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科學不是真理,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024-03-18 06:34:33) 下一個

節選自駱遠誌《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第二章

A. 實踐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用實踐檢驗,就是在現實裏,或稱在“物質世界”裏檢驗,其中包括科學實驗。考慮以下兩個命題:

P1:任何三角形都有3條邊線。

P2:任何三角形都有4條邊線。

顯然P1是對的,是真理;P2錯了,不是真理;因為三角形的定義就是有3條邊線的幾何圖形。隻要分析主詞定義,就可判斷P1與P2的真偽,不需要在物質世界裏檢驗。這麽簡單,我們就證偽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口號從1978年喊起,到現在已經45年。全國上下曾為之沸騰。我見過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喊過,卻從沒遇到誰質疑它。中國的政治口號可以錯得離譜。但更可怕和可悲的是,整個社會的無腦程度,包括知識分子群體的無腦程度,也與之相配,令人瞠目結舌。

在名著《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對命題的兩個分類法。第一個把命題分成先驗或後驗。前者不需要在物質世界裏檢驗,如P1和P2。後者需要現實檢驗,如

P3: 天在下雨。

為判斷其正確與否,人需要到室外看一看。

康德的第二個分類法把命題分成分析或合成。隻需分析主詞定義就可判斷其正確性的命題就是分析命題,如P1和P2。其餘都是合成命題,例子很多,如

P4:人是高級動物。

P5:3 + 5 = 8。

P6:任意三角形內角之和為180度。

命題分類也是知識分類,看似簡單,卻是哲學界爭論焦點。朋友們都知道,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所有意識都來自物質,所以不承認先驗命題存在,所有真理都需要實踐檢驗。休謨代表經驗主義,不像馬克思主義那麽極端和盲目,承認先驗命題存在。以下表格列出康德、休謨、和馬克思對命題分類的不同看法:

圖8. 不同哲學派別看待命題分類,也稱知識分類。其中,馬克思主義壟斷中國思想界;休謨代表經驗主義;康德代表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西方占主流。

休謨相信所有思想最終都來自現實,為什麽承認先驗命題存在呢?這源於他的認識論。他提出核心概念“印象”(Impression),就是稍加擴展的經驗,既包括人依靠5感從外部世界獲得的經驗,也包括人對自身肉體情感的直接經驗,比如欲望、痛苦、驚嚇等。他進一步認為,人頭腦有能力加工印象,包括記憶、提取記憶、分析、想象、總結、重構等。比如人見過很多三角形物體後,經過各種頭腦加工,可以總結出三角形概念,然後無需驗證就知道P1正確。需要強調的是,康德不同意這種分析。現實中不存在完美三角形,人又如何從很多近似三角形的物體中總結出完美三角形?人做到了,說明人頭腦中本來就有三角形概念,並不來自現實。

在康德之前,哲學界普遍認為,先驗命題等價於分析命題,後驗命題等價於合成命題,不存在後驗分析命題、或先驗合成命題。康德第一個發現先驗合成命題,如P5和P6。它們是合成的,因為隻看3與5的定義,不能得知它們的和是8;隻看三角形定義,也不能得知其內角之和為180度。P5和P6又是先驗的。比如你在現實中把3升水與5升油倒在一個容器裏,發現混合物不是8升,你並沒有因此證偽P5;再比如你發現一個三角形物體,其三角之和不是180度,你也沒有證偽P6。無論你在現實中發現什麽,都無法證實或證偽P5和P6。它們的真偽與現實無關。

確立先驗合成命題的存在,為康德龐大哲學體係鋪下一塊重要基石。哲學界一直有共識,所有邏輯學、數學、和幾何學定理等都是合成的。如今康德發現它們也是先驗的,與物理世界無關。這讓康德有條件建立一個全新哲學體係。其中從人最簡單的直覺,如嬰兒與媽媽之間的愛,到最高級的內心活動,就是對神的信仰,以及中間的一係列東西,包括人的時空感、邏輯感、數字感,和以這些直覺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嚴重依賴的,數學、幾何學、和邏輯學等,都與物質世界無關。

在康德哲學誕生前,科學快速發展,經驗主義哲學高歌猛進,強調物質重要,對抗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排擠基督教信仰。康德理論一經推出,人們立刻覺得有道理。他扭轉了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間的力量對比,開始主導西方主流哲學。關於康德哲學,我在另文《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有進一步討論。

B. 科學不是真理

a. 回顧曆史,理解什麽是科學

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眾所周知。其實他的另一個實驗在科學史上更重要,就是“伽利略斜坡實驗”:

圖9. 伽利略斜坡實驗。小球從靜止狀態,依靠自身重量,順斜坡A向下滾動。軌道B部分水平。小球穿過B後,由於自身慣性,自下而上繼續在斜坡C上滾動,最後達到最高點。

伽利略從實驗中獲得幾個重要結論:

  1. 在斜坡A部分,小球滾動的距離與時間的平方成正比,X ∝ t2;也就是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快,但加速度恒定。隱含牛頓力學第二定律。
  2. 無論實驗設置如何改變,比如變換起始高度、斜坡A和C的斜角alpha和beta、水平部分B的長度等,小球在斜坡C上達到的最高點總與起始高度一致。隱含能量守恒定律。
  3. 伽利略推理,如果beta = 0,斜坡C被放平,實質就是B部分無限延長,那麽小球永遠達不到起始高度,就應該向前無限滾動,永不停止。這其實就是牛頓力學第一定律。

力學理論在當時還未完成。伽利略設計、並實施了一些關鍵實驗,然後將結果公布與眾。他雖沒能建立完整理論,但為後世理論設立了一套標準。它必須能夠解釋前人已積累的相關實驗結果,以及這些結果的邏輯推論。他還提出一個原則,史稱“伽利略不變性原則”(Galilean invariance)、或“伽利略相對論”(Galilean relativity),就是任何科學理論必須在所有慣性參考係裏同樣有效。這個原則隱含物理時空就是幾何時空。回憶高中時學習的幾何學,在不同參照係中,空間與時間的長度都恒定,每個參照係的空間與時間都雙向無限延長,微觀上又無限可分。伽利略直覺地認為,時空隻有一個,存在於物質世界裏,幾何學裏的時空隻是它的反映。【2】

伽利略是現代科學之父【1】。他沒有很多前人可借鑒,為了做研究必須創造新方法,其中很多被後代科學家們認可和繼承。當初他大概隻能依靠直覺。今天的人回頭看,發現他的作為包含一些關鍵哲學假設:

  1. 現實裏存在客觀規律。在物質世界中,各種現象之間存在內在的、必然的因果關係。
  2. 人依靠一套係統性方法,包括進行認真設計的、數量有限的實驗,外加邏輯推理,就能找到這些客觀規律。
  3. 物理時空與幾何時空性質相同。

半個多世紀後,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牛頓力學體係,包括三大力學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並附有完美數學表達,滿足了伽利略預設的全部條件,成就科學史上一大偉業。值得一提的是,在伽利略之後、牛頓之前,法國的笛卡爾曾提出自己的力學理論,雖然缺乏完善數學表達,但包含了牛頓第一和第三定律的核心內容,也基本包含牛頓第二定律,但有差錯。牛頓站在笛卡爾肩膀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論,但在書中沒提及後者的貢獻,顯然不妥。甚至有現代學者因此指責牛頓學術行為不端。這個笛卡爾就是近代理性主義哲學創始人,真是天才!在過去兩千年中,總共曾有約500億人活在這世上。這裏討論的是其中最智慧、最偉大的那幾個人。

圖10.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 - 1626)、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 - 1642)、笛卡爾(Rene Descartes, 1596 -1650)、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2 - 1726)。

當伽利略活躍於意大利北部的時候,英國還相對落後,但英國精英們充滿熱情地遙望著歐洲大陸上如火如荼的文藝複興運動。弗朗西斯·培根就是其中一位。他出身英國貴族家庭,青少年時代接受通識教育,學習過神學與哲學。但他最終選擇法律作為專業。成年後他進入王宮,成為國王身邊智囊團中一員,每日為國王處理各種具體問題。謀生之餘,他密切關注歐洲新科學革命,並寫下名著《新工具論》,創立了近代經驗主義哲學。

那個時代的英國,社會特別傳統,人民特別虔誠。所有書籍和公文都言必稱神,以《聖經》或教廷教條為出發點。《新工具論》打破這個傳統,提出一套科學方法論,其中沒有《聖經》、教皇、神學、或傳統的形而上學,隻強調實驗和圍繞實驗的邏輯歸納法,讓人耳目一新。簡單講,培根提出一個新原則:

科學理論需要也隻需要通過科學方法論的檢驗                 (Exp. 5)

這在當時顯得驚世駭俗,但後來科學發展不斷驗證了這個標準,讓新興的經驗主義哲學迅速壯大,成為西方主流思想之一。尤其在培根的祖國英國,經驗主義哲學與現代科學相輔相成,幫助英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科學與哲學思想的新中心,既產生了像牛頓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也產生了偉大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約翰·洛克、休謨等。

b. 現實中沒有真正的因果關係

現代科學的誕生與大發展讓整個西方振奮,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大陣營的根本態度還是涇渭分明。前者繼承巴門尼德、柏拉圖等人的思想,早認定科學有局限。真理隻來自神、彼岸世界、人的頭腦、演繹邏輯等;從現實中來的科學理論可以接近真理,但本質上不是真理。後者從一開始就是科學的啦啦隊,認為科學才是人通往真理的康莊大道。為此他們不惜懷疑、推翻過去的一切,認為那些古老的傳統都過時了,需要重新審視,所有不適應新形勢的成分都需要被拋棄。不過,也許正因為對科學熱衷與專注,最終發現科學根本漏洞的人、或至少是論述最清晰全麵的人,卻是經驗主義陣營的領袖,休謨。

每個科學理論都包含物質世界裏的因果關係。比如牛頓第二定理 F = ma,意指力是物體速度改變的原因;其中力F是因,加速度a是果。休謨深入考察和思考現實中的因果關係,比如他用手推車、車由靜變動。常識認為推力造成車移動。他發現他能感到手用力,也能看到車移動,並且看到這兩件事相繼發生。但他左思右想、上下求索,卻無法感知這兩個現象之間的任何內在、必然聯係。用他的語言,他沒有任何“印象”表明因果關係發生了。於是他總結,物質世界裏的所謂因果關係,實際上隻是兩件獨立的事,它們習慣性相繼發生,但沒有道理認為它們之間存在必然聯係:

現實中沒有真正的因果                              (Exp. 6)

以下是一個常被引用的類比例子,說明科學的本質。農場裏有隻小雞,從出生起就觀察到,每天太陽升起時,農夫就送來早飯。農夫很勤快,日複一日,從未間斷。於是小雞總結,太陽升起造成農夫送來早飯。直到一天,農夫殺了小雞。在小雞有限的生命裏,太陽升起總與農夫送來早飯相繼發生。小雞以為這兩件事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在旁觀者看來,農夫從來都有不送早飯的自由與可能,這兩件事之間不存在必然聯係,即使它們在一段時間裏總相繼發生,從未中斷。

如果小雞希望依靠觀察找到真正的因果關係,它至少需要觀察自己生前、死後、以及各種極端狀態下的情況,比如大饑荒期間,因為這條因果隻要求“太陽升起”,隱含任何其他因素都不會影響“農夫送早飯”。科學家的處境本質上與小雞的一樣。小雞沒能解決的問題,科學家也沒有。比如現代物理學依賴一些基本常數,包括光速c、萬有引力常數G、電子電量e等。沒有理論規定它們的值,科學家們隻好利用實驗手段測量它們,然後假設它們恒定。這些實驗都發生在最近一個世紀裏,甚至最近50年裏,科學家們卻推論一億年前、百億年前、一億年後、百億年後,那些常數的值和今天的一樣。到現在為止,這些推論還沒被否定,但沒有任何可靠的道理保證它們一定正確。科學家們和那隻小雞真的沒有本質區別。

科學一直因此犯錯誤。比如在17、18世紀之交,牛頓三大力學定律通過所有實驗驗證,被視為人類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後兩百年裏,社會大眾把它們當作絕對真理。但在20世紀上半葉,科學家發現它們有缺陷。在極端高速、或極宏觀條件下,相對論效應顯現;在極微觀條件下,量子效應顯現。牛頓理論中沒包含這些效應,所以被證偽。從實驗的角度看,18、19世紀的人錯把牛頓理論當真理,因為沒有在極端條件下檢驗它的有效性,就像那隻小雞沒能在大饑荒時觀察農夫是否還送早飯。

小雞錯誤地推論因果,還因為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就是它無法觀察自己死後農夫是否繼續送早飯。科學家也類似,永遠無法觀察未來情況。所有科學實驗都發生在過去,科學家卻利用它們預測未來。但在最根本意義上,物質世界裏沒有任何理由讓人相信未來一定重複過去。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沒什麽東西永恒,除了變化本身”。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為什麽基本常數取當前值,所以我們無法排除它們明天就改變的可能。宇宙在突然之中誕生於一點,科學卻無法解釋,因為科學生效晚於宇宙誕生。所以我們也無法排除另一個宇宙在我們附近突然誕生的可能。到那時,新宇宙將吞噬我們,采用與舊宇宙完全不同的規律或常數,改變我們周圍的一切。

c. 歸納法醜聞

歸納法是培根科學方法背後的邏輯,休謨發現科學方法中不可逃避的漏洞,稱之為“歸納法醜聞”(Scandal of Induction)。以下小例子包含科學方法的所有必要步驟。小明剛完成環球旅行,在家整理行裝,看到剩下的各國硬幣,突然頭腦裏冒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國家的硬幣都是圓的?”於是他開始按照科學方法論的要求進行調查。

待驗證命題P: 任何硬幣的周長都大於其直徑的3倍。

說明:任何平麵幾何圖形都有直徑,就是其任意兩點間最大距離。現實中不存在完美圓形。小明用“周長大於3倍直徑”作為條件篩選,接納所有近似圓形的硬幣。

  1. 利用歸納推理提出命題:小明看到旅行中收集的硬幣都是圓形,於是猜測:“所有硬幣都是圓形”。
  2. 演繹推理:圓周長是直徑的π倍,π > 3,於是小明選擇上述P作為待驗證命題。
  3. 利用歸納推理驗證命題:再收集更多硬幣,測量周長與直徑之比。如果都大於3,命題P通過驗證。

在這個例子裏,科學方法的漏洞明顯。即使小明旅行中收集的硬幣、以及驗證過程中調查的硬幣都是圓形,也不妨礙未被采樣的硬幣是其他形狀,更不能阻止某國在未來發行其他形狀的硬幣。

圖11. 加拿大在2006年發行的方形硬幣,流通量很小。方形的周長與直徑比為2.83,小於3。

休謨發現歸納推理依賴一個本質上不可驗證、也無法保證其正確性的必要條件:

未觀測樣本與觀測樣本一致。                        (Exp. 7)

關於科學與(Exp. 7)的關係:

  1. 科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可以預測未知與未來,所以未觀測樣本有必要性。
  2. 對於任意科學理論,隻要其存在未觀測樣本,(Exp. 7)就是此理論成立的必要條件。
  3. 依據未觀測樣本的定義,(Exp. 7)不可驗證,並且正確性沒有保證。

綜合上述三點,任意科學理論都包含至少一個不可驗證、不保證為真的假設,造成它隻是假說,不是真理。這就是“歸納法醜聞”(Scandal of Induction),也是科學的醜聞。“現實中沒有真正的因果”是大原則,歸納法醜聞是這個大原則在科學方法中的具體表現。

圖12.波普爾(Karl Popper, 1902-1994)。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核心觀點是“科學隻是還沒有被證偽的假說”。他繼承了休謨的思想。大概休謨思想太全麵、徹底,波普爾並沒有根本性突破。但他與我們時代接近,他的思想曆程與思維角度與我們更接近。他出生在奧地利,後居英國;19歲時短暫信奉馬克思主義,不久後選擇遠離。他是科學主義者,相信人在追求科學中接近真理,也承認科學的巨大作用,但認為科學不是人類知識與智慧的唯一內容。他認為達爾文進化論不是科學,而是一套形而上學的行動綱領。按常人語言,就是一種宗教。他還認為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包括蘇聯和中國的版本,也不是科學,因為不允許被證偽。

讀懂休謨,再回頭看巴門尼德在兩千五百年前寫下的話(圖2),不免震驚於後者思想的精準、全麵、和中肯。他告訴世人,現實裏永遠找不到真理,但可以找到一些可信的知識。條件是人在現實裏全麵、透徹地搜索。如果做到了,人獲取的知識就接近真理,人就應該相信並學習它。巴門尼德寫下這段話時,人類還不知科學為何物。以亞裏士多德著作為代表的古希臘科學還要等兩百年才出現,現代科學還要等兩千年才誕生。但今天的我們讀起來,馬上會覺得他在談科學,而且他的話依然讓人覺得正確、深刻、充滿智慧。他是怎麽做到的?難道他的女神是個穿越時空者?

d. 政治口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前文論證,檢驗真理,有些情況隻需邏輯就足夠,完全與現實無關,所以實踐肯定不是唯一標準。這節又論證,任何實踐都無法保證過濾掉所有謬誤。綜合這兩點,我們得出結論:

實踐無力檢驗真理。                         (Exp. 8)

實踐可能有用,可能減少謬誤,但它無力保證真理。(Exp. 8)的根源在於,實踐屬於現實-感知範疇。巴門尼德早就發現,真理隻在彼岸世界,由人在心裏得到;現實中沒有真理,隻有凡人意見;但有的意見接近真理,值得相信。科學就屬於這類意見。人在現實中通過實踐檢驗能夠獲得的,最多是接近真理、值得相信的意見。這是普遍原則,既適用於科學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和社會領域。

 

圖13. 1978年初,鄧小平勢力迅速上升,但也遇到巨大阻力,於是他與胡耀邦結盟。同年5月11號,他們控製的《光明日報》發表長篇理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攻擊政治對手的思想武器,不久後推廣成為全國性政治口號。文章由南京大學哲學係教師胡福明主筆,後經多人修改。這是改革開放運動中關鍵事件之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中國改革開放派的重要口號,一經推出,受到廣大知識分子群體歡迎。它挑戰了當時萬事以《毛主席語錄》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為準的現狀,以及中國幾千年來的人治、和遵從孔孟等世俗聖人的傳統。這個口號迅速成功,依仗五四以來知識分子群體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崇拜。 科學,就是賽先生,強調在實踐中檢驗;用實踐檢驗真理,實質是科學態度。五四運動之後的中國左派知識分子們普遍將科學等同於真理,鄧小平的口號迎合了他們的思想狀態。但好景不長。鄧權力穩定後,口號就被淡化;他去世後,很少再提起。習近平主政後,重回人治,強調對領袖忠誠。現在隻有少數人還記得這個口號,它重新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德先生”與“賽先生”,或民主與現代科學,都是西方人在追求神和真理道路上獲得的副產品【1】【4】。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卻隻豔羨它們的功效,排斥它們背後的真理和神。五四運動之後,左派知識分子主導新文化運動,把基督教與所有宗教信仰都視為“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敵人。1922年 3月,由國民黨人蔡元培、汪精衛、戴季陶、吳稚暉,聯合共產黨頭麵人物陳獨秀、李大釗等77個學者和黨政名流發表宣言,發起“非基督教運動”。他們通電全國。其中講到:“我們要為人類社會掃除宗教的毒害。我們深惡痛絕宗教之流毒於人類社會十倍於洪水猛獸。有宗教可無人類,有人類便無宗教。宗教與人類,不能兩立”。其遣詞用句包含精細的現實政治與利益考慮,但在哲學思想方麵競顯無知,幼稚、荒謬到令人扼腕咋舌。這還出自中國最頂級的一批“思想家”和精英。

五四之後的中國知識分子、青年學生等,都是那代左派的徒子徒孫。而且總體思想水平還下降了,程度嚴重到很多當代青年仰視蔡元培等,把他們看得近似聖人。反宗教,早已成為百年來中國讀書人的思想標配。同時,科學成了全民族少有的共識,但幾乎無人認真探討科學的本質。沒人在乎、甚至沒人知道,休謨在三百年前有理有據、向世界揭示的道理:科學本質隻是假說。信仰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而且是個根基有漏洞的宗教(Exp. 7)。那些聲稱自己信仰科學的人,之所以如此,幾乎都因為看到科學在現實中的強大功效。他們真正信仰的是功效,就是廣義的利益,包括權力、財富等。他們本質上是邊沁筆下的效益主義者、或胡適口裏的唯物者。

中國各時代、各派別、各層次的弄潮兒們,無論1949年之前還是之後,國民黨、共產黨、還是民主派,1920年代還是2020年代,當權派還是在野派,文革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期,中南海裏還是勞改營裏,打倒別人的還是被打倒的,改革派還是保守派,體製內還是體製外,等等,都來自這個效益主義者群體,或稱唯物主義者群體。在追求權力、利益、地位等的過程中,他們很快發現科學、民主等其實沒啥用,最多可以用來忽悠別人。就連被剝奪權力和利益的人,到關鍵時刻也不覺得科學或民主有什麽重要。

其實他們的感受是對的。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國家,科學和民主都是工具和手段,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信仰:你最終願意把自己的血和漢用來換取權力利益、還是用來追求真理和神?這才是最重要的。每到個人或民族的關鍵時刻,沒什麽人真在乎科學與民主,即使他們從前曾激情滿懷、捶胸頓足地發誓。中國由這樣一群隻求功效、沒有信仰的人主宰,就一直迎不來科學與民主,也無法真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雖然這也不是正確的標準。

中華文明曆史悠久,但對真理與信仰的理解非常淺薄,更談不上崇尚或追求。政界、學界、社會裏、各派別爭鬥不休,你死我活,但都遠離真理。即使國民中最先進的部分,自詡愛科學,但也沒看懂科學的本質,並且不願意認真推敲。總之,無論是百年前宣揚德先生和賽先生,還是40年前高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不追究它們背後的真理與信仰基礎,都變成了舍本逐末。中國現代化的曆史一次次證明,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水中撈月。

2024年3月18日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網址:https://lyz.com  或 https://github.com/luotuo123456/lyz

注釋

  1. 駱遠誌,2018,為什麽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歐、不在中國?https://lyz.com/modern-science/  
  2. 駱遠誌,2021,為什麽馬克思主義哲學錯了,https://lyz.com/sci_marx_god/
  3. 駱遠誌,2022,當代科學挑戰達爾文進化論,https://lyz.com/id-evolution/
  4. 駱遠誌,2023,現代自由民主思想到底怎麽來的? https://lyz.com/liberty-bible/
  5. 駱遠誌,2024,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https://lyz.com/parmenides-kant/

讀者評論

中國現代哲學家學會,2024/03/17,簡評駱遠誌《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理性主義哲學》,https://blog.creaders.net/u/9236/202403/48428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7)
評論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佛教相信廣義的因果關係。小雞相信的是狹義的因果關係。坐井觀天、管窺蠡測發現不了真正的因果。推理隻在局限範圍才能預知結果,推理還是源於經驗。所以推理有效是有限的,不能因推理有效否認實踐有效性。因果雖有先後,但不等於因果就隻是先後事件,比先後更複雜。
在下淺見,請賜教。"

答:因果不一定因在先,果在後。這點你說得對。我文中講“相繼發生”,沒講誰先誰後,也是這個考慮。

現實中因果推理經常有效,這是對的。但現實中因果不完全可靠,所以不是真理。這兩點不矛盾。謝謝。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很多數學家、哲學家不認同1+1永遠=2。 三角形有三條邊、四邊形有四條邊等等,是已經包含在定義裏的。‘天是藍色的’隻適用於地球一星,對別的星球不成立。
對所謂偉人是否認知正確和超越哲學家,本人相當懷疑:是否永遠要‘相信群眾’、‘相信黨’?‘相信偉人’就政治正確?"


答:1. 沒有數學家、哲學家不認同1+1=2
2. 三角形有三條邊、四邊形有四條邊等等,確實已經包含在定義裏的,所以是絕對真理
3. ‘天是藍色的’確實“隻適用於地球一星,對別的星球不成立”,這也正是文章的中心意思之一,因為這個命題是關於現實的命題,不可能是真理。
4. “對所謂偉人是否認知正確和超越哲學家,本人相當懷疑:是否永遠要‘相信群眾’、‘相信黨’?‘相信偉人’就政治正確?" 偉人、群眾、黨、數學家、哲學家等, 都不是真理標準。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值得商榷:‘人人都遇到過絕對真理? 比如1+1=2 三角形有三條邊等,都是實實在在,人人遇到過的絕對真理?’
很多數學家、哲學家不認同1+1永遠=2。 三角形有三條邊、四邊形有四條邊等等,是已經包含在定義裏的。‘天是藍色的’隻適用於地球一星,對別的星球不成立。
對所謂偉人是否認知正確和超越哲學家,本人相當懷疑:是否永遠要‘相信群眾’、‘相信黨’?‘相信偉人’就政治正確?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我的話:真理是在不同的框架下存在的,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比如波粒二象性,在微觀粒子空間中觀察到的是粒子,而在宏觀中,看見的是波,而波和粒子,都是這個物質的絕對的和相對的真實的存在。
——
最後一句改一改:都是這個物質的絕對的和相對的“真理”: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是啊。偉人已逝,我有想過,如果他仍在世,如果我有幸能和他交談,我一定會問他這個問題,我覺得他會這樣想的。偉人就是偉人,他對自然的認知和理解了得。
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是搞政治的,而且很忽略人為標榜出的標簽:是唯物還是唯心,。在客觀世界裏,二者是對立統一體缺一不可,相互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而且可以互相轉換。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方玉' 的評論 : “物質的絕對的和相對的真實的存在。”

答:說,“物質相對”,你就違反了馬克思唯物主義。它認為物質是第一存在,不可能相對存在,因為沒有其他東西讓它相對。還好,你生活在現在的美國,不是文革時的中國。否則,隻因這點,你的思想就會被批判 :)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方玉' 的評論 : "如果在理論,實踐,真理的大框架下,他一定會同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徑之一”的說法。"

答:這是不對的。他們都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認為,真理隻來自現實,或稱物質世界,所以它才自認是唯一徹底的唯物主義。按照這個極端的唯物主義,隻有科學才是真理,其他理論都是謬誤。這就是為什麽馬克思主義本是哲學,卻可笑地強調自己是科學。哲學怎麽可能是科學?

我們不能為了維護自己喜歡的政治人物,就憑空給他嘴裏添加他沒說過的話。這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駱駝123456 發表評論於 2024-03-18 15:36:25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你說“絕對真理虛無縹緲”,這個要謹慎。真理,類似快樂,完整的快樂很難獲得,但人人都有實在的快樂,所以快樂並不虛無縹緲。同理,獲得完全的真理很難,幾乎不可能,但人人都遇到過絕對真理,比如1+1=2 三角形有三條邊等,都是實實在在,人人遇到過的絕對真理。它們絕對,因為它們的真理性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
———
真理是在不同的框架下存在的,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比如波粒二象性,在微觀粒子空間中觀察到的是粒子,而在宏觀中,看見的是波,而波和粒子,都是這個物質的絕對的和相對的真實的存在。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鄧小平是我很敬佩的偉人,當年他說的“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為在文革造成的人們盲目崇拜毛澤東(偶像),神話毛主席語錄(真理),和一切脫離實際的認知而撥亂反正。
那時毛主席的話被認為是“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連毛主席本人都反對這種說法:我也是人,一個人的優缺點能三七開就不錯了,我的話一句能頂一句就不錯了。
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還有後來的兩個凡是,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造成對真理的謬誤:認為毛主席的話本身就是真理,針對此,鄧小平才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認為鄧在此用“實踐”二字是根據上下文並narrow sharply 針對“句句是真理”而說的,如果在理論,實踐,真理的大框架下,他一定會同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主要方法和途徑之一”的說法。鄧小平和毛主席對真理的認識上也是一致的。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你說“絕對真理虛無縹緲”,這個要謹慎。真理,類似快樂,完整的快樂很難獲得,但人人都有實在的快樂,所以快樂並不虛無縹緲。同理,獲得完全的真理很難,幾乎不可能,但人人都遇到過絕對真理,比如1+1=2 三角形有三條邊等,都是實實在在,人人遇到過的絕對真理。它們絕對,因為它們的真理性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實踐是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要看這命題的大前提:
絕對真理虛無縹緲,就算真的存在,也不是鼠目寸光的人類現在可以企及的。
如果定義在有限時空有效的為相對真理,那麽實踐是可以檢驗某相對真理是否有足夠的相關性、可信度。籠統的否認實踐的作用,就有點過了。反之,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過了頭。不過對中國芸芸眾生來說,總比說凡是一把手說了就是唯一真理,不容懷疑,錯誤百出也不能推翻?比如說:多快好省的口號就是妙論:求多求快常常不可能又好又省。大煉鋼鐵的實踐證明了這個口號的幼稚可笑。‘科學發展觀’也是不懂哲學產生的命題。既然科學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用於社會學就更不對路了。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方玉' 的評論 :
“科學不是真理,它隻是探索/尋求真理的一種手段/方法)。”
---同意


“實踐也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 它也隻是檢驗“真理”是不是真理的一種手段/方法。” --- 在2500年前巴門尼德時代,人就知道意見不是真理,但有的意見接近真理。實踐不能檢驗真理,但可以去除裏真理更遠的意見,留下離真理近的意見。至於多麽近,依賴實踐內容,人是否涉及和實施好的實踐。實踐與實踐之間有質量高低之分。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bcdaren' 的評論 : 大致同意你的直覺。世的,因果確實存在,基督教和西方文化,一般人,都同意這點。但因果不存在於現實中,隻存在於彼岸世界裏,人腦天生就有因果的直覺。這就是康德認識論的關鍵之一,也是我在《從巴門尼德到康德,漫談。。。》中第三章講解的內容之一。
方玉 回複 悄悄話 科學不是真理,它隻是探索/尋求真理的一種手段/方法)。
實踐也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更不是唯一標準, 它也隻是檢驗“真理”是不是真理的一種手段/方法。
abcdaren 回複 悄悄話 佛教相信廣義的因果關係。小雞相信的是狹義的因果關係。坐井觀天、管窺蠡測發現不了真正的因果。推理隻在局限範圍才能預知結果,推理還是源於經驗。所以推理有效是有限的,不能因推理有效否認實踐有效性。因果雖有先後,但不等於因果就隻是先後事件,比先後更複雜。
在下淺見,請賜教。
駱駝12345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hhhh' 的評論 : 所謂“主觀”vs“客觀”,並不是隻因為什麽東西在人腦中,它就是主觀。如果這樣定義“主觀”,那麽所有觀念都是主觀,“主觀”就沒意義了。
ahhhh 回複 悄悄話 不用康德,不用先驗,後驗。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所以科學也是主觀的,隻存在人的大腦裏。隻不過科學會根據客觀規律調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