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比較可靠的古史,中原華夏文化可以從夏算起。然而我們公認的祖先確實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古代猿人“北京人”。整個中華民族應當全是他的直係後裔。令人不解的是其實好多地方都有高度相似的發現:陝西藍田的“藍田人”,“藍田人”跟“北京人”時期相同;山西芮城的西侯度,廣東曲江的馬壩等等。這些古猿人很分散,在沒有微信和高鐵的上古時期,可能很多都會像恐龍一樣不知所終。最終在黃河中下遊出現了文化: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了“彩陶文化”。以豫西、晉南和渭水中下遊為中心,西至渭水上遊,東至豫中,南至漢水,北至河套地區陸續發現了這種畫在陶器上的畫。這就不是製作簡單的工具如削尖樹枝,磨礪石斧能媲美的了。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原始的鋤耕農業,兼顧漁獵。出現部落。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很可能就在其中。三皇五帝隻是廣泛傳播的神話傳說,曆來的史學界其實並不是很信服並采用的。三皇,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伏羲,神農,女媧(音wa挖,粵語wo1).五帝:黃帝、顓頊(音zhuān xū專須,粵語讀 專旭(zyun1 juk1)、嚳(音kù酷,粵語穀guk1)、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三皇在史記中沒有記錄)。
上古時期的中國人是部落製,隨著經濟的發展,邊界糾紛肯定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因此必須有人出來調解仲裁,因此要推舉一個王,王老了就要推舉另一位王,因此就有了堯、舜、禹。我認為禪讓隻不過是後人的附和,直到中古時期甚至近代,一些蒙古或者其他遊牧民族仍然保持這種傳統。強大的部落當然有可能將王位交給子孫。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嘴調解不了當然用刀子調解。即使是現代,仍然是這種模式。是以有夏。
夏傳了十七世,大概不超過500年。史記夏本紀隻記錄了夏帝王名和係次,無年數,由禹至桀(音jié 同傑 粵語讀 git6 ,沒有同音的常用漢字)。夏人大概起源於嵩山山脈之中,在伊水和洛水的上遊,勢力沿沿伊水、洛水向下遊發展,有一部分渡河進入山西南部安邑(現在的夏縣)。這些地方統統稱為“夏”。傳說中射下九個太陽的後羿,是夏朝第三任王太康的大臣,他的部落在“鋤”,即今天的河南滑縣。後來後羿把部落遷到“斟尋”,即河南鞏縣附近,他打敗了太康成為王,但隨後被他的臣寒浞所滅,寒是地名,即今天的山東曹縣,後來少康自綸(今河南商丘附近)起兵,打敗寒浞複國。商丘,顧名思義,即商人所在的山丘。商丘後來是宋國的封地。後世有個趙姓武人以宋為國號,開三百年基業。商人在東方,當時臣服於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