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探秘瀘沽湖 3 神秘古老的摩梭文化

(2021-03-28 13:00:54) 下一個

在四川西南與雲南交界的山區裏,有一片世外秘境。蒼翠的青山間鑲嵌著一片宛如明珠的湖泊,湖水清澈、風光旖旎。湖邊生活著中國最後的母係部落,這就是瀘沽湖畔的摩梭人。由於山區與世隔絕,1982年前,瀘沽湖沒有任何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是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這一片淨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半葉才為世人所知。旖旎的自然風光,奇特的民族文化,神秘的走婚形式使得瀘沽湖剛一進入人們的視線,就吸引各地遊人趨之若鶩,紛紛前來探秘。長期以來摩梭人靠著幸勤的勞動,下湖捕魚、上山打獵,地裏種著苦蕎麥和土豆解決溫飽。他們生活在母權下的大家庭中,遵循傳統的走婚形式,生活十分貧窮卻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當改革的春風吹到了祖國的每個角落,瀘沽湖這片處女地也不可避免隨之開放為外人所知。隨著旅遊業的介入,長期與世隔絕的摩梭人受到漢文化的強烈衝擊。摩梭人獨特的傳統風俗傳到了外界,母權製家庭、走婚形式、豬槽船、末代王妃等等一個個迷團,像一個巨大的磁鐵吸引著人們,大家都想過來一探究竟。傳統與現代的強烈衝突,成就了瀘沽湖畔獨一無二的文化旅遊資源,摩梭人開始逐漸與外界接軌,於是瀘沽湖以其獨特的摩梭風情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

在川滇交界的山區裏,有一片風景如畫的瀘沽湖(網圖)

湖畔居住著神秘的摩梭人,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他們仍然保持母係社會傳統(網圖)

關於摩梭人的走婚我並不陌生,小時候喜歡獵奇,看些雜七雜八的書籍和雜誌。記得曾經一篇探險報道引起我的興趣。文章說,在雲南北部與世隔絕的山區裏有一片美麗的湖泊,湖畔住在一群人,他們仍然生活在原始的母係社會結構中,保持著“阿注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的男女關係。這群人叫做摩梭人,這片湖是瀘沽湖。這大概是外界對瀘沽湖摩梭人最早的報道,當時我自然是看看就過去了,絕不可能想到有朝一日它會被天下所知,成為旅遊勝地。文革結束,上大學,出國,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早就丟在腦後。後來回國次數多了,也開始在國內旅遊。幾年前的雲南麗江之行,又讓我回想起當年看到的文章。不同於當初的不為人知,瀘沽湖的旅遊業已經發展起來。對我來說如果僅僅隻有摩梭人的走婚這一項,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隻不過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但聽說瀘沽湖風光旖旎非常漂亮,二者相加就很值得走一趟。但是麗江之行終究是時間有限,瀘沽湖隻能是 to go清單上的一個地名。一晃又是4年過去,在秦的熱情邀請下,奔赴瀘沽湖的旅程終於成行。不再是書中讀到,而是親眼看看,親耳聽聽,身臨其境了解這個有趣的中國最後的母係部落。

漂亮的摩梭女郎(網圖)                           

雖說早在《後漢書》裏就出現關於摩梭人的記載,但摩梭是一個未被識別的民族。百度中華民族大家庭,摩梭並不在56個民族之列。關於中國少數民族的認定法,其中一條基於人口數量。分布在川滇的摩梭人,由於長期與世隔離,在當年的人口普查中並不完整。因此在民族認定中,由於人口太少並沒有單獨列為一個民族。居住在雲南的摩梭人被歸於納西族,而四川的摩梭人被歸於蒙古人的一支。然而摩梭人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點是他們的母權家庭的社會結構。摩梭人生活在由年長女性掌管的大家庭中,同一屋簷下的家庭成員全部擁有相同血緣,從外祖母到母親、舅舅、姨媽,再到兄弟姐妹,以及姨表兄弟姐妹,大家生活在一起,其樂融融。家庭中沒有父親,孩子由母親和舅舅撫養。摩梭人不存在婚姻關係,他們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結合是采取阿注走婚的形式。成年的摩梭人在篝火旁的甲搓舞中,在豬槽船的對歌中,選中了心中的伴侶。有情感的雙方,男稱“阿注”,女稱“阿夏”。晚上,阿注來到阿夏家過夜,清晨天不亮阿注便趕回自己家幹活。雙方生下的孩子由母親撫養。大家庭中能幹的長輩女性是一家之長,摩梭人稱為“達布”,舅舅是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母親的主要幫手。所謂母親其實也是泛指,媽媽和姨媽都是自己的母親,她們對待孩子一視同仁。同樣,同輩人也關係親密,不分親姐妹或表姐妹。一位摩梭人告訴我,他在上初中時,學校要求填表。表中有母親姓名一欄,他當時楞了,家中三位長輩女性都是媽媽,從來沒有想過誰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父親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撫養和教育的責任,他的責任是自己姐妹的孩子。但父親會被邀請參加自己孩子的成年禮,平時也會送些禮物幫襯。摩梭人阿注和阿夏的關係建立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可以時間很長,一輩子隻有一個。也可以較短,若是不合適了,招呼一聲,關係到此為止。因此摩梭人家庭和睦,沒有財產糾紛、妯娌扯皮、夫妻吵架等不愉快的事情。從這一點來看,摩梭人的母係關係結構倒也沒有什麽不好。然而這種社會結構在文革時期被打破了。當年革命的烈火燒遍了祖國的每個角落,即使在這個當年人口普查都沒有弄清楚的世外桃源也難以幸免。上世紀70年代,摩梭人被要求停止走婚,領取結婚證實行一夫一妻製。也大概在那個時候,外界對中國存在一個母係社會的部落有了最早的報道,我也是那時碰巧讀到了。摩梭人被迫接受外來的強製手段,但懷念自己的大家庭和多年的傳統風俗,文革以後很快又恢複了走婚形式。然而時代車輪總會留下曆史的烙印,現在的摩梭人也有了其他的婚姻形式,除了走婚,也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有嫁過來或者入贅等幾種形式。但嫁過來的媳婦或者入贅的女婿往往有自己是外人的感覺,很難融於大家庭中,因此也會分家單過。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瀘沽湖畔,神秘的摩梭人被外界所知。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此處修建客棧、開發旅遊,摩梭人也走出大山去外麵看看。隨著摩梭人與外麵交流的機會增多,越來越多的摩梭人特別是居住在市鎮的人開始了漢人式的一夫一妻婚姻生活,但是走婚的形式到今天還依然存在。

快樂的摩梭婦女                            

篝火大會是摩梭青年結交的好場所                 

一. 摩梭博物館

我們來到位於鎮博樹村的摩梭博物館參觀。摩梭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係統展示摩梭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專題博物館,其建築設計充分體現摩梭文化元素。展廳由區域序廳、摩梭民俗廳和專題展廳三大部分組成,文物包括當地出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以及土司遺物、摩梭民俗文物等,全麵展示了摩梭人的曆史和民俗。從古代摩梭人的遷徙到當地的出土文物,從木楞屋到花房,從古老神話到傳統節日,從祖母製度到走婚習俗,方方麵麵介紹得非常仔細。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為達巴教,與納西族的東巴教有密切關係。從達巴經文可知摩梭人是古老羥人的一支,從青海湖和昆侖山遷徙而來。他們沿著“西南民族走廊的崎嶇道路,擇沃土而棲,逐水草而居,在川滇之間的青山綠水中找到了新的家園。世代耳口相傳的達巴經文,生動演繹了摩梭人來自何方,魂歸何處。

坐落在鎮博樹村的摩梭博物館                      

博物館中的青銅器

鹽源地區出土了不少青銅器,雖然與摩梭人並無關係,但也表明在遙遠的古代這裏就有燦爛的文化

蛇蛙銅俎  戰國至西漢時期(鹽源出土),銅俎為古代祭祀時盛放牛羊的禮器,這隻同俎兩端有兩隻相背而向昂起的蛇頭,口中各銜一條魚,四周邊緣有32隻首尾相連的青蛙

三女背水銅杖首  戰國至西漢時期(鹽源出土),三女呈品字形站立,各背水桶,頭戴尖頂小帽、身著緊身衣、齊膝筒裙,嘴巴圓張做唱歌狀

銅鼓  戰國至西漢時期(鹽源出土),特征為胴部突出、腰部收縮、口為喇叭形、麵飾雙線花紋圖案,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銅鍍錫九節魚紋雞首杖  戰國至西漢時期(鹽源出土),首杖總長1.35米,由九節長度不一銅鍍錫圓管組成,管壁客滿小魚紋,頂部站著一隻威武雄雞

土司製度

自元朝以來,中國的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大多執行世襲的土司製度。在瀘沽湖地區四川境內產生了“五所四司三馬頭”等世襲土司、土目的統治。永寧土司是元明清三朝期間的一個摩梭人的世襲土司,其轄區為永寧州。早期永寧土司的轄境非常廣大,位於今四川、雲南和西藏的交界處。後來永寧轄境逐漸縮小,設置寧蒗縣左。瀘沽湖畔的左所土司喇氏是管轄這一地區的土司,上世紀20年代接任的左所末代土司喇寶臣是摩梭人的最後一位統治者。土司製度直到在解放後1956年才被徹底廢除。

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

約瑟夫·洛克是美國植物學家、人類學家、還是納西文化研究家。最初為了尋找大風子樹,從泰國出發,經過緬甸和印度阿薩姆地區,最後來到中國,並在雲南、四川、甘肅和西藏東部度過了漫長的探險和考察生活。從1922年起他曾六次來到中國,深入滇、川、康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活動。對當地植物群落、地形地圖、人文風俗等進行了多方麵深入考察,並將8萬件植物標本帶回西方。後期又花費較多等時間和精力研究納西族東巴儀式、經文、曆史、語言等納西文化。洛克的著作頗豐,前期主要為植物學、探險記等,後期多為納西文化和宗教等論述。洛克將其探險經曆和照片以及當地風土人情、動植物種類大量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引起廣泛注意。正是這些文章引起了詹姆斯·希爾頓的創造靈感,完成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成就了香格裏拉的傳說。

約瑟夫·洛克在瀘沽湖地區生活了27年,其中8年的時間生活在湖中的小島上

北到甘肅南至雲南,洛克行走千裏探險考察                      

途中他拍攝了許多珍貴的照片          

摩梭人的木楞房

摩梭家庭權力由最年長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又有“舅掌禮儀母掌財”的製度。摩梭人的房屋由圓木建成,稱為木楞房。房屋一般為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主要分為正房、經堂、和花樓。正房稱為祖母屋,是家庭集體活動、議事、吃飯、以及祭祀場所,也是老祖母居住的地方。祖母屋內有左右兩根大柱,左為男柱,右為女柱,分別是男孩和女孩舉行成年禮的地方。它們必須出自同一棵樹木,女柱為根,男柱為幹,象征“女本男末”。火塘是祖母屋中的另一個重要地方,火代表家族的命脈,因此火不能熄滅。一年365天火塘生生不熄,既敬神,又燒水、煮飯、取暖。火塘後安有鍋樁石及神龕,堂屋是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家中所有重要儀式和聚會都在火塘前進行,火塘兩側設臥鋪,分左男右女兩邊,互不逾越。經堂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所在,每當家中有喜慶事,或者是孩子的成年禮,都要請喇嘛來家念經,喇嘛便是住在經堂中。花樓是家中成年女性居所,是木楞房的二樓,兄弟與舅舅們則居住於一樓,一樓通常也是儲藏室和牲畜間。花樓的房間向外開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孩子們13歲時便分別在男柱和女柱旁舉行成年禮,從此女孩子著長裙,住花房,可以開始結識阿注。不過一般來說,大多數女孩都會等到16-17歲才開始找阿注。阿注的交往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秘密交往。摩梭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經常聚集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身體扭轉眉目傳情間,心中已有了自己的阿夏。對上眼的情人馬上有了行動。晚上小夥悄悄來到姑娘家,從窗口爬進姑娘的花房,天明不等家人起床,小夥已悄悄離開。一段時間交往後,兩人感情穩定,便可向家庭和鄉親公開阿夏關係。雙方交換一件小禮物,小夥送給姑娘一隻銀梳或者銀鐲,從此小夥可正常從姑娘家的大門進出,也可出現在祖母屋中。當需要時還會幫助阿夏家幹活,這便是走婚的第二階段。他們日暮而聚,晨曉而散。每當夜幕悄悄降臨後,家庭中成年男人們就出去了,他們各奔東西南北,前往自己的阿夏家。姐妹們則在家中自己的花樓裏等候阿注到來。暮來晨去,情侶之間的關係完全是感情維係,可長長久久,也可一笑而別。沒有財產糾紛、沒有撫養權問題,揮揮手,分得如此瀟灑幹脆,不留一絲浮雲。

博物館中的木楞房模型                                

祖母屋內,摩梭女孩正在舉行成年禮,儀式由喇嘛主持。女孩站在女柱下,母親或姨媽給她穿上裙子,火塘兩邊是舅舅和祖母

經堂是供奉佛祖,以及喇嘛居住的地方。 摩梭人的宗教體係豐富多彩,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達巴教,還有從藏區傳入的本波教和藏傳佛教,互不排斥,相互影響融合,成為摩梭人的精神寄托。

摩梭女的花樓                               

花窗                                                     

等待阿注到來的摩梭女                          

二. 末代王妃府

末代王妃是指摩梭最後一位統治者,左所末代土司喇寶臣的妻子肖淑明,前麵王妃島中提到過她。肖淑明是一位傳奇人物,她本是漢人,父親是西康主席劉文輝屬下的一位軍需科科長。1943年喇寶臣前往雅安投靠劉文輝,在劉文輝官邸偶遇肖淑明。喇寶臣一眼相中她,便向劉文輝提出要娶她為妻。在劉文輝的安排下,年僅16歲的肖淑明不得不嫁給喇寶臣。嫁到瀘沽湖後,肖淑明取了個摩梭名字沃爾直瑪。可想而知,初來乍到的漢族女學生對於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當然是不適應的。為了防止肖淑明逃跑,喇寶臣在湖中的愽窪島上建造府邸將她安置,並派衙門兵丁十餘人駐島上“保護”。好在肖淑明很快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一年後學會了流利的摩梭話。作為軍人的女兒,她也英姿颯爽,“那時節,紅衣白裙,胯下青馬,左毛瑟、右左輪,斜背美國小卡賓。一槍甩出,三隻野鴨落地”,好不瀟灑。因此她掌管土司印,參與打土匪,還教小孩讀書認字,倒也是位名副其實的土司夫人。解放後土司製度被廢除,末代土司喇寶臣作為統戰對象,受到了保護,並在縣政府擔任職務。肖淑明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她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運動衝擊。1959年,她被定為不法地主、曆史反革命,判有期徒刑8年。1967年她刑滿,卻又趕上文革。好心的勞改所長擔心她出去以後會再次受到衝擊,勸她留下來。這樣她躲過了文革,1973年才出獄。1987年她終於摘掉了不法地主和曆史反革命的帽子,恢複了公民權利。隨後,被選為涼山州的政協委員。瀘沽湖開發旅遊業,她作為文化品牌被推出,整天坐在王妃府中給來自各地的遊人講述摩梭人的滄海桑田。2008年肖淑明去世,享年81歲。為了增添噱頭,肖淑明被定調為“作為漢人遠嫁瀘沽湖,身擔管理摩梭內務重擔,平息紛爭、溝通漢摩兩族,是當代的王昭君”。我卻認為她隻不過是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弱女子,一生命運多舛,跌宕起伏。她特殊的身份,隨著政治的需要,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好在她有4個子女、17個孫輩,22個重孫,晚年總算是幸福的。

老年的肖淑明(網圖)                                       

博物館中關於末代土司和喇寶臣和夫人肖淑明的介紹                                 

看完博物館,我們來到王妃府門前,隻見大門緊閉,小陳所長找來當地解說員為我們開門。說起來是王妃府其實隻是一個小小的農家四合院,圍牆低矮,紅色大門,龍門處形成一個拱頂。院子裏種滿了花草,樹立著一根象征性的柱子,正屋是她生平介紹。這裏是肖淑明80年代的故居,她出獄後,愽窪島上的府邸早已毀壞,便在村裏安了家。開發旅遊後,肖淑明每天坐在這裏,為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講述摩梭人的風俗,講自己的故事。肖淑明去世後,這裏便成為一座空房子,遊人有一搭沒一搭進來參觀,但據說她的兒子依然住在廂房裏。解說員其實是對麵商店的老板,責任就是開門關門。我問他肖淑明當時住在那一間房,得到的答案是其實這裏隻是她對外講故事的地方,她本人住在街對麵。真正的故居前麵已被新修的商店遮擋,應我的要求,老板將我們帶到商店後麵,打開門讓我們瞧了一眼,這是一座非常普通破舊的農家房屋。

肖淑明曾經坐在這裏為遊人講故事                 

這裏才是肖淑明晚年真正的居所                               

摩梭人家

看了幾天的旅遊景點,所到之處,民房全都改建成了客棧。我想看看真正的摩梭人家,於是小陳所長找人帶我們參觀一個摩梭村寨。走進村寨,看得出摩梭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但是摩梭人傳統的圓木建造的木楞房幾乎沒有了,越來越多的是快速就能蓋成的與漢族無異的磚瓦房。為了保持摩梭人的文化不被丟失,村裏保存著一座典型的木楞房,家主人曾經被央視的《魅力中國》節目報道過。雖然也不算是普普通通的摩梭農家,但也好過純粹商業性建築。

走進摩梭村寨                                              

村頭一棵老樹,小巷曲曲彎彎,菜地裏種滿了蔬菜,環看四周木楞房都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般的磚頭泥瓦房。除了房屋的顏色和偶爾見到的一些飄動的經幡,整個村寨與漢族村莊沒有太大區別。

終於來到傳統的摩梭人家木楞房。走進大門,院子為三坊二層樓房,樓上是姑娘們的花房,樓下是儲藏室和舅舅、兄弟的住房。舊時,家裏養的豬、羊也是住在樓下,如今很明顯家裏已經不養牲畜了,一樓是整整齊齊的房間。主人領我們參觀祖母屋和經堂。祖母屋共有三道門,我們進去的時候跨過其中兩道門。外麵一道門很普通,進去後是一個窄窄的回廊。回廊的一角是通往室內的內門。內門很矮門檻很高,隻能低頭進去,還要先邁左腿。據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將鬼怪等不淨之物擋在屋外,以保家人平安。屋內的布置正如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中間是從不熄滅的火塘,火塘後是一個小佛龕,牆上掛著活佛的畫像和唐卡。左右兩邊分別是老祖母和大舅的座位。祖母的床比一般床要高一些,這是因為床下有儲物箱,家裏的財富都由祖母掌管。祖母床是神聖的,家庭其他成員和客人都不可以隨便坐或躺上去。第三道門在最裏麵,門前有家具擋著,平常並不打開。這扇門叫做生死門,隻有在家裏有人出生或去世的時候才會打開。摩梭人的生死門是生死循環之地,人們起始於此,終結也是於此。生死門後邊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小木房屋,空間不大。孩子臨盆的時候,孕婦被抬著從生死門進入小木屋產下嬰兒,所以這裏是生命的開始。當人死後,家人會將他清洗幹淨,按照出生時的姿勢,用白布包裹身體,然後經過生死門被抬進並停放在小木屋,這裏又是結束的地方。半個月後,家人請喇嘛誦經,然後取出屍體火化,骨灰灑在田間地頭。這是摩梭人古老的傳統,他們認為,這是逝者的靈魂回歸家園的過程。

碩果僅存的典型摩梭木楞房                                     

摩梭人的生活明顯好起來,這座木楞房非常氣派。一樓曾經是牲畜和男子居住地方,現在改造成一間間整整齊齊的房間,男子的待遇明顯提高了

祖母屋是一家核心所在                             

祖母屋的第一道門,非常普通                                                

走進第一道門,是一條1米多寬的回廊,牆壁上是矮矮的、有著高高門檻的第二道門

跨進第二道門,迎麵是永不熄滅的火塘,火塘上方供奉著佛龕,左邊是祖母床

毛主席像旁邊就是祖母屋的第三道門,門前為家具所擋,平時不開

祖母屋內的男女兩根大柱子,是舉行成年禮的地方

火塘旁是一排排座位,平時大家庭的日常活動都是在這裏舉行

祖母的床很高,這是因為床下放有儲物箱,家裏的財富都集中在這裏

經堂,摩梭人每家每戶都有經堂,以供奉佛祖和喇嘛居住

經堂大門的雕花非常漂亮      

內部的裝飾與藏人差不多               

二樓即是花樓,每個成年女子都有自己的花房   

等待阿注到來的摩梭女子(網圖)                   

院子的一角還堆放著幾隻豬膘肉。豬膘肉又叫琵琶肉,是摩梭人家待客上品,也是他們的節日美食。豬膘肉是采用獨特的工藝,將整豬醃製而成。其製作方法是將整個除豬頭骨以外的骨格全部剔除,內抹各種調料,然後縫合,壓成琵琶狀。豬膘肉冬季醃製,製成後可長久不壞,在常溫下能保持5-8年,據說久者還可藥用。豬膘肉的多少也是摩梭人財富的象征,曆史上摩梭人用它來兌換現金或糧食,富裕人家還用豬膘放貸抵押,女子成年禮要站在豬膘肉上進行。

摩梭人家的女主人,央視《感動中國》節目曾經報道過她。她門前掛著許多漂亮的圍巾,有些是自織,我一口氣買了好幾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這個地方比雲南瀘沽湖開發的晚,但是現在也完全被商業化了!當年我們去的時候,摩梭姑娘臉蛋還是高原紅,篝火晚會男士拉她們手跳舞她們還躲呢。。。。
劉大仁 回複 悄悄話 Great, how spectacular they are:
"位於鎮博樹村的摩梭博物館參觀。摩梭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係統展示摩梭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專題博物館,其建築設計充分體現摩梭文化元素。展廳由區域序廳、摩梭民俗廳和專題展廳三大部分組成,文物包括當地出土的石器、青銅器、陶器"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遊人萎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