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翹
林家翹,
1916年7月7日生於北京,原籍福建省
福州市。1937年畢業於
清華大學物理係,隨即留校擔任助教。
1939年林家翹與
郭永懷,
錢偉長等共21人同期考取
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突發,船運中斷,改派加拿大。本來,輪船將途經神戶,日本在護照上簽證準許登岸遊覽。公費生一致認為,
抗日戰爭期間,有失國體,故全體憤然離船,返回昆明。直到
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深造,1941年獲
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
1944年獲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3年任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66年當選為全學院教授。林家翹是
美國科學院院士,曾獲該院應用數學獎金(1976年)和
美國物理學會第一個流體力學獎金(1979年)等。從1947年起,曆任麻省理工學院
副教授、數學教授、學院教授、榮譽退休教授。
自1951年起成為美國國家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
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起成為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清華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和
名譽教授,2001年11月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
林家翹教授是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20世紀40年代開始,他在
流體力學的流
林家翹
動穩定性和湍流理論方麵的工作帶動了一代人的研究和探索。他用漸近方法求解了Orr-Sommerfeld方程,發展了平行流動
穩定性理論,確認流動失穩是引發湍流的機理,所得結果為實驗所證實。他和馮.卡門一起提出了
各向同性湍流的湍譜理論,發展了馮.卡門的相似性理論,成為早期
湍流統計理論的主要學派。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進入天體物理的研究領域,創立了星係螺旋結構的
密度波理論,成功地解釋了盤狀星係螺旋結構的主要特征,確認所觀察到的旋臂是波而不是物質臂,克服了困擾天文界數十年的“纏卷疑難”,並進而發展了星係旋臂長期維持的動力學理論。在應用數學方麵,他的貢獻是多方麵的,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發展了解析特征線法和WKBJ方法。在
數學理論方麵,他也有些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他證明了一類微分方程中的存在定理,用來徹底解決海森伯格
論文中所引起的長期爭議。他是當代應用數學學派的領路人。在美國有人將林家翹譽為“應用數學之父”,有人說“他使應用數學從不受重視的學科成為令人尊敬的學科。”
林家翹教授對
中國科技事業十分關心。自1972年以來曾多次回中國作學術訪問,邀請眾多美國知名專家來華講學,接受多位學者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為國內培養了一批有造詣的學者,推動了應用數學與流體力學的許多新領域在中國的發展,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2002年8月回國定居清華大學,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清華大學創建
世界一流大學勤奮地工作。
林家翹教授曾擔任美國數學會應用數學委員會主席、工業和應用數學協會主席。他曾獲得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Timoshenko獎,
美國國家科學院應用數學和數值分析獎,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獎
[1]。
林家翹先生是應用
數學家,他的地位和聲望是在不斷與難題挑戰中建立起來的。林家
林家翹
翹與爭議有“不解之緣”。 林家翹先生的
博士生導師是
馮·卡門,他既是
美國航空工程界的首席
領導人,也是應用數學及力學界的大師。他交給林先生的
博士論文課題就是世界有名的一個多年有爭議的課題。這個課題是當年
物理學家海森伯格做的論文題目,但許多人對海森伯格的研究結果產生了嚴重的爭議。馮·卡門有一位密友叫JohnVonNeumann,是近代最有名的應用數學大師、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委員,他在數學領域的應用有多方麵的貢獻。例如,他提倡用
數學方法進行天氣預測,最突出的是他發展的一套數學方法可以應用到經濟學領域,他手下的JohnNash最近得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就在林家翹先生畢業的那一天,馮·卡門請林家翹和JohnVonNeumann一起吃飯,將這位應用數學家介紹給林家翹,希望他們之間能進行合作。後來,VonNeumann就領導一組有名的學者,用計算方法,證實了林先生的研究結果,結束了學術界這一多年的疑案。當時林家翹做的這一課題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林家翹通過自己的研究,證明了海森伯格的研究結果基本是對的。於是,海森伯格就寫信給他的導師,說有爭議的問題其實是對的,是一位中國人證明了他的研究結果。為此,年僅30歲的林家翹先生就謀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的職位。
之後,林家翹繼續在湍流理論研究方麵探索,沒想到在研究過程中與一位瑞典力學家各執一詞,相同的問題研究結果卻相去甚遠,這位瑞典力學家為此在一次與別人的爭執中得腦中風而亡。林家翹在他去世前曾去醫院看望他,對他講,複雜的問題自然會有爭議,不是你研究的結果與我的不一樣你就不對,其實兩人都對,複雜問題是多方麵的,不同的研究結果可以應用到不同方麵。他們這一學術理念最後變成了一個大題目——複雜性。有一種
雜誌專門取名為《複雜性》,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
林家翹說,曾以
工科成就享譽世界的
MIT,如今在理學領域突飛猛進,生物等學科的發展水平更是令人刮目相看,所以和MIT的交流應該理、工兼重,理學方麵尤其應該予以重視。
林家翹說,“和國外名校交流時,最重要的就是認識彼此的優勢和缺點,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太過注重實用性、以為“走在尖端和前沿”就是要引入先進技術,這是一種可能陷入短淺片麵的看法。原則上先進科學應當與先進技術並重,但此中比例分配是一個比較難決定的問題。因為這個決定要基於
國家需要以及人才物力和財政資源的實際情況,而這種情況也隨著時代變更。
林家翹談基礎科學
林家翹引用中國導彈專家
梁守盤院士的觀點來作說明:“如果掌握了基本知識、知道了是怎麽一回事,那麽即使沒看到人家的技術細節,自己也能通過想像把它做出來。”林先生強調,校際交流時,應該明確“想了解的知識”(whatwewanttounderstand)和“想製造的東西”(whatwewanttomake)之間的區別。關鍵性的技術可能很難獲取,但基礎知識則是公開的,無需龐大的資金、人力投入就能走得很深。而“更要緊”、更能帶來長期效果的,也恰恰是
基礎科學的交流學習。當然,自己首先要“練好內功”,達到能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的程度,交流合作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林家翹說,MIT的“全校必修課”是一個不妨參考的製度。在MIT,所有學生第一年必須全麵學習數理化生4門基礎科學的知識。“中國的教育很早就開始突出專業性,MIT的全校必修課則是先廣再深。”
林家翹說,
哈佛大學、
布朗大學等名校普遍采用的“訪問委員會體係”(theVisitingCommitteeSystem)。這是一個沒有資金往來、純以領域對口為合作條件的體係,目的是邀請其他高校的學者來參與相關建議、評估指正問題。當年,林家翹自己就曾應哈佛大學邀請加入一個10人左右的“訪問委員會”,為該校應用科學領域的發展建言獻策。林家翹認為,也許不一定要完全照搬這一模式,但請校外學者客觀審視相關領域的教研工作,這個思路是值得借鑒的。
已經翻譯的著作有:
自然科學中確定性問題的應用數學
科學出版社 1986
星係螺旋結構理論 科學出版社 1977
林家翹和
陳省身同是清華大學的校友。晚年時,陳省身選擇回國定居,在天津南開大學創辦了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林家翹也在晚年攜夫人回國定居,創辦了清華大學
周培源應用數學研究中心。林家翹說,他在清華大學上學時就知道了陳省身的名字。林家翹1933年考入清華大學
物理學專業,陳省身當時是清華大學數學係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研究生。林家翹說:“當時清華大學的物理係和數學係規模都很小,我每年都會選擇數學課程,當時就到數學係聽
熊慶來教授的課,知道了陳省身的名字,但我是大學生,而他是研究生,當時並沒有接觸。”
林家翹和陳省身的第一次見麵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
美國,當時林家翹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陳省身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同在
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城,林
陳省身
家翹就去幫助招待客人,這是他們的第一次會麵。20世紀60年代初,林家翹應邀到
芝加哥大學演講,陳省身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幾何學教授,林家翹在陳省身家寄宿了一夜。
20世紀60年代初,林家翹為《美國數學會年報》寫了一篇論文,陳省身正好是這篇文章的編輯,因此就知道了林家翹所做的工作。林家翹說:“陳省身是做純數學的,我是做應用數學的,二者差得很遠,但欣賞彼此所做的工作,也互相鼓勵,但沒有合作過。”
20世紀90年代末,陳省身曾邀請林家翹到
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開展應用數學研究,但當時清華大學也向林家翹發出了邀請,最後林家翹選擇了清華。
林家翹認為陳省身是比他領先一段時間的人物。他說,陳省身是一位世紀級的
幾何學大師,同時也樹立了一個榜樣,那就是回南開大學建了幾何之家。他的具體做法是將在國外學到的知識介紹給國內,並使自己的專業在國內紮根。“都願意為國家做貢獻,我到清華大學來就是按這種精神做事的。”林家翹說,“在細節上,我知道他的事情不多,他知道我的事情也不多,但都是理學院的人,誌趣是相同的,共同的精神是:研究
科學、追求真理,在前沿上工作。”
林家翹說,他和陳省身都認為,為尋求真理而進行的
科學研究不同於做項目、
林家翹(10張)產品的研究和開發,科學研究的貢獻比科技的貢獻要重要。將人培養好了,他以後可做幾十年的貢獻。因此,人的教育一定要做到“博大精深”。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博大”和“精深”同樣重要。在博士研究生時所做的題目時隔幾十年後可能就沒有用了,但當時所學到的精神、方法是讓人終身受用的。做研究一定要選前沿的題目,再發展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能幾十年以後都是有用的。在大學階段培養學生紮實的
科學基礎是大學最重要的任務,可是現在中國的大學早在學生一年級時就確定了專業,這是最危險的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以後是沒有出路的。
得知陳省身先生去世後,林家翹和夫人向陳省身的子女發去
唁電,並賦詩追憶:“滿門桃李多偉績,幾何之家留舊情。九三高齡示風範,巨星隕落舉世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