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就是要改觀念

(2012-03-25 22:01:42) 下一個

改革,可能是當代中國人最熱衷也最熟悉,同時也是最陌生最不知所雲的一個中文詞。改革開放開始於1978年,那時我還是個少年。從那時起,“改革”這個詞就像年輪一樣刻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腦袋裏。如果有一個儀器伸進我們的大腦記憶群,我敢肯定,“改革”這個詞一定是我們聽到看到接觸到的最多的一個詞。

30多年了,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經年累月,“改革”無處不見。可是,30多年過去了,究竟改了多少?改了什麽?我們應該總結一下才好,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摸石頭過河,也要看看對岸的距離。

從結論來說,我個人認為最應該改革的是中國人特有的觀念,也恰恰是從這個出發點來看,我認為改革根本沒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進步。

至於有人說,原來我們很窮,現在很有錢了;原來啥也沒有,現在啥都有了;這還不是成效嗎?物質的進步是另一回事。那不是改革的應有之意。

我說的改革,是觀念。舉個例子。

我的河北老鄉寫了一篇博客,叫做《老式客車跑在動車線上》,寫的是他最近從北京深夜坐火車回石家莊的經曆。飛機深夜到達北京,匆匆趕到火車站,趕上一個臨時班次的末班車。氣喘籲籲地跑到站台一看,頓時傻眼:眼前的火車是30年前的那種綠色老車廂,竟然停靠在動車的站台。正值嚴冬,車廂內滴水成冰,不多的乘客幾乎都在用原地跑步的姿態保持體溫。一路上與乘務員互相打趣,才知道,這臨時班次是安排在深夜利用動車休息的間隙加開的,就在動車線路上跑,而且“以老舊之客車跑動車之速度”,可以想象那一路顛簸搖晃,搖搖欲墜的感覺是何等的驚心動魄。

動車,這個詞本身就是中國人在模仿日本的新幹線時,為了不給人一種摹仿的感覺而特意創造出來的一個新名詞。這個詞本身就很可笑:車還有不動的?不動的,那是廢車。

但是,整個動車係統,跟日本的新幹線,有著霄壤之別。這就是觀念上的差別。

日本的新幹線,是一個封閉的係統,所謂“新幹線”,就是獨立於既有鐵路之外的意思,換句話說,“新幹線”的反麵,就是“所有的既有鐵路係統”。新幹線從路基,軌道,信號,車廂,控製,管理,等等方麵,都是革命性的,完全不同於既有鐵路的概念。隻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都在鐵軌上跑。但是跑得越快,對所有材料以及管理的要求就越高,畢竟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情!

所以,在日本,既有線路的車子絕對不會開到新幹線的路基上去,這是不可能的事——它連門兒都進不去。

中國鐵路大躍進之初,專門生產新幹線車輛的川崎重工的老總就跟鐵道部負責人多次強調:慢慢來,別著急,我們搞新幹線也是幾十年慢慢摸索出來的,這事兒急不得。他哪裏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的脾氣,你越說別著急我就越是用最快的速度拿出來給你看,我們是最優秀的民族,你們30年的成績,我3年就能趕上。

結果呢,你越不信邪它就越邪門兒。

日本的新幹線,半夜裏也沒有客車班次,但是新幹線本身沒閑著。半夜裏是“黃大夫”的時間。這黃大夫是新幹線線路檢查車的愛稱,因為它是黃色的,而且它的職責是對整個係統進行檢查,因此被稱為“黃大夫車”。

可以想象,中國的動車線路很可能沒有黃大夫。你想想看,如此隨心所欲地把30年前的老牛破車硬拉到動車線路上橫衝直撞,萬一有黃大夫在線路上做例行檢查,那真是要血肉橫飛慘絕人寰了……簡直不堪設想。

傳統觀念裏的火車就是“在一條鐵軌上跑的車,越快越好”,這個概念就跟收購VOLVO的李書福對汽車的觀念“四個輪子馱著兩個沙發”相呼應,對於100年前產業界來說,還能說得過去;現如今,產業界早就不是這般思維,這種100年以前想法已經跟別人格格不入。

不錯,拿上邊的例子來看,結果如何呢?北京到石家莊,動車跑兩個半小時的車程,硬是讓這30年前的老牛破車3個小時就拿下。如果按照“火車就是跑得越快越好”的觀念,老牛破車跟最新的動車也沒什麽差別嘛!

差別在於現代產業界的著眼之處,早就不再是“跑得越快越好”,而是如何更安全更舒適更可靠。這些觀念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改革,真正的進步。

2012/3/26東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吾丁說 回複 悄悄話 引不起共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