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遠誌
前幾天和一位國內的高中孩子成了筆友。他是我朋友的兒子。聽說我信基督教,他很感興趣並有很多問題。少年人有那個年紀特有的,對大是大非的好奇心。我很喜歡他的真誠和直率。下麵是整理過的我們的問答。在此與感興趣的朋友們分享,並歡迎批評。
(少年):聽說基督教在世界各地都很盛行。我身邊也有同學信教,並常勸我也信教。但我總覺得基督教的很多理論已經被科學證偽。你為什麽要信基督教?
(我):基督教和科學並不矛盾。它們應對世界上不同方麵的東西:科學回答世界是什麽;基督教回答人應該怎麽做。比如基督教講“你不可殺人”,“不要嫉妒別人的財產”等。從客觀的科學角度講,人殺人,人嫉妒人,都是存在的事實。基督教則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不“應該”殺人、不“應該”嫉妒別人。宗教講的不是客觀,而是人“應該”怎樣。而維持這種“應該”的行為和思想,從根本上講,靠內心的抉擇、靠內心的“信”,而不是依賴人心以外的任何客觀因素,比如法律約束、利益計算等,雖然外在的法律和利益等,在好的製度設計下,可以幫助、鼓勵、和維持宗教倡導的行為方式。
每個人接受、理解和實行自己宗教的方式和過程,都有不同。我自己最開始是內心在長期探尋中,巧遇基督教,並與之共鳴,因而信教。我至今都沒有加入一個固定的教會。後來得知,很多人和我類似,是先在內心遇到神,然後接受神。而另外很多人,也許是大多數教徒,首先身體上加入“組織”(教會),然後在教會的主導和影響下信教。這兩種方式都很常見。
(少年):我並不質疑基督教所倡導的價值觀念,但我質疑上帝的存在。聖經說上帝有人的形象,那麽他應該是某種生命體。他在什麽地方?從何而來?產生他的源頭是否淩駕於他之上?如果上帝的源頭淩駕於他自己之上,那麽是否與“上帝至尊至上”相矛盾?是否證偽了上帝?所以我覺得上帝並不真實,可能是人們的一個善意的謊言。
(我):我很喜歡你挑戰性的疑問。每個人都應當獨自發展出自己的信仰。別人對信仰的理解(包括我的),是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和人生,不一定適合你。
你說“上帝不真實”,可能你真正要說的是,上帝在物理世界裏不存在。我之前說過,科學應對客觀世界,而信仰應對內心,可能太文縐縐、太抽象了。舉個例子:爸爸媽媽告訴孩子:“我們這個家存在愛”。於是這個聰明的孩子翻遍家裏每一個角落,試圖找到“愛”。因為他學過物理化學,於是他用放大鏡、顯微鏡、光譜分析儀、PH試紙、X光透視儀等等,都沒有發現“愛”。於是孩子總結說,“愛”並不真實,隻是父母一個善意的謊言,目的是讓我有心理依靠。這個孩子忘記了在自己和父母的內心和行為方式裏尋找“愛”。而他用的所有先進的儀器和高深的科學方法,都不能幫助這種在人心和行為裏的探尋。
神和愛一樣,首先存在於人的內心。我自己感受到神,是年輕時麵對重大的人生選擇。當時內心焦慮、長久地思考。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麽樣的一生?為什麽?”。具體過程就不談了。最後我覺得,如果一輩子最終是為物質金錢,我不會真正滿足。追求當高官,也不行。把最愛的女孩變成自己的妻子,非常美好,但還是不夠。我內心有個聲音,有股力量,要我做正確和正義的事。即使這樣做的後果是傷害到我個人的根本利益,我也真心願意。這個“聲音”就是我人生滿足感的最大源泉。它比地位、金錢、名聲、愛情等更重要。它獨立於所有物質,並真實存在。雖然具體什麽是正確正義的事,我還要不斷地再探索。
因為清晰地聽到了這個存於內心的“聲音”,我比以前更容易在身邊的人群中,在書中記載的曆史裏,通過媒體在離我千萬裏的各地,辨認出那些與我有同樣或類似內心感受的人。因為我已經決定跟從這個“聲音”,所以我很希望找到相似的人,與他們交流並相互理解。這既包括身邊的人,也包括遠在天邊的人;既包括現在的人,也包括曆史上的人。認識他們,使我看到自己的局限與不足,並找到學習的榜樣。耶穌和他的追隨者們,就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榜樣。有一樣信仰的人,渴望相互交流,這就是教會存在的根本原因。
(少年):我覺得對上帝的信仰,完全是一種人的內在的觀念。信則信,不信則不信。
(我):你說“信則信,不信則不信”,我不能武斷地講“對”或者“不對”,因為我不這樣完全抽象地思考這個問題。以我的經曆,信仰是具體的。“信與不信”確實是個抉擇。前麵也提到過,在我做這個抉擇的時候,內心受巨大思想力量的驅使,自覺我不能不信。
談到“不能不信”,講一個類比的例子。在大約你這個年紀,我曾暗戀一個女同學。從別人的角度看,暗戀她或不暗戀她,完全是我的抉擇。如果我停止愛慕她,誰又能改變我的決定?但我自己知道,當時對她的愛慕,不可自以,且力量巨大,驅使我每天的思想和行為。有這樣的經曆,就能理解,愛雖然是內心的,看不見摸不著,但真實存在,並且非常強大。雖然它存在於你心中,但它不受你控製,獨立於你的意誌,並淩駕於你的意誌。“信”也是一樣。
(少年):也許我沒有這樣的經曆,我還是感覺上帝太過虛無,信仰太過虛無。上帝可能是一些人把美好的東西歸結到一處,然後製造出來的一個意象。我覺得自己不了解他。我為什麽要死心塌地地相信一件我不了解的東西?
(我):雖然你表麵上在問有關基督教的神的問題,但根據前幾次和你的對話,我覺得你內心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信仰對於你自己的必要和重要,因為你內心還沒有渴望。就如同你嘴裏問我“牛排和比薩餅比,那個更好吃?”,但因為你根本不餓,所以即使我詳細講牛排怎麽好,並把牛排放在你麵前,你也隻會興趣了了,甚至心不在焉。
你的這種內心朦朧模糊的狀態,我遇到過很多次。別說是少年,成年人裏也很多。一般來講,當人麵對死亡、身處戰爭、孤獨時、奮鬥時、困難下、有巨大的責任在肩上時、創新時、處於陌生環境下、在專業和思想達到高度時,就經常會有強烈的對內心方向感的需求,就會鮮明地覺得信仰的重要。當環境強烈地衝擊一個人的心理,人的內心經常會變得出乎尋常的清晰,那些原來看似“虛無”的信仰,就經常會一下子顯得非常實在和具體了。信仰,就是人心的指南針。當一個人總是隨大流、安於隱藏在人群中的“安全”感、過他人安排好的人生、按照習慣和傳統生活而不加疑問、懶於思考、處於舒適的環境、專注物質享受、專注眼前具體事務、追求放鬆的心理、小日子很順利的時候,就很難體會到自己對信仰的渴求。坐在原地哪兒也不去的人,和一直跟著別人走的人,都不會覺得指南針很必要。
你還很年輕,處於美好的年紀。現在體會不到信仰的需求,沒有關係。你以後的路還長。希望你保持心中的真實,內心的自我審視和勇敢地疑問,不斷探索,最後你會得到自己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