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充滿愛

本博客以分享教育,科學,古典哲學,文化與信仰為主。
個人資料
正文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研究

(2017-01-19 20:26:30) 下一個

“科學與傳統文化”是一篇在現代科學實驗數據和古代書籍記載的客觀存在基礎上的唯物主義研究成果,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研究。

科學與傳統文化

科學與傳統文化[ 來源:道教之音 | 發布日期:2017-01-08 | 瀏覽(420)人次 | 投稿 | 收藏 ]

  前言

  我們的古代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的愧寶。但是,長期以來確錯誤地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家是維護落後的封建製度,使得我們民族落後,愚昧和貧困。看不清我們的落後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君王們為滿足私欲而誤國殃民。我們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道”是我們古代哲學的核心和根基,東方文化的精髓。

  一、道生之,德畜之。——《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中的德也是出自道,故實質上是一部“道”經;是“道”而不是道德,國內對道德有不同的解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除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也都崇尚“道”,例如:“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自心》)“君子謀道”(《論語·衛靈公》),“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裏仁》),“順天意者,兼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墨子·天誌》“天生萬物”(《列子·天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醜下》),“天下有道”(《莊子·人間世》),“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韓非子·主道第五》,“修道而不忒”(《荀子·天論》)等等。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等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年代、不同習慣等等的諸子百家們都認知“道”的存在,不約而同的都主張人應當遵循“道”。遵循“道”是我們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共鳴”1—3。在此之後,在我們民族繼續傳承祖輩教訓數千年,關於對“道”存在的認知舉不勝舉。這是有據可查的曆史記載,也是唯物主義的史實。所以,“道”是我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也就是說,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基是“道”。因為,有“道”才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先人創立道教的目地是為了弘揚東方文化和東方價值觀。

  二、正確處理科學與傳統的關係

  由於“道”無形,人難於理解。因此,長期以來後人有很多誤解。“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在沒有正確認識清楚的情況下持盲目否定態度,直至發展到全盤否定,甚至進行批判鬥爭。可是,在國外(包括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非常尊重我們的古代哲學家們。由此,形成了巨大反差,令世人莫名其妙,難以理解。人與禽獸的區別之一就是人類敬祖先、認老師、知傳統。如果,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民族傳統,又如何讓別人看得起你。欺師滅祖與動物同流合汙者沒有人會看得起。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例如:將科學與傳統對立;看不清君王誤國殃民是背離我們的古代哲學家們的主張,沒有真正了解我們的古代哲學或對西方的糟粕鬼迷心竅。其中最危險,也是最能迷惑人的是中了以科學包裝的毒害,造成反對自己的傳統從而失去自尊心、道德和尊嚴。為此,正確處理科學與傳統的關係對於我們民族至關重要。反對傳統必然首先目標指向“道”。科學能促進社會進步,人人都應該崇尚科學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科學有真偽。科學結論必須能夠經得起重複實驗檢驗。為此,開展了自然科學與我們古代哲學結合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由於涉及到自然科學中的多學科,對有關實驗內容、方法、實驗數據和結論有興趣者請見參考文獻4—13,這裏不再贅述。在通過一係列科學實驗檢驗否定了西方人士的設想後,對道進行了揭示,維護了我們的古代哲學1—3,同時,也填補了交叉學科研究的空白。

  結束語

  “天乃道”(《老子·道德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薦行之。”(《禮記·中庸》)“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當前,應當提倡虛心學習和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3,用我們的古代哲學典籍武裝自己,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指導下加強理解、包容、團結;以實際行動為人民健康、社會和諧、民族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若菲,邢軒瑄,黃若桉,邢妤珮,張人驤。融入傳統文化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校園英語。2015(32):29
  2. 瞿文吉,張人驤。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雙學”提高外語專業教育和外語教學質量。校園英語。2016(3):16
  3. 瞿文吉,張人驤。虛心學習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校園英語。2016(13):206
  4. 張人驤,人體關節運動分析[J]。中美生物力學第一次學術交流,北京,北京鋼鐵學院,1979
  5. 張人驤,蘭祖雲,張鴻姿等。關節的生物力學研究1[J]。力學學報,1982,3:308—310
  6. Zhang Renxiang,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joint 2[J]。SPIE Proc,1983,398:159
  7. Zhang Renxiang,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he human knee joint[J]。Acta Machanica Sinica,1984,4(2):139—145
  8. 張人驤,蘭祖雲,瞿文吉。應用Moire等高線對猴科和長臂猿科動物的股骨膝關節麵的對比研究[J]。動物學研究,1984,5(4):41—44
  9. Zhang Renxiang,Lu Ming,Lan Zuyun。Application of Moire contour fringes to study Nycticebus coucany[J]。SPIE Proc。,1984,503:153—158
  10.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Biomechanical research of joint III[J]。Acta Mechanica Sinica,1986,2(2):178—184
  11.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 of the Primates[J]。Scientia Sinica,1987,30(9):960—966
  12. Zhang Ren—xiang,Comparative study of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s of the Pongidae[J]。Science Bulletin,33(2):171—172
  13. Zhang Ren—xiang,Lan Zu—yun,Qu Wen—ji,Zhang Hong—zi,Lu Ming。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emoral Articular Facies of Knee of the Primates。Scientia Sinica,1987,30(9):960—966。

  
  來源:道教之音http://www.daoisms.org/article/zjyj/info-27300.html

(轉載自中國民族宗教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