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字的成本

(2011-11-20 11:20:06) 下一個
上海瑞和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剛剛過去的兩會上有人提案恢複繁體字,使人提起台灣有人建議使用簡化字,馬英九的答複是“正體字美(即繁體字)”。這實在是兩岸有趣的互動,可謂“圍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作為一個從學繁體字入手,當年宣布簡化字時小朋友們歡呼雀躍的場麵尚曆曆在目的老人,也想講兩句。

我看中文好,但學習和使用的成本太高。我學過俄文和英文,感到其修辭手段遠遜於中文,表達複雜的感情難以做到言簡意賅。看到譯文很好的時候,行家就會告訴我們這是中文好。唐詩宋詞簡直無法讓外國人體會。可是學習和運用中文的成本卻很高,首先書寫與發音完全不相幹,一個字還有幾種讀音,一個字還有幾個寫法,如孔乙己可以把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種寫法拿出來炫耀學問。

當先祖在獸骨、竹簡、布帛上獨具匠心地創造文字的時候,是不考慮普及這種文字的成本的。對於主張“唯上智和下愚為不移”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統治集團而言,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十年寒窗掌握了文字,你可以走科舉的道路成為“治人”的勞心者。這實在是絕妙的設計,使中國大多數人不能識文斷字,封建社會綿延了數千年。我們在封建社會確實創造了輝煌,小學時曆史老師就告訴我們,唐太宗時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漢武帝時代則與羅馬帝國並雄。哲學上“否定之否定“的規律注定我們要在資本主義時代落後,所以才提“中國民族的偉大複興”。

當我們豪情萬丈地複興時,應該掂量一下我們文字的成本。簡化字降低了這種成本,而且規範了漢字。在繁體字時代,不規範、不統一的簡寫體也是泛濫的,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有不少如果交給語文老師肯定打×。這種情況我想一定存在於台灣的中小學裏。

“書畫同源”,把漢字寫好也是很難的。我不到5周歲上私立小學,對於作業完成後練字,非常反感,認為沒有玩的時間了。由於成績好,家長隻好放我一馬。記得有位蘇北同學鄒福成,他的毛筆字比老師還好,大家當然佩服。可是他完全是被逼的,老爸天天要看他當天的毛筆字(天天練),寫的不認真就沒晚飯吃。晚飯後還要當著老爸的麵寫,手酸極了才能上床。他說寧願不要寫得那麽好,而去玩。不過他的功課不太好,初中畢業後聽說就當工人去了。這件事我印象很深,覺得字好用處不大。後來讀研究生時當橋牌隊長,賽後結分要簽字,才覺得自己的簽名不登大雅之堂,當老師後板書更難看,補練了幾年毛筆字才有現在勉強過得去的字。

現在的孩子三年級就學英文,實際上是雙語生。語文教學被衝擊了,大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差是事實,但回過頭去使用繁體字是方向錯誤。文字改革是我們民族一項長期的曆史任務,當年文改委主任是黨內四老之一,德高望重、學貫中西的吳玉章,現在是誰,恐怕沒幾個人知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