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崚子

人生如夢, 經曆過多少風風雨雨? 我願意把自己經曆過的酸甜苦辣, 與大家分享.
個人資料
嘉崚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風雨如磐 3 除了玩就是玩

(2019-02-28 01:13:01) 下一個

我們當年上小學, 真是輕鬆, 不像現在天朝的孩子們, 從小就被驅趕在競爭的窄路上, 拚命地跑, 好辛苦。 那時雖然沒有電視, 更沒有手機, 但是我們可以玩的東西卻很多, 可以用來玩的時間也很多。 家裏的大人們也不怎麽拘束著孩子, 任憑我們的天性自然發展, 父母要做的事情, 大概就是每學期的期末去學校開個家長會罷了。 當然, 我們兄弟每學期結束時, 都會在書包裏裝一張獎狀帶回家, 所以父母親對於我們, 也真沒有什麽不放心的事。 每天放學回家, 我們都可以盡情地玩, 而到了寒暑假, 寫完了假期作業, 那就是每天都在玩了。

玩是要有夥伴的, 我們兄弟四個, 就是最緊密的夥伴。 1955 年, 家裏又添了一個小妹妹, 她太小, 又是女孩子, 沒法跟我們一起玩。 然而除了自家兄弟, 我們還有一大幫小夥伴, 那就是也住在北紅樓的鄰居們的孩子, 他們有劉家五兄弟(占捷, 占河, 占賢, 占烈, 占元), 加上我們張家四兄弟, 李家三兄弟(勝利, 勝岩, 勝x, 忘記了), 周家兩兄弟(家騫, 家驊), 和許家的一個獨生子(文林), 等等, 這麽多的夥伴, 也是一個大部隊了, 想玩什麽遊戲都行。

那麽, 我們都玩兒些什麽呢? 很多很多。

逛公園。

那時鞍山隻有一個大公園, 就是二一九公園, 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了, 很漂亮。 逛公園多數是我們家自己的娛樂, 那通常是在一個天氣好的星期天, 全家人坐上一輛大馬車, 浩浩蕩蕩地出行。 那些馬車, 有點像今天的出租汽車, 停在那裏等生意, 很容易叫到的。 這逛公園, 是我們家在我上幼兒園的時期就有的習慣了, 一直堅持到 1958 年搬家, 後來因為新家離公園太遠, 才很少再去了。 公園很大很美, 裏麵有一個勞動湖, 可以劃船, 也就稍微彌補一下我們無法去北海公園劃船的遺憾。 我們雖然還小, 卻又很快學會了劃船, 看見有人不會劃, 那船一直在水上打圈子, 就在心裏偷偷地樂。 不過, 每次劃完了船, 手上都會打幾個水泡, 泡破了, 水一流掉, 就很疼, 即使這樣, 還是喜歡劃船。 公園裏的動物園和花園也都是我們特別愛去的地方, 從不會漏過。 還有兒童樂園, 滑滑梯, 蕩秋千, 坐搖車, 每次都是玩得胡天胡地, 舍不得離開。 父親常常在這種時候, 用一架老式 120 相機拍下一些照片, 日後成了我們全家非常珍貴的記憶。

不過, 有一次, 在回家的路上, 出了一點險情。 我們的馬車, 從公園出來, 到東山街的時候, 那裏是有一個大下坡的, 通常, 趕車的老板到了這裏, 都要緊緊地拉住刹車(東北話稱為拉閘), 以防超速。 那一天, 這刹車出了毛病, 不管用了, 車的重量就推著轅馬跑起來, 馬兒受了驚(東北話, 說“馬毛了”), 狂奔不止, 把坐在前麵的車老板都摔下去了。 後來幸虧有路邊的能人, 在緊急時刻抓住了馬韁繩, 才讓馬車慢慢停下來。 當時我們坐在車裏, 毫無辦法, 可真是嚇得夠嗆, 後來想起來, 還挺後怕的。 當然, 也有我們這一大群鄰居的孩子們自己去逛公園的時候, 那都是走去走回的, 而且還要有已經上了中學的孩子頭兒帶隊。 不過這種時候, 我們就自由得多, 玩得更高興, 一點兒都不覺得累。

遊千山。

鞍山附近, 有一些名勝, 最著名的就是千山和湯崗子溫泉。 我沒機會去湯崗子溫泉, 但是跟著全家一起去過幾次千山遊玩。 千山又叫千朵蓮花山, 是一處很美的風景區, 離鞍山市區有三十多裏地, 那時要坐長途車才能到達。 千山以峰秀、石峭、穀幽、廟古、佛高、鬆奇、花盛而著稱, 厚重的曆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 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遊人的最美的佛教聖山, 有“釋道同源、皇家仙山”的美譽, “峰海鬆濤鬱蔥蓉,靈秀神州百嶽鍾”。 父母親帶我們遊千山時, 千山還不像現在這樣有名, 遊人也不太多, 遊千山時留下的照片, 成了我們全家寶貴的記憶。 上山的路, 多是些小徑, 倒還不算陡峭, 我們走上去並不費力。 山裏空氣清新, 野趣盎然, 鬆濤鳥鳴, 溪水潺潺, 這些都是在市裏難得一見的, 所以每次去千山都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從山裏采回來一些樹葉花草, 被我夾在課本裏, 過些日子, 就成了植物標本, 再翻開課本時, 聞到標本的清香, 就仿佛又漫步在山間, 沐浴在大自然中了。

千山裏麵, 名勝古跡很多, 我現在還能記得的, 有五佛頂, 木魚石, 夾扁石,一步登天, 天上天, 七步緊, 八步鬆, 無量觀, 龍泉寺, 中會寺, 南泉庵, 等等。 時時都能看到和尚尼姑道士道姑, 卻不懂得他們到底是做什麽的。 留給我印象最深的, 卻是那夾扁石, 兩塊巨石, 高有數丈, 中間的縫隙隻有一尺多寬。 一條上山的小徑, 恰恰從這從這縫隙中穿過, 人們隻能側著身體才能蹭過去, 胖人恐怕就有些困難了。 不過那年頭胖子不多, 我還真沒看到有哪個人過不去的。 可是每次路過夾扁石, 我總是心驚膽戰, 就怕那兩塊巨石會突然合攏起來, 把我夾扁, 現在想起來, 真是有點兒可笑。

秋天去千山, 能看到散布滿山的紅葉, 還能吃到最新鮮的南果梨和香水梨, 南果梨是脆的, 香水梨吃起來卻是軟軟的。 這香水梨是千山特產, 個頭不太大, 卻有一種獨特的香氣。 嫩黃色的外皮, 在向陽的那一麵染上了嬌豔的紅暈。 熟透之後, 香氣四溢, 果肉濡軟, 甜蜜多汁, 咬一口下去, 舒服得渾身汗毛孔都會張開來。 從小到大, 這香水梨, 真可以說是我吃過的最美味的梨子了! 過了幾十年後, 有一次回北京, 又吃到了久違的香水梨, 雖然依然香甜可口, 卻再也找不回兒時的那種感覺了。

去遠足。

千山是無法經常去遊玩的, 可是到近處爬山, 就是我們這幫禿小子們常有的功課了。 鞍山鞍山, 顧名思義, 就是像馬鞍一樣的山, 這在一馬平川的遼東平原上就很稀罕了。 男孩子們, 見山就想爬。 恰好鞍山市區就有一座小山包, 叫做烈士山, 山頂上有個高高的水塔, 非常顯眼, 離老遠就能看得見。 這烈士山是解放後才改的名字, 從前不知道叫什麽名。 烈士山離市中心的那個大圓環廣場不遠, 從家裏走過去, 大概半小時就到了吧, 這點兒路對我們來說根本不算事。 當然, 如果坐叮當響的有軌電車過去, 會更快些, 票價五分, 想坐多遠就可以坐多遠。 不過, 我最喜歡站在司機後麵, 看他怎麽開車。

除了烈士山, 我們還經常去鐵架山遠足, 那要遠得多, 得走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到。 不過,鐵架山要比烈士山好玩得多, 因為沿路有很多風景可看, 季節對的時候, 還能采榛子, 摘山楂, 吃個肚兒圓。 另外, 從鐵架山回來的路上, 會有幾個大水塘, 在那兒可以撈魚蟲, 好帶回家來喂熱帶魚。

父親在家裏養了一大缸熱帶魚, 還有金魚。 這些美麗的魚兒們如果能吃到活的魚蟲, 就會長得更好。 熱帶魚有很多品種, 有大有小, 都很漂亮, 名字也很有趣, 有燕兒魚, 電燈眼兒, 還有斑馬, 孔雀, 金錢豹, 以及紅箭, 藍箭, 小飛機。 魚蟲很小, 比芝麻粒還小, 它們在水裏, 不會遊, 而是一跳一跳的, 看起來很滑稽。 灑一些魚蟲到魚缸裏, 那些熱帶魚們立刻就開始瘋搶, 一會兒就吃光了, 然後魚兒們就又恢複了溫文爾雅的樣子, 在那裏各自散步, 好像沒打過架似的。 我也特別喜歡熱帶魚, 經常趴在窗台上的魚缸邊上, 一看老半天, 有時就會幻想著, 自己也變成了一條小魚, 在水裏遊來遊去, 多自由。

打麻將。

我們小小的年紀, 剛上小學不久, 就學會了打麻將, 當然, 會玩的隻是那種推倒糊, 並且不會算番, 也不贏錢, 玩著高興而已。 玩牌的人, 有劉家五兄弟, 我們張家四兄弟, 還有李家三兄弟。 隻有一副牌, 是李家的, 所以大家隻能輪番上陣, 從來不會有三缺一的情形發生。 那副麻將牌, 挺精致的, 正麵是牛骨, 背麵是竹子, 油光水滑, 沒準是前清的古董吧, 不過那時我們誰都沒在意這件事。 打麻將時, 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盡快湊齊手裏的牌, 能夠下聽和胡牌都是很令人興奮的, 難怪打麻將會上癮, 盡管我們並不賭錢。 我們去李家打麻將, 都是趁李家大人不在的時候, 否則是不敢去玩的。

學溜冰。

當年, 鞍山的冬天很冷, 最冷的時候, 攝氏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 所以每年冬天我們都會從頭到腳地全副武裝起來。 小孩子不興戴皮帽子, 所以我們都是戴的棉帽子, 後來進化成條絨麵的栽絨棉帽。 然後, 上身是秋衣毛衣加棉襖, 下身是秋褲毛褲加棉褲。 那毛衣毛褲都是母親給我們一針一針織出來的。 五個孩子, 就需要十件, 而我們都是在長身體的時候, 所以, 母親的業餘時間, 除了看專業書籍和雜誌之外, 永遠都是在為我們織這些織不完的毛衣毛褲。 有了這樣的武裝, 我們在嚴寒的日子裏也可以出去玩了。

東北人有冰上運動的習慣, 一到冬天, 到處都是冰雪, 連馬路上也都結著冰, 二一九公園裏的勞動湖, 湖麵就是天然的冰場, 就是冰麵不太平整, 有些疙瘩裂縫什麽的, 滑起來不是很安全, 容易摔跟頭。 一些學校的體育場也澆上了冰場, 就連我家北紅樓後麵的空地也被澆出了一個小小的冰場, 所以, 到處都可以看見溜冰的人們。 我們的溜冰裝備, 從低檔到高檔, 依次有腳滑子, 冰車, 簡易冰鞋, 和正規冰鞋。 此外還有不入檔次的, 就是腳上那雙膠底棉鞋, 在隨便哪裏的冰麵上猛跑幾步, 就可以打出溜了, 我們經常比賽誰能溜得最遠, 最高紀錄好像有十多米呢。 腳滑子是自己就能做的, 鋸一塊木板, 比鞋底大點兒就行, 找兩根粗鐵絲, 釘在木板上, 再在前後方分別拴上麻繩, 一隻腳滑子就做成了。 玩的時候, 把腳滑子用那麻繩牢牢地捆在一隻腳上, 就可以上街去滑了, 左腳蹬, 右腳滑, 能跑得飛快。 如果兩隻腳都綁上腳滑子, 就得有點兒技術才能滑得又好又快, 還不摔跟頭。 冰車, 是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做的。 先要找幾塊木板釘在一起, 大小要至少能讓一個孩子盤腿坐在上麵, 然後在下麵的兩根橫梁上, 用螺絲釘分別擰上兩根角鋼, 冰車就能玩了。 滑冰車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一人坐冰車, 另一人負責推, 然後兩人輪換著坐車或者推車。 第二種是自己一個人滑, 那就需要每隻手各拿一隻冰穿子, 用力撐著冰麵向前滑, 這也需要練一練才能滑好的。

至於簡易的和正規的冰鞋, 必須跟父母要錢才能買到, 如果能擁有一雙花樣刀或者跑刀, 就會讓別的孩子們眼紅了。 穿上冰鞋在冰上滑, 才是真正的滑冰, 通常都是要到收費的冰場去滑。 一般是女孩子玩花樣刀, 男孩子玩跑刀, 當然也沒那麽絕對, 關鍵看你擁有哪種刀了。 打冰球, 當時還不普及, 隻是在冰場上, 偶爾能看見一些大人腳蹬球刀, 手握球杆, 橫衝直撞, 急轉急停, 我們就隻有瞪眼看著羨慕的份了。 冬天的活動, 除了溜冰, 我們還玩撞拐, 衝大炮, 和擠香油, 等等, 都是男孩子們好勇鬥狠, 還能讓身體熱起來的遊戲, 非常有趣味, 大家都樂此不疲。

過大年。

那時人們不怎麽說過春節, 而是說過年, 或者過大年。 過年是一年裏最大的節日, 至於元旦國慶什麽的, 我們孩子們都不太在乎, 為什麽呢? 因為過年不用上學, 又吃得好, 玩得痛快, 還穿新衣服。 我們最喜歡的, 是放鞭炮。 父母給的過年零花錢, 夠買一掛五百響的小鞭, 餘下的錢, 還能買點兒鋼鞭, 二踢腳, 呲花之類的, 就等著大年三十開始放, 年夜飯吃完, 孩子們就都上街放鞭炮了, 那才是真正令人難忘的年味兒。

一掛五百響的小鞭, 沒有人會舍得一次放光, 那樣雖然過癮, 卻實在是燃放得太快了, 如果一下子放完了, 之後就隻能瞪眼兒看著別人放鞭炮了, 你要是想從別人口袋裏討幾個鞭炮來放, 那是難於上青天。 頂多頂多, 給你個臭了火的, 沒撚兒, 掰兩截兒當呲花點吧。 所以, 我們都是把那一掛鞭買回來之後, 仔細把長長的火藥撚慢慢地拆下來, 拆的時候要小心, 別把小鞭的撚兒扯掉了。 於是, 這一掛鞭就可以拆出一大捧單獨的小紅鞭炮來, 等到年三十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 點一個, 聽一聲炸響, 可以快樂地消磨好半天呢。 小鞭有兩種放法, 一種是點燃了扔出去, 讓它在空中炸響, 還一種是用指甲掐著小鞭的尾巴, 不扔, 就讓它在手指尖上炸, 這很刺激, 但是也需要一點勇氣和技巧, 是可以向別的小夥伴們炫耀的放法。 鋼鞭要比小鞭大許多, 爆炸力也強得多, 沒人敢捏在手上放, 必須把它插在雪堆上, 或者戳在地上, 點著了, 趕緊跑, 耳朵還是會被震得嗡嗡地響。

放二踢腳, 最有意思, 但是二踢腳也最貴, 我們每人兜裏也就隻有一兩隻吧, 如果誰有四五個二踢腳, 那他就是小地主了。 二踢腳也有兩種放法, 一種是拿在手裏點, 必須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著頂端, 然後點火, 在手的下部炸了第一響之後, 二踢腳會飛到天上去炸第二響, 第一聲是悶的, 第二聲是脆的, 很好聽。 這裏的關鍵, 是你的手不能把二踢腳捏得太緊, 否則它飛不出去, 第二響就會在手裏炸了, 那就得立刻上醫院去縫手。 二踢腳的第二種放法, 需要一根兩尺長的鐵管, 握在手裏, 或者斜放在地上, 尾部懸空。 把二踢腳插在鐵管裏, 露出藥撚, 點著之後, 二踢腳就會順著鐵管的方向飛出去, 炸響第二聲, 我們管這個叫做小鋼炮。 有一年, 不記得是誰的小鋼炮打偏了, 炸壞了對麵一家的窗玻璃, 嚇得我們所有人立刻作鳥獸散, 藏起來, 過了好半天才敢再出來放鞭炮, 臭小子們就是這樣過年的。

過年時, 我們除了放鞭炮, 還玩火藥槍, 不過說是火藥槍, 其實是隻能打紙炮的, 這槍, 有買來的, 也有自己做的, 但是我還沒有這做槍的本事, 隻會用黃泥巴做個假槍, 那是比比劃劃的樣子貨, 一摔就碎。 所謂紙炮, 就是一張紙, 上麵一排排地做進去一粒粒綠豆大的火藥, 就是紙炮。 玩之前, 要先把這一粒粒的小紙炮剪下來, 或者放在硬地上, 用石頭一砸一個響。 或者放在火藥槍裏, 一扣扳機, 就打出一聲響來, 晚上還能看見一團火星, 好玩。

有一年, 父親從外地出差回來, 給我們每個孩子都買了個禮物。 我得到的是什麽物件, 已經記不得了, 但是我卻清清楚楚地記得, 二哥得到了一把小手槍, 太讓我羨慕了! 槍是左輪槍, 鋁製的, 拿在手裏卻還有點兒份量, 有扳機, 能打紙炮。 最惹眼的是, 那小左輪槍有一個真皮的槍套, 還配了一條寬寬的小皮帶, 和一條斜挎在肩上的武裝帶, 這完整的一套, 披掛在身上, 真是太威風了。 隻可惜這不是我的, 隻能偶爾借來, 戴上, 出去招搖過市, 又惹得其他小夥伴們一片眼紅, 自我感覺仍然非常良好。 即使年過完了, 紙炮槍還是會經常玩的。

看遊行。

剛解放的那些年, 鞍山市經常舉辦各種遊行, 鞍鋼有錢, 又有傳統, 遊行就辦得很精彩。 隻要說得出一點名堂的日子, 就會有遊行, 五一, 十一, 元旦, 過年, 那更是一定少不了的, 其它值得慶祝的日子也還有很多。 家門口的街上就能看, 如果想看更多的隊伍, 就要到勝利路去, 或者到站前和圈樓那一帶的大馬路去。 遊行時, 人很多, 隊伍很長, 節目也是五花八門的, 特別好看。

我最喜歡的, 是銅管樂隊, 隊員們都穿著威風凜凜的製服, 戴著插上羽毛的高帽子, 那些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 還有長笛黑管什麽的, 更是被太陽照得閃閃發光。 樂隊前麵的指揮, 精神抖擻, 舉著一個圓頭權杖, 打出各種手勢, 有板有眼地走著, 於是整個樂隊就按照他的命令, 奏出許多好聽的曲子, 老遠就能聽得見。 隻要銅管樂隊一來, 我就會跟在邊上走, 一直把他們的曲目都聽過一遍才罷休。

鼓號隊也是我喜歡的, 因為它特別提精神。 最前麵是女生的小軍鼓方陣, 然後是一排四個或者兩排八個大鼓, 一鼓兩人, 鼓手身高馬大, 披紅掛彩, 整齊一致地敲出各種鼓點, 無論怎樣變化, 那鼓點的節奏都特別強, 聽幾遍就記住了。 鼓錘的頭部包著紅綢子, 每敲幾下就會在頭上繞著圈子, 耍出幾個錘花, 特別好看。 號隊的規模很大, 通常是十人一排, 總共十排, 那就是一百人了, 有一把頭號做指揮。 每人一把軍號, 下麵綴著紅綢紅穗, 整齊而耀眼, 當他們鼓起腮幫, 吹起號曲時, 旋律簡單明快, 卻是震天價響, 聲音足能傳出幾裏地去。 號隊和前麵的鼓隊踩在一個點上, 那動靜和氣勢, 比銅管樂隊還要大。

在遊行隊伍中經常看到的腰鼓隊, 彩旗隊, 高蹺隊, 秧歌隊, 和旱船隊, 也都是讓我興趣盎然的, 尤其是高蹺隊。 踩高蹺的都是男的, 卻有差不多一半化妝成了女的, 我猜可能是一種傳統, 或者可能是女生力量比較弱, 所以才不用女生吧。 踩高蹺是有點難度的, 他們要把長長的高蹺牢牢地綁在小腿上, 即使遊行隊伍暫時停下來的時候, 他們也得不停地走動, 以便保持平衡, 頂多有時能靠著牆休息一下。 我們小孩子本來就個子矮, 仰頭看他們好像頂著天似的, 特別滑稽。 他們都穿著彩色的綢衣, 長長的褲腿一直把腳都蓋上, 臉上化著濃妝, 頭上戴著唱戲用的帽子或者頭飾, 手裏舞著扇子或者花手絹。 每當旁邊的樂隊吹起嗩呐, 敲起鑼鼓, 高蹺隊伍就邁開步子扭起來了, 一對一對地轉悠, 胳膊都能扭出花兒來, 真熱鬧。 遊行結束以後, 大人們就把手中的小彩旗扔給我們這些孩子們, 這也是我們看遊行之後的一大收獲, 經常是興高采烈, 拿著一大把紙糊的紅紅綠綠小彩旗回家去, 以後玩遊戲的時候用。

看修馬路。

東北有句土話,叫“賣呆兒”, 是看熱鬧的意思。 我們看修馬路, 就屬於一種賣呆兒。 大人們可能會覺得, 修馬路有什麽好看的, 但是我們這些臭小子們就是喜歡看, 蹲在那兒一看好半天。 那些年鞍山到處都在搞建設, 所以也到處都在修馬路, 有得是舊馬路翻新加寬, 有的是土路改建柏油路。 如果是土路改建柏油路, 那最好看。 先得有技術員支起羅盤標杆望遠鏡, 測量劃線。 接著就來了挖土機, 或者人工, 把路麵挖去一兩尺深, 壓道機再過來壓平了。 然後鋪上一層卵石砂土, 壓實了, 上麵再鋪一層大塊石頭, 再用小塊碎石找平, 用壓道機一遍又一遍地碾。 接著就開始噴第一遍瀝青, 那是用一輛車, 載著一個大槽子, 底下燒著火, 把大塊的瀝青扔到槽子裏, 慢慢地就融化了。 有一個工人, 從頭到腳穿著防護服, 手裏一根長長的鋼管, 一頭連著瀝青槽, 另一頭是個噴頭。 瀝青車那邊, 有兩個工人用杠杆壓一個瀝青泵, 看起來非常費力氣。 拿鋼管的工人一擰開關, 融化了的瀝青就噴了出來, 像黑亮黑亮的小雨傘, 噴下來, 慢慢蓋滿了整個路麵。 於是後麵的工人就揚起大鐵鍬鋪沙子, 再用大耙子把沙子攤平了, 壓道機又開過來, 左一遍右一遍地壓。 就這樣, 瀝青和沙子要鋪好幾遍, 馬路才算修好了。

我們那時還小, 不知道這瀝青對人的健康是有傷害的, 還經常把那溫軟的瀝青搓成小黑球來玩, 被大人們說了以後才不玩了, 但是還是要繼續看修馬路。 別的不說, 單單是那壓道機, 就夠我們看半天的, 前麵是一個很寬的大鐵輪, 比我個頭還高, 後麵有兩個更高的大鐵輪, 足有我兩個人高。 車上有個巨大的飛輪, 漆成紅色, 不停地轉著, 蒸汽機吭呲吭呲地喘著氣, 噴著黑煙和白煙, 跟神話裏的大怪物一樣。 當時特佩服那個開壓道機的司機師傅, 覺得他特有本事, 能把壓道機的大輪子緊貼著馬路牙子, 開過來倒過去的。 說來也怪, 我們男孩子就喜歡看這些機器, 可是就沒有一個女孩子會跟我們一起圍著看修馬路的。

打嘎兒。

打嘎兒可能是隻有東北的男孩子才玩的遊戲, 我後來在其它的地方都沒見過有人玩。 說起來, 打嘎兒的規則和壘球有點兒類似。 有進攻方, 也有防守方, 可以分組, 也可以單打獨鬥。 玩法挺複雜, 還要有專門做出來的嘎板兒和嘎兒, 這裏就不多說了。

踢毽子也是我們愛玩的遊戲, 那時我們都學會了踢毽子的各種花式, 有打, 奔, 跪, 坐, 千, 粘, 跨, 好多種。 僅一個打, 又分單打, 雙打, 連打, 等等。 最好的毽子, 是用雞毛做的, 那是用大花公雞的脖羽和尾羽做成的, 物以稀為貴。 二等的毽子, 是用山羊毛做的。 最次的毽子, 用紙就能做, 不過踢不久就報銷了。 做毽子必須用銅錢, 東北話叫大錢兒, 所以我們每個男孩子都有好多銅錢, 什麽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的, 有的很漂亮, 就成了我們交換其它東西的本錢, 比如用來換玻璃球。

所有的男孩子都會彈玻璃球, 玻璃球有大有小, 有清一色的, 有裏麵帶彩色花的。 我技術最好的時候, 可以大力彈出自己的玻璃球, 把一米開外的別人的玻璃球打走。 贏者把對方的玻璃球據為己有, 非常神氣。 除了這些, 我們還玩扇牌, 下軍棋, 下跳棋, 打彈弓, 捉迷藏, 這大家都知道, 就不多說了。

看小人書和字書。

東北話, 把連環畫稱為小人書,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 我就差不多能看懂小人書裏的文字說明了, 雖然自己家裏也買了一些小人書, 畢竟不多, 所以我們還是經常到街上的小人書攤去看。 在書攤看小人書, 一分錢看一本或者兩本, 這取決於你要借的小人書有多厚。 我們通常都是一次借幾本, 然後趁著攤主盯得不嚴的時候偷偷交換, 這樣就能多看幾本。 看小人書時主要是看畫, 念字倒在其次, 大概懂那意思就行。 有些書的插畫非常漂亮, 我就會來回來去地看, 翻得都快記住了, 才還回去。

最喜歡的一套小人書, 是三國演義, 故事精彩, 人也畫得精神, 有特點, 一照麵就知道是畫的哪個人。 特別是其中的幾集, 桃園結義, 三英戰呂布, 長阪坡, 溫酒斬華雄, 草船借箭, 火燒連營, 三氣周瑜, 空城計, 尤其好, 都深深地印在腦子裏了。 水滸傳也看, 隻是覺得不如三國演義畫得好, 差點兒意思, 不過也記住了好多。 那時還出了不少蘇聯故事的小人書, 有攻打冬宮, 夏伯陽, 卓婭與舒拉, 無腳飛將軍, 鄉村女教師, 等等, 就不如看中國的興趣大了。

我讀到小學三年級以後, 又長本事了, 開始看字兒書。 “字兒書”也是東北話, 就是指的小說, 沒有插圖, 或者隻有很少的插圖, 全憑認字讀故事了。 當時我的大哥已經上中學了, 有資格辦借書證, 他就不斷地從圖書館借小說回來, 我們也跟著沾光, 看起小說來了。 家裏有個小書架, 書架對麵, 和沙發之間有個小空間, 能容兩個小孩兒。 書架上有個布簾子, 穿在鐵絲上, 平時就遮蓋著書架上的書。 現在為了找個安靜的地方看書, 我們把這書架上的布簾子搭在沙發扶手上, 就可以在這個小帳篷下邊, 坐在地板上看書了, 父母親看見了, 就當沒看見, 任由我們為所欲為, 自得其樂。 於是, 在這個小帳篷裏, 我看了許多書, 大部分是從圖書館借來的, 另外, 也有一些是自己家的。

這一時期裏, 我看過好多書, 最喜歡也印象最深的, 是法國作家 儒勒 凡爾納 的小說。 他的代表作, 是那大名鼎鼎的三部曲, “勃蘭特船長的兒女”, “海底兩萬裏”, 和“神秘島”。 這三本書帶給我的, 是一種啟蒙式的效果, 讓我沉浸其中, 愛不釋手。 我生活在一個重工業為主體的城市, 從家裏到外麵, 聽到和看到的都是與鋼鐵有關的東西。 是凡爾納的那一隻生花妙筆, 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在他的筆下, 我看到了格裏那凡爵士的勇敢, 慷慨, 博學, 與睿智, 看到了尼摩船長的天才, 正直, 堅毅, 與果敢, 看到了格蘭特船長兒女的天真, 樂觀, 聰敏, 與博愛, 我也看到了曾經的罪犯艾爾通從前的狡詐與殘忍, 和悔悟後的友情, 堅韌,與獻身精神。 除了這些人性的描寫, 凡爾納還把我帶入了知識的海洋, 並用那些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的故事情節, 描繪出一個廣闊的新天地。 說實話, 這是我在後來的許多閱讀中, 無法重複的體驗。

下麵三段, 引自百度。 如果朋友們沒有讀過這個三部曲, 可以由此得到一些印象。 不過, 我仍然建議直接讀一下這三本書, 相信你也會愛不釋手的。

“故事講述了遊船“鄧肯號”船主格裏那凡爵士得到兩年前遇難失蹤的蘇格蘭航海家格蘭特船長的線索,請求英國政府派遣船隻去尋找。英國政府對蘇格蘭人一直是歧視的,竟拒絕了他的請求。格裏那凡對英國政府的態度頗為憤慨,毅然決定自行組織旅行隊,親自去完成這一事業。他帶著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穿過南美洲的草原,橫貫澳洲內地和新西蘭,環繞了地球一周。一路上,他們以無比的毅力和勇敢,戰勝了無數艱險,終於在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這部小說譴責了貧困、失業和人壓迫人的現象,對殖民製度提出了控訴,對那些為自由而鬥爭的人民表示了同情。這部小說可以啟發青年培養勇敢的意誌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而且還能豐富青年的科學知識。”

“三部曲的第二部,敘述了法國生物學者阿龍納斯在海洋深處旅行的故事。這事發生在1866年,當時海上發現了一隻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不是什麽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潛水船船長尼摩邀請他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曆了許多危險;最後,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諸於世。”

“第三部,它把前兩部的情節的線索都連結了起來。故事是敘述在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有五個被圍困在南軍城中的北方人趁著偶然的機會用氣球逃脫了。他們中途被風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個荒島上,但是他們並沒有灰心失望,他們團結互助,以集體的智慧和勞動,克服了重重困難,建立起幸福的生活。他們從赤手空拳一直到製造出陶器、玻璃、風磨、電報機……他們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島獨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爾通,使他恢複了人性,成為他們的忠實的夥伴。這些荒島上的遇難者雖然什麽也不缺,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返回祖國的努力。一天,他們終於登上了在格蘭特船長的兒子羅伯爾指揮下的鄧肯號,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這幾個遇難者在荒島上度過的歲月裏,不斷發現了不可思議的奇跡。每當他們在危急的時候,似乎總有一個神秘的人在援助他們。原來這人就是《海底兩萬裏》一書中的主人公、潛水船諾第留斯號的發明者、反抗壓迫的戰士——尼摩船長。”

除了上麵所說的三部曲, 我還讀了凡爾納的其它一些小說, 有: 氣球上的五星期, 八十天環遊地球, 機器島, 地心遊記, 環遊月球, 蓓根的五億法郎, 等等。 他的科幻小說極大地超越了前人, 而且, 即使後人也少有能夠與他比肩的, 因為他的幻想雖然新奇而超前, 卻符合科學原理。 他的很多幻想在若幹年後, 經過科學家之手, 成為了現實。 後世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 都坦言, 自己的成就是受到凡爾納的啟發, 才能夠獲得的。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能如此引人入勝, 還出自他淵博的知識, 和深厚的文學素養,他總是能夠在科學暢想的同時, 編織出複雜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 情節驚險, 充滿看似奇特, 卻又合情合理的巧合, 再陪襯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的描寫,造成一種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 同時, 凡爾納的文筆流暢, 敘述輕快,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對世界各國的曆史和風俗, 手到拈來, 實在是讓少年時期的我, 佩服得五體投地。

話又說回來,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的中國, 文化氣氛遠比後來寬鬆, 出版物也沒有受到那麽嚴酷的審查。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 所能讀到的書, 還可以稱得上是豐富多彩的。 除了凡爾納的小說之外, 我還有機會讀到許多五花八門的書,真可以列一個很長的單子, 包括:(當然還有很多, 不可能一一列出來了。)

“怪老人”, 這是一本蘇聯科幻小說, 寫一位幾千年前神通廣大的老人, 突然降臨男孩的家, 以及隨後發生的許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 怪老人在看足球賽時, 認為那麽多人搶一個球, 實在太可憐, 他就揪下幾根胡子, 變出來21個足球扔到球場上, 卻攪亂了比賽。 如此等等, 趣事層出不窮, 看得我止不住地樂。

“昆蟲的故事”, 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 書中每篇故事配有極其精美的彩色插圖, 都是作者自己畫的。 根據他在鄉間樂園長期的生活和觀察研究, 法布爾在書中為許多昆蟲寫了傳記, 細致入微, 充滿了人情味。 美麗卻殘忍的螳螂, 辛苦工作的小蜜蜂, 幾經蛻變最後換上漂亮新衣的蝗蟲, 甚至那收集糞便的蜣螂, 都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 非常可愛, 法布爾真是有一顆仁慈的心。

“安徒生童話”, 就不需要我多說了, 海的女兒, 拇指姑娘, 醜小鴨, 皇帝的新衣, 這些故事都是會永遠銘刻在我心裏的, 即使後來我長大了, 也依然如此。

“黎達動物故事集”, 是法國童話作家黎達的作品, 她用擬人的手法描寫的動物們, 都充滿了人類家庭中可以見到的那種溫馨, 令人過目不忘, 回味無窮。 她寫的棕熊的一家, 熊媽媽帶著熊孩子到野外覓食, 熊媽媽喊道:“嗅啊嗅啊!” 於是熊孩子們就跟著喊道:“嗅啊嗅啊!” 終於在叢林裏找到了甜蜜的漿果, 大快朵頤。 還有一對穿著晶瑩藍色外衣的翠鳥夫婦, 在愛情中甜蜜地生活, 一起捕魚, 一起撫育幼鳥。 可是後來妻子去世, 丈夫也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導致了一個淒涼的結尾。

“鼓手的故事”, 蘇聯小說, 推崇少年的忠誠和集體主義, 是一種宣傳共產主義精神的讀物。 當年我並沒意識到這裏有什麽不對, 隻是成長後, 曆經磨難, 才反思到這些。

“福爾摩斯偵探案”, 是大名鼎鼎的 柯南 道爾 係列作品。 血字的研究, 巴斯克維爾獵犬, 四簽名, 這些名篇, 經常看得我毛骨悚然, 但是那曲折的情節和精確的分析, 卻又使我不忍釋手, 必須讀完而後快。

讀書, 實在是為我的少年時的心靈, 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和未來的窗戶。

集郵。

五十年代中期, 集郵活動在中國非常流行, 大人小孩都在玩, 我們家也不例外。 大哥是家裏集郵的主力, 一來是他比我們大了幾歲, 已經上中學了, 活動能力很強。 二來也可能他比我們更有錢吧, 我猜。 我那時每個月有一塊錢的零花錢, 經常是攢起來買書買小刀買鋼筆什麽的。 一套新郵票怎麽也得好幾角錢, 我是舍不得花錢在這上麵的。 可是大哥集郵敢花錢, 那他一定比我富, 也可能父母給他有專門的集郵預算, 那我就不清楚了。 因為集郵所要花的錢可不少, 不光要買郵票(這是大宗花費), 還得訂集郵雜誌, 買集郵簿, 小鑷子, 剪刀, 膠水, 放大鏡, 整個一套亂七八糟的東西。 集郵簿太貴, 有時還得買硬紙和玻璃紙來, 自己做集郵簿, 這個我是可以參加的, 因為我的手工課成績很好。

當年中國發行的郵票主要有三種, 紀念郵票, 特種郵票, 和普通郵票, 此外還有小型張, 小全張, 首日封什麽的, 另外, 還有東北專用的郵票, 幾年之後才停發了, 所以這集郵裏麵的名堂和講究還挺多的。 大哥的集郵方式很規矩, 紀票有一套本子, 特票有一套本子, 普票有一套本子, 另外還有一套本子放古票(前清票民國票)和外國票。 紀票特票和普票, 還有更細的規矩, 那就是每一套郵票發行之後, 一定要原價買一套新票, 另外再集齊這一套票的蓋銷票, 放在一起, 如果這一套還同時出了小型張或者小全張, 那也要照這規矩辦。 買新票, 隻要去集郵公司就行了, 到後來, 更是在集郵公司開了戶頭, 那麽隻要有新票發行, 就一定可以買到一套, 不會缺貨。 可是, 要想集齊一套蓋銷票, 就沒那麽容易了, 尤其是, 如果這套新票總共有二十張, 那最後的那張20分甚至50分的票就最難找了。 怎麽辦呢, 一是厚著臉皮跟不集郵的人去要, 二是集郵者之間搞交換, 互通有無。 我們有時甚至跑到一些五六十歲的老頭兒家裏去交換郵票, 還受到人家的熱情招待呢, 集郵的人們在這方麵消息是很靈通的。 大哥的集郵成績很好, 當時發行的郵票都集全了, 一套都不缺。

小小一方郵票, 裏麵別有洞天。 它既是精美的藝術品, 也是世界各國曆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博物館。 我們從這些郵票裏學到了好多知識, 也開拓了眼界。 前清的小龍票很有收藏價值, 大哥的本子裏集到了好幾張。 孫中山的頭像, 同一圖案, 有很多種, 顏色不同, 麵值各異。 歐美票大多是雕版, 蘇聯和東歐票就印得很漂亮,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集郵公司當時能進的外國郵票, 隻能來自蘇聯和東歐吧。 其實一些小國家, 比如敘利亞, 郵票也很漂亮的。 但是那是我覺得最好看的, 還是中國郵票, 而且越出越好看。 我最喜歡的, 是那些特種郵票, 政治色彩不濃, 藝術水平卻很高, 花卉, 人物, 戲曲, 山川, 文物, 古跡, 汽車, 火車, 建築, 橋梁, ……, 都能給我帶來美的喜悅和欣賞, 在我的少年時代,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 這些精美而又珍貴的集郵簿, 在後來的文革中, 大部分遺失了, 這是後話。

怎麽樣, 我們那時的課餘生活, 確實挺好玩的吧? 我這裏還沒有把所有好玩的事情全都寫出來呢, 另外, 我也沒寫女生們玩些什麽, 因為我對她們玩的東西, 跳房子踢口袋跳皮筋過家家這些, 實在是沒有什麽概念, 想寫也寫不出來。

好玩的日子, 真是過得飛快, 可是不知不覺地, 這日子慢慢地就不好玩了。 那麽, 生活後來變成了什麽樣子, 就等我下一篇再來講吧。

 

隨想錄:

我們這一代人, 幼時生活在既無電視, 又無互聯網的年代, 但是在解放初期, 大體上還能過正常的生活, 享受童年的各種樂趣。 剛解放時的政治運動, 還沒有真正影響到我們兒童一代的生活, 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件, 卻在那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我們受到的教育, 也逐漸被後來所謂的“無產階級政治”所浸透, 對中國幾代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其惡劣的致命影響, 這也是好多人沒有想象到的。 我真不知道, 還需要多少年, 才能徹底肅清這種惡劣影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嘉崚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高斯曼' 的評論 : 原來還是半個老鄉呢, 握手! 女生會玩速滑的還真不多, 你一定把班上的男生女生全鎮了。 :-)
高斯曼 回複 悄悄話 叫你這麽一數一統計,小時玩的花樣還真是豐富呀!
我小時喜歡速滑,文革就停了,直到讀大學時冬天的體育課是滑冰,我才撿起來,以為忘記了,穿上冰鞋還真是能滑,跑的挺快的,原來腿上的肌肉記得的!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誰會,多數都不會,女生會的更少,都把他們看直眼啦哈!
219公園和千山我都去過。
滿滿的回憶,非常的詳細,謝謝你寫出來分享!

嘉崚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樂學樂遊' 的評論 : 多謝喜歡, 也希望看到你的回憶。
嘉崚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aranjuez' 的評論 : 原來A兄也是玩家! 你說的那些, 我也都玩過, 除了滾鐵環, 我手上沒有, 所以隻能羨慕。 陀螺在東北叫嘎嘎兒, 特別好玩。 :-)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這一係列都非常喜歡,也喚起很多回憶。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還玩過陀羅,北京話叫抽漢奸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我曾經有過一把駁殼槍(Mauser),真槍大小,槍體是木頭的,鐵質槍管,能打砸炮,可能是道具槍。

小時候玩的還有:煙盒(有扇三角,還有放在手心手背上抓的),滾鐵環,放風箏,彈弓槍,氣門槍,撞拐,騎驢。
嘉崚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多謝老朋友的鼓勵!
噢顏顏 回複 悄悄話 讀完了,繼續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