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醫就是生活之一

(2011-09-09 11:52:17) 下一個
        中醫是一個係統學問,因為他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硬性的分為心肝脾肺腎。誰有問題修理誰。他們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扶持的。
        做過項目管理的同學比較容易理解這件事,一個項目下的小係統是不可以單獨存在的,任何一個小係統的改變都可能引起整個項目的轉向。特別對一個穩定的項目的調整是要相當的小心。比如庫存的增減必然影響到資金、銷售、生產、采購等等。把庫存的增減理解為減肥,事情就好象容易理解了。
        一個人肥或者瘦關鍵是你自己的感覺。如果你沒感覺到不舒服,證明你的庫存是合適的。但你說我一定要再瘦5KG,這個調整就要費一番工夫了。首先要節製飲食,其次增加運動。這樣一來首當其衝的就是肝。肝釋放能量給血液,吃的少了消耗的多了肝的負擔增大。肝血的缺失會影響到膽和眼。再過者表現為盜汗、尿多、遺精、發熱、頭暈、耳鳴、白帶、月經早來。更過者傷心及小腸。因為心負責運送血液去身體各部分,血液裏總有所虧欠遲早要出問題。跟著就是肺。肺完了輪到腎,腎完了輪到脾胃,一旦脾胃無法化和消掉你吃進去的食物,進一步影響到肝。然後就有了脂肪肝---肝硬化………
        當然,如果你本身就很胖,影響到工作和學習,那又是另一個問題,這種胖通常是五髒六腑某部分出了問題,要減肥要找出問題的原因,一味的節食+運動一樣可能使問題越來越嚴重。還不如不減。 這就是說,在中醫裏,不能單單看到一個簡單的咳嗽,就吃點消炎藥就好了。五髒六腑皆可致咳、生痰。找錯方向無異於緣木求魚。
        是不是越看越迷糊?那就對了。從民國開始,我們上學就不需要再讀什麽四書五經了,開始按照西方的教育體製來培訓人才。無論是歐美式的還是蘇聯式的都是將專業分的很清楚,盡量的針對其分析、定量,找到原因,然後解決問題。而中國人的學問不是這樣的,比如啟蒙後要讀五經,排第一的是“易經”。我們現在如果找本易經讀一讀一定雲山霧罩。但以前入門就必須先看這幾本書,看不完可不準考秀才。因此文化就有了斷層。中醫學院裏培養出來的中醫師們就顯得底子薄了一些,更急功近利了一些。沒有多少人潛心學問。基礎沒打牢就急於用西醫的方法研究中醫。最後出了些方舟子之類的怪胎。君不見現在的一些中醫大家幾乎都是中醫世家子弟,不是說他們家有多少武功秘籍,偏方單方。而是這些人家知道如何從童子功開始練起,基礎紮實。象徐文兵老師講“黃帝內經”不需要書,也不要講義。直接背一句講一句。從頭背到尾。這是什麽功力。現在誰還下這苦功夫?能背幾首李白就可以參加高考了。
       我們也沒有必要感歎不已,現在再去背經典也來不及了,隻要你不討厭中醫,盡可把它當作一個好玩的愛好。我就是從孩子生病哪裏慢慢認識到中醫的奇妙。我從沒希望中醫能解決所有問題,該看病還是上醫院。但生活中無處不可以有啟發,當成養生之道。比如說看了徐老師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視頻係列之後很有感觸。我的搭檔有一天告訴我昨天泡的紅茶好喝。因為我好茶,來加拿大前為這個愛好交了不少學費。我以前跟搭檔在一起時總泡些茉莉花茶,想著能敗火。搭檔少不得分享,從沒發表過好與不好的評論。有一天喝完了我換了點紅茶喝,馬上有了表揚,當時我還說你這廝也懂好喝與否?牛嚼牡丹罷了!看完徐老師的講座。再對比一下自己的感覺。確實有道理。清茶(包括茉莉花茶)屬寒涼,其實並不適合在加拿大這種寒冷的國家飲用,喝完之後腸胃多少不適是正常的,我因為常喝,覺得喝茶就是清腸胃,也就沒太留意,我的搭檔有點慢性胃炎,更敏感,所以換了紅茶後,這種溫性的茶一喝下去胃裏馬上舒服了。當然,他一表揚我就要接著提供茶葉。現在基本就是喝熟普爾與紅茶了,記住生普爾跟熟普爾完全不一回事,有興趣的去看看徐老師在BTV的視頻。中醫講究治病於未病,萬物皆可入藥。徐老師說貴族不是說一個人多有錢,而是指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就好像說進飯店,根據節氣,身體的情況點兩個小菜吃飯那是會生活的。比如最近處暑該吃什麽、白露該吃什麽?上火吃什麽?消化不好吃什麽?那是有講究的。進門什麽貴、什麽反季節的點什麽,那不是生活,是暴發戶。
        徐老師還說,真正有錢人是回家吃飯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