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追尋大師的足跡(四)——看得見風景的玻璃房子

(2014-11-17 15:16:07) 下一個

***福克斯河畔的玻璃房子***

我們跟隨講解員,沿著彎曲的小路,穿過森林,來到一塊開闊的草坪前。和煦的陽光下,秋葉滿樹,色彩繽紛,一旁的福克斯河靜靜地流淌著。草坪中央,便是那座造型奇特的建築。長方形的建築主體,懸掛在八根打入地下的工字鋼柱上,好像一艘浮在空中的平底船。更為奇特的是,屋頂和地板之間,完全是開放的空間,周圍隻有一扇扇落地大玻璃窗,沒有任何牆壁。屋頂,地板,加上前麵的露台,三塊平麵,八根立柱,結構異常簡潔。立柱全部漆成純白色,配上乳白色的大理石和透明的玻璃,在藍天綠地碧水黃葉映襯之下,雅致脫俗,空靈飄逸。

1. 福克斯河畔的玻璃房子。

其實行前已經做了一些功課,在網上也看到過這座建築的照片,但是感覺平平,完全沒有此刻這種驚豔的感覺。隻有身臨其境,才真正感受到那種強大的氣場,視覺衝擊撲麵而來,令人怦然心動。

2. 奇特的建築,強大的氣場。

這座造型奇特的玻璃房子,是二十世紀建築大師米斯·範德羅為芝加哥女醫生法恩斯沃斯設計的度假別墅,一般被稱為“法恩斯沃斯住宅",或者是“法恩斯沃斯別墅”(Farnsworth House)。別墅建在福克斯河畔,周圍長滿了楓樹和胡桃樹,一年四季風景秀麗,為此建築師一反常規,以大片的玻璃的代替阻隔視線的牆壁,讓周圍的美景一覽無餘,成為名副其實的“看得見風景的房子”。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在現代建築史上影響深遠,可謂劃時代的傑作。從1951年建成之後,在建築界曾引起不小的轟動,飽受讚譽的同時也不乏爭議。而關於這座房子,更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

***文藝範兒的女醫生***

伊迪絲·法恩斯沃斯(Edith Farnsworth),1903年出生於芝加哥一個富商家庭。她的父親原來是威斯康星的木材商,在芝加哥大火之後的建築熱潮中發了財,便把生意遷到芝加哥。法恩斯沃斯從小愛好文學和音樂,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英文係和美國音樂學院小提琴專業。生為富家子弟的特權之一,就是可以無限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而不必屈從於生活的壓力。大學畢業後,法恩斯沃斯希望成為一名職業演奏家,於20年代赴羅馬深造,師從意大利小提琴家Mario Corti。在意大利期間,法恩斯沃斯掌握了意大利語,進而對意大利文學產生了興趣,最後決定棄樂修文,轉攻意大利詩歌。30年代初,法恩斯沃斯再度轉行,進入西北大學醫學院,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習,37歲法恩斯沃斯終於成為芝加哥Passavant Memorial Hospital(西北大學紀念醫院的前身)的一名腎髒專科醫生。

3. 伊迪絲·法恩斯沃斯(網絡圖片)。

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多男醫生上了前線,後方醫生短缺,法恩斯沃斯的工作量驟增,忙碌一周之後,周末特別需要一個清淨的地方,遠離工作的煩惱和城市的喧囂。經熟人介紹,法恩斯沃斯在芝加哥城西南60英裏的小鎮普雷諾(Plano)從芝加哥論壇報老板麥科米克(McCormick)手上以每英畝500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塊10英畝的土地。那塊地在福克斯河(Fox River)畔,周圍林木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幽雅,法恩斯沃斯打算在那裏修建一座周末度假的別墅。

1945年11月某日,在朋友家的晚宴上,法恩斯沃斯談起最近在郊外購置的那塊土地,興奮地講述著自己的打算,建造一座鄉間別墅,周末一個人拉琴讀詩,享受一下大自然。賓客之中,有一位沉默寡言的陌生人,相貌神情,和名導演希區柯克有幾分相似。朋友介紹說,他叫米斯,是位著名建築師。

一晚上,米斯聽著法恩斯沃斯的敘述,卻一言不發,隻是不停地抽著手裏的雪茄。也許他根本聽不懂英文吧,法恩斯沃斯心想。最後,出於禮貌,法恩斯沃斯謹慎地問米斯,可否給她推薦一位他事務所裏的年輕建築師,幫助設計一所周末度假的小屋。出乎她的意外,一直不吭聲的米斯開口了,用帶歐洲口音的英語告訴她,他願意親自為她設計建造這所別墅,無論是什麽風格式樣。

女醫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運氣,眼前這位沉默寡言貌似冷淡的米斯,鼎鼎大名的建築師,為自己的區區度假小屋,竟然答應親自出山。

4. 雪茄是米斯·範德羅的標誌(網絡圖片)。

 

***刪繁就簡以少為多的大師***

路德維希·米斯·範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原名瑪利亞·路德維希·米歇爾·米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1886年3月27日出生於德國和荷蘭邊境的古城亞琛一個石雕工匠之家。在父親的石匠作坊裏,米斯完成了建築的啟蒙教育。1905年,他隻身前往柏林,在著名建築師Bruno Paul的事務所當學徒,1907年設計了他的第一所民居,德國傳統風格的Riehl House。1908年,加入另一位名建築師Peter Behrens事務所任繪圖員。在那裏,米斯結識了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和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當時的名字叫Jeanneret-Gris),日後三人同為歐洲現代風格建築的代表性人物。米斯雖然沒有受過建築學的高等教育,完全通過建築事務所學徒和打工,以及本人的天賦努力,最終成了一名獨立資格的建築師。一戰之前,範德羅主要是為柏林上流社會的客戶設計住宅,遵循十九世紀德國本土風格和以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為代表的普魯士新古典主義風格。

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和同時代的其他建築家一樣,米斯也開始探索新的建築風格,以適應戰後工業化時代的要求。米斯認為,每個不同的時期,都有相應的建築風格作為代表。哥特式風格,古典主義,分別代表了各自的時代,但是已經過時了。要適應現代社會,必須建立一種全新的風格。二十年代初期,米斯結識了荷蘭藝術家凡·杜斯堡。杜斯堡所代表的荷蘭風格派運動(De Stijl),也叫新造型主義,主張簡化抽象,外形以基本的幾何圖形為主,色彩上隻用紅黃藍白黑等原色,對米斯的影響巨大。米斯對新風格的探索中,大膽拋棄了當年流行的新古典主義的繁複冗餘的裝飾,隻是保留了以直線和長方為主的造型這一普魯士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特征。

1921年米斯為柏林菲特烈大道設計的辦公大樓和次年設計的全玻璃摩天大樓,打破當時的常規,全部采用鋼材和玻璃。設計雖然沒有被采用,但是作為他新建築風格的宣言,一鳴驚人。伴隨著建築風格上的脫胎換骨,米斯將自己名字也改為路德維希·米斯·範德羅。羅(Rohe)是他母親婚前的姓,加上荷蘭語的範德(van der),除了顯示自己的荷蘭文化背景,或許隱含了向荷蘭風格派運動致敬的意思。Wiki上說他是初到柏林時,為了結識當時的上層社會,而在名字裏加上一個疑似貴族的範德,應該是不正確的說法。

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拋棄了古典主義風格中繁複的裝飾,而把建築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形式永遠服從於功能。建築結構和材料的使用,運用最新的科學技術。這種現代建築風格,被建築界稱為“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1932年由美國建築史學家Henry-Russell Hitchcock和建築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最先提出,名字源於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首任院長格羅皮烏斯1925年的一本專著“國際建築”(Internationale Archtektur)。其代表人物包括歐洲的三位建築大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格羅皮烏斯,範德羅。這三位在現代建築史上,與草原風格的創始人賴特(Frank Lloyd Wright)齊名,是業界公認的四位最傑出的現代建築家。

轉型之後範德羅最初的設計雖然沒能付諸實現,卻在德國建築界引起很大反響。這一期間,除了在建築同人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現代建築理念,範德羅還加入了德國工藝協會(Werkbund,一個藝術家建築師的同人協會),並和格羅皮烏斯一起倡導包豪斯運動。1927年,魏瑪政府委托德國工藝協會在斯圖加特設計建造Weissenhof Estate,作為展示新興建築設計的一個實驗社區,由範德羅主持。主辦方邀請了十七位當時歐洲著名的現代風格的建築師,包括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國際風格的現代建築。

次年,範德羅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建築理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並把這個理念充分體現在1929年的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德國館(Barcelona Pavilion)和1930年的圖根哈特山莊(Villa Tugendhat)的設計上。這兩座傑出的設計,標誌著範德羅建築風格的成熟,是他德國建築生涯的頂峰。除了建築設計,米斯在室內裝潢家具設計上也頗有建樹。他為巴塞羅那博覽會設計的座椅,造型新穎別致,被稱為“巴塞羅那椅”,如今已成為現代家居設計的經典。

5. 包豪斯時期的範德羅(網絡圖片)。

1930至1933年期間,範德羅任德國著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Bauhaus)的院長。包豪斯設計學院1919年創立於德國魏瑪,後來遷往德紹(Dessau)和柏林。首任院長是格羅皮烏斯,教員包括大名鼎鼎的康定斯基,旨在創立和推廣新的建築雕塑繪畫設計藝術,包豪斯不僅是學院的名稱,也代表了現代設計的一種風格流派。由於包豪斯理念的前衛和標新立異,深受德國保守勢力的敵視。1933年納粹上台後,由於希特勒和戈培爾的個人趣味,德意誌新古典主義成為官方提倡藝術樣板,現代藝術遭到無情的打壓,包豪斯學院也被迫關閉。1934年範德羅應邀為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德國館提交了一份設計方案,由希特勒和他的禦用建築師施佩爾親自審查。據說希特勒看完範德羅的方案,非常不屑地將圖紙丟在地上,認為這樣設計無法代表德國。

由於納粹當局的封殺,範德羅無法在德國繼續他的事業,1938年被迫離開祖國,流亡到美國,來到芝加哥,被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Armou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聘為建築係主任。這所學校後來和另外一所學院合並,就是現在的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由於米斯的國際影響,大大提升了IIT建築係的知名度。

在芝加哥期間,範德羅專程去Taliesin拜見了賴特。範德羅最早接觸到草原風格,是從賴特1911年在柏林出版的一本專著。他的建築風格無疑深受賴特的影響,賴特對範德羅也頗為欣賞。之前他豪不客氣地拒絕了柯布西耶和格羅皮烏斯的請求。

來美國之後,範德羅發展完善了早期的一個設計理念,最大限度地使用鋼與玻璃,這兩種最能體現現代工業技術的威力的建築材料。他對鋼材,特別是工字鋼梁的使用,不光是出於結構的需要,更是為了體現建築的垂直感,不動聲色之中,竟將技術手段融化為建築藝術,最終形成了他的終極建築風格。從四十年代起,範德羅負責IIT校園的改建計劃,陸續設計了一係列建築,其中為建築係設計,1956年建成的克朗大樓(S. R. Crown Hall),是範德羅風格的代表性建築之一。

6. 範德羅和IIT克朗大樓模型(網絡圖片)。


1938年,是範德羅漫長建築生涯的分界線,之前的31年在德國,之後在美國也是31年。範德羅一生中最著名的建築,絕大部分是在美國完成的。其中芝加哥城中心的湖畔大道公寓(860–880 Lake Shore Dr),IBM大廈(IBM Plaza),聯邦辦公大廈(Kluczynski Federal Building),芝加哥郊區的法恩斯沃斯別墅(Farnsworth House),和紐約市的希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都是米斯式國際風格建築的典範。鑒於他對芝加哥現代建築的傑出貢獻,建築界將範德羅和六七十年代設計漢考克中心(John Hancock Center),西爾斯塔樓(Sears Tower,現為Willis Tower)等現代化摩天大廈的建築師Fazlur Khan和Bruce Graham,稱為“新芝加哥學派”。1960年,範德羅榮獲美國建築學會(AIA)頒發的金獎,以表彰他對現代建築的傑出貢獻。

範德羅風格的建築,外形通常是極簡單的直線條和幾何體,配以純淨的色彩,內部則為開放式的,所謂“流動的空間”,主要建築材料為鋼材和玻璃。米斯·範德羅把自己的這類建築稱為“皮包骨頭”(skin and bones),結構上可謂簡化到了極致,無一絲冗餘,正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這種簡單對稱和直線條,大概來自德國式的嚴謹和刻板,相比之下,高迪的不對稱曲線造型,多少體現了地中海民族的奔放思維。關於範德羅的建築風格,業界的看法也是褒貶不一。支持的一派對他固然讚譽有加,但是也有人批評他的設計單調千篇一律,“Less is more”其實是“Less is a bore”。作為外行人,覺得範德羅設計的高樓大廈辦公樓,確實有點單調乏味,相比之下,我們更欣賞法恩斯沃斯別墅,設計充滿了靈感,看似簡單,細品之下,回味無窮。

***從一見鍾情到對簿公堂***

1945年的那次邂逅,他59歲,幾年前離開德國就已經和妻子離異,在美國有一個女友,也剛剛分手;她42歲,依然獨身的女醫生。法恩斯沃斯顯然為大師的才情所傾倒,那次會麵給她留下的印象,“好像風暴洪水一樣猛烈”。而範德羅肯定對女醫生也是另眼相看,否則不會輕易放下身段,親自出手,不僅負責設計,還親自監督施工。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兩人之間的真的有什麽風花雪月,但是很多人都願意相信他們之間有過一段大師和紅顏知己的浪漫。

在法恩斯沃斯的陪同下,範德羅不僅親自建築地點實地考察,而且兩人頻繁見麵,商討設計。法恩斯沃斯對度假屋的設計要求,既要與眾不同品味不俗,又要經濟適用,符合獨身女子的需求。經過反複修改,範德羅最終提出了一個“柏拉圖式完美的”設計方案。整個房子是一個長方體,長23.5米,寬8。5米,由8根工字鋼梁托起,四麵牆完全由玻璃窗構成,從室內各個角度,周圍的自然景色都一覽無餘。

7. “看得見風景的小屋”:玻璃窗代替了牆壁,窗外的美景就是最漂亮的牆紙。



按照範德羅的構想,簡單的造型,透明的玻璃,和通體的白色,都是為了融入而不是破壞自然界的和諧。為了防止洪水侵襲,整個房子被掛在空中,底部離開地麵1.6米。這個高度,是根據福克斯河百年水文曆史記錄的水位上限留出的餘地,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建成之後的半個多世紀,已經遭遇過多次洪災,其中以1996年和2008年那兩次造成的損失最為嚴重。

8. 洪水中的法恩斯沃斯別墅(照片翻拍)。

1947年,應菲利普·約翰遜的邀請,範德羅的設計模型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立刻轟動一時。如此前衛的設計,受到建築界和媒體的格外關注。連展覽的主辦人約翰遜也對這個設計心愛有加,馬上山寨,在康州的New Canaan為自己建造了一所玻璃房子,而且趕在範德羅的法恩斯沃斯別墅完工前落成,有意無意搶了風頭,總之讓範德羅十分不爽。之前兩人的合作關係一直不錯,是菲利普·約翰遜首先把範德羅介紹給美國建築界,這件事多少讓兩人的關係蒙上了一些陰影,之後漸行漸遠,他們的最後一次合作是五十年代在紐約設計的西格拉姆大廈(Seagram Building)。

到了1949年終於正式動工,由範德羅親自監督施工。雖然範德羅的設計宗旨是少即是多,但是在具體施工過程當中卻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體現了他的另一句著名的建築格言:“上帝在細節之中”(God is in the details)。從兩人相識到最後完工,前後將近六年時間。最初的兩三年,兩人的關係處在“蜜月期”,相互賞識,過從密切,女醫生在日記裏,親呢地稱呼範德羅為“中世紀的農夫”,“有透視功能的原始人”。從法恩斯沃斯寫給範德羅的便箋上,不難看出兩人的密切關係:“凝聚心血的作品是無法用金錢支付的,隻能用愛和尊敬去體會和珍視。”

慢慢地兩人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一些裂痕。當初法恩斯沃斯對範德羅的景仰和崇拜,漸漸變成了失望和沮喪。原因是兩個人理念上的巨大差異。對於範德羅來說,他追求的是設計上的完美,“少即是多”是美學層次上的訴求,缺乏的是實用性的考慮。比如四麵透明的房子,使法恩斯沃斯感到非常不便,好像是被展覽的動物,一舉一動都暴露在外界的注視之下,特別是一個單身女子,在這荒郊野外,更多了一份不安全感。另外女醫生要求在房間裏加一個掛衣服的壁櫥,大師則完全不能理解,你一個人就是周末住兩天,還需要幾件衣服?最後的妥協是,大師設計了一個多功能的櫃櫥,一麵掛衣服另一麵放電器,兼做屏風。兩個人都是個性極強,互不讓步,關係也就越搞越僵。

9. 範德羅為法恩斯沃斯設計的櫃櫥。

最終導致兩人關係惡化的原因是造價大大超過預算。因為範德羅平時事物繁忙,無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建築施工上,致使工程進展緩慢。這期間由於爆發朝鮮戰爭,導致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上漲,不僅延誤了工期,也使造價大幅度上漲。每一次為增加預算,雙方都會鬧得非常不愉快,到後來後來兩個人幹脆彼此再也不見麵,一切通過信件交流。1951年,度假屋終於完工,造價由原來預計的4萬多美元漲到7萬多美元,差不多翻了一番。法恩斯沃斯拒絕支付超出預算部分的工程款,範德羅一怒之下,將法恩斯沃斯告到法庭之上。法恩斯沃斯也以延誤工期,設計不合理,嚴重超出預算,違反消防條例為理由,反告範德羅。誰能想到,兩人從當初一見傾心,短短幾年,竟然反目成仇,對簿公堂。

官司的結果雖然是範德羅勝訴,但是範德羅並沒有收到拖欠的兩萬美元工程款,最後隻拿到2500美元和解費。而美國的媒體輿論卻是站在法恩斯沃斯一邊。在House Beautiful雜誌的一篇題為“對美國未來的威脅”的專訪中,編輯借法恩斯沃斯之口把範德羅描繪成“集權式”的控製狂,完全無視客戶要求。當時正是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範德羅“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被說成是剝奪個人自由,取消私人財產的主張,扣上一頂“共產主義”的大帽子。兩人自此分道揚鑣,徹底從對方的世界中消失,至死再無任何往來。

***此地空餘黃鶴樓***

雖然法恩斯沃斯對範德羅的設計多有不滿,她還是在這座度假屋住了將近20年。平心而論,這座玻璃房子美則美矣,實用性上的欠缺還是非常顯著的。由於玻璃的隔熱性差,又沒有安裝空調,導致室內冬冷夏熱,而且耗費能源。除了大門和兩扇窗戶,其它玻璃窗都不能打開,使得整個房間的通風很差。玻璃固然通透,但作為私人住宅毫無私密性。私人住宅畢竟不是紀念碑,除了建築形式,功能和舒適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元素,在這一點上,範德羅確實有些固執己見,鑽了牛角尖。但是對法恩斯沃斯來說,能擁有一座建築大師親手設計的房子,盡管作為公眾和媒體注意的焦點,時常受到專程前來瞻仰的粉絲的騷擾,多有不便,卻也令她的虛榮心多少得到一些滿足。可以說,這座讓她愛恨交織的小屋,也讓她的名字,永遠地和大師連在一起,名垂建築史冊。

1967年,法恩斯沃斯從醫院退休,離開芝加哥,搬到佛羅倫薩郊外的Bagno a Ripoli,退隱田園,重拾青年時代的文學舊夢。她的晚年,主要從事意大利詩歌的翻譯,還結識了諾貝爾獎獲獎詩人Eugenio Montale。她翻譯的Montale, Albino Pierro, 和Salvatore Quasimodo詩集於70年代陸續出版。1968年,法恩斯沃斯別墅掛牌出售,當時米斯·範德羅自己也正打算在鄉間買一座度假屋。他的家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合適的良機,但是被範德羅斷然拒絕。對範德羅來說,這一頁永遠地翻過去了。1969年8月17日,米斯·範德羅因食道癌病逝於美國芝加哥,終年83歲。直到去世,範德羅都沒有再見過自己設計那棟小屋。

最終法恩斯沃斯別墅於1972年以12萬美元賣給了英國房地產開發商兼收藏家Peter Palumbo勳爵,也算是物有所歸,得遇明主。Palumbo不僅財力雄厚,而且精通藝術,眼光獨到,他的癖好之一就是收藏建築名家設計的住宅。除了法恩斯沃斯別墅,匹茲堡附近一幢賴特設計的民居和巴黎近郊塞納河畔訥伊鎮(Neuilly-sur-Seine)上兩所柯布西耶設計的住宅Maisons Jaoul也曾經為他所有。搬入這所別墅以後,Palumbo對房子的內外都做了不少修繕。那時範德羅已經去世,Palumbo聘請範德羅的外孫,建築師Dirk Lohan按照範德羅當初的設計,對內部重新裝修。在對這座別墅的維護方麵,Palumbo功不可沒。

2003年,由於健康和經濟原因,Palumbo決定出售法恩斯沃斯別墅,在索斯比公開拍賣,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傳聞有紐約的財團,準備買下別墅,從原址拆除,運到東岸重新組裝。在芝加哥人眼裏,這無異於文化掠奪,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致力於保護當地曆史遺跡保護的人士。原本伊利諾伊州政府準備撥專款購買這棟建築,但是因為財政危機,撥款被取消了。最後由非政府組織Landmark Illinois和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出麵,在民間募集資金,終於在拍賣會上以670萬美元中標。經過維修整理,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2006年,法恩斯沃斯別墅被列入美國國家曆史名勝(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大師的傑作***

法恩斯沃斯別墅可謂範德羅在美國的建築生涯的巔峰之作,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建造”的“柏拉圖式完美"的傑作。建成之後,倍受媒體業界和公眾的關注,隻是以前作為私人住宅,不對外開放,慕名而來的粉絲,也隻能隔著圍欄遠遠地窺視。隻是最近幾年改為博物館之後,公眾才有幸一睹芳容。每周的周三至周日,接待來訪的遊客。

雖然法恩斯沃斯別墅地點比較偏僻,來訪的參觀者不多,可是因為內部空間有限,隻有平時才允許參觀者在室內拍照。所以我們特地選擇了平時的一天,專門請了一上午的假,驅車一個小時,來到普拉諾小鎮。那是一個和煦的秋日,晴空如洗,層林盡染,襯托得這座奇特的建築益發飄逸超群,令人不禁讚歎大師的神來之筆。

10. 別墅的造型,簡潔優美。



11. 又很有張力。



12. 工字鋼梁和基座之間采用焊接而不是鉚釘,整個房子好像是被托扶而不是支撐著,有一種漂浮的動感。



13. 映在玻璃上的動人秋色。



14. 房子基座與地麵之間有5英尺(1.6米)的空間,中間的那根管子宛如一根臍帶,是整個房間與外界的唯一聯通,包括輸電及上下水道。



15. 別墅外部通體漆為白色,素雅別致。



16. 範德羅最擅長使用的元素之一——工字鋼梁。因為是民居,不同於商用建築,鋼梁被精心打磨平整,漆成白色,顯得更為自然。



17. 露台上的椅子。


 
18. 整個房基的麵積是2216平方英尺(約200平方米),三分之一是露台,房間內部的麵積是1540平方英尺(140平方米)。內部為不對稱的開放式空間,隻有東北角四分之一到麵積被隔出來,作為雜物儲藏室,廚房和衛生間。



19. 裏麵陳列的家具大多是米斯設計的式樣。桌子兩邊的座椅為圖根哈特椅,又叫Brno椅,是當年專為圖根哈特山莊設計的家具之一。



20. MR椅,最初由米斯在包豪斯的同事Marcel Breuer於1925年設計,又叫”瓦西裏“椅,得名於另一位包豪斯同事康定斯基。



21. 開放式的起居室。



22. 起居室。



23. 壁爐。



24. 巴塞羅那躺椅,為巴塞羅那博覽會設計的家具之一。



25. 著名的巴塞羅那椅模型。這是範德羅在巴塞羅那博覽會專門為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設計的禦座,X形的椅腿成了範德羅的標誌。



26. 台燈。



27. MR躺椅。



28. 朝北的一側為廚房。 



29. 開放式的臥室。注意衛生間門的下方能看到被洪水損壞的部分。



30. 衛生間。



31. 一個小時的參觀很快就結束了。最後看一眼秋色掩映下的法恩斯沃斯別墅。



之後的一個周末,我們走訪了芝加哥城北的Graceland公墓,繼續我們的建築大師朝聖之旅。那裏是許多芝加哥著名的建築師長眠之地,包括“舊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性人物Daniel Burnham,John Root,William LeBaron Jenney,蘇利文(Louis Sullivan),以及“新芝加哥學派”的Fazlur Khan,Bruce Graham。不知是閔閔天意還是巧合,本篇介紹的兩位主人公範德羅和法恩斯沃斯,死後也都葬在那裏,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在池塘邊的一棵大樹下,我們找到了範德羅的墓地。墓碑是一塊長方形的大理石,由他的外孫建築師Dirk Lohan設計,上麵僅僅刻著名字,沒有任何裝飾,簡約的風格,正如範德羅一生所追求的,“少即是多”。

32. 範德羅的墓碑。

 
法恩斯沃斯別墅,這座建築史上的奇作,把兩個人的名字永遠連在了一起。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們生前的恩怨離合,如今都已是過眼雲煙,或許兩人泉下有知,能冰釋宿怨,再續前緣。

###############################################

附:

法恩斯沃斯別墅:  14520 River Road, Plano, Illinois 60545
Graceland Cemetery: 4001 N. Clark St, Chicago, IL 6061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夏荷仲夢' 的評論 :

日本的建築,為西方借鑒的很多。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安娜晴天' 的評論 :

問好晴天。
夏荷仲夢 回複 悄悄話 生為富家子弟的特權之一,就是可以無限製地發展自己的愛好,而不必屈從於生活的壓力。---名言

這個在建築中叫借景,東方,特別是日本,很多寺廟都是如此開闊,但間接如此,真狠驚歎,NHK介紹過
不過您的更詳細,還似乎有點羅曼斯
安娜晴天 回複 悄悄話 開門啦, 給你們拜年,新年愉快~~~

出門玩得開心嗎, 多分享一路的見聞,問好A家伉儷~~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oushijie' 的評論 :

包豪斯學院隻聞其名,還沒去過,嗬嗬
Youshijie 回複 悄悄話 我同蘇蘇一樣,覺得太來勁了。
知道包豪斯,是今年去德國的包豪斯學院。包豪斯學院本身,還不如這幢別墅好看。
aranjuez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蘇.蘇' 的評論 :

蘇蘇好!好久不見,問好你和唐兄。最近比較忙,隻能家門口轉轉,讓你見笑了。
蘇.蘇 回複 悄悄話 太來勁了,非常好看。文字圖片並駕,知識趣味齊趨。A兄A嫂真有生活情趣。
蘇.蘇 回複 悄悄話 太來勁了,非常好看。文字圖片並駕,知識趣味齊趨。A兄A嫂真有生活情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