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酒店和印象大紅袍的票都是通過網上預訂的,網站指明酒店提供機場接送服務。飛機降落在武夷山機場,毫無例外又晚點了,幸好朱師傅還是接著我們。對於武夷山我已向往很久,因而多多地做了些功課,策劃好上山的路線和時間安排。可誰料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飛機場去酒店的路上,朱師傅告訴我們由於前幾天一直下雨溪水漫漲,九曲溪竹筏漂流停開。我們大失所望:九曲溪漂流可是我們的重頭戲。漂流不成隻能爬山,武夷的主要景點之一是天遊峰。站在天遊頂可將九曲十八彎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但也有人說天遊是“一塊石頭幾棵草,導遊忽悠滿山跑”。聽說要爬山,兒子LG都在皺眉頭,兒子怕熱,LG怕累。再看看天遊峰的照片,光禿禿的一塊大石頭一棵樹也沒有,窄窄的台階路上遊人像一條長龍,如果一人走累了想停下歇歇腳,恐怕都會堵上一大片。兩人的頭搖得像貨郎鼓一樣,還是去涼快有水的地方吧。於是當機立斷,將兩天的時間交給朱師傅,我們放棄風景區景點,朝著自然保護區進發。
天遊峰,烈日炎炎下人們排成長龍向上爬(網絡圖 )
龍川大峽穀
龍川大峽穀坐落在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內,這裏山巒起伏,古木蒼翠,疊泉清澈,流瀑飛瀉。一道巨大的水龍沿著峽穀從天而降,在青翠的群山中瀟瀟灑灑,流淌著武夷山的詩情畫意。我們一進景區就被這眼前的景色迷住,順著峽穀的流水慢慢往上行走。沿路古木參天,藤蘿盤繞,流水淙淙,鳥諦聲聲,頓時酷熱的暑氣一掃而空。山裏沒有多少遊人,沒有喧嘩和嘈雜,隻有鳥語花香和奇峰秀水陪伴著我們。本來,兒子怕熱,LG怕累,我怕人多。這裏不熱,不累,又沒人,真是皆大歡喜,實在太棒了。沿水道逆流而上,映入眼簾的是無盡的綠,愈往深處綠愈濃,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幽深莫測。身邊的流水,時而舒緩,時而湍急,宛若一篇交響樂章,時而抒情,時而雄壯。走近山巔。來到瀑布之下,抬頭望去,陽光下,整掛瀑布噴珠吐玉,絢彩奪目,美不勝收。我們融入了這原始的大自然中,與山水同醉……
我們流連在山中,耳聞鳥鳴泉吟,目染峻山清澗。偶爾,身後傳來嬉笑聲,幾個年輕人打打鬧鬧從我們麵前穿過,不一會兒,他們的身影笑聲就消失在前麵的密林中。兒子也等不及我們,早已不見蹤影。我不由感歎自己已經老去,曾幾何時,我也是如此這般,不顧一切向前奔跑。不知從何時起,開始眷念身邊的美景,不再執著那遠方的終點。
龍川之水象一條長龍從上至下,順著峽穀淌下來
衝破艱險勇往直前
觀音瀑,遠看就像白衣白裙的觀音菩薩坐在瀑布上方
陽光下,龍川之水噴珠吐玉,絢彩奪目
上麵風馳電聘,底下風平浪靜
至始至終龍川之水伴隨我們行
山間的小茶館,取龍川之泉水,泡一杯大紅袍;坐觀青山俊水,傾聽龍吟鳳鳴,人生如此好不愜意
石抱樹,樹偎石,我不禁讚歎大自然賦予的強大的生命力,可衝破千年頑石,蓬勃向上
因地製宜,山裏別致的垃圾桶
山頂的瀑布
思源瀑,這個名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謝大自然給了我們如此的美景,感謝社會給了我們生活學習奮鬥的環境,感謝朋友和家人給了我們關懷和幸福
拘一捧泉水洗把臉,頓時精神百倍,一身的暑氣和疲憊一掃殆盡
遙看瀑布掛前川
青龍峽瀑布
遊完龍川峽穀我們來到青龍峽。同是瀑布,兩地的景色絕然不同:龍川是沿著峽穀走,伴著流水行,至始至終大水在身邊滾動,猶如一條巨龍在身旁飛舞。而青龍峽則是一路石壁峭岩,峽穀幽深;隻聽得轟隆隆的水聲響在耳邊,卻不見瀑布真麵目。然而,曲徑盡頭,山崖拐角,猛然一條巨大的瀑布跳入眼簾,真真切切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如果說龍川流水像個委婉溫柔的江南碧玉,那麽青龍瀑布就是那靚麗奔放的草原女兒。
進入景區,沿途灌木蒼蔭,壁峭澗深,蟲飛鳥語,山花浪漫。水吟泉詠印入耳邊,珍禽走獸隱現山中。沿赤壁拾級而上,終於步入瀑布群。眼前猶如一條青龍奔騰呼嘯而下,水氣蒙蒙,迎麵撲來。瀑布由三級大瀑布群組合而成,全長200餘米,落差120米,最寬處40餘米。站在澗底向上遠遠望去,仿佛無盡之水直通天際。看那瀑布順著刀切般的石壁銀鏈垂空,飛花濺玉,在陽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迷人的七彩光暈,真是美輪美奐。
峻嶺蒼山
陡壁峭岩
壑險澗深
壁堅林幽
猶抱琵琶
氣勢磅礴
岩泉清冽
奔騰不息 看看那塊大石頭上的兩個圓坑,不得不感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
怪石嶙峋
小橋流水
藤蘿盤繞
下梅古民居
武夷山不僅有著美麗的山水風景,也有古老的人文曆史,被聯合國收錄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從青龍峽回來,我們來到世界文化遺產地下梅村。早在新石器時期,下梅村就有人類居住。北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已發展成一個行政區。南宋時,理學家朱熹在這裏講學。聖人過化,儒雅傳世,此後,村中名士迭出,斯文一脈,源遠流長。清朝初年,下梅村進入到鼎盛時期,成為武夷山的重要茶葉集散地。人們開河運茶,沿溪蓋屋,形成了繁榮的集市村落建築群。由於地處深山,下梅在戰亂中幸運地並未受到太大的破壞,我們如今看到的下梅,仍保持較為完整的明清風格,再現康乾盛世經濟繁榮的史實。
走進下梅村,迎麵是一條長900米的小河---當溪,為當年運送茶葉開鑿的人工運河。沿河兩邊建有涼亭闌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築、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南國水鄉風貌。下梅民居建築以當溪為中軸線,枕溪而建,有巨商的豪宅,有官宦的府第,有隱士的別墅,有儒生的精舍,構成獨具特色的建築組群。建築為明清風格,古民居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為一體,外觀古樸,鄉土氣息濃鬱。
當溪, 下梅的中軸,曾經是下梅人運茶的繁忙河道,民居枕溪而建,精巧樸實
沿著當溪我們來到鄒氏祠堂前
鄒氏祠堂
鄒氏在下梅具有非凡的影響力,鄒氏祖先早期帶著一根扁擔兩隻筐來到下梅,他們開山種茶,後又經商販茶,成為下梅首富。人文蔚起,科第崢嶸,鄒家子孫進朝為官,更使得鄒家一脈地位顯赫,人丁興旺。鄒氏祠堂建於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祠門麵為飾磚雕,以幔亭造型,對稱布列梯式磚雕圖案,飾有“木本”、“水源”篆刻書法兩幅,意即家傳宗法猶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淵源流長。
祠內刻有祠規、家祠史略,主體表現倫理、宗法、生活情趣。為教育子孫不忘本,當年的扁擔和竹筐也供在祠堂內
鄒氏大夫第
為鄒氏老二茂章之府邸,因其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麵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 大門麵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 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鬆,嵌式窗鑲以雙麵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達理巷
修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當時下梅首富鄒茂章的後裔建宅於方宅參軍第南麵, 兩戶人家後牆緊貼,都無法開後門。方氏在塞外鎮守邊關,軍前陣亡,為忠烈門第。其眷屬家貧,鄒家念方家保家衛國有功,常資助銀兩撫恤。方家感激,遂作出讓牆之舉。鄒家開了後門,依傍方家東邊風火牆造巷10餘丈。此巷後被美稱為“達理巷”,寓“通情達理”之意。
茶廳,下梅大戶家家都有茶廳,人們在這裏欣賞茶藝、品嚐茗香。我們也應邀坐下來,和主人一起品嚐著名的大紅袍茶
在武夷,家家戶戶種茶、製茶。我們所到有人煙的地方都可見婦女們在揀茶
印象·大紅袍
武夷的文化也是茶的文化,宋代詩人範仲淹就寫詩讚道:“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到元代時,這裏已經設有禦茶園,專門督造貢茶。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樹,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被譽為“茶中之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在張藝謀等人的創意、策劃、編導下,把悠遠厚重的茶文化內涵用藝術形式予以再現。她以華麗絢爛的舞台效果,360°旋轉的觀眾席,結合美麗的自然山水,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
天黑了,在絢麗多彩的燈光下演出開始了。燈光的映照處,一座精巧的茶館出現在觀眾眼前。《印象·大紅袍》借茶說山,獻上了第一杯茶。觀眾席開始旋轉,在演員們一聲呐喊中,大王峰和玉女峰被瞬間照亮,又一聲呐喊,滾滾的流水也被燈光照亮,演員們開始講述大王和玉女的愛情故事。曆史如水潺潺,蕩漾出優雅的線條,古代才子對月獨酌,月下佳人顰笑扶搖,觀眾們陶醉於如夢似幻的“矩陣式”實景電影之中。
有歌聲飄來,時而舒緩,時而鏗鏘,宛若天籟的交響。如果說大山是永不落幕的舞台,那麽武夷之水便是這舞台上完美的主角,演員們舞著水的靈動,歌著山的夢想,訴說著武夷的浪漫情結。觀眾席繼續旋轉,整個劇場形成一幅綿延萬米長卷的壯闊景象,宛若清明上河圖,觀眾的視覺半徑超過兩公裏。這種精巧的藝術構思和創意、山水實景演出的無窮魅 力、純樸自然的表演風格,給觀眾帶來了震撼人心的藝術衝擊力,同時將如潑墨畫般的武夷山水,如夢、如詩、夢幻般地展現在眼前……
燈光下,一座精巧的茶館出現在觀眾眼前
演員們講訴著書生的故事,大王和玉女的傳說
《印象·大紅袍》借茶說山、說文化、說生活,突出一個和諧生活的理念,希望大家把煩惱、抱怨、痛苦和鬱悶都放下,喝杯茶,享受茶的寧靜和諧,享受美好的生活。聽聽歌中是怎麽唱的:紅塵 紅樹葉 紅輕紗,紅天 紅太陽 紅年華,紅去 紅回來 紅遍天下,紅年 紅日月 紅刹那,紅願望 許下了 紅色天堂,紅茶盞 沏開了 紅目光,紅琴弦 彈落了 紅紅月亮,紅山崗 走過了 紅花香。
紅茶盞 沏開了 紅目光
演出接近尾聲,演員們遞上一杯中國“茶王”大紅袍,讓觀者一品芳茗
參加演出的四百多名演員向觀眾謝幕。和其他印象係列劇一樣,他們都是百姓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