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植物為什麽不算殺生?

(2012-02-26 14:28:58) 下一個
 
                                                      吃植物為什麽不算殺生?(轉載)
 

吃植物為什麽不算殺生

吃植物為什麽不算殺生,植物不是生命嗎?

世人認為佛教說不殺生,吃植物難道不是殺生嗎?經常有人這樣質疑。有類似疑惑的肯定大有人在,而且有這樣的問題也並不奇怪,因為對於佛教的教育體係不了解的人,可以說對佛教充滿了問題,又豈止吃素這麽一個問題呢?

現代科學把生命的形式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因此受現代科學教育和熏陶的人們自然而然就認為植物既然是生命,那麽佛教徒的不殺生就是解釋不通的,甚至還有人以“佛教徒不是沒有區分心嗎?為什麽對動物一個態度,對植物是另外一個態度?”以此來說明佛教徒的虛偽。這真是大大冤枉了佛教徒。在佛教的教育係裏麵,沒有把生命分為動物和植物兩種,因為佛教認為,生命不僅僅是以這兩種形態存在的,還存在其它生命形式。佛教對眾生的劃分是以有情和無情來區分的。我們所認知的植物在佛教裏是被劃分在無情眾生中的,我們吃的五穀、蔬菜、瓜果都在無情眾生行列。

看到這裏,相信很多人就會問了:如何區分或者定義“有情”和“無情”呢?在佛教中,“有情”是指有情識(也有一種近似的說法:心識)的眾生,這類眾生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樂等種種覺受,人類和動物都屬於這類眾生,因為都有這樣的覺性。什麽是八苦呢?八苦是悉達多太子總結的有情眾生所能覺受的痛苦,它們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以人類來說,略述這八苦:

1、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胎兒出世時,有如兩座山壓頂,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另外嬰兒的皮膚很細嫩,一出世接觸到冷熱空氣,身體好像針紮那麽痛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覺得比較安全,一出世就有如迷途般,無依無靠,苦到要死,怕的要命,所以生是一種苦。

2、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而我們的心逐漸沒力,想東西也越來越遲鈍,樣樣不如人,因而覺得苦不堪言;人老不中用,皺紋滿麵,腰彎背婁,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苦死。有些老年人在家無所事事,又擔心被子女遺棄、孤寂與疏離難以掙脫,尋取溫暖與親情難得;年輕力壯時,高朋滿座,意氣風發,神采飛揚,誰也沒料到晚年的境遇卻是如此的孤單,寂寞與淒涼。

3、病苦:身體的四大不調,百病叢生,所以苦。病有種種,有些病很輕微,有些病很嚴重,有些暗病不容易查知,結果暴病而終。最可怕的是牙痛,痛到呱呱叫,家人都要讓你三分,真正來講,“吃”是病,貪東西也是病,但這些是屬於心病,這兒講的是身病。我們的身體有如機器,終歸會變壞,變壞就是病苦。

4、死苦:我們的壽命享盡,病逝,或是天災人禍,眾緣逼迫而終。臨命終時,死的境象令人難以忍受,恐怖之心油然而生。有些人死時,嚇的麵色變青,死相可怖;有些人在死時,不願死去,雙手抓的緊緊。如果有一天我們發覺雙手不能動彈,一定苦的要命;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各部分慢慢的動彈不得,內心一定很恐慌,這就是死苦。大家都知道這生、老、病、死苦,甚至已經麻木了,無可奈何的接受;大家說反正都要死、想它做什麽?但是沒人講反正要病嘛,理它幹嘛?當你病了,會呱呱叫,病苦來時,就受不了。當死還沒來臨時,你嘴巴大,愛講大話,當它來時,你就怕死。如果有人用刀指著你,你會嚇的要命,那就是怕死--死苦;還沒動到你,就嚇到如此這般,等死期到來時,更不用講了。

5、怨憎會苦:我們和冤家、仇人沒辦法避開,每每要見麵,這就叫做怨憎會苦。比如一對夫妻,婚姻生活美滿,恩愛,過後吵架鬧翻了,但是為了兒女,夫妻之緣難斷,必須常常以不情願的心態見麵;或是打工仔,雖與老板不和,但為了家計,為了五鬥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歡的老板見麵;還有某些同事,跟你吵過一次架後,兩人見麵就不說話,因為某種業因緣,你不能離開他,天天要會麵,這就是怨憎會苦。

6、愛別離苦:與至親,相愛的人乖離分散,所以苦。因為某一些因緣,所心愛的人兒離你遠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覺到苦。比如做父母親的,女兒出嫁或是兒子出國留學,思念總在分手後開始,常掛心頭。有的傷心流淚,哭哭啼啼;有的睡不著,吃不下。這些還不太嚴重,嚴重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愛,相愛的人卻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侶就因此跳樓殉情。在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東方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些纏綿偉大的愛情故事,常使同情他們的人淚流滿襟。

7、求不得苦:我們用種種辦法與手段,希望獲得自己所喜愛的東西或崇高的理想,但是結果還是得不到,這叫做求不得苦。它是最普遍的苦,因為人的欲望太多了,這樣多的欲望我們沒法實現或得到,所以是苦。

8、五蘊熾盛苦:我們對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身心產生執著,複被受、想、行、識種種妄念所困擾,這稱為五蘊熾盛。五蘊熾盛刹那的生滅,它一直遷流變壞,困擾心識,所以是苦。

眾生因為可以感受上麵所說的八苦,因此悉達多太子把這類眾生成為有情眾生。所以我們常看到佛教裏有“覺有情”、“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等字詞,指的都是這類能感受八苦的眾生。而植物則屬於“無情”眾生,植物雖然有生機,但無情識(沒有心識的投入)。植物雖有生長的現象,有神經的反應,卻無知覺的心性,不能感知八苦,沒有快樂悲傷等感受。因此植物雖然是生命,但是它們不在六道輪回中感受生死。

有情眾生所造作的任何行為,都離不開“覺知”,倘若像草木一般無知無覺,如何能分辨善、惡價值?又怎會受善、惡業的牽引而輪回呢?佛教所說的不殺生,是指不傷害有情眾生,因為佛教認為:有情眾生從無始以來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殺害他們並且吃他們的肉如同吃自己父母的肉,是顛倒覺性的表現,也是起惑造業,在六道中流離生死輪回的主要原因,因此佛教戒殺,提倡素食。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人了解一些佛教知識,無論相信不相信佛教的觀點,素食還是對您的身心有莫大的好處的,素食的確可以使人變得更健康。祝願所有有情身體健康,遠離煩惱,吉祥如意!(轉自海潮音)

一般初學佛的人,對眾生的定義不明,而且現在更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其實生命有它的層次,植物是無情眾生,動物是有情眾生。

所謂眾生,可分作三級,高級的為人類,具有三個條件:

一、有活的細胞;

二、有神經的反應;

三、有思想及記憶。

低級的為植物,隻有活的細胞,沒有神經和記憶,雖有生死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更沒有思想及記憶,所以叫作無情。中級的是動物,隻有少數如狗、猴子、馬、象等高等動物有若幹的記憶力,但沒有思想力。至於下等動物,除了神經的本能反應,沒有記憶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經就有痛苦,就會怕死。所以,蟲蟻都會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險,植物則不然。因此,殺生的界定,就是能夠知生怕死的動物而不及於植物。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級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為庇護,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壞其居處,並非為了草木不可殺的理由。微生物如細菌,從生物學上看,它是介於植物與動物之間的生物,既沒有神經更沒有記憶和思想,不屬於有情眾生,可以說是活動的植物,所以,殺菌不是殺生。關於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細菌之外,尚有比較高等的生物,他們雖也沒有神經,但已可以算在動物之內,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過濾水囊裏的過濾,把比較大的微小眾生濾出,比較小的就不管了。這是基於慈悲的觀點,不忍目見生物而不救度。

如果肉眼不能見,或雖見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無情眾生,那就理會不到了。佛教主張不殺生,主旨在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眾生都有生存的權利和自由,我們自己怕受傷害、畏懼死亡,眾生無不皆然。眾生的類別雖有高低不同,但眾生的生命絕沒有貴賤、尊卑之分。如果人人發揚這種平等、慈悲的精神,我們的世界一定是和諧、和平、互助、友愛、融洽無間,將沒有一人會受到故意的傷害。

雖然佛經中說,殺生有果報,殺人償命,吃他半斤,還他八兩,這是說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實。但是,我們不必把不殺生的著眼點放在害怕受報的觀點上,果報是有的,但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改變的;養成慈悲心,才是不殺生的重點,也是佛菩薩化世的精神。
摘自: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