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移民與第二代移民之間令人痛心地、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文化的差異和語言的障礙。既然我們周圍的很多人不能用英語與孩子溝通,那就讓孩子學漢語唄。多懂一門語言,多開一道門,尤其是中國這道門;不能讓孩子忘了母語。這是多少中國家長的美好夢想。可最終多少人美夢成真了呢?
女兒小學四年級時移民加拿大。中文已經學得差不多了。英文隻記著一個單詞 apple。入學後,英文進步日新月異,第一個星期發蒙,第二個星期開竅,第三個星期簡單對話,第四個星期看明白電視節目哈哈笑,第五個星期與同學在電話裏把話聊。我對她的英語放心了,就把從國內帶來的漢語課本拿出來,讓她接著學漢語。不知道她的老師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接孩子時,他把我叫到一邊,認認真真地跟我談了一次話:孩子的壓力已經很大了,這麽小的孩子不能學那麽多東西,你們中國家長對孩子太嚴厲了,這樣下去對孩子是有害的,等等,等等,就差說我虐待兒童了。我回家同老公商量了一下,既然老師說我們太嚴厲了,那咱們就入鄉隨俗,讓孩子上課塗塗抹抹,下課歡跑吧。於是,帶中國字的書都被打包放到地下室了。如今,同朋友們的孩子比起來,女兒的漢語不如他們,但他們的漢語也不比她強多少。而朋友們帶孩子去了多少家中文學校,逼孩子寫了多少中國字,與孩子因為學漢語發生過多少次爭執,最終結果還是兩代人之間語言障礙越來越大,大人的語言障礙是英語,孩子的語言障礙是中文。
我曾經去過一家中文學校。講台上,老師象電視台兒童節目主持人一樣講得繪聲繪色,她身後的黑板上寫著兩個箔萁一樣大的中文字。一個星期學兩個字,那得學多長時間,你的孩子才能用中文給女孩子寫紙條? 孩子12歲之前,你可以連唬帶騙加賄賂把孩子拖到中文學校去學那兩個箔萁般大的中文字,12歲之以後呢?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還不完善,他們最不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兒。對他們來說,學母語就是一件非常非常不cool的事,同學朋友要恥笑的。青春期的孩子,誰敢與之抗衡?他們能偶爾給你一個笑臉就不錯了,還指望他們去中文學校學中文?除非那兒有一個他們想見的女孩或男孩。誰能撅過青春期的孩子?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忘中國文化,說好漢語,於是把家搬到華人聚居區,把孩子送到華人居多的學校。孩子的漢語倒是挺好,融入主流社會的能力卻減弱了。聽朋友講,他的一個遠房親戚的孩子,5歲來加拿大,一直在華人居多的學校上學。讀中國小說,看中國電影,交中國朋友,吃中國飯店。如今,他已大學畢業,還沒找到工作。雖然英語說得呱呱的,但舉止思維,著裝打扮,飲食習慣卻像第一代移民。他的父母整天罵他沒出息。他的媽媽帶著哭腔說,我們英語不好,沒辦法,離不開唐人街,我們這麽辛苦為了什麽,不就是讓他有能力進入主流社會嗎?是呀,第一代移民的辛苦不就是為了第二代的好日子嗎?第一代移民有很多不能融入主流社會的客觀原因,而第二代移民就沒有太多借口了。
順便說一聲,朋友們那些說不好漢語的孩子大都很有出息,好工作,高薪金。我們互相之間總是傳遞著這樣的消息:誰誰的孩子又漲薪金了,誰誰的孩子又被promote了。這些好消息大大衝淡了語言障礙所帶來的煩惱。
規勸年輕的父母們:為了孩子,你們懸梁刺骨玩命學英語吧!別指望孩子能把漢語學好跟你們用漢語交流了。
安慰年長的父母們:別為不能用語言跟孩子溝通而痛苦自責了!兒女們投給我們的笑容是兩代人之間最好的溝通,那笑容傳遞著無數的信息:愉快、滿足、從容、自信。那是對我們所做的犧牲的回報,對我們付出的感謝,那是愛的傳遞,那是the best communication。還有什麽比那笑容更讓人欣慰的呢?
當高薪的打工仔,拿到offer的機會多,但是自身創業的能力,對本族裔的自信心,恐怕會被壓製。如一新加坡網友說的:新加坡下一代孩子,都希望自己投胎成白人。他們出了很多白領,卻缺少真正的創業家。可悲吧 我的兒子下半年,也要去新加坡讀書,我是真怕他變成這樣。
融入他人文化圈,與保留自己的文化,似乎並不矛盾,其實是更多的助力吧,正如您說過的,既有本民族自信心,又精通英文,熟悉白人文化圈的華裔,尊重融入學習他人,又不失去自己的人,才是最受尊敬的人,也是最有前途的孩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