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衰退”是由於房地產泡沫破裂而造成的。從一些數據來看,經濟衰退已經結束兩年了。但是,除了少數局部地區之外,房地產業還是沒有回暖的跡象。
美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上,有數百萬間房屋的貸款存在嚴重問題,必須重新評估並解決。據估計,美國房地產市場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房屋是“負資產”(Negative Equity)—房屋的市場價值低於房屋貸款值。這類房屋的屋主,有不少人準備撒手不管,把房屋的鑰匙交給銀行一走了之(稱為Strategic Default)。
目前看來,銀行業和房屋屋主對解決有問題的房屋貸款都沒有興趣。解決有問題的房屋貸款的通常辦法是:銀行沒收房屋,然後拍賣出去。如果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形勢良好,個別房屋拍賣很容易完成。但是,在目前美國的經濟形勢下,應該被沒收而再拍賣的房屋數量太多,各家銀行一旦開始大規模拍賣,就會把市場上房屋的整體價格壓得更低。銀行當然不願意這麽做。解決有問題的房屋貸款的另一個辦法是,銀行與屋主協商,各自退一步:銀行承諾降低貸款數目,並調整貸款利息,屋主則保證繼續償還貸款,不做“撒手不管”之事。顯然,銀行不會高高興興地承認賬麵損失,因為這麽一來,就會降低股票市場對銀行贏利的期望,從而降低銀行的股票價格。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候,失業的屋主自然也沒有興趣去為了已經是“負資產”的房屋操心。
從裏根總統以來,尤其在克林頓當總統、格林斯潘任聯儲會主席的時期裏,美國的金融市場規則全麵放鬆,各種所謂的“金融創新”不斷推出。在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風暴的前幾年,美國的銀行把房屋貸款貸出之後,轉手把這些貸款“包裝”在股票市場上市(稱作Securitization)。因此,許多銀行(尤其是大銀行)並不實際擁有貸出的房款。換句話說,銀行已經把貸款能否回收的風險轉移到股票市場的投資者身上(這些投資者包括美國的“兩房”、各種退休基金和私人投資者,等等)。在把這些貸款變成股票的過程完成之後,無論放出的貸款是否能夠收回,銀行都可以坐收房貸之後的各種貸款手續費(包括貸款利息)。這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偉大創舉:“利潤私人化,風險社會化”(Profits Privatized and Risks Socialized)。這也是銀行業對解決有問題的房屋貸款不感興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房地產業(包括房屋買賣和房屋修建),是美國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引擎。隻要房地產業繼續處於低迷的狀態,美國的經濟就不會真正複蘇。而經濟不能盡快複蘇,失業率就難於降低。失業率降不下來,有問題的房屋貸款數量隻會增多。這是一個連環套。因此,盡快地解決有問題的房屋貸款問題,顯得非常迫切。
遺憾地是,“股票化”了的美國房屋貸款,已經變成大家(包括美國政府、美國國內外投資者)都躲不及的燙手山芋。或者更形象地說,美國相當多的房屋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
過去數十年來,擁有一間實在的、屬於自己的房屋,是大多數美國人的“美國夢”。但是今天,對於不少人來說,擁有“空中樓閣”,卻是一個“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