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現代自由民主思想到底怎麽來的?源頭是《聖經》,不是古希臘

(2023-03-17 11:30:43) 下一個

關於世界民主曆史,很多同學看法一致,認為民主最早誕生在古希臘城邦國。後來古羅馬借鑒希臘,建立共和國。羅馬滅亡後,基督教會控製歐洲,愚昧守舊,把歐洲推入漫長黑暗的中世紀。文藝複興運動期間,西歐從伊斯蘭世界獲得古典文獻,重新發現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從而崇尚理性和科學,打破宗教控製與壓迫,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最終促成美國和法國革命,建立現代自由民主製度。所以同學們認為現代自由民主的思想源頭是古希臘。

但這套曆史觀裏有多個關鍵細節禁不起推敲。不久前我討論過【1】,現代民主起始於17世紀上半葉,英國清教徒在北美新英格蘭地區建立殖民地,實行初級民主政治。之後一百多年裏,這些殖民地在思想與製度上不斷創新,終於在1776年聯合起來,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現代自由民主製國家。從此以後,這個製度以美國為中心,向全世界傳播。在美洲民主誕生與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關鍵實踐者與思想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新教徒,唯《聖經》論者。他們萬事依據《聖經》,建設民主的思想也來自《聖經》。他們了解古希臘,但認為其缺乏正義與自由,不可作榜樣,隻可作反麵教材。

一 為民主思想溯源

英國清教徒曆盡千辛萬苦來到美洲,是為了追求神,並不是為了建設民主。民主隻是他們追求神過程中的副產品。1516年,馬丁路德開啟基督教改革,挑戰主導歐洲千年的羅馬教廷。從此歐洲分成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1534年,亨利八世帶領官方英格蘭教會整體轉入新教陣營,點燃全社會信仰熱情,讓本來偏遠落後的英國變得生機勃勃。當時法律規定,每個英國人都是官方教會成員。“清教徒”泛指與官方教會觀點不同、認為它改革不夠的人。隨基督教改革不斷深入,清教徒人數越來越多,但始終是少數派。

新教用批判目光審視舊世界,包括羅馬教會,也包括傳統政府。16、17世紀西歐新教思想家們希望按神意重建政治。他們查閱《聖經》,並參考猶太教經典文獻,很快在《摩西五經》中找到了一套政治原則。《摩西五經》就是《舊約》前五篇,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一般認為作者是摩西,但除去《申命記》最後八節。

神賦人權

《摩西五經》中第一個政治原則就是神造人,並賦予人權利: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造了亞當和夏娃後,“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麵,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創世紀》1:26, 28)

按現代語言,神按自己的樣子造人,讓人作為神的代表,為神管理世間一切。人與其他生物都生存,但人有其他生物沒有的尊嚴和權利,因為隻有人是按神的樣子造的。

希伯來共和

《摩西五經》後四篇講述猶太人逃離埃及,領袖摩西在路上接受神啟,獲得“摩西律法”的故事【3】【4】。猶太人在埃及做奴隸,不可能有自己的社會或政治製度。神指示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並保證他們將得到肥沃的迦南地,就在今天的以色列附近。作為交換條件,猶太人發誓奉神為王,並遵守與神簽訂的一係列契約,就是“摩西律法”,共613條,包括著名的“摩西十誡”。這套律法內容廣泛詳盡,覆蓋個人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也包含一套政治體製:

圖1. 猶太民族第一個政治製度框架圖。其中神是君王,權力無限,任期無限,采用成文的契約方式統治猶太國。君王下設教會與政府,二者總體互不幹涉。政府之下分設行政長官和大猶太公會,互相製衡【6】。

隻看表麵,神為猶太人建立了傳統君主製。其中神最高,權力從上而下。17世紀英國發生清教革命,君權受到挑戰。保皇派理論大將菲爾默(Robert Filmer 1588-1653)以這些《舊約》經文為基礎,論證君主製的合理性。其代表作《父權製》(Patriarcha,1680,作者去世後出版)中依據“神造亞當、委任他代管世界”等教義推導出“君權神授”,認為君王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亞當是最早的君王。神賦予亞當的權力,由後世君王繼承。

但更多新教徒思想家發現圖1實際是共和製。因為神不是人,所以圖1中沒有大權獨攬的人。在手握權力的人中,行政長官、大猶太公會、和教會分割最高權力,構成互相製衡。神用律法統治人,就是法製。很多古代民族也有法律,比如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所有法律條文本身都不具備統治力量,它的力量必有其他來源。其他民族的法律依靠血緣或武力維持,隻有猶太律法依靠信仰。猶太人因為堅信神,所以遵守律法。並且猶太律法是人與神自願簽署的,所以本質與現代憲法一致:

奉神為王的君主製 = 立憲共和製

荷蘭基督教學者昆涅斯(Petrus Cunaeus 1586–1638) 總結,“ 希伯來國可以作為理想共和國的典範。它的法律對應自然法,它的社會精神直接源自神對正義的要求,它的政治製度不是君主製、寡頭製或民主製,而是共和製度。它的議會(猶太公會)和首領們(士師)把神賦予的律法用於現實社會狀況之中。”

名詞解釋

上文中昆涅斯把民主製與共和製分開。在19世紀之前,“民主”一直是個貶義詞,代表烏合之眾統治社會,或暴民政治。早期新教徒追求共和製,其含義包括分權與製衡,代議製政府,保護個人基本自由與權力等,但不強調人人有選舉和被選舉權。《美國憲法》體現共和製,並以多種方式預防烏合之眾的危害,比如設兩院製議會等。從19世紀開始,在廢奴、女性投票權等運動推動下,西方共和製度裏的民主成分越來越多。到了今天,民主與共和已成為同義詞。下文中除特別說明,民主製與共和製通用,都代表現代自由民主製度。

本文大事年表

本文綜述民主曆史,涉及眾多曆史事件。為方便閱讀,以下是大事時間表,作為全文參考。

圖2. 其中《聖經》事件的時間依據“《聖經》字麵主義時間表”(Biblical Literalist Chronology)。

現代民主政治學源自《聖經》

圖3. 研究希伯來共和製的三位早期重要學者。左,西古尼烏斯(Carolus Sigonius,約1524-1584),活躍於威尼斯共和國,人文主義學者,教授。中,昆涅斯(Petrus Cunaeus 1586–1638),活躍於荷蘭共和國,神學家,教授。右,格勞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活躍於荷蘭共和國,神學家,人文主義者,國際法及海洋法鼻祖,也是猶太教經典文獻方麵的專家。

第一個提出摩西律法中包含共和體製的人是意大利的西古尼烏斯。他在1582年發表著作《希伯來共和製》,從此掀起新教思想家研究古代猶太人政治的學術熱潮,延續了一個多世紀,成為17世紀政治學界最熱門領域,相關著作超過百篇。幾乎每一位那個時代的政治學者都就此論述過,其中最著名的出自荷蘭學者昆涅斯,書名也是《希伯來共和製》,出版於1617年。希伯來共和製還有其他名字,包括“基督徒共同體”( Christian Commonwealth)、“摩西憲法”(Mosaic Constitution)、“猶太政體”(Jewish Polity)等。

 

圖4. 洛克《政府論》上篇與霍布斯《利維坦》的目錄。在《聖經》中尋找政治思想的基礎,是17世紀新教世界裏的主流。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論都是這個大潮流的產物。

《政府論》與《利維坦》都是政治學經典名著,為現代民主提供理論基礎。《政府論》上篇的每一章都在討論神造人、並賦予人特別權利與地位,幾乎每個標題裏都有“亞當”的名字。洛克論證的起始點就是《聖經》。他駁斥菲爾默的《父權製》,認為神給予亞當的所有,不止傳給後世君王,也傳給每個人,所以每個人都天生擁有神聖的尊嚴與權利。《利維坦》第三部分標題就是“基督徒共同體”,意思是“基督徒共和國”。其論述基礎是整本《聖經》,其中神造人和摩西律法是關鍵點。

a. 天賦人權

神賦人權,幾千年來在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化圈裏是常識。基督教改革後,學者們爭論“神賦人權”中的“人”是誰。菲爾默認為是君王,而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等認為是每個人。狄德羅、盧梭等繼承了“人人生而有自由與權利”的觀點,但認為給予人自由與權利的不是神,而是自然。中國精英們不信神,所以不理解洛克,更理解盧梭,於是追隨盧梭思想,推崇“天賦人權”。

但不信神,天賦人權就不成立。法國大革命實踐盧梭理論,拋棄基督教,崇尚普遍意誌,追求人民利益。他們很快發現,為了這個高尚目標,他們需要剝奪部分人的自由與權利。道理很簡單,隻要你追求具體的人民利益,就會侵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他們就會成為你的敵人。你已拋棄神。為了你認為最高尚的目標,你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剝奪敵人的自由與權利。你認為這代表自己革命態度堅定,旁人認為你無惡不作。法國大革命領袖羅伯斯庇爾最開始殺教士與貴族,很快就轉而殺原本的革命群眾和積極分子,到最後他幾乎殺光革命領導層。這些都出自他維護人民利益的真誠決心【2】。

對於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天賦人權沒有意義。天是什麽?真空與星座。自然又是什麽?風、馬、草木、石頭。這些東西怎麽可能給予人權利?如果天與自然不能,還有什麽東西可能給予人固有權利呢?沒有了。推論就是,人沒有固有權利,所有權利都是後天的,社會性的,包括生命、自由、與機會。那麽平民家的孩子就應該比權貴家的孩子機會少,孤兒的命就應該比其他孩子的命賤。在信奉唯物主義的社會裏,社會現實就是如此。相對比,基督徒相信神,所以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權利,於是努力幫助天然弱勢的孩子。

b. 社會契約理論

從清末開始,中國學者就重視西方社會契約理論。嚴複和胡適等都熟知霍布斯的《利維坦》和洛克的《政府論》【1】。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者們與之相關的論述汗牛充棟。但幾乎無人正視這套理論的基礎是基督教。

很少人知道,社會契約的概念並非由霍布斯首創,而是來自《聖經》。《聖經舊約》就是猶太教經書。社會契約理論誕生前,猶太社會已有數千年曆史,一直是契約社會,非常成熟。也沒人提醒國人,公民廣泛信神是契約社會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比如猶太人對神非常虔誠,所以才可能長期維持契約社會。如果大家都不信神,維持社會契約的成本太高,自由社會做不到,隻有專製警察社會才可能。

國人中信神的太少,即使頂級學者也不懂基督教,更不懂猶太教,所以對如此重要的問題視而不見,造成中文學術界、以及絕大多數中國人,無法透徹理解民主,中國民主化也就無從談起。

c. 分權與製衡

最高權力分割與製衡是希伯來共和的明顯特點。柏拉圖在《理想國》中(The Republic, by Plato around 375 BCE)提出理想政治製度,其中也包含分權與製衡,但時間上遠晚於希伯來共和。偉大的神學家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以《聖經》為依據,提出平民與貴族之間應該在政體中分割權利,互相製衡。英國清教徒遵從加爾文思想。新英格蘭地區的幾個殖民地都按加爾文的思路設置政府。馬賽諸塞灣、康涅狄克、羅德島等都設置總議會(General Court)與行政主管(Governor)。前者由普通成員選舉產生,行駛立法與司法權責,體現加爾文所說的平民意誌。後者由議員選舉產生。議員們類似加爾文所說的貴族。議會與行政主管分權,互相製衡,目的是避免獨裁,同時也避免烏合之眾主導政治。

我以前討論過【1】【2】,加爾文很可能是對現代民主製度誕生貢獻最大的思想家。他主要關注神學與教會管理,而不是政治學或政府。而且他的很多想法後來被其他學者更精細和具體的觀點覆蓋,所以本文不再特別介紹他。

17世紀中期,英國本土爆發清教徒革命,成立共和政府。其設置既體現加爾文思想、也考慮英國傳統,包含護國公(Lord Protector)、國務會議 (Council of State)、和議會(Parliament),職責分別是國家首腦、行政、和立法。洛克《政府論》總結英國本土與美洲殖民地經驗,把政府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聯邦權,三者互相製衡。其中聯邦權主管國家對外事務,包括外貿、外交、與國防。

圖5. 左,孟德斯鳩(Montesquieu,1689-1755),法國思想家,本名夏爾·德·塞孔達(Charles de Secondat),爵位是孟德斯鳩男爵。中,《論法的精神》,出版於1748年,孟德斯鳩代表作。右,他的名句,“銘刻在人心中的基督教原則,遠比君王的榮耀、共和國的仁德、或專製政府的恐怖都更強大。”

現代民主製中的三權分立原則出自《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改進洛克的想法,把國家權力分成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套思想強烈影響美國國父們。在當時的英國,司法權被列在行政權之下。在討論起草《美國憲法》過程中,漢密爾頓引用《論法的精神》,說服其他人,把司法權分割出來,才有了完全獨立的美國最高法院。

孟德斯鳩在《法的精神》裏不斷強調基督教對良好社會與政治的關鍵作用。他發明了“專製政體”(Despotism)概念,用以描述不受限製的獨裁。按西歐傳統,即使國王也要接受基督教會與基督教原則的製約。但孟德斯鳩發現,東方君主們沒有類似限製,造成國民都成為君主的奴才。他特別談到中國政體的專製本性,對後世西方世界如何看待中國有很大影響。

希伯來共和製的運作與終結

圖6. 《舊約 士師記》插圖。其中女子是底波拉,正在傾聽兩個男子互相爭辯。她是猶太國第四任士師,也是曆史上唯一的女士師,活躍時間在中國商朝晚期。士師是猶太共和國最高領袖,字麵意思是法官,除去戰爭時期,主要工作就是解決民間糾紛。摩西律法詳盡合理,實行受道德原則製約的私有製和市場經濟。猶太人篤信神,自覺按摩西律法生活。所以社會運行順暢,糾紛少。底波拉一人坐在棕櫚樹下裁決就夠了,行政和政治成本都很低。

猶太人世代努力按律法生活。與其他民族相比,他們對神很虔誠,但遠沒達到他們對神的許諾。他們經常違約,一般老百姓和領袖們都如此。到了撒母耳做士師的後期,共和製已延續四百多年,變得岌岌可危。撒母耳本人是個稱職的士師,但年老退休,他兩個兒子接任。這時猶太人與鄰國發生戰爭,兩個兒子領導不力,吃了敗仗。於是猶太長老們聯名向撒母耳表達不滿,要求像其他民族那樣設立君王。神的回答是,猶太人“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 撒母耳記上》8:7)。共和製乃神為人設立,人立君王就是拋棄神,表明神支持共和製,反對獨裁製。

但神最後還是應允猶太人設立君王。神恨人的罪與錯誤,但神愛罪人和犯錯的人。共和製最好,但要求人堅信神、遵守契約,人卻經常做不到。神也知道人做不到,於是退而求其次,容忍了君主製。《聖經》中撒母耳對猶太人列出一長串警告,包括君王將征召你們的兒子當兵,征召你們的女兒做廚娘,向你們征糧去供養他的臣子和隨從,等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廢除共和、設立君王,老百姓將失去自由與財富。這些警告在今天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信神不堅定的人民,隻配被獨裁統治,失去自由與財富。更何況不信神的人民。

二 早期新教徒自相矛盾

在後人眼裏,清教徒曆盡千辛萬苦逃到美洲,目的是追求自由。他們想以自己的方式崇拜神,在自己選擇的地點、按自己的理念組建教會,傳播自己認同的教義等。現代人總結,他們追求的是信仰自由、遷徙自由、結社自由、言論和出版自由等。很明顯,在所有自由裏信仰自由是核心,是其他自由的目的與基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是,“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清教徒在英國被壓迫,沒有信仰自由。他們在美洲掌權後,按理應該支持信仰自由。但事實並非如此。

 

圖7. 瑪麗·戴爾(Mary Dyer,1611-1660),基督教貴格會(Quakers)女傳教士,在馬薩諸塞灣(馬灣)殖民地傳教,被逮捕並判處死刑。左圖裏她被押送刑場。右圖是她的塑像,現立於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前。清教徒革命後,英國宗教環境寬鬆一些,出現眾多新派別,貴格會是其中之一。它與清教徒類似,都是來自英國的新教派別,都堅信自己唯一正確,都反對官方英格蘭教會。按現代人眼光,二者區別很小,但他們水火不容。清教徒掌控馬灣,不允許其他派別傳教,但貴格會傳教士們心意堅定,頻繁違法傳教。馬灣於是修法,加重懲罰,直至死刑。瑪麗曾多次因違法傳教被驅逐出境,但她每次都重新回來,毫不屈服,於是在1660年被捕,判處絞刑。這類嚴重迫害事件發生在1656年至1661年之間,共有4位貴格會成員被殺。消息傳回英國,剛複辟的英王發來正式信件,表達強烈不滿。馬灣隨即住手,但敵視繼續存在。

清教徒為逃避信仰迫害來到美洲,但他們掌權後又迫害其他教派,程度甚至超過英王,這是他們的自相矛盾。但他們不覺得自己矛盾,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移民隻為追求神。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對神的正確理解,其他人都錯了。犯錯的人應該向正確的人學習。如果前者拒絕,後者就有權以神的名義懲罰他。羅馬教廷千年一統,造成西歐人普遍認為真理隻有一個,對神的正確理解隻可能有一種。馬灣領袖溫斯羅普將這種心態演繹得淋漓盡致。在來美路上他發布著名演講,提出要建立神的“山巔之城”,意思是眾人看得見的榜樣。他要把馬灣建設成《聖經》精神的典範,讓英國官方教會和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促使他們改邪歸正。在這種思想認識下,馬灣絕不容忍異議者,沒有信仰自由。

大西洋對岸的西歐也類似。自16世紀初基督教改革開始之後,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新教不同派別之間的衝突不斷,互相殺戮時有發生。 從16世紀初到17世紀中葉,歐洲戰爭數量大增,遍布各地,要麽由宗教衝突引起,要麽包含強烈宗教因素。所有人都認為信仰不容含糊。如果兩個人信仰不同,至少有一個是錯的。錯的人如果不改正,就是神的敵人,神的忠實信徒們與他不共戴天。

圖8. 左圖是胡斯(Jan Hus,1372-1415)被火刑處死。他是捷克神學家、哲學家、大學校長、宗教改革先驅。他認為《聖經》是唯一權威,早於馬丁路德。天主教會視其為異端,將其開除教籍,後來誘捕他,並以火刑處死。之後他的信眾揭竿而起,爆發“胡斯戰爭”,延續十幾年。右圖是塞爾韋特(Michael Servetus,1511-1553)被火刑處死。他來自西班牙地區,是神學家和醫生,第一位描述肺循環的歐洲人。他響應新教改革,反對三位一體論,被天主教和新教主流同時看作異端。他路過日內瓦時被逮捕,正值加爾文主政,批準判處他死刑。當時新教與天主教一樣,都不容忍異議者。即使新教神學巨擘也逃不出思想上的自相矛盾。

據學者統計,在基督教改革後的一百多年裏,所有歐洲宗教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最低估計數約7百萬,最高估計數約2千萬。孟德斯鳩有句名言,“沒有哪個王國比基督的王國讓人流更多血!”宗教改革造成的死亡人數,在歐洲前所未見。不過孟德斯鳩的視野太窄,隻知歐洲,不懂世界。中國三國時期延續近百年,戰爭死亡人數近4千萬。唐朝安祿山叛亂僅持續8年,死亡人數在1千3百到3千6百萬之間。明清改朝換代死了至少2千5百萬。太平天國死了2千到7千萬。國共內戰死了大約1千萬【11】【12】。社會變革最好不造成傷亡,但很難實現。退一步講,死了很多人之後,如果世界因此變得更美好,死去的人也不算白死。基督教改革造成那麽多人死亡,但創造出現代自由和民主製度,應該算讓世界變好了。而中國的那些戰爭和死亡,卻很難說讓世界變好了。那麽多生命和鮮血都白白浪費了,這才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

基督教崇尚愛,追求和平。新教自認找到神的真諦,信眾隊伍迅速壯大。新教徒逐步走上政治舞台,在日內瓦、荷蘭、美洲殖民地、英國本土等地相繼掌權。但無辜的人因此被殺,歐洲變得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這豈不是諷刺?新教徒們急需一套新政治製度,體現神的精神,促進人愛人,維護和平。但這樣的製度在17世紀初還不存在,新教徒們需要自己去創造。從那時起到18世紀後半葉美國成立,新教徒們經過一個半世紀的不懈努力,走過很多彎路、犯過很多錯誤,才最終找到恰當的製度,就是現代自由民主製度。在這個過程中,新教徒心中火熱的信仰是他們進步的動力,唯《聖經》論則是帶給他們成功的方法論。

三 被統治者同意權

自由與民主相輔相成。自由是目的,民主是手段。國人對民主最直觀的認識就是選舉。加爾文在代表作《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1536)中主張在教會與國家管理中都實行選舉。他引述《舊約 彌迦書》5:5,亞述人入侵以色列時,猶太老百姓選了“七個牧者,八個首領”作帶頭人。其中牧者是宗教領袖,首領是政治與軍事領袖。加爾文寫道,“神讓人民選舉自己的政府與官員,這真是無價的禮物”。清教徒深受加爾文影響,新英格蘭各個殖民地都施行選舉。

並非所有投票選舉都符合現代民主理念。比如在13和14世紀,中國和歐洲都出現類似股份製的商業公司,股東們按占股比例投票決定公司事務。在比如近現代蘇聯和北朝鮮式的政治選舉。這些例子裏的選舉都算不上民主。現代民主選舉的核心原則是“被統治者自由同意權”(fre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或稱“被統治者同意權”,最早由中世紀的蘇格蘭神學家鄧斯·司各脫(John Duns Scotus,約1265-1308)提出,依據就是《聖經》。當然,受時代所限,他並沒導致現代民主製誕生。

1620年第一批英國清教徒登陸北美普利茅斯,船上全體41名成年男性自願簽署簡短的《五月花公約》,作為殖民地基本法,體現了被統治者同意權的基本精神。但普利茅斯殖民地很小,後來被1630年成立的馬賽諸塞灣殖民地吸收。後者人更多,曆史影響也更大。馬灣殖民地舉行投票選舉,原因是移民們在來美之前成立了有限責任公司。馬灣以公司為法律主體進行管理,決策都以公司董事會為基礎。領導層後來跟據現實情況,成立了總議會,擴展投票權,但設立嚴格限製,隻允許通過宗教考核的男性清教徒參加。新來的清教徒、其他基督教派別成員、沒有通過考核的人等,都不得投票。

圖9. 四位馬灣殖民地早期著名人物。從左到右,溫斯羅普(John Winthrop,1588-1649),馬灣殖民地領導人;科頓(John Cotton  1585 – 1652),馬灣殖民地主流牧師;胡克爾(Thomas Hooker, 1586 – 1647),康涅狄克殖民地創始人;羅傑·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羅德島殖民地創始人。他們都是牧師出身,都受過良好教育,學識淵博。在英國本土時,他們都是清教徒中的名人,互相熟悉或聽說過彼此。

牧師胡克爾對馬灣製度提出異議,造成他與溫斯羅普和科頓發生矛盾,最後被逐出馬灣。1636年,胡克爾帶領大約一百名隨眾,逃到康涅狄格建立新殖民地。1639年初,在胡克爾領導下,康涅狄格殖民地通過《基本法》。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符合西方法律標準的成文憲法。它允許所有成年男性投票。

在醞釀和討論《基本法》階段,胡克爾於1638年5月做了一場布道演說。其中他講到,“權力的基礎首先是人民在自由狀態下的同意”,點明這個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被統治者同意權”。他引用《舊約 申命記》1:13作為論據。摩西對猶太大眾說,“你們要按著各支派選舉有智慧,有見識,為眾人所認識的,我立他們為你們的首領”。意思是,各級政府領袖的選擇權在老百姓,這是神的意願。

圖10. 左為胡克爾一行人到達康涅狄克時做集體祈禱;中為1639年初通過的《康涅狄格基本法》(Fundamental Orders of Connecticut)原稿;右為胡克爾在1638年5月31日布道時一位聽眾(Henry Wolcott Jr.)的筆記原稿。胡克爾布道演說原稿早已遺失,這份現場筆記成為美國憲政曆史上的重要文獻。

胡克爾布道辭中關於選舉的幾項要點,在今天讀來依然讓人覺得深刻、精辟:

1.公民應該按神的精神投票,而不是按個人好惡。

2.公民不但有權力選舉領導人,也有權力為領導人設立限製。

3.人民自由選擇領導人,就會更愛領導人,更願意服從領導。

4.選舉是人民的責任,也是神給予人的恩惠。人要牢記和感恩。

英國精英密切關注北美殖民地的發展。《康涅狄格基本法》通過並施行後,英國思想界進一步探討和發展“被統治者同意權”原則。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洛克在1689和1690年出版的《政府論》與《人類理解論》。其中講到政府的所有權力與財富都來自人民,如果沒有人民授權,政府就沒有任何權利。更早的學者總假設統治者是君王,無論人民同意與否,君王都握有權利。洛克的觀點具有革命性,來自基於《聖經》的社會契約理論。神隻給予每個人權利,並沒有直接給政府任何權利。人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放棄一部分給政府,政府才開始有了權利。

胡克爾的實踐、洛克的理論、以及他們以神為依據的論證方式,直接影響了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其中講到,造物主給予每個人不可割舍的基本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政府是人民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這些個人權利。政府的正當權力都來自被統治者同意。新生的美國擁抱“被統治者同意權”原則。

四 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

信仰自由是所有自由的核心。它如此重要,卻來之不易。神的信徒們經過幾千年艱苦卓絕的奮鬥才逐步認識它、接受它。這期間他們經曆無數血與淚的考驗,可歌可泣。

信仰自由與政教分離等價。在政治製度設計中,如果政府與宗教之間樹起一堵不可逾越的高牆,政府完全不能幹預個人信仰,個人就有了完整的信仰自由。反之,如果人希望獲得信仰自由,就必須要求政府不幹預信仰問題,就需要在政府與宗教之間建立隔離牆。

希伯來共和時代

摩西律法有一條,“不可欺壓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作過寄居的,知道寄居的心” (《出埃及記》23:9)。猶太國裏存在一些外邦人。出埃及時,有些埃及人跟隨猶太人一同離開。他們攻入迦南地後,很多舊居民選擇留下,與猶太人混居。這條律法規定猶太國如何對待外邦人,體現基督教道德金律,“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荷蘭神學家格勞秀斯翻譯並研究猶太教經典文獻,發現在希伯來共和製度裏外族人與猶太人適用不同法律。前者需要遵守他們自己宗教裏的規矩、外加7條基本戒律,後者則需要遵守全部613條摩西律法。外邦人遵守的7條戒律包括,他們必須設立法庭,不許褻瀆神或偶像崇拜,不許殺人、偷竊、或性犯罪,不許從活著的動物身上割肉等。另外,關於希伯來共和製對待猶太教會的方式,圖1組織框架表明政府與教會基本分開,但不絕對。兩個機構內部一般成員無權幹涉對方事務,但政府最高層與教會最高層參與對方運作。

按現代標準,希伯來共和國實行信仰容忍,但不算信仰自由。相應地,它在機構設置上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政教分離,但不完全。這種狀態有更深原因。在耶穌之前,隻有猶太人才是神的選民,外邦人不是。在耶穌之後,神的福音傳給外邦人,才開創“在神麵前所有人平等”的時代。所以在希伯來共和製下,外邦人與猶太人的地位不同,比如外邦人不可成為希伯來共和國的行政長官(《申命記》18:15)。

巴比倫囚虜時代

到了公元前6世紀,希伯來共和早已消亡,猶太國被君主統治。它周邊湧現出三大帝國。西麵有埃及,東南有巴比倫,更東麵有波斯。大國爭奪霸權,戰爭不斷。猶太國左抵右擋,但還是被巴比倫攻破。猶太人被迫流放,散布到巴比倫帝國各地,持續約70年,猶太人受盡苦難,史稱“巴比倫囚虜”。我們大學時流行一首英文歌《Rivers of Babylon》(巴比倫的江河),講的就是這段曆史,可惜當時無人知曉。

像所有國破家亡的民族一樣,猶太人分成兩派。一派反抗,包括武裝暴動,逃離囚虜,或消極不合作,退出社會生活。另一派投降和融入,放棄猶太人傳統與信仰,接受巴比倫同化,讓自己變成巴比倫人。但先知耶利米建議第三條道路。他要求猶太人采取積極態度,保持正常生活,努力為巴比倫服務,在神麵前為巴比倫祈禱,為此可以放棄次要的律法,比如關於飲食的部分,但必須堅持核心律法,比如不可崇拜偶像、不可褻瀆神等。這是史無前例的思路,本質上把信仰與政治分開,在個人層次上實現政教分離,目的是在極端困難環境中繼續信仰神。

圖11. 兩幅曆史名畫,取材《舊約 耶利米書》和《耶利米哀歌》。左,描述巴比倫囚虜。猶太人被趕出耶路撒冷,開始70年的流放。右,先知耶利米與猶太百姓坐在耶路撒冷城的廢墟裏,所有人充滿哀傷。

《舊約》裏《但以理書》和《以斯帖記》分別以各自主人公名字為題,講述兩個英雄故事。但以理是猶太人,生活在巴比倫,為巴比倫國王效勞,因為聰明能幹被提拔為高官。當國王要求他崇拜偶像時,他冒生命危險拒絕。雖然經曆險境,他在神的幫助下說服國王,化險為夷,並成為一代先知。以斯帖是猶太姑娘,生活在波斯,隱瞞身份成為波斯王後。當聽說國王寵臣計劃除掉境內所有猶太人時,她賭上生命,在國王麵前講明自己是猶太人,並揭露大臣的邪惡,得到國王信任,除掉大臣,拯救了猶太民族。這其實也是個宮廷浪漫愛情故事。但以理和以斯帖隻身處於外邦人中間,按耶利米思路生活,保持了對神的忠誠。這些故事證明,在個人層次上可以實現政教分離,耶利米思路切實有效。

耶穌一錘定音

從巴比倫攻破耶路撒冷開始,猶太民族長期處於外族統治之下。巴比倫之後是波斯,然後是希臘的馬其頓,再後是羅馬帝國。在這幾百年時間裏,猶太人雖時刻麵對壓迫與敵視,但采用耶利米思路,大致保持了對神的信仰。羅馬統治約60年後,耶穌誕生。

圖12. 曆史名畫,描述耶穌智鬥法利賽人的故事(《新約 馬太福音》22:15-22)。法利賽人是猶太教神職人員,謀劃迫害耶穌,盡顯虛偽本性。耶穌進入神殿,法利賽人問,猶太人可以向凱撒交稅嗎?凱撒是羅馬皇帝。如果耶穌說可以,就代表對羅馬屈服,背叛猶太民族,將被眾人鄙視;如果說不可以,就是反叛羅馬,罪可至死。耶穌看出其中惡意,於是要求他們拿出一枚用來交稅的錢幣。如右下,是當時真實錢幣,頭像是凱撒,文字意思也是“凱撒”。法利賽人拿出錢幣後才發覺上當,因為攜帶皇帝頭像進入神殿,屬於偶像崇拜,即使按耶利米思路,也是嚴重違反律法。耶穌於是說出那句著名的話,“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

耶利米思路本質是權宜之計,耶穌的“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則是全新觀念。耶利米考慮到環境因素,暫停執行部分摩西律法,但沒有改變它們。從巴比倫囚虜歸來的猶太人又恢複執行全部律法,不再分核心與次要。耶穌看清了本質。神是精神,信仰在人內心。而律法規定人的言行標準和相應獎懲,都是外在的。隻要人心裏堅信神,所有外在的都次要,所以耶穌的追隨者們相信“因信稱義”,隻重視心中的信仰。如果心中有信,言行自然會反映,方式可能多樣,具體哪個不重要,所以基督教徹底拋棄律法。並不是律法錯了,也不是基督教無視人的言行,隻是它們都被信仰覆蓋了、代替了。這就是《新約》的核心。耶穌帶來神與人之間的新契約。它注重人的內心,取代了注重人外在言行的《舊約》。

“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 的意思是政治歸政治,信仰歸信仰。前者關乎外在,後者隻看內心。這句話是基督徒追求政教分離與信仰自由的《聖經》基礎。

五 信仰自由從觀念到現實

耶穌隻因傳教,被羅馬帝國釘死在十字架上。羅馬人信奉多神,基督徒卻堅信唯一神,自外於羅馬文化,讓帝國覺得其心必異,於是殘酷迫害他們。早期基督徒群體在恐怖中堅持,很多人成了殉道烈士。基督教從一開始就是地下宗教。

特土良首創“信仰自由”概念

圖13. 特土良(Tertullian, 150-230),羅馬帝國北非地區人,第一代基督教神學家、律師、哲學家。大約在公元212年,特土良寫給當地總督一封公開信,包含這段關於信仰自由的論述。

特土良出生時,耶穌最後的門徒,聖約翰,已去世約50年。特土良是西羅馬最早的大神學家。大家熟知的聖奧古斯都,《懺悔錄》作者,是他學生的學生。他們都是柏柏爾人,按一般人講法,就是中東人與黑人混血。北非地區也迫害基督徒,但遠離帝國的兩個中心,就是現在的羅馬城和伊斯坦布爾。天高皇帝遠,造成環境相對寬鬆,讓神學家有機會靜下來建設理論。

特土良出生於百夫長家庭,幼年時受過良好教育,通曉古希臘與羅馬經典,成年後以律師為業,在中年時經曆信仰頓悟,皈依正在被迫害的基督教,後來成為教會牧師。他認為基督徒必須經曆信仰頓悟,曾說過一句名言,“基督徒不是天生的,都是被創造的”,意思是人在追求真理中遇到神,才把自己變成了基督徒。

特土良神學成就斐然,基督教的幾個重要觀念來自他。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位一體論(拉丁文:Trinitas)。《聖經》中沒這個詞,是特土良發明的。他完整地提出,“神隻有一個。聖父聖子聖靈同一神質,三個位格”。他也是第一個提出“信仰自由”的人(拉丁文:Libertas Religionis,或翻譯成“宗教自由”),與耶穌的“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一脈相承。在寫給羅馬總督的信中,他把這個源於耶穌的道理講給迫害耶穌的人聽,因為他相信每個人都是神按自己樣子造的,都可以理解神。即使迫害耶穌的人也可能聽懂耶穌講的道理。羅馬人雖不信基督教,但也信神,也向往正義與真理。

信仰自由被遺忘

特土良去世後約一個世紀,羅馬帝國立基督教為國教。教皇開始坐鎮羅馬城,掌管全歐洲人民的宗教信仰。權力讓教廷回歸俗世思維,認為一個國家、民族、或團體,為了保持內部和諧與對外強大,必須統一信仰,不允許異議者存在。於是耶穌支持的政教分離原則、以及早期基督徒從血淚中領悟到的“信仰自由”觀念,被嚴重忽視了千年。

憑心而論,羅馬教廷並沒有完全忘記耶穌說的“凱撒的歸凱撒,神的歸神”。羅馬帝國滅亡後,教廷成為西歐唯一的文明承載者,影響力無遠弗至,權力空前絕後。但它一直自我約束,總體把自己局限於信仰領域,沒有趁世俗權力空虛時大舉搶權。比如教廷沒有常設大規模軍隊,沒有攻城略地,也沒有撇開君王們、自己當政。

基督教改革之初,新教徒們被羅馬教廷壓迫,渴望按自己的方式信仰神。加爾文對新教運動影響最大。他認為政府與教會之間應該互不隸屬、互不幹涉,因為他害怕政治敗壞信仰。但開始掌權之後,新教徒們也認為社會必須保持統一信仰。比如加爾文在日內瓦,以及清教徒在馬薩諸塞灣,都曾嚴厲迫害異議者。在所有變革中,思想變革最困難。新教徒有神作帶領,也有虔誠的心,但還需要時間與經驗積累,才可能更好地理解耶穌精神。

羅傑·威廉姆斯

圖14. 羅傑·威廉姆斯是羅德島殖民地創始者,在羅德島推行宗教自由原則。他的經驗影響了後來的《美國憲法》。在背景圖畫中,他與從眾初到羅德島,與印第安人友好交流。他尊重印第安人,並以此著名。

在人類探索信仰自由的曆史長河中,羅傑·威廉姆斯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生於倫敦一個裁縫家庭,從小聰慧,少年時有過一次信仰頓悟,讓他父親很擔心。當時英國正處於不同教派激烈衝突中,一個中產家庭的孩子對信仰有強烈意見,作父母的害怕引火上身。羅傑畢業於劍橋大學,曾與多名後來成名的同學相熟。關於信仰和社會,他都有清晰和強烈的見解。在旁人眼裏他充滿理想,但不實際。他本來計劃做官方教會裏的牧師,但在青年時期成為清教徒,堵死了這條職業道路。

在馬賽諸塞灣殖民地,一批剛逃離英國壓迫的聰明人發生意見衝突。溫斯羅普與科頓代表主流,承擔殖民地領導責任,比較注重實際。胡克爾與威廉姆斯都是名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想法,又備受尊重,於是與當權派發生矛盾。其中威廉姆斯曾與科頓就政府與教會關係展開激烈辯論。當時在殖民地裏,教會主導各項事務。政府很小,起輔助作用。科頓認為,隻有真心的基督徒多了,社會和國家才會變好,所以政府有責任促進基督教發展,幫助教會維護基督教精神與秩序。威廉姆斯則認為,政府的手段是權力與暴力,而教會需要基督之愛,二者不兼容。權力與暴力也許能促使人們外表虔誠,但不能讓任何人在心裏真正接近神。所以政府介入宗教隻可能讓社會充斥虛偽的基督徒。

在這些高水平辯論中,威廉姆斯說的很多話後來變成名言,流傳至今,包括上圖中兩句,“神並沒要求宗教統一”、“當人破壞了教堂裏的花園與荒涼世界之間的那堵高牆,教堂裏的花園也將荒蕪 ”。他用“高牆”比喻政教分離原則,後來被美國國父之一的傑弗遜引用,成為美國政界和法律界的標準表述,直到今天。

辯論的結果是,科頓變得備受歡迎,威廉姆斯與胡克爾等異議者敗下陣來,被驅離出馬灣殖民地。這些異議者之間也不親近,於是各找出路。胡克爾出走後建立康涅狄克殖民地。威廉姆斯和一小批從眾則逃到荒蕪的羅德島。他創建的羅德島殖民地歡迎各類宗教信仰人士。他還成立了美洲第一所浸禮會教堂。浸禮會是目前美國人數最多的新教派別。

科頓在世時是馬灣重要人物、整個美洲殖民地的名人,算是功成名就。他去世時,美洲各地都悼念和讚揚他。威廉姆斯和胡克爾則是馬灣的失敗者,離開後就變得少人問津。尤其威廉姆斯,去世時無聲無息,沒什麽社會反應。但是幾百年後的今天,威廉姆斯被推崇為美國自由精神的先驅,胡克爾則因主持起草世界第一個成文憲法而名垂青史,但科頓近乎被遺忘。真是世事無常。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圖15. 立於費城獨立公園內的石碑,刻有《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費城是美國剛建國時的首都,公園位於聯邦政府舊址旁邊。譯文:國會不得製定有關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一種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冤的權利。

《第一修正案》於1791年通過,標誌信仰自由從思想家頭腦裏的概念,真正變成大國法律。此法案體現政教分離和信仰自由原則,同時賦予公民信仰自由必需的其他自由,包括言論、出版、結社、集會自由等。

在法案通過之前,先賢們經曆漫長的醞釀和討論過程。其間存在兩派。一方主張信仰容忍,另一方要求信仰自由。雙方都反對當時西歐通行的國教製度,支持賦予人民更廣泛的信仰選擇。但支持寬容一方主張保留少許禁忌,而支持自由一方尋求完全放開。二者之間的爭論持續很多年,最後以傑斐遜和麥迪遜為首的,支持信仰自由一方勝出。

美國成立之前的13個殖民地各有主流宗教,經常得到政府力量支持。比如馬賽諸塞灣是清教徒,馬裏蘭是天主教,弗吉尼亞是英格蘭教會,賓夕法尼亞是貴格會,羅德島是浸禮會等。這個局麵造成不同殖民地吸引不同宗教派別的移民集聚,其他派別被歧視或禁止。從政治現實出發,如果這些殖民地希望聯合建國,就必須找到辦法調和宗教派別之間的矛盾,破除各殖民地之間的隔膜。新生的美國強烈需要宗教容忍或宗教自由。

1649年,馬裏蘭通過宗教容忍法案。簡單講,隻要基督教都允許,包括天主教和新教各派別,但不容忍伊斯蘭、猶太教等非基督教信仰。之後多個殖民地效仿。1689年,英國爆發光輝革命,主要原因就是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矛盾。同年,洛克發表著名文章《關於容忍的一封信》(A 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力推信仰容忍,同時拒絕信仰自由,在英美兩地影響深遠。同年,英國通過《1689年宗教容忍法案》,內容包括放鬆英格蘭官方教會對人民的控製,容忍新教各派,但不容忍天主教、猶太教、穆斯林、無神論、和否認三位一體論者。在實際執行中,天主教徒獲得默許。

美國獨立戰爭於1775年爆發。在此之前,英美兩地的改革都比較謹慎,宗教容忍派占主流,信仰自由被認為太極端。但戰爭與革命總讓極端派得勢、穩健派靠邊站,美國革命也一樣。未來的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森在獨立戰爭期間是軍事將領和弗吉尼亞州議會議員。1777年時他隻有34歲,已是政壇明星,為州議會起草了一份信仰自由法案,但沒通過。兩年後他任弗吉尼亞州州長,再為信仰自由提案,又沒通過。1786年,傑弗森的重要盟友與親信,未來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在弗吉尼亞州議會裏巧妙操作,終於通過信仰自由法案,讓信仰自由派士氣大振,也為幾年後的《第一修正案》打下伏筆。1788年,《美國憲法》被各州批準,麥迪遜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政治地位躍升。一年後他組織起草《第一修正案》,繼承了弗吉尼亞州信仰自由法案的精神,並在1789年9月順利通過。從此以後,美國奉行信仰自由,並把它逐步推廣到西歐和世界其他地方。

信仰自由依然存在問題

a. 無神論者不適合現代民主

曾經的古巴、委內瑞拉、甚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等,都遵循政教分離原則,賦予公民各項自由,包括信仰自由。但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利用這些自由獲得政權,掌權後再全麵剝奪國民自由。其中道理很簡單。以美國為樣板的民主國家實行政教分離,給予公民最大自由,因此法律嚴格限製政府,造成政府隻有能力阻止誠實守法的基督教勢力操縱政治,卻沒能力遏製為登上權力寶座無所顧忌的無神論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隻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製度,最後讓小人得勢,君子遭殃。

圖16. 民主先賢們早論證過,現代民主要求公民信仰基督教,無神論者不適合。

當年馬賽諸塞灣殖民地裏的絕大多數人支持科頓,覺得威廉姆斯太天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科頓認為,社會裏基督徒比例高,來自不易的自由才安全。反之,假基督徒和無神論者多了,社會墮落,自由就會得而複失。洛克的思想也類似。在《關於容忍的一封信》中,他主張寬容所有新教派別,但堅決排斥無神論者。科頓與洛克都很理性冷靜,都不支持信仰自由。

信仰寬容與信仰自由各有利弊,斷言任一方絕對好都屬偏駁。但目前在學校裏、政壇中、與社會上,大家一邊倒地歌頌信仰自由,幾乎無人談論其中危險。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信仰寬容曾經是民主先賢們的主流意見。我希望兩派理性辯論的局麵重現。

b. 政教分離不應涉及中小學校

幾十年來,美國最高法院援引《第一修正案》,多次以政教分離為理由,將基督教完全排擠出公立中小學校,造成師生們不能在校園裏,或學校活動中祈禱,對神宣誓,分發、閱讀或討論《聖經》。我認為最高法不恰當引用了《第一修正案》。政教分離的原因,如特土良、羅傑·威廉姆斯、洛克、和傑斐遜等先賢們指出,是政府的暴力與權力屬性。但學校不是暴力或權力機構。政府代辦教育,不改變學校本質。暴力與強迫無法讓不信神的人變得真正相信神,但傳授知識、引導和勸說可以,並且完全正當。尤其對孩子,因為孩子不會天生不信神。總之,政教分離的存在理由,在中小學裏不存在。

孩子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判斷善惡與是非的能力,他們非常需要這些能力。《聖經》就是最好的教材,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不受限製地研習。孩子們的主要時間與精力都花在學校裏,將《聖經》排擠出學校,造成社會下一代大麵積無知,對善惡是非認識膚淺。另外,每個孩子都麵對各種思想的勸說和誘惑。好的、壞的,幫助人的、和危害人的,在孩子周圍和心裏互相競爭。最高法把基督教逐出校園,卻以言論自由為名,允許馬克思主義、無神論、和各種偏激的意識形態體係,如批判種族理論(CRT)等留在學校裏。公立學校師生不可分發、閱讀或討論《聖經》,卻完全不受限製地分發、閱讀或討論宣揚這些似是而非理論的著作。這不但荒唐,而且危害自由民主製度的根基。

六 古希臘民主與文藝複興

現代民主是基督教改革運動的產物,由新教徒們按《聖經》精神建設起來。但那麽多人以為它來自文藝複興和古希臘。到底文藝複興和古希臘起了什麽作用?簡單講,沒什麽作用。原因有二。第一,古希臘民主存在嚴重不足。現代民主的核心是個人自由,尤其是信仰自由。希臘民主和後來的羅馬共和都沒有,並且16、17世紀的西歐人很了解這點。第二,文藝複興運動重點在藝術、哲學、與科學等領域【3】,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受眾是精英群體。它沒有挑戰基督教或政治製度,對歐洲腹地或英格蘭島上的大眾影響很小。而這些人才是後來基督教改革和民主探索的主力。

古希臘民主的不足

在公元前6世紀,希臘出現民主製城邦國。其中雅典最發達,留給後世的資料也最多。以雅典為例,當時的民主製度存在深刻問題。

1. 參與人數少。隻有自由的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民主的權利。女性,外邦人和奴隸都沒有。古雅典存在大量奴隸與外邦人。現代學者研究後認為,正因為奴隸承擔了雅典社會和公民家裏絕大部分工作,公民才有空閑和精力參與民主。雅典民主效率極低,非常費時費力。實際上,公民群體是雅典的少數特權階層。在數百年雅典民主曆史中,具有民主權利的人占成年人總數的10-20%,不超過30%。

2. 現代民主依賴代議製和選舉,用間接民主製維持政治職業化,並保證職業政治家有較高素質。但雅典采取直接民主,以公民大會方式做決策,並主要用隨機抽簽方式選擇官員。每次舉行公民大會,各地的人都要趕到現場。雖然按現代國家標準,雅典很小,但很多人單程需要數小時,並且全民大會頻繁,經常幾天一次。很顯然,這樣的製度非常初級,隻適用於很小的國家,不可能廣泛推廣。

3. 缺乏權力製衡,決策速度慢、質量低下。重大決策,包括戰爭、外交、宗教、公共事務等,都由公民大會決定。法律上每個人都可以在大會上發表政見。參與公民大會的人數眾多。有研究者認為全體雅典公民被分成五組,輪流參加公民大會,每次取其一。大會上每個議題當場表決。這樣的決策經常被烏合之眾的情緒主導。公元前427年,雅典的一個小盟國米蒂利尼(Mytilene)反叛,很快被鎮壓。事後雅典召開公民大會,決定如何懲治反叛國。第一次大會決定殺掉所有成年男人。命令發出後第二天,雅典又舉行公民大會,決定隻殺帶頭的群體,於是派人火速追回成命。雅典民主把軍國大事變成笑話。

4. 沒有信仰自由。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蘇格拉底被判死刑。

17. 曆史名畫,蘇格拉底之死。畫中蘇格拉底就要赴死,但還用最後時光為學生們講課。他麵部表情嚴肅,完全投入自己的思維。但聽眾們難掩哀傷,不能自持。沒人認真聽他講的內容。

古希臘思想家們在當時就看出民主製的缺點。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裏士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從沒出版過著作。柏拉圖有多部著作流傳下來,其中他總借用老師蘇格拉底的嘴表達觀點。一般認為,那都是師徒二人的共同觀點。柏拉圖在《理想國》裏記載蘇格拉底說,獨裁最理想,獨裁者應該在登基前接受長時間嚴格教育。大眾太愚昧,容易被哄騙,所以民主置國家於危險之中。柏拉圖又在《蘇格拉底的申辯》中記載老師的話,說誠實的人與雅典民主不能共存,必然被很快鏟除;又說雅典在民主製下已經敗壞,這裏的人不看重公正,等等。

亞裏士多德在《政治學》裏把政治製度分為六類:

圖18. 亞裏士多德的政治製度分類。其中“共和製”指中產階層主導政治。他們人數較多,且能夠為社會整體著想。“民主製”指底層窮人主導政治。他們人數最多,主要目的是從有產階層手中奪財以自肥,將傷害社會。在亞裏斯多德看來,民主是最壞的製度。

三位偉大哲人都鄙視雅典民主。他們的悲觀預警被曆史證實。雅典與遠比自己落後的斯巴達敵對。後者是軍事專製,不容內部異議,決策快速有力。結果雅典敗北,從此一蹶不振,與它的民主製一起消逝在曆史長河中。後來的羅馬共和國參考雅典經驗,采取一係列改進措施,比如強調等級製度。但隨時間流逝,底層政治參與度越來越高,羅馬變得越來越民主。就像亞裏士多德預言的那樣,爭權奪利愈演愈烈。先有劫富濟貧的土地改革,再有軍人幹政,奴隸暴動,最後發生軍事政變。內鬥衝破共和體製,羅馬變成獨裁製帝國。

在現代民主的醞釀期,支持派與反對派都了解古希臘民主,都對之嗤之以鼻。前文中講到的英格蘭保皇派理論家菲爾默認為,雅典民主隻是個“公正可以被買賣的係統”,雅典人從不懂什麽是真正的公正,隻服從烏合之眾的意誌。菲爾默認為隻有基督教讓人認識真正的公正。他對羅馬共和製的看法也類似,認為隻有進入帝國時代以後,羅馬政治才變得好些。

菲爾默時代的英國人普遍對神虔誠。他如此推崇基督教、看低古典民主,也許不足為奇。但一個世紀後,法國處於大革命前夕,知識分子普遍敵視基督教,推崇不含基督教義的盧梭版民主理論【2】。偉大的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經過半生思考,也認為任何政治製度或法律製度本身都不足以產生最好的政府,最好的政府必須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之上。他撇開所處社會的流行情緒,看清了基督教對美好政治的基礎作用。

現代民主基於基督教。信仰讓早期美洲移民舍生忘死,讓現代民主根基牢固。希臘民主沒有類似基礎,隻是利益平衡的結果,所以根基相對淺薄。雖然兩個製度名稱裏都有“民主”二字,但本質不同。希臘民主無法靠自身進化成現代民主。但前者的好東西並沒有被丟失,因為基督教本身吸收了希臘的精華。思想界有個說法,基督教就是古老的猶太教與希臘哲學相結合。以色列曾長期被馬其頓帝國統治,之後猶太人崇尚希臘文化,猶太文化被深刻希臘化。“耶穌”就是猶太名字“約書亞”的希臘語版。《新約》用希臘文寫成,共27卷書,一半出自保羅之手。保羅受過良好教育,熟悉古希臘思想,並且訪問過雅典。

文藝複興與意大利城邦共和

a. 輝煌的意大利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運動發起於意大利半島北部,以弗洛倫薩為中心。在14世紀下半葉,中國明朝早期,西歐在黑死病施虐後逐漸複蘇,一些學者開始熱衷於尋找和翻譯古希臘和羅馬經典文獻。到了15世紀,這個苗頭逐漸有了規模,變成了一場社會運動,後世稱之為“文藝複興”。

很多人以為,文藝複興讓西歐學者了解到古代民主製度,然後推動現代民主發展,卻是錯得離譜。文藝複興開始時,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共和國群體已存在幾百年,著名的有弗洛倫薩(1115–1569)、威尼斯(697–1797)、熱那亞(1005–1797,1814–1815)等。它們富足強大,繼承了古羅馬傳統,包括羅馬共和國和希臘民主的經驗,並有很多製度上的改進。人都騎驢找馬,但有了馬誰還稀罕驢?古籍裏的政治思想遠落後於現狀,雖然象牙塔裏的書生們感興趣,卻無力改變真實世界裏的政治。

圖19. 左:弗洛倫薩的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就立在這裏,但現在展示的是複製件,原件被搬到另一處室內美術館。弗洛倫薩是文藝複興運動的起點和中心,眾多偉人雲聚於此,包括但丁、彼特拉克、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伽利略、美蒂奇家族、馬基雅維利等。中:威尼斯的總督宮(Palazzo Ducale),內有眾多文藝複興時期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威尼斯是當時的海上貿易中心,擁有強大海軍。它也是馬可波羅的家鄉,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的背景地。右:熱那亞的費拉裏廣場(Piazza De Ferrari)。熱那亞也是海上貿易中心,與威尼斯競爭。文藝複興時代的意大利城邦國富裕發達,對歐洲的重要程度和對世界的影響力,與它們國土麵積不成比例。即使在今天,那裏的藝術之精美、建築之雄偉,依然讓人歎為觀止。

那時的意大利人完全知道自己為什麽拒絕古典政治思想。他們身處羅馬教廷周圍,基督教氣氛濃厚。主流社會堅信神,懂得自己的文明、富足與強大與信仰密不可分。古希臘信奉多神論。意大利人認為那是原始和愚昧的異教,又認為自己的社會製度已吸取了古希臘的優點,並剔除了它的缺點。具體到政治思想,西歐學界從來熟悉亞裏士多德,文藝複興讓他們認識柏拉圖和蘇格拉底。這三位哲人都對希臘民主持強烈批評態度。讀他們的著作怎麽可能讓任何人拿希臘民主當榜樣?

b. 意大利城邦共和衰亡

 

圖20. 1494年意大利半島地圖。西羅馬帝國於公元5世紀滅亡,之後西歐大陸回歸蠻荒和戰亂,隻剩基督教會艱難維持,成為唯一文明傳續者,並直接管轄羅馬城及周邊。意大利北部曾歸屬神聖羅馬帝國,但受到教廷特別重視和庇護,在帝國與教廷之間的夾縫中尋求生存與發展。它們逐一抓住機會獲得獨立,變成眾多城邦國,其中一部分實行共和製。意大利南方曾被信奉伊斯蘭的阿拉伯人占領,在穆斯林離開後又長期戰事不斷,造成社會與經濟都遠落後於北方,兩地文化也存在嚴重隔膜。

假如邀請一批現代人,不了解西方近現代史,乘坐時間穿梭機回到16世紀上半葉,基督教改革初期,先到意大利北部,再去英格蘭島,全麵考察兩地社會,然後告訴他們,兩地中的一個將滋生現代民主,請他們猜是哪一個,大概所有人都會說是前者,因為差距太明顯。當時意大利城邦已有完善發達的共和製度,基督教信仰深入社會,經濟發達,文明昌盛,大藝術家,科學家,文學家,神學家等充斥街頭。並且這些城邦國與全世界做生意,人民有世界眼光,其中威尼斯還有支強大海軍,稱霸一方。而英國居於歐洲文明邊陲,經濟是農牧業,雖有一些海上貿易,但與歐洲強國還沒法比,老百姓識字率低,社會閉塞守舊。文藝複興運動從意大利開始,晚了一個多世紀才傳到英國,而且主要內容隻是戲劇,貴族與中產們茶餘飯後的娛樂而已。形象地講,意大利北部人是國際大都市居民,見多識廣,理解民主;而英國人都是鄉巴佬,不知民主為何物,也不感興趣。

但基督教改革讓歐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教要求每個人通過讀《聖經》理解神。英國於16世紀上半葉整體轉入新教,之後全民學《聖經》,人人主動追求神,讓社會爆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很多普通英國人為信仰不惜一切,甚至賭上生命,比如那些冒死移民美洲、或在國內造反的清教徒。而意大利北部屬天主教大本營,在積極進取的新教麵前就顯得守舊、腐朽。也有意大利人願意為神賭上生命,比如明朝時不遠萬裏來到中國的傳教士群體,包括利瑪竇、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巴範濟(Francesco Pasio, 1554-1612)、郭居靜(Lazzaro Cattaneo,1560-1640)等,都由羅馬教廷派出,從意大利出發。但這些人是少數精英,一般大眾和教廷上層缺乏類似真誠與熱情。

1520年代,新教誕生不久,羅馬教廷為壓製它,介入歐洲混戰,意大利因此被侵入,史稱“四年戰爭”。1540年代,又為抑製新教,羅馬教廷在意大利設立宗教審判所,鉗製人民思想。再後於17世紀初,清教徒滿懷宗教激情來到美洲,創建現代自由民主製度。而曾經更先進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國們,在這個時候則被比下來,總體碌碌無為,在與新教競爭中敗北。最後它們一個個滅亡。其中弗洛倫薩因內鬥而變成專製,威尼斯和熱那亞在18世紀末被拿破侖滅掉。

如果意大利城邦共和沒有滅亡,或在滅亡前其製度和經驗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繼續存在,那麽現代民主還會大同小異,隻是不再基於英美文化,而是基於意大利文化。並且因為意大利城邦共和繼承了古羅馬和古希臘傳統,後人就可以說現代民主源於古希臘。這未嚐不是好事,因為意大利共和曆史悠久、經驗豐富,英國鄉巴佬們沒法比。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曆史沒走那條路。意大利共和滅亡有很多具體原因,根本一條是它浸淫在天主教文化裏,在與新教文化競爭中落伍。兩種理念、兩種製度之間的競爭,最重要的是看哪一方信念更堅定,更有熱情,更有創造力,更願意為信念舍生忘死。很多天主教徒有堅定的信仰、熱情、創造力、和舍生忘死的精神,但是至少在17與18世紀,英美新教徒們有更多。

總結:現代民主的核心理念都來自《聖經》

作為全文總結,以下表格列出現代民主製的關鍵理念,它們的基督教義基礎,以及《聖經》出處。

圖21. 現代民主理念的《聖經》基礎。

2023年3月17日

這篇文章從深冬寫到開春,很多想法在滑雪場上構思成形,以此紀念。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網址:https://lyz.com  或 https://github.com/luotuo123456/lyz

注釋

  1. 駱遠誌,2022,中國民主化的最大障礙與解決之道,https://lyz.com/democracy-jesus/
  2. 駱遠誌,2022,亂世、治世、與現代民主,https://lyz.com/locke-rousseau/
  3. 駱遠誌,2018,為什麽現代科學誕生在西歐、不在中國?https://lyz.com/modern-science/  
  4. 駱遠誌,2020,讀《聖經》如嚼蠟 https://lyz.com/boring-bible/
  5. George H. Sabine, 1937,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6. Eric Nelson, “The Hebrew Republic: Jewish Sourc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674050587
  7. Christian History Institute, Hooker’s Most Famous Sermon – 1638, https://christianhistoryinstitute.org/dailyquote/5/31
  8. Scotty Hendricks, 201710, Why Socrates Hated Democracy,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https://bigthink.com/politics-current-affairs/why-socrates-hated-democracy-and-what-we-can-do-about-it/
  9. Theme Analysis, Democracy, Judgment, and Justice, https://www.litcharts.com/lit/apology/themes/democracy-judgment-and-justice#:~:text=%E2%80%9CFar%20from%20it%2C%20men%20of,a%20just%20and%20honest%20democracy.
  10. Tyranny, Democracy, and the Polity: Aristotle’s Politics, https://fs.blog/aristotles-politics/
  11. Wikipedia, European wars of relig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wars_of_religion
  12. Wikipedia, List of wars by death to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ars_by_death_toll  
  13. Robert Wilken, Liberty in the Things of God: The Christian Origins of Religious Freed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9, ISBN 978-0300226638

網址與討論

https://blog.creaders.net/u/13147/202303/458002.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rdzn/4924708.html (舊版本)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7482/202303/14309.html

可下載的PDF版:https://github.com/luotuo123456/lyz/blob/main/liberty-bible.pdf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cottGu 回複 悄悄話 所以,科學(包括物種演化和自然選擇理論)不排斥宗教,宗教信仰者也不要排斥、打擊科學。物種起源理論是曆史理論,嚴格說起來不是科學。我也不和信教者討論物種起源。要避免希帕索斯、阿那克薩哥拉、伽利略受迫害這類事情發生,以免文明基礎受損。

我不討論政治和宗教。現在世界的問題不是科學造成的。恰恰相反,最近幾百年文明進步基於科學發展。科技走錯方向是科技權貴背叛了平等討論、公正實驗的科學方法。
ScottGu 回複 悄悄話 我是說:美國1865年才廢奴,1920女性獲得投票權,1965廢除種族隔離法,然後是hippie、yuppie、play evil的winner,你說的純正基督教自由、民主並不存在。你想選擇原始基督教,倒可以去自我放逐。

不喜歡科學的人很多,但自然選擇會使很多人最後跟隨科學,科學的平等討論、公正實驗以及副產品財富也會帶來文明進步。不過科學無法滿足短期功利期待時,文明有衰退和瓦解危險。
ScottGu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原則上政教分離、宗教自由。

企業一般不實行民主。學術界一般也不實行民主。科學研究的成敗取決於自然選擇,並非由人投票;但需要平等討論、公正實驗,跟自由、民主較接近。自然背後有沒有上帝,我不討論。我不跨越科學和宗教的邊界。

世界不得不多樣化,因此有很多邏輯問題。我在你談邏輯的文章下提醒了很多問題。如果你不願認真討論邏輯,很難說服大部分人。新教徒隻占世界人口的小部分,新教還有不同觀點、不同派別。如果全世界民主投票,會怎樣?所以民主和宗教也不一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