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品味人生 善待人生

(2011-10-23 02:55:08) 下一個

人,作為一個生命,赤條條來到世間,隻有幾十年,至多100多年時間,所以人生是短暫的。生命的結果是死亡,生命的過程就是生、老、病、死。人來到世間當然不是為了死亡而活著的,而是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過程。讓生命過得充實、愉悅、有意義,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我們應當如何善待人生?我認為可以把人生價值的真諦,概括成一句話:“愛自己,愛他人”,讓自己過得愉快,也讓別人過得愉快,就是善待自己、善待別人。

    有一個少年去問一個智者:怎麽做一個給自己帶來愉快、也給別人帶來愉快的人?這個智者回答:“人世間隻有兩種人,一個是自己,一個是別人。要讓自己和別人都愉快的話,要記住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這個少年領會得很快,他說我明白了,當自己遇到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讓痛苦和憂傷減輕一點。而當自己欣喜若狂的時候,把自己當作別人,這種狂喜的心情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說,很對,這就叫“以平常心看悲喜”。人每天遇到的無非是兩種心情,一種是高興的,喜的心情,有好事、賺到錢,升了官,評上職稱,遇到好朋友,等等。另一種就是悲,你心裏難受,遭到批評了,碰到挫折、失敗了,反正是遇到不順心的事。人每天遇到的就是這兩種心情,一個悲、一個喜。如果以平常心來對待悲和喜的話,那就會感到愉快。

    智者又說第二句話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少年說你這句話我也理解了,就是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把別人的不幸看作是自己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伸手給予恰當的幫助。還有把別人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不眼紅,不嫉妒,把別人取得的成就看作自己的一樣。這就是把別人當做自己。智者說,對啊,這叫“善解人意,成人之美”。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各級領導對待員工,應該有這種善解人意,對你的員工有什麽痛癢、難處、要求都要了解。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要成人之美,盡量滿足人家的合理要求。

    智者說第三句話就是“把別人當做別人”。少年說這我也理解,把別人當做別人,就是充分的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立性和個性,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強加給人,不要傷害人家的自尊心。智者說孺子可教也!這叫“尊重人、寬容人”。隻有尊重人,才會對人家有一些不同意見、看法,甚至是缺點、弱點,采取包容、寬容的心態,使大家都感到愉快。

    最後,智者講了第四句話,“要把自己當做自己”。少年想了好一會兒,說這個問題太艱深了,我回答不了。智者說,這個問題需要你用一生的實踐和體會來回答。後來這個少年長大了,他到老年也變成了智者,才破解了這個問題。怎麽把自己當做自己呢?他領悟到:一個人征服世界不算偉大,能夠征服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人性有很多的弱點、很多的劣根性,我們靜下心來想,自己身上確實有很多執著、毛病。比如,貪婪、妒忌、癡心、愚昧、自大、自私、懶惰、推諉,等等壞習氣,是不是大家都沾染了?佛學說,“貪嗔癡慢疑”是人的劣根性,確是如此。所以要把自己當做自己,就是要勇於改錯,勇於忍辱,勇於擔當,勇於超越,不斷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弱點,不斷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華。

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有不同的階段,追求不同的價值,這也是善待人生的一個重要問題。孔老夫子對人生的階段有個很經典的概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以十年為一個階段。人生下來,經過十多年的家庭、學校、社會的基本教育,然後長大了,談戀愛、結婚、生孩子,所以到了30歲左右,基本上是成家立業了,找到謀生的職業了,家庭也建立了。所以 孔子講二十而誌於學,是知誌,而後能學;三十而立,到了三十歲知恥了,而後能勇,立於天地之間而無愧色。

    那麽到了40歲,經過了10年的職業和社會的磨煉,應該見多識廣,增長很多智慧了,有了獨立見解,能獨立思考,待人處事老練了,不大會輕易受人迷惑、蠱惑、欺騙了。於是,到了四十,知止,而後能定。到了50歲,就更上一層樓,不滿足於謀生的需要,知天命了,知道自己負有社會責任,要為社會、為國家、為老百姓做一些好事、善事,這樣就有了做事業的觀念和需求,考慮怎麽對社會有貢獻。知命,而後能行。到了60歲,開始內省了,反省自己,耳順就是聽得進批評了。一般在60歲以前聽人家講你壞話是很惱火的。到了60歲以後心態比較平衡了,開始向內心追求精神境界了。“把自己當做自己”,到這個階段開始感悟了。再經過10年的內省修行,到了七十歲開始悟道了,認識了自我,認識了本體,上升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對名利、對身外之物就淡泊了。所以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隻活了73歲,所以他沒有講八十、九十歲的事。他對人生階段的概括是經典性的。我們可以對照進行修養。現在我們社會流傳一個段子: 50歲俊和不俊一個樣,60歲官大官小一個樣,70歲錢多錢少一個樣,80歲男的女的一個樣,90歲床上躺著的和牆上掛著的一個樣”。到了50歲,你人長得漂亮不漂亮沒有什麽差別了。到60歲退休了,你是科長也好、處長也好、局長也好,大家也都一個樣了。到70歲,消費有限了,你裝著再多的錢也一樣。80歲,養老院裏麵的老人,男的給女的洗澡,女的給男的擦背,都一樣了。90歲,盡管你活得很長了,但是天天躺在床上,插著管子,所以和牆上掛著的遺像差不多了。

    所以我們要善待人生,看到人生的不同階段,分階段善待。我今年也到70歲了,根據我的人生體驗,這幾十年走下來,如何善待生命、善待人生,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善待人生,就是善待生命、關愛生命。我的體會,生命的張力在事業,生命的光彩在智慧,生命的關聯在朋友,生命的珍貴在健康,生命的延續在親情。由此,善待人生在於五個“最”: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事業,人生最大的智慧是舍得,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朋友,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安慰是親情。下麵我分別講講這五個“最”。

第一,人生最大的追求在事業。

有句格言說得好:“無為不入世,有情始作人”。人如果不想有所作為,就不要到這個世界上來;而人是講情感、講道義的,如果一個人不講情義,為自己利益而損害別人,就沒有做人的資格了。我們這一代人對這一點體會很深。因為我們在上世紀50年代進大學,都很有誌向幹一番事業,但不斷遭到政治運動的折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看到政治運動中經常有人,從朋友的身上爬上去,整人,暗算人,打小報告,無中生有揭發人。這是違背做人道德和情義的。所以我很欣賞這句格言。今天,不搞政治運動,整人的事少了。應當在事業追求上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氣。

不過,要說清楚,開一家公司,搞一項貿易,或找到一份工作,這個不叫幹事業,隻能說是謀一份職業,職業是謀生的需要。什麽叫事業呢?《周易》裏說了:“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你做的事是為天下老百姓謀利益的才叫事業。 

美國有一個比爾蓋茨,最初他出來搞計算機軟件研究和生產,成立微軟公司,開始是作為職業的追求。後來,他不斷創造、創新,成為軟件大家,推動全球信息產業,開創了一個互聯網的新時代。這個時候他對天下蒼生做了大貢獻,幹的就是事業了。比爾蓋茨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做了這麽大的事業,對世界信息產業影響這麽大,從70年代起來辦公司,30年時間賺了56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20085月,他卻毅然決然辭掉董事長,和他的老婆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在全世界從事慈善事業,把他積攢的560億美元全部捐獻了。20081月份,他還說要拿出一兩千萬給他女兒。這次他宣布錢全部捐出去,不留給子女了。所以比爾蓋茨這個人,是從謀生的職業到追求事業的一個典範,又是從老板到慈善家的一個楷模。最近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很感慨,說想不到美國的教育製度還可以培養出比爾蓋茨這樣的人。所以我們各行各業的人,在事業方麵要有追求,追求對社會對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事業。

    第二,人生最大的智慧是舍得。

人的智慧有先天帶來的,叫“生而知之”,但更多的是後天學來的,叫學而知之。人的智慧由幾個方麵組成的,是學識、水平、能力的綜合。學識就是學習中得到的知識和學問,講這個人知識淵博、術有專攻,這是屬於學識範疇,學識並不等於智慧。水平,是指洞察力和判斷力,善於抓住要害,能夠深入把握思維邏輯,有膽識,有見解,這叫水平。能力,是一種辦事、交際、組織、動員的力量,也就是執行力。三者有聯係,又有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從學曆、知識層麵來看一個人的水平和能力。日常生活中,學識不高而水平、能力強的人有的是。比如溫州企業家,特別是第一代起來的,文化程度並不是很高,但是判斷力很強很敏銳,善於捕捉商機,又有開拓市場的能力,這就是他們的商業智慧了。但限於學識,要進一步創新,做更大的事業,有困難了,需要有更高的智慧。

  智慧的閃光點在創新。學識、水平、能力綜合起來有時會有一個突如其來的創新爆發,如電光石火,通常叫靈感。如牛頓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馬上感悟到地心引力問題。為什麽其他人天天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卻沒有這個感悟呢?這就是牛頓學識、水平和能力綜合的結果。其他人缺少牛頓這種智慧。

但是,要說到人生最大的智慧,我還是認為在舍得,就是要舍掉一些東西。舍得這個詞很妙,有舍才有得。人的本性弱點中就有一個貪得無厭,總是想占有得越多越好,不懂得放棄,施舍,舍掉。有智慧的人懂得舍掉是另一種得到,有時甚至是更大的得。

清朝有個父子宰相張廷玉,安徽桐城人。他在老家造一座房子,為一道牆與鄰居鬧矛盾打官司。他老家的總管寫信請示,張廷玉就在信上批了一首詩:“千裏修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安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張廷玉看得很開,名利隻是暫時的,你看秦始皇有那麽大名氣,今天又如何?他盡管官至宰相,也不能逞威占人家的好處呀!所以他大度地要總管讓出三尺地。這一來感動了鄰居,宰相有這樣的度量、胸懷,他鄰居又計較什麽呢?於是也讓出了三尺地,今天成為桐城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真有大智慧,他讓出了三尺地,得到的是為官的清廉、寬宏、愛民,為他兒子當宰相打下了基礎。所以懂得舍棄,是人生的大智慧嗬!

    第三,人生最大的財富是朋友。

    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現在看來還要補充一句:“交萬位友”。人生道路漫漫,朋友多多益善。凡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你,支持過你,在你困難的時候給你以安慰和幫助的,或在你成功道路上有過貢獻的,或給過你指點、批評的,這都是你的朋友。所以這裏麵有同學、有老師,有同事、有領導、有親屬、有路人,甚至包括一麵之交的不速之客,等等。你會感到朋友確實是一個無形的須臾不可或缺的財富。

交朋友最難的是什麽呢?就是怎麽把對手化為朋友。有這麽一個故事:有一個牧場的老板和一個打獵的獵戶是鄰居。牧場小羊羔生出來,常常被獵狗咬傷。這個牧場主就找到鄰居獵戶,提了幾次意見,要求加強對獵狗的管理,比如平時把獵狗關在籠子裏,不要讓它出來傷害羊羔。但是講了幾次都沒有用。情急之下,牧場主就找當地的警察局告狀,想打官司。結果警察局的一個警長對他說,我們完全可以強製獵戶把獵犬管起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的後果。那是要把你的鄰居變成你的對手和敵人,你是願意跟敵人當鄰居,還是願意跟朋友做鄰居?這個牧場主當然說願意與朋友做鄰居。這樣的話怎麽辦呢?這個警長就麵授機宜。牧場主受到啟發,第二天就選了三隻很漂亮、雪白的、可愛的羊羔,主動送給隔壁鄰居獵戶的三個孩子,一個小孩一隻羊羔。獵戶的三個孩子高興極了。這樣一來,怕傷害孩子喜歡的羊羔,父親當天就趕做了一隻鐵籠,把獵狗關在鐵籠裏。這樣鄰居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就化解於一旦。後來,獵戶為答謝牧場主送的三隻羊羔,就把他打獵來的野鴨、野雞、野兔等送給牧場主作為回贈。後來牧場主也常以羊奶、羊肉回敬。這樣一來,兩家鄰居從原來幾乎成為敵人,由於一念之差,從打官司到送羊羔,就成為朋友了。所以,我認為,像這樣的警察局警長處理社會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就比較高明了。   

再有,你要找到好朋友的話,要善於接受朋友的批評,這個很重要。因為,隻有真朋友才會批評你,這是諍友,很難得。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和佛印禪師關係很好,因為蘇東坡喜歡禪學。佛印禪師做了金山寺的主持。有一天蘇東坡在修煉的時候,突然有感而發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是說,他打坐入靜以後,隻見滿天毫光紫氣,人格升華,已經做到八風吹不動,就是各種諷刺,挖苦,批評,謾罵,都不為所動(佛學說的八風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坐在紫金蓮上成仙啦。寫好詩他很得意,當天下午就派一個書童過長江把這首詩送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心想佛印禪師一定會大大讚賞他這首詩的意境。佛印禪師看了以後,微微一笑,當場就在詩上寫了回信,叫書童送回給蘇東坡。蘇東坡拿到回信自然很高興,認為佛印一定會大大誇獎他一通。結果沒想到拆開一看,佛印禪師寫了兩個大大的字:“放屁”。這一下蘇東坡滿臉漲得通紅,怒氣衝天,他說好啊,你這個朋友,我寫的詩,你不欣賞也就罷了,怎麽罵我放屁呢,太不尊重人了,這是什麽好朋友!蘇東坡非常惱火,當場就急急忙忙坐船趕過江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禪師論理。想不到佛印禪師已經站在碼頭上迎候他了,見到他就說:“好朋友,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嘛,怎麽我一個屁風就把你吹過江來了?”一聽這話,聰明的蘇東坡馬上就意識到自己不對了。實際上在佛印大師眼裏,蘇東坡到達今天寫的詩那樣的禪的意境,還早了。你哪裏到了八風吹不動的地步?所以用“放屁”兩個字點化他,不是在論詩,而是指出你的意境根本沒有到家。說明蘇東坡的心性還沒有靜到這麽一個境界,所以隻有真朋友才這麽率直地指出他的問題和毛病。

    交朋友還要有寬容的心,不但要感激幫助過你的朋友,還要對傷害過你的人也心存感激,這就不容易了。常言說“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在流血,一顆心在寬容。”所以,要感激傷害過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誌;要感激欺騙過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要感激中傷過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要感激遺棄過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你盡快獨立;要感激斥責過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人間總是友愛多,寬厚待人,寬容不同意見,寬鬆生活環境,就能化解恩怨,和而不同,交到萬位朋友,讓和諧遍滿天下。

    第四,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健康。

    凡是生過病、住過醫院的人,或是自己親人生病,到醫院服侍過病人的人,都會有深切的體會,一個人追求這個幸福、那個幸福,都不如健康的幸福重要。一個病歪歪的人,就是住高樓大廈,天天錦衣玉食,又有什麽幸福可言。所以有人問上帝,人們有什麽讓你驚訝的東西?上帝回答說,他們為了賺錢失去了健康,又要花錢找回健康,所以不是他們賺了錢,而是錢賺了他們的青春、健康和幸福。上帝這個回答是比較深刻的。人人需要健康,我們無論追求什麽,都要從不失去健康的前提下來考慮,這才是善待生命、善待人生的重要課題。

    健康的道理人人都懂,其實健康就在於良好生活習慣和心態的自然培養。人的健康有三個要素,一個是營養,一個是運動,一個是心態。這三要素處理得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話,一般會做到60歲以前沒有大病,80歲以前不衰老,基本上這就是健康的人生。我們應當往這個目標去爭取。

    從營養的角度來講,今天主要在於營養過剩,而不是營養不足。所以正確地調整營養使之平衡,才是健康之道。為了讓大家好記憶,處理好營養、運動的關係,現在有一句話叫“五個一”和“四個八”。“五個一”就是每天起床的時候喝一杯水,早餐吃一個雞蛋,午餐一匙醋,晚餐一杯酒,睡前一杯奶。這“五個一”是一天的飲食中健康的搭配。“四個八”即:日飲八杯水,日行八千步,日睡八小時,三餐八分飽,這也有利於健康。

講到心態的問題,我認為跟健康有著直接相關。特別是有一些疾病、尤其是癌症,大都來自於心態不好引起。長期的鬱悶,憂心,不高興,生悶氣,懊喪,煩惱,都容易形成疾病,這些大家往往比較忽視。我在10多年前,看到日本一位醫學家,他8歲開始跟祖父學漢醫(即中醫),讀大學的時候他又專攻西醫,所以他對漢醫和西醫都很有修養,寫了一本書叫《腦內革命》。他提出來,最高明的醫生是治未病之病,就是病還沒有發出來就發現他的疾病,並把他治好。他通過對人腦的研究,發現一個人處在良好精神狀態的時候,分泌出的一種分泌液是有利於健康的。而在人遇到驚恐、鬱悶或者生氣的時候,腦裏麵分泌出一種內分泌液是會傷害內髒健康的。所以他說健康的關鍵,在於讓人腦天天處在愉快的狀態,這樣你就會化解很多疾病。

最近我看到有一位92歲的老人,講到他信奉的幸福五原則:“心中無恨,腦中無憂,生活簡單,多些付出,少些期望”。他健康長壽了。現在有種說法,說老年人好比是銀行的帳戶,下半輩子提領出來的快樂,都是上半輩子存進去的。所以,每個人上半輩子都要為下半輩子存儲健康。

     第五、人生最大的安慰是親情。

    生命的延續靠什麽呢?上靠父母,下靠子孫。所以,善待生命、善待人生,首先要讓父母長壽、子孫爭氣,這是人生最大的安慰。講的完整一些,就是上要報恩父母,下要教育子孫,中要夫妻敬愛、兄弟和睦。在整個親情裏麵,父母和子孫是直接的親情關係,夫妻和兄弟也是最大的親情。

楊介生會長有次講了一件事,給我印象很深。他有一次回老家去看母親,他母親是一位很普通的母親,母親見他回來看她,總是很高興。不一會,他跟母親說,我有工作了,要走了。結果,他那很普通、平常很少言語的母親講出了一句話:“你來看我就不是工作嗎?”他聽了很感動,也很觸動,他平日忙於工作,確實少了些親情,他說自己真的沒有把看母親看作與工作一樣重要。大家一定不要忘了父母恩,要孝敬父母。年紀大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來看看,所以當你回家看父母的時候,千萬不要說我有工作要做,要走了,這是對老年人最大的安慰。

談到教育子孫,現在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寄望過高,求之太切,搞拔苗助長,給子女壓力太大,結果事與願違。二要防止“一流的家庭、末流的教育”。現在很多白領家庭,孩子一生下就丟給文化很低的保姆照管,殊不知學齡前兒童在家庭接受父母教育最重要。

中國的傳統一直講,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現在,要反過來思維了,就是再富的父母也要窮孩子。因為現在條件好了,都是獨生子女,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寵了。這對孩子成長不利。最近我看到一個材料,美國費城有一所納兒遜中學,校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大家想一定是要讓中學生像鷹一樣要有雄心壯誌,要像馬一樣鵬程萬裏,馬到成功。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蒼鷹是隻餓死的蒼鷹,這個奔馬是匹被剝了皮的馬。這是要警示中學生不要學餓死的鷹和被剝皮的馬。原來,那隻蒼鷹開始雄心勃勃,為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四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它恰恰忘記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覓食,怎麽尋找食物。結果,隻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先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幹得活多,要求換到農夫家,後來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來到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有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這所中學教育學生有創意,通過鷹和馬警示學生,要有獨立生活意識,不要好高騖遠,忘掉了自己最基本的求生本領。還要懂得勤勞和感恩。馬在磨坊嫌活累,到農夫家又怪人家給你的飼料少,總是不滿意,不感恩,好吃懶做。像這種缺乏起碼獨立生存能力和不懂感恩、好吃懶做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人格不完整的人,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所以我們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應該正確地培育孩子,從小給孩子樹立一個最基本的人格。也就是用中華人文精神去塑造他們,培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實踐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沒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的男人。所以,家庭的幸福和婚姻的美滿,關鍵在於寬容、諒解和相互的感恩、敬重。夫妻之間的互愛、互敬、互助、互相感恩,對家庭生活,對子女教育,對敬老愛幼,對雙方事業發展,都是至關重要、非常關鍵的。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而家和主要是夫妻和,夫妻不和,還有什麽家和可言?

人生道路上並不都是鮮花相伴,凱歌悠揚,必定會有風雨泥濘,曲折磨難。無論是從商也好,從政也好,從文也好,盡管每人的機遇不同,也許有人一帆風順,有人滿麵春風,但總的來說,人生漫長的道路總是艱辛的多,往往是苦惱多於快樂,失敗多於成功,付出多於收獲,事與願違多於心想事成。所以圓滿隻是人生的期待,缺陷才是人生的永恒。奮鬥的人生,永遠麵對缺陷,化解缺陷,爭取圓滿,感恩圓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