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於的iPod“速寫”

本人生在中國南方,現居住在北美。是架上油畫的深度"中毒"者;愛自言自語,閒時用iPod記下,好把扼生命裏轉迅即逝的一刻。
正文

萬聖節

(2011-11-26 06:09:03) 下一個
      感恩節前腳剛走,萬聖節緊跟著來了,萬聖節,俗稱“鬼”節,英文稱作Halloween,現代版的萬聖節早巳遠離當初的“原旨”。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節日,在北美,其流行程度僅次於聖誕節。人們在家裏準備些糖果之類的東西,送給前來索取的小朋友,是感恩節的餘韻。由其適合於兒童。鬼節期間,人們在家門前精心地擺設著各式與鬼相關裝置,有的是血淋淋的斷肢殘臂,有的則煙霧縈繞寒光四射,甚至還有音響作背景,五花百門,不無夢工場的感覺。更有甚者,幹脆把自己裝扮得鬼五馬六,坐在門前,難辨真偽,待小朋友走近時,突然站立,把孩子們嚇個正著,更多的是各自在家門前陳列一些南瓜,上麵刻有各式麵譜,有笑有哭,手藝極精。是大眾藝術普及的典範。  
    萬聖節當晚,小孩子們扮鬼扮馬,三五成群,蠢蠢欲動。手提燈籠,挨家挨戶地去要糖,收集回來的糖通常可以吃上好幾個月。好不幸福。期間,家長們總是一路護送,站得遠遠,讓孩子們自己去經曆。萬聖節實在好處太多,其一,他們的喧嘩給蕭條的深秋帶來無盡生機。其次,小孩子學會禮貌待人並體會怎麽與陌生人打交道。再其次,這對小朋友的獨立活動能力有百利而無一害。還有,萬聖節給北美帶來經濟效益。總之數不勝數。   
    有些宗教團體極力反對孩子們參加這類活動,認為鬼節是慶祝邪惡。我是站在相反立場的。但凡人類的節日,多與節令相關。是人與自然相處的一種表達與互動的方式。聖誕節正直寒冬,人們祈盼著有一個溫暖喜氣洋洋的冬天,複活節正好在初春,萬象更新。感恩處在秋收時節,萬聖節則是入冬前的最後狂歡。在秋風蕭瑟寒意迫人的深秋,不無牛鬼蛇神齊起舞的幻象。  
    以前我從來不知道萬聖節為何物,想來實在有點迂。  
    在加拿大的第一個秋天就鬧了笑話。鬼節那天晚上,家裏如常燈火通明,誰知這招來了一幫小孩子,我本以為帶上麵具與他們打打招呼便了事,於是我打開半扇門,故意壓底嗓門說了聲Hello,小朋友們滿心歡喜地響應道Trick or treat,然後張開各人手中的大袋,用祈盼的目光望著我,我一時不知如何應對,Trick or treat他們再叫道,於是我把手伸他們的口袋裏抓了把沙沙作響的小東西,一看是各式糖果,心想,加拿大真偉大,小孩子在萬聖節竟然送糖上門,真是名副其實的文明之國啊!我於是連道兩聲“釘橋”。小孩們兩眼直直地盯著我,啞口無聲。我不解,我平素不愛吃零食,心想這足夠我吃一年的啦。然後說了聲“釘橋”Bye bye便把門帶上了。就在我關上門的一霎那,我意識到不對板,這世上隻有大人給糖果小孩,哪有小孩給大人之理,頃刻間,一張張小孩子驚愕的臉在幽暗的燈光下向我喊道:“還我糖來。”聲音漸漸消失在黑夜裏。我懊惱地緊握著手中的糖果,一個箭步衝了出去,無耐他們早已消失在黑暗之中。我內疚地回到自己的住所。耳邊仿佛聽到孩子們暗暗的罵聲:“那一毛不拔的中國佬真壞,竟把我們辛辛苦苦要來的巧克力給拿走了。”就在這時門鈴又響了,這肯定是另一波小朋友來了,我鎮作了一下,帶上麵具,把大門打開,搶先大聲地喊道,Trick or treat,然後很自信地把手中的糖放進各人的袋裏,小朋友們非常滿意地唱著歌奔向下一個目標。我關上門並即刻把燈關掉,這樣孩子們就不會按我的門鈴。借花敬佛僅此一回,這時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好像死後通向天堂那扇大門還沒有全部關上似的,頓覺精神抖擻。  
   隱隱約約地又聽到一群小孩在不遠處喊道,Trick or treat,不過這回可不是在我家的門口。


2011年11月萬聖節前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