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充滿愛

本博客以分享教育,科學,古典哲學,文化與信仰為主。
個人資料
正文

傳統文化基礎:開啟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2017-02-13 22:45:57) 下一個

 

推薦學習傳統文化基礎知識
古典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自古以來,一致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共同爭爭鳴。
此文是以經典著作中存在為基礎,為糾正傳統錯誤觀念正確認識我們的古典哲學奠定基礎。

 研究我國古典哲學都是針對以儒家,或道家,或 ... 等等,單獨一家。並且,有研究各家的學派。對諸子百家一起進行研究隻見到這一個集體。因此,是創新,內容很有特色,糾正了很多傳統認識。他們的文章從指導 思想,內容,行文規範,語言文字,以及發表的地方都與眾(哲學版核心期刊,高校校刊等等)不同。他們的文章根據古書客觀記載真實地反映了我們古典哲學思想 的偉大,讀後給人以民族自豪感,難得一見。由於前一次發出的文章亂碼很多,故再重發。

傳統文化基礎︰開啟中國古代哲學的鑰匙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

摘要︰兩千多年以前,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古代哲學思想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最優秀的文化,本文介紹“天”,“道”,“德”,“愛” 和“法”。出自“道”的“德”,“愛”與“法”有益於人類團結,民族振興和世界和平發展。本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天”, “道”,“德”,“愛”,“法”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key to open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y Group*

Abstrac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ur ancient philosophical thought was the core and essence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xcellent cultu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ien", "Tao", "Te", "Love" and "Law". The "Te" , “Love” and "Law"  are from the “Tao” , they are beneficial to human solidarity,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and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Tien”,  “Tao”, “Te”, “Love”, “Law”

前言
  傳統文化隻有人類有並代代相傳。學習傳統文化應以古籍記載為準[1-6]。 人無完人“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呂氏春秋 ·用眾》)。“人之有好也,學而順之;人之有惡也,避而諱之。”(《鬼穀子 ·謀篇》)。“夫成 功則天地”(見《孟子 ·梁惠王下》),學習古代哲學不可貪天功歌頌個人,豎立偶像人;更不可曲解,充門麵隻唱高調而不去行。我們祖輩留下的古訓乃金玉良言, 我們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搖尾乞憐去跟著洋指揮棒轉或忘乎所以,盛氣淩人。為了繼承我們優秀的古代文化,下麵就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天、道、德、愛 和法進行純學術性探討,不涉及信仰、宗教、政治或任何個人和集團。
一. “天”
  “上帝是依”(《詩經·魯頌》),“惟天惠民 ”(《尚書·秦誓上 》),“維天之命”(《詩經·周頌》),“皇皇上天。其命不忒。”(《詩經·逸詩  》)。天隻有不可分割的一麵,古代又稱上帝(或帝、天帝等等)即“天”(天地、老天爺等等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都敬仰上帝。“天乃道”(《老子·道德經》),“天意不可不慎也。”(《墨子·天誌》),“聰明睿智,天也”(《韓非子·解老》), “天者理也”(《二程遺書·卷11》),“以天為宗”(《莊子·天下》),“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莊子·達生》),“天時、地利、人和”(《孫臏·月戰》),“鄒衍…盡言天事”(《劉向·別錄》),“人參天地。”(《黃帝內經·靈樞》),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中文上帝有特定涵義,無形、無象所以難知, “人靈多蔽。”(見《後漢書·張衡傳贊》)。“天地之化,在高與深”(《鬼穀子·謀篇》),“天地含精,萬物化生”(《列子·力命》),“凡人之生也,天 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管子·內業》),精即靈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記·屈原傳》),“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為陰陽”(《呂氏春秋·大樂》)。
二. “道”
  “一 陰一陽之謂道”(《周易· 繫詞傳》),“天下有道” (《論語·季氏》),“道生之”(《老子·道德經》),“天地之道生物不測。”(《中庸·二十六章》),“道之所在,天下歸之。”(《薑子牙·文韜·天 師》),“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篇第八》),“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素問·生氣通天論》),… 等等,我們的先輩們都遵循道。我國古代哲學中的道有特定涵義,以“道”表示[1]。“道”(天道、天之道、天地之道、 易、太極、太一、上帝的靈、食母、不生不化者等等)是核心,出自“天”的無形、無象的“道”通過直接或有及無形傳媒命令、指令人類。“道”是無窮大的場與 “天”為一。人類的一切發現、發明、創造都是在“道”的作用下,成事的是“道”。電場、磁場、生物場、…都是“道” 場中的小場[1, 2]。“道”與人類關係的假說︰“道” -人體內部  -人體反映相關[1, 2]
三. “德”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道生之,德畜之。”、“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何以得德,由乎道也。”(《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實為“道”經[1,5]。 我們古代哲學的德出自“道”,以“德”表示;而不是由人製定的標準。“德”是要遵循“道”。“道”與道德有別,聽話非德。“ 於道,據以德” (《論語·述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 ·大禹謨》),“天道之道,聖人之德”(《莊子·刻意》),“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淮南子·人間訓》),“德比於上,故知恥。”(《荀悅·雜言下》), “棄德崇奸”必失民心(《左丘明·左氏春秋》),“將者不可以無德”(《孫臏·將義》),“將相分職,而各以官名舉人,按名督實。選才考能,令實當其名, 名當其實,則得舉賢之道矣。” (《薑子牙·文韜·舉賢》)。
四. “愛”
  “君子學道則愛人”(《論語·陽貨》),我們 古代哲學的愛也是出自“道”,以 “愛”表示。我國古代哲學中的“愛”是在敬“天”循“道”,順天意的基礎上弘揚高尚、純真、無私的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真愛。“盡能取需”是滿足私欲 背“道”。 “從愛民做起”(《管子·小匡》),“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墨子·非樂》),“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墨子·兼愛》),“刑罰和法律 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韓非子·心度》),“治國之道,愛民而己。”(《劉向·說苑》),“愛民者不罔其 上”(《林逋·省心錄》),“愛國如家”(《筍悅·漢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天地》),“仁者愛人”(《荀子·議兵》),“仁愛”(《劉安·淮南子》),“仁者愛之體,愛者仁之用。”(《朱熹·朱子語類》)。
五. “法”
  “不以規矩,不成方園”(《孟子·離婁上》)。法有兩種︰“法出乎權”(《管子·心術》)。由於帝王為己或集團獨裁專製,為所欲為順存逆亡。所以,鄧析提“不 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非十二子》)改製和“與民之有訴者約”(《呂氏春秋·離渭篇》)訴訟維權,商鞅提“刑無等級”、“一曰法,二曰信,三曰 權。”(《商君書·修權》),“白馬非馬”(《公孫龍子·白馬論》)抗命立論,及“替天行道”者出現等等。另一為“道生法”(《黃帝·四經》),法出於 “道”,以“法”表示。“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意者,義之法也”(《墨子·天誌》)。“禮者,法之大分也,類之綱紀也。”(《荀子·勸學》),“法者, 天下之度量”(《淮南子·主術訓下》),“道私者亂 , 道法者治”(《韓非子·大體》),“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論語· 顏淵》),“德”與“法”相輔相成。“間於天地之間,莫貴於人。”(《孫臏·月戰》),“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賢者與名並耕而食”(《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下為公”(《禮記·禮義》),天下“乃天下 人之天下也。”(《薑子牙·六韜》)是立法和監督的依據。“法”保證人權和平等。因此,對“憲政”也要區分。
結束語
  我國古代哲學家們都敬“天”循“道”,突出“德”與“愛”[1-3],守“法”。過去君王們逆“天”背“道”,為私欲(個人和小集團)獨裁專製,欺師滅祖,侵佔國產,無視人權,荒淫無恥,昏庸無能,揮霍浪費,世襲裙帶,阻礙生產力發展是造成 我們落後的根源。我們有優秀哲學。但是,庸君眾多 。天下屬於全民,個人和小集團應服從整體利益;掌權者隻是依法管理的公僕,並非“救世主”。對待我們傳統文化應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荀子·大 略》)則民族才能振興,國泰民安。

參考文獻
1. 張若菲等.  融入傳統文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J] .  校園英語, 2015, 32 : 29.
2. 瞿文吉,張人驤. 提高教學質量[J]. 校園英語 (下). 2016, 1︰16.
3. 殷新茹,殷梅英,張人驤. 提高翻譯質量[J]. 校園英語(下). 2016,1︰232.
4. 瞿文吉,張人驤.  虛心學習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J].  校園英語,  2016, 13: 206.
5.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 科學與傳統文化. 2016. 12. 27 . 道教之音.  http://www.daoisms.org/article/zjyj/info-27300.html; 中國民族宗教網. 2017. 01. 31.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70131659-1.html
6. 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小組. 傳統文化學習︰論證儒家思想的精髓是“道”. 美國中文網.  2017, 01, 17. 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122428/id/305134.html; 萬維讀者網. 2017-01-17 . http://m.creaders.net/blog/u/3680/201701/278835.html


中文網”,“Creader.net”轉載及會議文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