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發在BBC上的文章,文章原來連接在這裏: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omments_on_china/2011/05/110518_coc_shenzhen.shtml 深圳第二代的白話化
作者:黃河
白話,就是通俗說的廣東話,或者是粵語。這個語言在深圳的存在,可以作為一個白話在海外存在下去的一宿影。可以提供一個活化石模型去研究白話是怎麽能在海外存在下去的。
不以籍貫來判斷老鄉
白話為什麽會是海外華人使用最多的一個語言,這個問題的普遍回答就是早期的華人是廣東人,然後就是香港人大量移居海外等等,但廣東人和香港人這些概念,其實是包含了白話人,客家人和潮汕人這三大民係,為何最終白話取得絕對的優勢並且使得白話這個概念和廣東話等同起來呢?我個人認為,單單人口數量是沒法解釋的,用經濟實力也沒法解釋,因為早期到海外的白話人和客家人,潮汕人的經濟實力是半斤八兩差別不大的,所以白話最後的成功一定另有原因,我從一些觀點裏得到啟發。這些觀點就是,廣東人是以你會不會說廣東話作為判斷你是不是廣東人的,無論你有沒廣東的戶口或者祖籍是不是廣東人。我以這個觀點為基石進行推理下去,發覺竟然可以解開白話為什麽能在海外壯大,進而,可以解釋為什麽深圳第二代會發生白話化。
不以籍貫來作為判斷對方是否廣東人,是以語言作為判斷根據的,這其實是一種嶺南文化,或者說是白話文化。 一個可以見證的例子就是深圳人, 一個隻會說普通話的深圳人,去到那裏,都被人問你是那裏人,如果他/她答深圳人,就會被人繼續問來自那裏,深圳人一直很鬱悶自己為什麽老是遇到這類問題,其實就是因為他/她是說普通話,如果一個深圳人是直接說粵語的話,是基本不會被人再追問來自那裏的了,就自動認為他/她是廣東來的了。北方文化,特別是長江以北的文化是以籍貫或者出生地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老鄉。嶺南文化,或者說是白話文化不以籍貫或者出生地作為判斷對方是不是老鄉的文化特征是嶺南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一個很大的區別。
嶺南文化對深圳第二代的影響
深圳第二代的問題,深圳第二代已經沒有人認為他們是外省人的了,除了他們是在廣東土生土長以外,很重要一條就是他們能說流利白話.深圳第二代的確可以說非常流利的白話,可以說,經過他們父輩一代,他們很深刻領會到,或者說是意會到嶺南文化這一特征,所以他們都說白話.雖然深圳是個大量普通話的城市,但深圳第二代明顯感到白話對他們的重要性,所以,令人非常驚訝的一個現象出現了,就是在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中,下一代竟然是說另一們語言的.這種情況,在同一個國家裏,是很少出現的,哪怕在國外,要向下一代傳承自己的語言都很困難,當然白話做到了,這是因為白話文化是以語言作為種族認同的原因,但令人吃驚的是,在深圳也能成功,這是非常吃驚的,對於深圳第二代為什麽能如此流利操作白話,我的解釋隻能是,他們意會了嶺南文化,對廣東有歸屬感導致的,這個就是深圳人自己強調的,深圳是普皮粵心. 畢竟普通話對於幾乎大部分深圳人都不是母語,沒有感情的.為了聯係大家的歸屬感,自然就是選擇讓下一代說白話了.
入鄉隨俗這個對於深圳來說,不能解釋的,因為對於深圳人來說,“鄉”其實是個普通話的鄉。深圳1400萬人口,幾乎1100萬是說普通話的,其餘三百萬,還有大量是可以操作普通話的,在這麽一個語言環境下,白話幾乎等於是外文,但深圳第二代的白話化程度之高,特別到了中學階段,就幾乎完全白話化,不是一句入鄉隨俗可以解釋的。可以說,幾乎是白話在海外生存下來的翻版。如果僅僅用入鄉隨俗來解釋的話,那白話在深圳,在海外就隻有死定的份了。深圳第二代能夠如此傳承白話,可以作為研究白話為什麽可以在海外沒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傳承下來的宿影。
白話文化的包容性
另外,關於白話人怎麽看待外國人的問題,如果一個外國人是能流利操作白話的話,基本上,在感情上是可以接受他們是白話人的。如果你沒看過在廣東說流利白話的人的話,可以看一下香港tvb的城市論壇節目。當一個說著白話的白人說自己在香港土生土長,是100%的香港人的時候,最少我,也是同意他是香港人的,不會把他看做是個其他地區的人。當然,人類認知對方是不是外人,除了語言,還有膚色,體格,再下來還有出生地,籍貫之類的,隻是白話的人首先看重是否說白話作為區分標記罷了。 但因為深圳人絕對是在膚色,體格和廣東人差別不會象白人和中國人的差別那麽大,所以他們會說白話後,就幾乎肯定被人直接認為是廣東人的了,除非他們個別自己否定的就例外,但我真的很少見深圳人否定自己是廣東人的。
我做的比較還是很謹慎的,我說的是深圳第二代流利掌握粵語不是掌握普通話. 如果在美國英國的華人下一代掌握英文是很正常的,因為有語言環境,包括學校的環境,所以,我的類比就是海外華人的第二代掌握白話和深圳第二代掌握白話進行類比. 在深圳,學校和生活用語,到處都是普通話,所以深圳第二代能如此流利掌握白話是令人吃驚的。
深圳的語言環境是普通話,教學語言也是普通話,這個與英文在英國,美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等都很相似,但白話最終都能在第2代和第3代穿承下去,所以,不是簡單的一句入鄉隨俗能解釋的。因為對於海外華人來說,"鄉"是一個英文環境的鄉,對於深圳人來說,"鄉"其實是一個普通話環境的鄉,而且在深圳,在強力推行普通話的情況下,可以說,白話在深圳,比在中國以外更難生存,但最終他們的下一代和海外華人的下一代都選擇了白話作為母語,真的不是能用入鄉隨俗來解釋的. 我認為,白話文化這種不以地域,籍貫來確認身份,而以語言來確認身份的身份認同潛規則,更有包容性。
所以,當第一代移民意識到這種文化特征後,就自然都讓他們的下一代掌握白話.其實這種包容性,也是來自於廣東從古到今都是個移民省份(這主要與中國幾乎每個朝代的統一戰爭都是由北往南打有關,難民也是由北往南逃),所以大家也就約定俗成,不以地域和籍貫來進行身份認同。所以深圳雖然第一代移民都是用普通話交流,但他們的下一代,幾乎全部都可以說流利白話,再加上旁邊有個香港,深圳的白話化進程估計是不會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