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天眼嗎?天眼是老百姓對中國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的俗稱。射電望遠鏡是近代天文學的一個重大突破。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第一次用無線電探測到來自銀河係中心的射電幅波,標誌著人類打開了探測天空的一扇新的大門。隨後第一架拋物麵碟形無線電望遠鏡於1937年在美國問世,直徑隻有9.5米,這是射電望遠鏡的先驅。後來射電望遠鏡不斷發展完善,六十年代,在射電望遠鏡的幫助下,天文學獲得四項巨大發現:脈衝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隨著科技的發展,射電望遠鏡越做越大,分辨率靈敏度也越來越高。1994年中國決定建造一座高強度的射電望遠鏡,項目簡稱FAST,由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南仁東負責。要建造高強度射電望遠鏡必須屏蔽一切外來的各種電子信號波,選址成了最大的問題。南仁東帶領科學家們跋山涉水,經過十幾年在全國各地的艱苦考察,最終在貴州省的平塘縣找到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山穀,選址工作圓滿結束。FAST工程於2007年正式立項,2011年開始籌建,經過幾年的建設,望遠鏡於2016年投入使用,中國進入了觀天的時代。然而為中國天眼作出巨大貢獻的南仁東卻在一年後去世。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達500米。從2016年9月天眼開始運作,到2017年7月,短短不到一年時間,中科院宣布發現了兩顆新的脈衝星。
既然來到貴陽,當然要參觀這座世界之最,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龐然大物,一大早表弟駕車出發了。高速公路上來往汽車並不多,一路非常好走。剛進入平塘縣立刻感到了天文學的氛圍,公路兩邊不時可見關於天眼的宣傳牌,就連服務區也樹立了許多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雕塑。順著公路向前,距離園區還有一段距離,路邊出現一個檢查站,檢查出入車輛。檢查並不嚴格,簡單詢問了幾句,看看駕照就放行了。又行駛了十多公裏,天眼的紀念碑出現在眼前,我們終於抵達目的地。
接近開陽立刻感覺到科學的氛圍,服務區的廣場上坐落著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雕像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在天文、水利、曆法、數學方麵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編定的《授時曆》,確定了一年為365.2425日,僅比地球繞太陽一圈時間相差26秒,與我們現在使用的曆法相同,比歐洲人的公曆早了300多年
張衡,東漢傑出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他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
蘇頌,北宋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學家。他研製的水運儀象台兼有觀測天體運行,演示天象變化,以及隨天象推移而準確報時三種功能。
高速公路上出現了這座眼睛造型的雕塑,表示我們已經進入天眼所在地區了
終於抵達景點園區
進入景區,巨大的廣場上坐落著售票廳和博物館等建築。景區9月剛剛對外開放,我們算是最早的一批遊客,有些腳手架還沒來得及拆除
這裏僅僅隻是景點園區所在,真正的天眼坐落在前麵的山拗裏
售票大廳
售票大廳以藍色為基調,無數大大小小的燈從天花板垂下,像璀璨的星空呈現在眼前
大電視屏幕上反複播放著天眼修建過程的紀錄片,眼看著群山環繞的一塊窪地上,從無到有一步步建造出世界最大的望遠鏡
天眼並不在售票區,還需乘車到達。上車之前,包括手機、相機在內的所有電子產品,必須留在售票廳的儲物櫃中。一路風景秀麗,可惜無法拍照。抵達天眼所在山腳,一條階梯緩緩向上,延伸到看不見的地方。我們陪著年近90的老父親順著數不清的階梯一步步慢慢向上爬。一路上所遇到的遊人都好奇詢問老太爺的年齡,然後個個豎起大拇指,老爺子也被誇得有些飄飄然。終於徒步780多級台階,我們登上了頂峰。俯瞰山下,一個巨大的鋼結構的拋物反射麵坐落山坳中。由於其形狀酷似鍋,老百姓們戲稱之為“大鍋蓋”。隻見5座山峰環繞在大鍋蓋周圍,將它嚴嚴實實包裹起來,使其與山峰結為一體,最大程度屏蔽了外來幹擾。我們不禁感歎,這個位置選得太好了!好像是上天專門為了FAST而創造了這五座山峰以及它們之間的穀地。站在山頂向另一個方向看去,四周群山聳立。與我們常見的延綿起伏的群山不同,這裏是喀斯特地貌,每座山峰都是獨立的、平地掠起,像一個個巨大的窩頭立在地麵,景色十分優美。可惜沒有相機不能拍照,就讓這一切深深留在腦海裏吧。
山頂有一個拍照點,趕緊拍一張,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張天眼照片
博物館的照片很好地展示了天眼的全貌。天眼以喀斯特的窪坑為台基,接收麵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射電望遠鏡。
這張網上找來的照片,很好地顯示了天眼周圍的喀斯特地貌
看完天眼,我們回到園區,參觀天文體驗館。天文體驗館是普及天文知識的博物館,包括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廳、射電發展史廳、天文科普廳、兒童天文園、FAST觀測體驗區、天象影院等等,是非常完備的天文知識科普場所,為人們提供深入學習、實踐天文知識、理解星係探秘和有關天文望遠鏡、FAST的科學理論和觀測體驗的理想課堂。走進大廳,中間一位古裝老人站在地球上仰望並一手指向星空,代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觀察天象的國家。早在堯舜時代,中國就有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的官職。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可分為三個階段:天象觀測,儀器製作,編訂曆法。我國對觀測天象的記載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對於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恒星、以及日食、月食、流星雨、太陽黑子等奇特的天文景象都有詳細的記載。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記載便是出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之中。
中國從遠古就開始了對星空對探索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廳總結了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在觀測星空、製作儀器、和製定曆法作出的貢獻
圭表(左)和渾天儀(右),圭表是我國最早的天文儀器,用於測量日影長度以確定時間和季節。據記載,三千年前,西周丞相周公旦設置一種以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儀器,稱為圭表,據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古代測量天體球麵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用來演示天象,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說的儀器。渾天儀據說為西漢的落下閎所發明,後被東漢的張衡加以改進。張衡製造出世界第一架利用水力作為動力的渾天儀,使得時間和季節更加精確。
曆法計算, 元代的郭敬儀先後改進並創造了104種天文儀器,經過3年200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編定了《授時法》。這個產生於11280年的曆法確定了365.2425為一個回歸年,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相同,比歐洲的《格裏高利曆》早了300多年。
穿過大廳,我們進入各個場館參觀,首先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射電望遠鏡的發展史。射電望遠鏡是天文學的一個分支,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觀測對象包括太陽係、以及銀河係的各星球,直至銀河係外遙遠的天體。射電天文廳回顧了世界射電望遠鏡的發展史;展現了中國天眼FAST從選址、立項、建設,以及應用過程;並可實際觀看外星傳來的信號,聆聽太空奇妙的聲音。
展覽館介紹了射電望遠鏡的發展史:自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通過無線電探測到銀河係中心的射電輻射,人類開啟了傳統光學波段外的觀測窗口,射電望遠鏡一步步發展起來。到2016年我國平塘的天眼投入使用,射電天文學有了突飛猛進的成果。
我國的天眼直徑達500米,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德國波恩的100米口徑望遠鏡,靈敏度提高了10倍,與美國Arcibo3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綜合性能增長2.5倍。
中國天眼由主動反射麵係統、饋源支撐係統、測量與控製係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這張圖很好地展現出天眼細節
這裏展現的是天眼所觀測到來自星空的即時信息,隻可惜我不是天文學家,又沒有說明,看不懂什麽意思,好歹拍張照片。
天文科普區,這裏展現的是太陽係各行星關係的實物模型,使得玄妙的天文學更加直觀
FAST觀測體驗區,在這裏可以學習操控FAST的技巧,了解原理,體驗太空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