地思考, 否周就迷“罔”了, 迷失方向, 對全局認識不清, 學了一大堆東西整不出條理來。如果“思而不學”關起門來做學問,不去了解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搞物理的隻做理論, 不做實驗, 不著實驗結果;搞天文的隻坐在屋子裏, 說宇宙是怎樣起源的;那就“殆”,必然走入死胡同。說到宇宙論, 研究天文學主要是觀察星係的分布及運行, 因為這是看得見的。我們要把這些現象加以分析, 而不是單純從理論出發。宇宙論和天體物理是不同的兩種學科。天體物理研究的是一個一個星係的結構、分布、運行, 有如實驗室的工作,是能夠把許許多多實驗觀摩結果間提出的理論進行對照的, 宇宙隻有一個,可以與有關的各種理論進行比較。而說到宇宙的起源如何如何就很難(或無法)討論, 搞宇宙論的人往往有“思而不學”的毛病。他坐在屋裏想, 想出一個很整齊的宇宙數學模型, 但並沒有去觀測宇宙。另一個搞宇宙論的又另外想出了一個數學模型, 於是就引起許多爭論。這種討論就犯“思而不學”的毛病。思而不學, 閉門造車,最後就要走到死胡同去。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在做高深的理論研究時是經常發生的。有人做了很久的研究工作, 結果發現與實際觀測不符,這就很可惜了。中國有一句老話“教學相長”。把知識很快教給年輕一代, 讓我們知道什麽對,什麽不對,這樣做會對年輕人有所啟發,並激勵他們產生新思想。我對中國科學院最大的一個批評是,科學院的研究員中教學的太少。做研究的不免鑽入自己專業的一條路裏,就把整體現丟掉了。教學, 就要教整體。所以為了教學, 就會對學問整體做一番估價, 也就自然了解自己研究的題目在整體中占什麽地位, 就自然會思考自己研究的結果會起什麽作用,而這些, 都是做學問時要極為重視的。教學中發現了沒有解決的問題, 教師在以後的研究中必須去思考。 我一貫主張教研合一。學、教、研是連在一起的。中國有一句話:“活到老, 學到老”。教師也應不斷學習的。做研究工作有三步:第一,形成一個問題,找到主要的爭端、討論的焦點在哪裏,這是最難的一步;第二,解決問題,這是比較容易的;第三,解釋你所得結果有什麽意義,也就是你做的學問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有了這一步,然後才有下一步,學問才可以繼續做下去。如果不是這樣,隻做題目,象做習題一樣,做完交給老師就完了;或者隨便選個題目,寫篇文章,在雜誌上登出來就完了;這對發展科學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做題目之前應仔細思考為什麽做這個題目,(自然不是完全清楚的,否則不是研究項目了), 做完之後,還可以根據情況修改所選的題目再做,這樣重複往返,結果會更有意義。我搞應用數學,我們研究運用數學的方法,知道它決不隻是一些具體的算法。隻會算一點題目,那隻是雕蟲小技,當然這種雕蟲小技也是非會不可的。我們可以統計學為例說明這一點,在統計學中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計算,而是決定收集什麽數據,這必須事先計劃好。如果收集數據的方式不對,分析計算方法再好也得不出好結論。如果收集數據的方式對頭,方法盡管粗一點,得出的結論也是大體正確的。所以,做學問要注意上述三個階段:問題的形成,問題的解決,對結論的意義做出解釋。這三者應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在美國看到許多中國學者,作研究人員的和當研究生的,其中不少的人把解決問題當作研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而對問題為什麽提出,對得出的結果有何意義,下一步應該是什麽,都沒有很好考慮。有人告訴我說:有一名中國研究生考到了一位有名的教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門下,博士預考得了第一名。於是,學生在家裏等教授給研究題目,教授在家裏等學生提研究題目。三個月過後,學生沉不住氣去問導師。教授說,我在等你自己提出題目呀,你對什麽有興趣,你要研究什麽?學生膛目不知所答。過了一周,學生提不出課題。教授說:“你去找別的導師吧,我這裏的學生都是已經對物理產生了興趣的人。”由於看法不同,你們也許會覺得這位教授的要求不合理,但美國學者多數認為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才是真有出息的。做學間,有無自發性,有無獨創見解,這是關鍵。如果研究生隻會做技術性工作的這一部分,而對於為什麽提出問題,做出的結果有什麽意義沒有學到,那就沒有學到真正的學問。如果你到了一個地方,一位教授給你一個題目,你做出來了,但不知為什麽做,也不知做出來有什麽用,結果是替別人做了工作,自己的收獲卻很有限。 當然,我說的研究工作的三步,是理想情況,美國的研究生也不一定都能圓滿地做到這三步。 當你離開學校到了科研單位,就會發現做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和第三步十分重要。試想,如果大家全都無目的地做學問,科學技術、工業農業能不能發展?從科學研究到工業生產的發展要布五步:純粹科學——應用科學——工程設計——工藝發展——工業生產。純悴科學研究距離生產實用很遠,對社會的貢獻要著眼於長遠效果。不懂得愛因斯坦方程(E=mc2)決不會發展原子能,但有了愛因斯坦方程,又要前進很多步,才談得上發展原子能。 必須加強做學問的目的性。不能沾沾自喜於自己題目做得很妙,很有意思,而全然不顧這一結果有何意義。無目的地追求科學是很不妥當的,效率也是很低的。 為什麽中國學者的治學方法會出現上述情況呢?這與教育製度、考試製度有關。我自己是很會考試的,我當年考清華大學就考了第一名。考第一名的,不見得將來做學問就一定好。因為我知道怎樣能考第一名,隻要把題目多練習幾次就行了。大學考試不能廢除,因為中國大學少,人口多,不考試容易產生容流弊。然而,有人對我指出,考試不改,做學問的方法就不會改。考試是指揮棒,學生要進研究院,就很跟著考試轉。我在國內聽過一些課,教數學的老師主要是在那兒一步步地推導。為什麽向某方向推導,結果有何影響,對這些解釋得不夠,使學生覺得我隻要會算題就行了。我覺得對學生啟發式教育的比例應逐步加重,給學生的題目應逐漸泛一點,到於三、四年級,應有人教他們如何真正做學問的道理了。教育製程的改革是個社會問題,象在我們這樣在國外的人不能隨便胡亂批評,不過有兩點我想提出作為參考。第一是要促進學生的自發性,他們必須有充分的知識,多找資料來讀。中國有一個弱點,因為文化大革命時代的隔絕,外麵的科學信息傳不進來。我提議把外國好的學術著作和教科書大量地係統地譯成中文。這個翻譯工作中國是應該做的,因為它是有長期影響的。有人告訴我說翻譯好了的書遲遲不能出版,出版係統應大力支持這項工作。但願我的提議是“拋磚引玉”,今後能有更多的人討論出版政策。搞研究的人不能不知道人家的情況就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我聽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進修人員說,國內研究人員決定研究計劃的過渡時間太長,收集材料要六個月,而美國的研究生隻要兩周時間。這話說得不一定準確,但有它的定性式的意義。第二是應該鼓勵研究生主科之外還有副科。知識麵要寬,要有廣泛的基礎。因為一個人今天研究的工作,十年以後可能就沒人研究了。美國有些高能物理所經費裁減,工作大量減少,許多專家可能要改行。如果專業太窄,底子打得不好,科學技術發生革命性改變時,你轉變不了,就很危險。如果當年你是專門摘真空管的,半導體已經發明出來了,你還搞真空管幹什麽?在美國的人聽說蘇聯光是工程類就分為404科,覺得很奇怪,不知中國是不是分這麽多科?工程分40 個專業就足夠了、知識麵太窄,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關於治學,有許多老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實事求是”,“不恥下問”等等,這些都是真理。我強調教學之必要,因為科學精神的傳遞比個別科學成栗的傳遞更為重要。科學在進步。 某一個定理做對了,不一定對科學就有大的貢獻,一個人對於科學的貢獻往往在於他的思想對當代科學家產生什麽影響。 -------------------------------------------------------------------------------- 作者簡介:林家翹,男,1916年生,美籍華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來源:http://group.lehu.shu.edu.cn/Article.aspx?aid=56668&id=10213發布者 dqlu 2009/2/22 10:07:00引用回複 --------------------------------------------------------------------------------寫的好,讀的痛快!發布者 shenyuansheng 2009/2/22 12:46:21引用回複 --------------------------------------------------------------------------------隨機地放上一萬顆“恒星”(小圓點),調出程序,...星係盤的(俯視)天文照片一摸一樣。 ------這樣就能證明是'正確嗎'? 發布者 天涼好個俅 2009/2/28 16:08:18引用回複 --------------------------------------------------------------------------------當然事情沒有那麽簡單。林家翹學生和他一大群學生(包括幾位出色的華人學者),經過20年研究,寫出了上百篇論文,發表在最高級的物理學、天文學、數學的頂尖刊物上,在幾十個學術會議上做過報告(包括天文學的頂級會議),最後才得到全世界學術界(包括苛刻的天文學界)公認。我這裏隻談了最後結果及其顯示。發布者 sqdai 2009/2/28 18:25:36引用回複 --------------------------------------------------------------------------------哦.個人覺得天文上的這種理論模型,隻能是‘一種有趣的遊戲模型’,再多人‘公認’也未必就不是Garbage in,誰能肯定初始的‘隨機分布’就正確? 大爆炸理論也是,有趣,不能保證對。一樣可能是garbage in發布者 天涼好個俅 2009/3/1 9:19:22引用回複 --------------------------------------------------------------------------------你對天文學的認識有偏頗之處。當然,要證實天體物理學理論相當困難,但隻要理論上能自圓其說,且有事實佐證,就是好理論、好模型。所有假設要有理論依據,你說的初始隨機分布就基於天體演化學的混沌假說。林家翹先生是非常嚴謹的應用數學家,他絕不會Grabage in的。他的星係密度波理論已經受了近半個世紀的考驗,目前尚無根本性的質疑。另外,所有現存的理論都是相對真理,可以質疑,但要有充分的依據,不能拍腦袋,想當然。發布者 sqdai 2009/3/1 9:35:11引用回複 --------------------------------------------------------------------------------從哲學上說,‘相對真理’以後會被糾正,是否就可說現在它並不正確。發布者 天涼好個俅 2009/3/1 9:42:47引用回複 --------------------------------------------------------------------------------錯!隻能說:現在我們承認它是正確的,隻有待某種新的理論取而代之,而且或證明原理論有局限性,或證明它本來就是謬誤的;前者的例子是牛頓力學,後者的例子是托勒密的地心說和本輪理論。大多數天文學家已承認林家翹教授的星係密度波理論和星係螺旋結構模型是正確的,在有新理論、新模型出來之前,隻能承認它是正確的,但它不是不可懷疑的,因為它屬於相對真理。這樣說是符合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理的。發布者 sqdai 2009/3/1 10:37:24引用回複 --------------------------------------------------------------------------------唯象主義 唯物主義,與自然科學問題交織已在一起.非常深奧的哲學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