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Re: 《對比朝鮮戰爭中的第五次戰役與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的數據處理

(2014-11-26 12:43:01) 下一個
貼出拙文《對比朝鮮戰爭中的第五次戰役與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後,收到很多網友們的反饋,讓我有機會更好地理解讀者的需要,發現並修改了原來的一些錯誤和欠妥的地方。很感謝所有賜教的朋友。其中多位網友提出有關數據的問題,我在這裏給出更詳細的解釋。
 
我引用數據的目的是,對比第五次戰役中誌願軍和美軍的陣亡比例。結論是中美死亡人數相差非常懸殊。中肯的讀者無論怎樣看現有的數據,相信都會得到類似的結論。雖然自認結論可靠,我還是很願意和大家分享數據處理的細節,希望增加自己思考的透明度,讓讀者有更清晰的理解。我采用的中國和美國的陣亡比例 = 中國死亡數/美國死亡數 = 大約8萬/大約2千 = 40:1,實際上故意偏心中國。首先我采用了較高的美軍戰役死亡估計數。其一我把美軍1951年4到6月間的所有死亡,都算在第五次戰役裏。但實際上第五次戰役隻占這三個月中的一個半月左右。另一種更公平的,不那麽偏袒中國的估計是,因為4到6月間隻有5月份完全處於戰役期間,可由此估算出戰役期間美軍平均每天死亡數 = 818人 / 31天 = 26.4人/天。戰役總耗時50天,得到美軍戰役死亡估計數 = 26.4人/天 x 50天 = 1319人。我文章中采用了2005人,相對1319人高估了52%。其次我假設戰役期間,美軍所有死亡都是戰役造成的。但實際上美國軍醫總監辦公室公布的死亡數,包括非戰役地區,比如南韓後方等。所以基於現有數據的美軍死亡無偏見估值,可能比1319人還少。
 
我處理數據偏心中國,還表現在我采用較低的誌願軍死亡估計數。美國陸軍軍事曆史中心的Mossman(1990)報告稱,1951年5月初戰場上的中國部隊大約54萬2千,北朝鮮部隊大約19萬7千【1】,中國占中朝軍隊的73.3%。4到6月間,中朝傷亡總數超過20萬【1】。第五次戰役開始到1951年5月底,僅美軍第9兵團就報告造成自願軍44705人陣亡,傷19753人【1】,傷亡中的死亡率大約69.4%。基於以上數據估算,中方死亡估計數 = 20萬(中朝傷亡總數) x 73.3%(誌願軍在中朝聯軍中的比率) x 69.4% (傷亡中的死亡率) = 10.2萬,遠高於我原文中采用的“中方死亡8萬”的估計值。美軍第9兵團隻是聯合國軍5個參戰兵團之一,它殺死自願軍4萬4千餘人。整個戰役誌願軍陣亡10萬餘,不覺離譜。據之推算,中國死亡數/美國死亡數 = 10萬2/1319 = 77.3 :1,遠高於我采用的40:1。Mossman(1990)報告采用的數據,來自戰時的聯合國軍【1】。因為朝鮮戰爭早期因輕敵失利,所以戰爭中後期,聯合國軍在估計對手戰力和傷亡時,都較謹慎。這種態度給予聯合國軍低估中朝傷亡的額外動力,可能使“中朝傷亡數20萬”這一估計數比實際數低,也可能使以上的中美死亡比率估計值77.3 :1,低於實際值。
 
我也利用中方數據估計了誌願軍死亡數。中方公布己方戰鬥減員8萬5千人,但沒有公布非戰鬥減員或後勤民工傷亡。很有限的中方公開數據表明,朝鮮戰爭中非戰鬥減員數,接近或超過戰鬥減員【2】【3】,沒有證據表明這一現象在第五次戰役中有改變。戰鬥減員不等於死亡。中方沒有公布過第五次戰役的誌願軍死亡數,所以研究者隻能估計。誌願軍是政治掛帥的軍隊。當時鼓勵“輕傷不下火線”,應該使得戰鬥減員中,死亡和重傷的比例偏高。因為當時戰地醫療原始,誌願軍的傷員死亡率應較高。而第五次戰役期間,是聯合國軍遠程火力攻擊誌願軍後方最猛烈、也是總體效果最顯著的時期。誌願軍的後勤、醫療、傷員運送和救治等,條件比平時更惡劣。所以有理由猜測此戰役期間,總減員中的死亡率,比平時更高。這一點在上麵講到的,美軍第9兵團戰果中得到佐證。如按以上條件估計,中方戰役死亡數 = {85000 (中方公布的戰鬥減員)+ 85000 (中方非戰鬥減員估計數,假設與戰鬥減員數量相同)+ 0(中方民工傷亡估計數,因資料缺失,取最保守估計)} x 69.4%(總減員中的死亡率,估計值取自美國第9兵團戰果)= 11萬8千。以此估計,中國死亡數/美國死亡數 = 11萬8/1319 = 89.5 :1,同樣遠高於我采用的40:1。“戰鬥減員8萬5”是中國在戰爭結束多年後發布的。中國的政治製度,尤其是宣傳的需要,使中方有政治動力低估自己傷亡數。如果戰鬥減員數已被人為壓低,以上中美死亡比率估計值89.5 :1,也將低於實際值。
 
中方官方的數據可信度低,是每一個研究者麵臨的不可逾越的困難。中方極少公布原始傷亡信息,在有限的公開數據裏,有證據表明他們故意壓低己方傷亡數。比如中國總死亡數,1953年彭德懷向全國政協做的報告時說,誌願軍戰鬥死亡50多萬人(可能不包括非戰鬥減員或民工傷亡)【4】【5】。其後多年政府沒有公布讓人信服的數據【6】。大約在2003年左右,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開始向外公布朝鮮戰爭傷亡資料【6】。它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的官方朝鮮戰爭傷亡資料來源【6】。根據紀念館資料,總共14萬(不包括後勤支援)到18萬誌願軍犧牲【7】【8】。但丹東紀念館的數據,有顯而易見的問題。它是由邊陲小城丹東的一位紀念館工作人員,依靠民政部門而不是軍方的關係,從1999年左右開始,到全國各市縣普查烈士登記資料得出的。普查到2014年還在繼續。這種數據采集方式有重大缺陷。例如隻有一人實地收集數據,勢單力薄,很難保證數據嚴謹性【6】。又如當年中方參戰人員死亡,如果不是戰鬥減員,經常不被計入烈士【5】。烈士登記中的錯誤很多,丹東紀念館承認“重複或者遺漏的例子並不罕見”【6】。又因事過多年,死者的戰友和家人已難找到。烈士登記中的錯誤,很難改正。假設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時,烈士的戰友20歲,烈士父母40歲,2014年那個戰友也已經84歲,烈士父母104歲了,還有多少人活著?丹東紀念館也承認,它提供的數據“沒有權威性”【6】。官方數據如此混亂,態度如此輕率,愧對死去的誌願軍戰士。出現這樣不合理不合情狀況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沒有願望對社會交代清楚抗美援朝的真實傷亡情況。
 
麵對間接的、有時相互矛盾的數據,要得到經得住考驗的結論,我的原則是,依靠可靠數據來源,避免明顯不可信數據;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偏心中方並且留有足量的保守裕度。我采用較低的誌願軍戰役死亡估計數(采用中方死亡8萬,而不用10.2萬或11.8萬),和較高的美軍死亡估計數(采用美方死亡2千,而不用1319人)。背後的邏輯是,即使偏袒中方,中美死亡比率也高達大約40:1。如果沒有偏心,中美死亡比率會更高,例如上麵的77.3 :1或89.5 :1。基於數據的結論是:第五次戰役中,誌願軍相對於美軍的死亡率奇高,戰場上一邊倒的情況非常嚴重。由於采用了大裕度的保守處理方法,使得上述結論對原始數據中的不確定性,有較強抵抗力。
 
初寫成2014年11月25日。後有修改。
 
注釋:
【1】“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July 1951”,Mossman, Billy C., 1990,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United States Army
【2】“誌願軍抗美援朝犧牲人數粗估”,湘君, http://column.creaders.net/columnViewer.php?id=276791&actid=274353
1951年2月25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也就是誌願軍與敵正式接戰整整四個月之後。彭德懷公布的數據是:
四個月來,誌願軍戰鬥傷亡四萬五千人,非戰鬥減員(生病,凍傷,凍死,逃亡等)四萬人。兩者相加,得出誌願軍四個
月裏減員總數為八萬五千人,其中非戰鬥減員幾近一半。
【3】“朝鮮戰爭我們犧牲了多少人?戰損比是多少?...”,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579877.html?loc_ans=172146629
中國人民誌願軍戰鬥減員36萬...非戰鬥減員38萬。
【4】《親曆韓戰: 中國軍人回憶錄》程幹遠 2013年 明鏡出版社
【5】“誌願軍老兵撰寫《親曆韓戰》 揭露戰爭真相”,程幹遠, 2013-07-26,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kejiaowen/ck-07262013092834.html
【6】“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奔走十餘年 積累烈士資料”,時代周報,2014年04月10日,http://news.sohu.com/20140410/n397996026.shtml
【7】“朝鮮戰爭爆發的原因:蘇聯僅僅想要一個出海口?”《人民日報》2011年11月29日
【8】“中國犧牲18萬誌願軍?朝鮮戰爭中交戰各方損失多少軍人”,徐焰(國防大學教授),2010年07月,《文史參考》第12期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819/198856/1231864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