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穀 -- 溪流

地球軌道是橢圓,不圓我有什麽辦法?
個人資料
正文

人的兩層挑戰

(2020-09-06 09:29:47) 下一個

人的兩層挑戰,

  • 第一層是:不知道我是誰;
  • 第二層是:不知道我能幹什麽,日常生活中,我是什麽樣的人。

在佛教(其實是所有的宗教)看來,如果說難易程度和重要性比較的話,最重要的是破除根本挑戰,也就是第一層的挑戰。先搞明白我是誰,再說其他,因為這涉及到生死問題。

而第二層挑戰是涉及生活問題,是關於生活的舒適還是困難的問題。我們看到傳統的宗教氛圍比較重的地區和國家,可能因為過於強調第一層(我是誰?)的問題,有時候未免忽視了第二層問題的開發。比如西藏、印度地區。但是,如果因為西藏的物質生活不發達,而因此否定人對精神世界的需求,那也是錯誤的人生觀。同樣,如果為了認定精神的追求一定排斥物質,這也是片麵的觀點。雖然某個階段上,人必須有所取舍和側重。

這是邏輯上說,而不是方法、執行秩序上說。執行秩序上看,也許有時候要調節第一層,有時候也要先解決第二層,

破除第一層挑戰的人有智慧。解決第二層的問題的人有知識。知識不等於智慧,智慧也不就等於知識。

怎麽突破,怎麽欣賞?

或許一個特質是共通的,專心,集中。

“誌不強者者智不達”,無論是突破第一層枷鎖,還是在第二層上遊戲,都要意誌力和專注。

“我”是無形無相的東西,而“我的生活”是有形有相的,是各種事物的組合。

但似乎生活層麵上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技巧,就是想象力,生活藍圖。一個人的生活藍圖以及想象力和家庭、環境都有極大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甚至還不僅僅是這麽簡單的顏色熏染,而是周圍人的行為方式會在幼童心理熏陶出同類的生活藍圖。孟母三遷。有些人從小繼承了很多好的習慣、見多識廣,做起事來就非常輕鬆。這就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就從家裏繼承了係統設計的藍圖---家庭基因,剩下的努力和那些沒有藍圖的人比起來,還是差別很大的。

現在的的心理學,關注到了一個人的Self-Image和 生活的Blue-Print。人們知道了,可以通過特定的訓練,選擇Role Model, 等等。給自己的腦袋裏灌輸進新的生活藍圖,更成熟睿智的藍圖。這有點像給電腦重新編程了。實際上我們人的身心,日常活動,大部分是靠無意識、自動化完成的,一個人如果要改變他的行為,不能單單靠意誌力,而是靠重新編程序,最好的編程方式,就是Modelling。Role Model。

電腦的編程,主要是靠線性的預言,而人培養(也可以說是編程),更多的是靠圖形化的模仿,身教比言傳重要的多。 

而突破第一層無明---認識我是誰,似乎跟想象力無關,需要的更多是堅持和意誌力,加上合適的方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我多少是在清理自己的思路。。。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學習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