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上古中國地名考 之三

(2016-07-30 19:13:39) 下一個

 

 

      夏人是皇帝的直係後裔,根據現有的資料顯示,禹是皇帝的第八代子孫。更仔細的劃分,禹是顓頊的子孫,顓頊是黃帝次子的孫子,按長子嫡孫來說,禹屬於嫡子次房。《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路史》記載黃帝姓公孫,《國語》則記載黃帝依姬水而成長,因此為姬姓。因此,夏朝為姬姓。(你是不是有話要說?)

 

      商朝開始,我們就有了準確的資料考證,據甲骨文上的記載,商人出自嚳(也叫帝嚳)嚳的祖父是黃帝的大兒子。明白了吧!夏人、商人是遠房的親戚,至少是同姓。沒有甲骨文以前,《史記》是這樣記載的。但苦於無憑無證,大家都半信半疑。甲骨文證實了《史記》其實是相當可靠的。如果你喜歡曆史,就會第一時間反應到,周朝也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這說明一個問題,我們分出來的夏人、商人和周人,大概都是源自某個古老而強大的部落,他甚至影響了周圍很多小部落。大家以自稱來自那裏,以那個強大的姓氏為榮。至於是否真的有血緣關係其實已經不重要。神話傳說中的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是有根據的,東亞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應該都是這個部落出走出去,遇見了不同的土著(例如走到北京周口店遇見了北京猿人的後裔,當然,是已經進化後的),通過戰爭和通婚形成了新的部落,在很巧合的情況下,走到了美洲、日本等等後來相對封閉的環境裏。

 

      說到這裏就要補充說明一本非常重要的書《竹書紀年》。《竹書紀年》,亦稱《汲塚紀年》,西晉武帝時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簡汲塚書的一部分,體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一般就稱《竹書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裏,記錄了從傳說時代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曆史事件。竹書紀年原件於宋朝時丟失,隻有一些副本得以保存。二十世紀前後,經朱右曾王國維等人考察先宋文獻,重新發現了古本的主要內容。

 

      《竹書紀年》對史學界的震撼,在於它所紀錄的史料與《史記》所描述的不單隻內容不同,而且價值取向相異。竹書紀年描述了從五帝戰國時期曆代所發生的血腥政變和軍事衝突,譬如,《史記》記載之間通過禪讓來傳位,而《竹書紀年》卻認為舜和禹都是通過政變奪取王位。《史記》記載商朝太甲伊尹囚禁3年後,伊尹見太甲改過自新,便鄭重的將國家交給他。太甲複位後,沉痛接受教訓,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聖君。不過,《竹書紀年》對此卻有不同的描述:伊尹放逐太甲後,自立為王,7年後,太甲潛回殺掉篡位的伊尹,並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伊奮繼承伊家

 

      《竹書紀年》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散佚,西晉發掘出來後於五代十國時再次散佚。宋朝文風如此強盛,官方修定的圖書總目裏沒有收錄此書,此書是後人根據曆代史書中引用竹書紀年的文字匯總而成,真實性很有爭議,不像《史記》,沒有爭議。

               

      商人一直居住在亳(拚音bó,粵語 博)即今天的商丘。

      夏和商都是以地為名,夏留給現在的紀念是山西運城地區的夏縣,夏縣也是夏朝的一個都城。夏朝應是遊牧製,有幾個都城並不奇怪。即使到了現代,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東都上海,南都廣州,西都重慶,還有陪都天津。帝國太大了,又是中央製。區域中心和封疆大吏掛總督銜是少不了的。

 

      契封於商,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傳說他是帝嚳的兒子,生於亳,契時的亳,即今天的濮陽清豐縣,這個地方大家都沒聽說過。不過後世宋代它有另一個名字:澶州。宋朝的第三任皇帝真宗簽了一個著名的條約:澶州之盟。後來商代的開國之王湯住的地方也叫亳,不過那是商丘市虞城縣。在周朝時,都是宋國的封地。

 

      商丘,丘通邱。邱即墟的意思,廣府人可能會更心領神會,墟,集市也,三日一墟,或逢三六九墟。如果再往前推,顓頊住在帝丘。即商丘市睢縣城附近,春秋時的衛國

 

      第三任王太甲被他的丞相尹伊囚禁,三年後還政。這就是上古史中最著名的故事:尹伊放太甲於桐宮,三年而還。

 

      後來商王就遷都了,去了黃河以北,第十任王中丁遷隞,隞即滎陽。鄭州在古時是個毫不起眼的地方,最早叫管國,至今鄭州還有管城區。真正有曆史的是新鄭,新鄭國際機場。我在這裏挖個坑,有新鄭就有舊鄭,舊鄭在哪?

 

      第十二任王遷相,即河南安陽附近

 

      第十三任王遷邢,顧名思義,邢台。如果還有哪個省會比鄭州的曆史還拿不出手,就是石家莊。在中國,都城一般都超過2000年的曆史,省城超過1500年。比如深圳再厲害,在廣州人眼裏就是沒文化!

 

      第十九任王盤庚遷殷,又回到安陽地區。中興。殷、商至此就變為一個意思。一直到商紂都沒有再遷。

 

      夏人主要生活在山陝南部地區,地勢高,土地相對貧瘠。商人主要活動在太行山東麵河南河北,土地肥沃,生活文化較優,通常這些地方的居民都較文弱,易陷於奢侈淫佚。周人趁虛而入。上古時代的最輝煌燦爛的時代開始了。

 

      周朝就不是以地為名。據我的考證,周朝已經進入農耕社會,是個農耕民族。因此,周,拆開來就是田、口和力。田和力表示了他們靠地裏糊口,口表示他們聽從商王的命令。或者就是吃的田裏的力氣飯。        

 

      周人起於西方,即“岐”。岐應該是現在的鹹陽。後居於豐鎬即現在的西安。周朝幾乎是全部華夏文明的起點,後世有兩次大的東西文化交流,一次是自漢起,至唐朝的佛教東渡,一次是自明末至民國時期的西學東漸。其餘的,基本都是發源於周,或者說是東周末年的春秋戰國時期。

 

      武王擊敗商紂,建立了周。第一次封建,他將紂的兒子祿父封到殷(安陽)。又覺得不放心,把他的三個弟弟封到旁邊監視,史稱“三監”。武王行二,三弟管叔鮮(封於管:即鄭州);四弟周公旦,因為最為賢良,留在身邊輔國。五弟蔡叔度(封於蔡:即河南上蔡);八弟霍叔處(封於霍:山西霍縣)九弟也是最小的弟弟康叔封(封於康:河南禹州;後封於衛,衛即商朝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能封於故國舊都,說明康叔是個很有本事的人,不然壓不住前朝的遺民)。魯當時是河南魯山縣,這裏要囉嗦一句,魯是封給了周公的兒子宇。因為周公太重要,無法封出去,必須留在朝裏。隻能封他的兒子。請記住,周公很重要,因此魯國也就跟著很重要,有此先例,以後的王朝,隻要被封魯王,一定是皇室最親近的血緣。燕是河南偃(燕通偃)師。齊、許、申、呂都封給了薑姓,薑當時也是大姓,傳說黃帝姓姬,炎帝就姓薑。特別還有個功高蓋世的薑太公薑子牙。齊、呂應該是一個地方,大概是河南南陽。許就是河南許昌,申就是河南南陽唐河縣。這是西周第一次封建。

 

      鄭國最早在陝西華縣,後來遷至河南新鄭。周朝這樣遷來遷去的諸侯國很多,一不小心就混亂了,比如康叔遷衛,又叫衛康叔。

 

      周武王在打敗商紂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這使周朝產生了一次極大的危機。

 

      周朝以前的朝代,並沒有明確父死子從這種傳位方式,兄終弟及也非常普遍,就是傳位給兒子,也沒有明確傳哪個兒子,比如文王就沒傳給長子伯邑考,而是傳給了次子姬發。武王去世時,兒子(後世的成王)年幼,據說武王有意傳給周公。周公避嫌,立了成王,自己攝政。看來從古到今,托孤之事能不接就不要接。但管叔排在周公前麵,一下就惱了。加上商殷的後裔武庚一點火,三監加上殷及殷的族人反了!

 

      周公親自東征殺了管叔,重定封國。

 

      周公的兒子伯禽一直打到淮河流域,就把他封到了魯,這個魯是新魯,位於曲阜。魯國在周朝一直是東方諸侯中地位最高的。

 

      薑子牙的兒子丁公封到了齊,這個齊是山東臨淄,現在都貪大求全,歸淄博市了。

 

      封康叔於衛

 

      在殷族中選了一位微子啟封於宋,就是商丘。宋在春秋戰國時期很活躍,還出了一位春秋五霸的宋襄公

 

      封武王的三兒子,也是成王的同母兄弟唐叔虞於晉(山西翼城,後來遷到曲沃,曲沃就是聞喜,聞喜縣第一名人是關羽關雲長)

 

      把蔡叔度流放了,把蔡封給了他的兒子蔡仲。宋地就結結實實的被包圍了。

 

      將洛陽定為東都。

 

      還有些小國,如郕(山東汶上縣)、毛(河南宜陽縣)、聃(湖北荊門)、郜(山東城武)、雍(河南修武)、曹(山東定陶)、滕(山東藤縣)、畢(陝西鹹陽)、原(河南濟源)、酆(陝西鄠縣也叫戶縣)、郇(山西臨晉)等,據荀子的記載,封了七十一國,姬姓五十三國。加上原來就有的部落小國,大概有二百個國家

 

      周朝的封地為軍事占領和武裝移民,當立國的理想消失,精神懈靡,國力衰弱之後,這種製度就逐漸崩潰了,這就是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

 

      周公攝政七年,還政於成王

 

      這是周朝的第二次封建,其實周朝的封建並沒有到此為止,周朝的擴張一直持續到周宣王。有機會再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