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63)
2022 (56)
2023 (134)
2024 (87)
我的一個解釋是:
但如果不說物理學,而說心理學,還有另一個問題,佛教和西方心理學的異同。這一段看的《Atomic Habits 簡稱AH》其中提到的 CUE, CRAVING, RESPONSE, REWARD。佛教裏也有所有心理過程都有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為什麽沒有發展出日常應用?也意識到兩者追求的差異。而且AH裏的Aware what you are doing. labeling 你的cue 和 craving 都是傳統佛教(特別是東南亞佛教傳統)裏的技術。但是佛教傳統講究禪修,那個環境裏本身就把什麽進到黑暗房間裏,你想有光明這些環境都取消了,你的禪修環境就是單一的房間,到時間自動開燈關燈,都是有人管理。所需要麵對的都不是外部的CUE,而是內心的CUE。
這個事兒越想,越可以提出更多問題,包括教育心理的問題。佛教包括東西太多,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如果“在一個人提出問題之前,就給了他答案”,那會影響他的求知欲和進步。而且,還有心理束縛,讓人麵對權威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很多佛教學者,已經不是自己探索進而應用,而是變成了經典的注釋者。類似當年歌德說,莎士比亞不能讀的太多太勤,否則自己寫不出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