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棉花堡——探訪大自然的勝景;科尼亞——追尋古聖賢之足跡

(2013-09-19 14:45:17) 下一個

這次土耳其之行,一路走來,不住地感歎那裏旅遊資源的豐富多彩,五花八門,樣樣俱全,曆史,宗教,人文之外,自然風光也別具一格。除了前麵介紹過的卡帕多西亞,另一個以自然景觀著稱的地方就是棉花堡。棉花堡(Pamukkale)名字由土耳其文的棉花(Pamuk)和城堡(Kale)兩字組合而成,是土耳其西部山區的一個小鎮,離附近的大城市但尼茲利(Denizli)約半小時車程,從西海岸的塞爾丘克/伊茲密爾過來,大約要3-4個小時。我們是當天午後從阿弗洛狄西亞斯遺址開過來的,路上用了不到兩個小時。

棉花堡是一座白色石灰岩構成的山坡,遠遠望去,好像一坨一坨巨大的棉花團,故而得名。當地人傳說,牧羊人恩迪米翁(Endymion)因為忙著和月神Selene相會,忘了擠奶,以致羊奶恣意橫流,覆蓋了整個山丘。細看棉花堡,那一坨坨白色的鍾乳石,真有點像是流淌下來之後凝固的羊奶。實際上,因為山頂上的溫泉水中含有大量的鈣離子,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融到水裏而形成的碳酸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碳酸鈣,也就是石灰岩,隨著水流沉積在山坡上,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積累,終於形成了今天的棉花堡。類似這樣的地貌,除了棉花堡,還有美國的黃石公園和中國四川的黃龍。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溫泉的治療功效,在這裏修建了溫泉浴池和一座城市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據說當年的埃及豔後克婁佩特拉行徑小亞細亞時,曾經駐蹕希拉波利斯,在那兒泡過溫泉,所以說,名頭應該不輸華清池。以其獨特的地貌和曆史,棉花堡和古城希拉波利斯遺址於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參觀棉花堡,有半天時間盡夠。分享幾個小貼士:

棉花堡一共有三個入口,靠近鎮中心的是南門,在山坡下,從鎮裏步行十幾分鍾就能到。其它兩個入口距離鎮中心都很遠,坐車才能到。最好是從南門進去,一路看鈣化池,爬到山頂以後,再參觀希拉波利斯遺址。之後可以順原路下山,或者到東門打車回鎮上。

棉花堡是24小時開放,門票20TL。個人認為,最佳時間是下午到黃昏這一段,光線沒有那麽強,水溫比較暖和,在山坡上等待日落,也是難得的體驗。

為了保護石灰岩表層,遊客必須赤腳。如果怕石灰岩硌腳,可以多帶一雙襪子。穿著襪子走,一是不太硌腳,二來還可以防滑。

不要忘記墨鏡防曬霜,我們去的時候雖然是四月底,那裏的陽光還是很毒,再加上石灰岩的反射。

1. 白色的棉花堡是一片巨大的石灰岩,寬2700米,高160米。據說石灰岩的沉積速度是每年一個毫米,不知經過了多少年的沉積,才形成了今天的棉花堡。



2. 山坡上覆蓋的白色石灰岩,真有點像流淌下來的奶水。



3. 拉近一張。



4. 山上的溫泉水順著鈣化池流到山下。



5. 水溫不低,趟水泡澡均可。



6. 可能是公園管理控製溫泉的水流量,不少鈣化池都是幹的。



7. 有些白色的鈣化池已經變成其它的顏色,不知是不是否由於環境汙染。



8. 遠處雪山映襯下的鈣化梯田。



9. 棉花堡的山頂上是古城希拉波利斯的遺址。這是埃及豔後曾經泡過的溫泉池,遊客在池子裏可以發一發思古之幽情。



10. 古城希拉波利斯遺址。



11. 圖密善門(Domitian Gate)公元一世紀羅馬皇帝圖密善修建。



12. 古代的陵墓。



13. 黃昏時分,夕陽給棉花堡撒上了一層金色的餘輝。



14. 光線柔和多了,棉花堡的石灰岩也沒有那麽白花花的刺眼了。



15. 玩水的小男孩。



16. 誰家的狗,睡得正香。



17. 棉花堡的落日。



我們在棉花堡住的Melrose House Hotel,在行程綜述裏推薦過,中檔的房間,42歐元一晚,包早餐。雖然是3星級,可房間很寬敞,比有的4星級還大。旅館的主人是一對中年夫婦,老板娘從11歲就開始幫父母做工,結婚以後和老公多年打拚,終於有了自己的旅館。旅館雖小,服務卻十分周到。值得一提的是旅館的飯菜,雖然是普通的家常便飯,價錢公道,分量很足,味道也不輸大飯店。我們在這裏吃了此行唯二的旅館晚餐(另一頓是伊斯坦布爾5星級旅館的Welcome Dinner,老實講雖然賣相不錯,味道還不如棉花堡的這家3星旅館)。第二天的早餐,雖然種類比不上大飯店,但每樣都是精心準備,自製的家常餅,胡蘿卜糕,很合客人胃口。這些點滴,能體現出店主人多年的經驗和經營之用心。

18. 棉花堡旅館的晚餐。



19. 旅館的房間。



第二天從棉花堡前往中部城市科尼亞,從地圖上看,有400公裏,Google Map估計要開6個小時。途中經過一個小城Aksehir,城中有傳奇人物納斯爾丁·霍查(Nasreddin Hoca)的陵墓,正好停下來看一眼,歇歇腳。土耳其語裏,Ak是白色意思,sehir來自波斯語,意思是城市,Aksehir就是白城。

中文裏,納斯爾丁·霍查這名字不怎麽響亮,可提到他的別號阿凡提,那是無人不知。他的本名是納斯爾丁,霍查是他的尊稱,意思是老師,阿凡提(Effendi)也是尊稱,意思是先生。納斯爾丁·霍查(阿凡提)是個傳奇人物,他的故事在中亞和中東地區廣為流傳。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這麽一個人,以及他的生卒年月地點,生平事跡,眾說紛紜,比較權威的說法是他生活在十三世紀的塞爾柱羅姆蘇丹國,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境內的科尼亞地區。

據土耳其學者考證,納斯爾丁生於1208年,1286年死於Aksehir,是科尼亞的宗教大師學者魯米的同時代人。納斯爾丁是位伊斯蘭學者,做過教師,清真寺領拜人和伊斯蘭教法官,還曾經出任過羅姆蘇丹的大臣,抗擊過入侵的蒙古大軍。與同時代的魯米為政敵,魯米的詩集《瑪斯納維》對他有過記述。傳說中的納斯爾丁大智若愚,辯才超群,善講笑話。他的故事和笑話,對世人的貪婪,貴族統治者的愚蠢和教士的虛偽,進行了辛辣無情的諷刺。

最早的納斯爾丁·阿凡提的笑話,見於十六世紀土耳其作家拉米伊(Lamii Celebi)所撰的Letaif一書。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和中亞的貿易往來,納斯爾丁·阿凡提的故事逐漸流傳到中東,北非,中亞,乃至中國的西北地區,在伊斯蘭教世界家喻戶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把1996-1997年定為國際納斯爾丁年,現在每年的7月,在Aksehir都會舉辦“國際納斯爾丁節”的紀念活動。

20. Aksehir城中心墓園裏的納斯爾丁墓。



21. 墓室亭子裏麵的石棺。



22. 墓室前方的地麵上的銅牌,上麵刻著銘文“這裏是世界的中心——納斯爾丁·霍查。”這句話出自阿凡提的一個故事:有人問阿凡提世界的中心在什麽地方,阿凡提拍了拍他的驢屁股說,這裏就是世界的中心。問的人不信,阿凡提對那人說,那你就自己用尺子去量吧。(聽上去是十足的詭辯)



23. Ak?ehir城裏有很多座阿凡提倒騎毛驢的雕像,這是最新的一座,尚未完工。



24. 墓園旁邊的廣場上有幾座根據阿凡提故事而建的雕塑。 這一幅講的是著名的大鍋生小鍋的故事,說阿凡提問鄰居借了口鍋,過幾天還鍋的時候多給了鄰居一口小鍋,說是借的那口鍋懷孕生的。鄰居特高興,下次阿凡提再來借鍋,就給了他最大的那口。過了幾天,阿凡提哭喪著臉來到鄰居家,說非常不幸,您的那口鍋死了。鄰居一聽就急了,說你騙誰啊,鍋怎麽可能死呢。阿凡提說,你既然知道鍋不會死,那怎麽還會相信大鍋能生小鍋?這故事的主旨是嘲笑世人的貪婪,可我怎麽覺得是阿凡提一開始就給鄰居下套,有點不厚道。



25. 這一幅講的是蠟燭取暖:有一年冬天特冷,阿凡提與朋友打賭,看誰能在沒有任何取暖的情況下在露天廣場呆上一夜,輸的請贏的吃飯。第二天夜裏,阿凡提一個人來到廣場,隻帶了一本書和一根蠟燭,就著燭光看了一夜書,雖然凍得多裏哆嗦,可咬著牙硬挺過來(要麽就成倒臥了)。第二天早上,見到朋友阿凡提就說,我贏了,請我吃飯吧。朋友看見那點剩的蠟燭,說你點了蠟燭,肯定用它取暖了,所以你輸了,你得請我吃飯。阿凡提氣得說不出話,點起那根蠟燭,在上麵架上一口鍋。朋友問,你在幹嘛?/ 我在給你做飯吃。/ 蠟燭這麽點火,能做熟飯嗎?/ 你不是說蠟燭能取暖嗎,為什麽不能做飯,你就耐心等著吧。



26. 這一幅講的是冒傻氣的阿凡提,把剩的酸奶倒進湖裏。旁人問他在幹什麽,阿凡提說他打算把整潭湖水都變成酸奶。旁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說怎麽可能。阿凡提回答說,萬一要行呢?



27. 這一幅砍樹的不言自明。有意思的是,看了這些雕像,似乎在土耳其人心目中,阿凡提是個胖乎乎的老頭,樂天有時又有點傻氣。而在中國,阿凡提則被描繪成一個幹瘦的老頭,突出的是他的滿腦子智慧(也可以說是一肚子壞水)。



離開Aksehir,繼續上路,下午抵達科尼亞。科尼亞(Konya),是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中部的重鎮,宗教和文化中心,人口超過一百萬,為土耳其第七大城市。科尼亞地區有悠久的文明史,附近的叉子山(Çatalhöyük)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村落,距今有9000多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定居點之一,新近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科尼亞曾為塞爾柱羅姆蘇丹國的首都,市內現存很多塞爾柱時期的建築。

在伊斯蘭教國家中,土耳其算是最為開放的,因為與歐洲毗鄰,加上政教分離的國策,因而那裏的宗教氣氛不像其它穆斯林國家那麽濃。而土耳其宗教氛圍最為濃厚的大城市,當屬科尼亞,因為這裏是土耳其宗教保守勢力,莫拉維蘇菲教派的大本營。莫拉維蘇菲教派(Mevlevi Order),就是世人常說的“旋轉托缽僧”教派(Whirling Dervishes),是十三世紀宗教大師,詩人魯米以及他的信徒和追隨者建立的一個神秘主義教派。他們特有的宗教儀式(Sema),頭戴高帽,身穿白袍,雙手平伸,以右腳為軸,不停地旋轉,表達對真主的向往和思念。

魯米, 原名是賈拉拉丁·穆罕默德·巴爾赫(Jalāl ad-Dīn Muhammad Balkhī),1207年出生於波斯呼羅珊帝國的巴爾赫地區(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方)。魯米的父親是一位伊斯蘭教學者,魯米自幼隨父親學習伊斯蘭教義和波斯文學與詩歌,終生用波斯文寫作。由於蒙古人入侵中亞,魯米全家向西逃難,最後來到塞爾柱羅姆蘇丹國的首都科尼亞定居。魯米(Rumi)的名字就是從羅姆(Rum,阿拉伯人對羅馬的稱呼)一詞而來。

成年之後,魯米在科尼亞教授伊斯蘭教神學,同時出任宗教法官。1244年,魯米遇到了他的導師,一位苦行僧沙姆士·大不裏士(Shams Tabrizi),是魯米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用魯米自己的話來說:“我從人類身上看到了從前認為隻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東西”。他開始成為一位神秘主義詩人。據說之後幾年間,魯米和沙姆士如魚得水,如影隨形,基情四射,他的弟子和追隨者們則被冷落在一邊。終於這些人有一天采取了行動,把沙姆士騙到城外,哢嚓了,對魯米則宣稱沙姆士失蹤了。魯米把對導師的懷念,寫成一部四萬行的詩集《沙姆士·大不理士神曲》。

為了尋找沙姆士,魯米曾遠行至大馬士革。終於有一天,他想明白了:我為什麽要尋找?其實我就是你。你的思想通過我傳給世人。原來我一直尋找的正是我自己。頓悟的魯米回到科尼亞,潛心思考,最終創立了莫拉維蘇菲教派,通過詩歌,音樂和舞蹈,表達修道者對真主的虔誠和信仰,闡發了“人神合一”的蘇菲之道。莫拉維一詞,得名於魯米的尊稱梅烏拉那(Mevlana),意思是宗教大師。

魯米在生命的最後十二年中,在他的得意門生也是身後的繼承人沙拉比(Husam al-Din Chalabi)的協助下,創作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長篇敘事詩集《瑪斯納維》(Masnavi)。詩集共分6卷,五萬餘行,用424個故事,闡述了伊斯蘭教和莫拉維蘇菲神秘主義教派的哲學義理。《瑪斯納維》被後世認為是波斯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波斯詩歌的典範。

1273年12月17日,魯米病逝於科尼亞,《瑪斯納維》第六卷最後一個故事還沒有來得及講完。臨終前,魯米給世人留下七個忠告:

In generosity and helping others be like the river.      慷慨助人如大江大河

In compassion and grace be like the sun.                   慈愛友善若燦爛陽光

In concealing others' faults be like the night.              隱人過錯好比黑夜之不見

In anger and fury be like the dead.                             憤恨怒火要像死者一樣埋葬

In modesty and humility be like the soil.                      謙卑如泥土

In tolerance be like the ocean.                                    包容似海洋

Either you appear as you are or be as you appear.    做人則要表裏一樣

魯米死後,他的繼承人莫拉維教派第二代掌門沙拉比在魯米的陵墓上修建了一座靈堂,後來又增添了清真寺和其它的部分,最後成了莫拉維教派的大本營和修道院。沙拉比死後,由魯米的幼子蘇丹·瓦拉德出任第三代掌門,此後掌門之位由魯米的後代世代相傳。直到二十世紀初,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實行政教分離的國策,莫拉維教派被政府強製解散,修道院也被改為梅烏拉那博物館(Mevlana Museum)。托缽僧的旋轉舞作為宗教儀式一度曾被禁止,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後,政府才重新開禁,允許旋轉舞的表演。每個星期六晚上,在梅烏拉那博物館,可以看到托缽僧的旋轉舞(Sema)表演,可惜我們到科尼亞晚了一天,沒能趕上。

近年來,魯米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魯米的詩歌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其中英文譯本就賣出五十萬冊。2007年,為紀念魯米誕辰80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該年為國際魯米年。托缽僧的旋轉舞也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28. 科尼亞的梅烏拉那博物館。



29.  綠色的圓錐形建築就是魯米的靈堂。



30. 院子內的淨手池。



31. 魯米的靈堂,陳列著魯米,魯米父親,教派曆代掌門的棺槨,以及魯米的胡須等聖物。



32. 魯米的靈柩(帶著綠色頭巾的),隔著欄杆,很難拍到,湊合看吧。



盲拍了一張,心裏正打鼓,生怕讓旁邊虎視眈眈的保安發現,這時遊客裏有位膽大的,端起相機對著魯米靈柩,喀嚓一張,還打了閃光。保安當時就跳起來了,可惜他沒看清真凶,錯指著另外一個遊客,哇啦哇啦一通土語訓斥。那位被冤枉的遊客大媽攤開雙手,一臉無辜,意思是,你看我手上根本就沒拿相機。當時那情景,現在想起來都直想笑。

33. 博物館的陳列室:修士們在演奏樂器。魯米認為音樂和舞蹈都是與真主心靈溝通的渠道。



34. 在夥房下廚也是修士們的一項功課。



35. 博物館裏陳列的手抄經書。



36. 旋轉舞托缽僧的雕像。



37. 當地出產的工藝品。



38. 梅烏拉那博物館旁邊的塞利米清真寺(Selimiye Mosque),建於1558至1570年,錫南大師的手筆。



39. 阿齊茲清真寺(Aziziye Mosque),混合了奧斯曼和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十九世紀建築。



40. 宣禮塔的風格在土耳其獨一無二。



41. 塞爾柱時期的建築阿拉丁清真寺(Alaeddin Mosque)建於1220年,是科尼亞最大的清真寺。



42. 細塔神學院(Ince Minaret Medrese)建於十三世紀中葉。



43. 大門上方典型的塞爾柱風格的精美石雕,花紋繁複,刀功精細。



44.  現在改為石雕木刻工藝博物館。



45. 十三世紀的帶翅膀的天使石雕。



46. 塞爾柱突厥的象征:雙頭鷹石雕。



47. 卡拉台神學院(Karatay Medrese),另一座十三世紀的古建築。



48. 現在是塞爾柱瓷磚藝術博物館。



49. 塞爾柱風格的八角瓷磚,人物的勾畫,特別是臉部,明顯受到中國繪畫的影響。



50. 科尼亞的晚餐,TripAdvisor上推薦的Somatçi Fihi Ma Fih Restaurant。Somatçi原意是桌子,引申為擺桌子,是莫拉維教派托缽僧修行的十八種功課之一。



51. 廚房一瞥。



52. 食物味道一般,隻能說中規中矩。不過最後附贈的這道甜點,造型倒是蠻有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