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75)
2018 (91)
2021 (49)
古戰場遊記之十六:太魯閣戰役(中)
日治時期的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佐久間因為在"牡丹社事件"中為日本國立下的戰功而被任命為台灣總督。日本政府希望他再度發揮軍事才能收拾亂局。佐久間對這場戰役進行了詳細調查,精心策劃,周密準備。他采取分化對待的政治策略,利用高山族群間的矛盾,規劃出"步步為營、分而擊之"的戰略。首先威逼並拉攏居住在清境、霧社一帶較低山地的泰雅族和布農族群。很快地便讓南蕃的霧社群於1906年向日本歸順。然後在北麵太魯閣山區建立各種交通連絡道路與警備管製道路(如設置12推進隘勇線,就是用高壓電、鐵絲網、地雷組合而成並有專人看守的防線),建立堡壘包圍圈,以此來分割並壓縮原住民活動範圍,並自1913年起,多次從合歡山、南湖大山、新城等三個地方派遣調查隊進入太魯閣山區,以便能掌握相關的風土民情,主要的目的是將有可能成為戰場的太魯閣山係做最嚴密的探勘,其中,為台灣山嶽界所熟知的野呂寧在探勘過程中深入的觀察太魯閣山係的地形、地貌並加以繪製成圖,其將合歡、碧祿、中央尖、奇萊北、屏風山、太魯閣大山等地勢繪成十分精密的地圖。
燕子口附近的立霧溪
錐麓古道是日本當局在立霧溪北岸懸崖上修築的交通要道,至今仍供遊人參觀(須預先申請)。從上俯視中橫公路,險要之至:
1914年5月日軍總動員了二萬多人的正規軍和一萬多人的漢族民夫,分東、西兩路共四麵進攻太魯閣山區。東路軍是輔助攻擊力量。先派遣一支鬆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由鯉魚潭(現在的花蓮吉安鄉)沿木瓜溪流域逆流向西、向北邊榕樹方麵進攻,再以文蘭與銅門為起點向奇萊山進攻與西路陸軍會合;另外一支則永田為隊長,由花蓮港行動,先打崇德、新城,再攻太魯閣峽口(現在的東西橫貫公路牌樓一帶),同樣逆流沿立霧溪而上(即現在東西橫貫公路的東段)。以上兩部隊均配有野戰炮、山炮、臼炮、迫擊炮、三八式機槍三十九門,其裝備非常齊全及精良。西路軍是圍剿主力,以陸軍部隊為主,由佐久間左馬太親自督陣,以木下宇三郎少將為參謀,平岡少將、荻野少將為第二守備司令官,向合歡山、畢綠山、奇萊山主北峰進攻內太魯閣族。西路軍在霧社分兵:一支從能高山越過,進入木瓜溪流域,北攻太魯閣大山;另外一支部隊則先向北從合歡山再向東越過大禹嶺進攻立霧溪流域,與花蓮及新城方麵西進的警察部隊呼應。這四支部隊從東西南北四麵將太魯閣山區團團圍住。
慈恩橋, 立霧溪
天祥幽深美麗的風光
文天祥公園原是佐久間神社
雲霧中的大禹嶺
合歡山主峰頂
從合歡山主峰頂俯視霧社方向的雲海
佐久間"討伐軍司令部"設在現今的台灣陸軍合歡山寒訓基地。從合歡山主峰頂下行約兩公裏,路左側看到一塊"懸崖險道,禁止通行"的大幅指示牌。隻要不理睬它,乘四顧無人,迅速穿過小道並在五分鍾內拐入山梁背後消失於登山道可見視野之中(當然我沒有建議你這麽幹,被逮到是你自己的事);然後小心下行約半小時,接近武嶺鞍部時就可以清楚看到並從上俯視拍攝它。一百年前這裏大軍人馬雜遝,霧社清境沿線運補的民夫不斷,想來也是十分震撼的景觀。下麵是台灣陸軍合歡山寒訓基地的照片:
太魯閣族人隻有哈鹿那威頭目所領導兩千三百人左右的戰士,其武器更隻有相當原始的獵槍或大刀弓箭。雙方實力過於懸殊,但是太魯閣族人仍依托險峻地形堅持抵抗兩個月。太魯閣族人擅長打遊擊戰,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但日軍畢竟太強大了。6月12日平岡部隊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鬆山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6月29日荻野所率領的陸軍部隊,與永田所率領的警察部隊會合,情勢大致底定。日軍以破竹之勢進攻,太魯閣族抗日抗戰由此進入高潮。此役佐久間左馬太於6月26日於炮火中弓箭密集下跌落三十餘公尺深穀受傷(高山族人耆老的流傳說是被亂槍及亂箭擊中而死的)而於八月五日陣亡。紀念他的神社就是建立於現在天祥的文天祥公園(二戰結束後已被拆除)。雖然日軍死於直接戰鬥傷亡的人數並不多,但因為疾病或山難而死的人也可真不少(最後統計傷亡人數約2200人)。最後在日軍逐步推進的情況下,八月初,太魯閣族被迫表示願意歸順,但仍然有太魯閣族人逃向南澳及道賽方麵。日軍不得不展開第二次作戰,鬆山部隊對付道賽方麵的太魯閣族壯丁,而永田對付南澳方麵的太魯閣族。警察隊田凡部隊與陸軍平岡少將所率部隊協助搜取槍枝,7月1日下達命令,7月19完成任務,8月13日作戰結束,並將最頑強的天祥附近各社部落一一撫平。(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