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故都遺韻——古城布爾薩和伊茲尼克

(2013-07-12 10:04:42) 下一個

布爾薩(Bursa)位於土耳其亞洲部分的西北角,馬爾馬拉海南岸,著名的滑雪勝地烏魯達峰的山腳之下,當初是奧斯曼帝國草創時期的都城,龍興之地,相當於滿清入關之前的盛京。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得名於開國蘇丹奧斯曼·加齊(Osman Ghazi),又稱奧斯曼一世。奧斯曼的祖先,是居住在中亞的烏古斯突厥卡耶部落的酋長,因為驍勇善戰,得到加齊(聖戰武士)的稱號。後來,為了躲避西進的蒙古大軍,他的父親率領著部落一路轉進到小亞細亞,投靠當地同為突厥人的塞爾柱羅姆蘇丹,被派到西北方靠近拜占庭的邊境地帶駐防。奧斯曼出生於1258年,自幼勇力過人,1281年繼承父位。這期間,奧斯曼的宗主國羅姆蘇丹,在蒙古人進攻下節節敗退,國力日漸衰弱,而奧斯曼則對外東征西討,兼並了周圍的許多小部落,乘機坐大。1299年,末代羅姆蘇丹去世,奧斯曼取而代之,正式稱蘇丹,由此開創了奧斯曼帝國600年代基業。

取代了羅姆蘇丹之後,奧斯曼開始了對拜占庭帝國的攻勢,二十餘年奪取了小亞細亞的大部分領土。1326年,奧斯曼帝國的大軍將拜占庭在小亞細亞的最後一座重鎮布爾薩團團圍住,但這時奧斯曼本人已經病入膏肓,指揮大軍攻城的是他的兒子奧爾罕。臨終之際,奧斯曼指著布爾薩城中一座銀頂覆蓋的教堂對兒子說,死後就在那裏為他修建一座陵墓。奧斯曼死後,奧爾罕即位為第二任蘇丹,稱奧爾罕一世(Orhan I)。奧爾罕化悲痛為力量,率領大軍一鼓作氣,攻下了布爾薩城,將年輕的帝國的都城遷到這裏。遵照父親的遺願,奧爾罕在那座銀頂的東正教堂的遺址上為奧斯曼修建了陵墓。1365年,奧斯曼軍隊攻占了巴爾幹半島上的埃迪爾內城,為了加強在歐洲的統治,將帝國的首都一分為二,歐洲部分的首都設在埃迪爾內,而布爾薩則被保留為亞洲部分的首都,直到1453年才二都合一,遷到伊斯坦布爾。

如今布爾薩是土耳其第四大城市,人口超過一百萬。布爾薩是除伊斯坦布爾之外,奧斯曼曆史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奧斯曼帝國前六位蘇丹,除去死在科索沃的穆拉德一世,死後都葬在布爾薩。除了蘇丹陵墓,還有幾座著名的清真寺。曆史上,布爾薩曾經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土耳其絲綢交易的中心。布爾薩的皮影戲在土耳其更是家喻戶曉。在布爾薩停留的時間雖然不到一整天,這座古城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令人回味。雖然有幾處景點,因為修整或閉館,未能參觀。這點遺憾,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補上。其實布爾薩和伊斯坦布爾雖然有馬爾馬拉海相隔,交通卻還算方便。從伊斯坦布爾乘高速輪渡,隻要1個多小時,就可以到對岸的港口Yalova,再換公交車半個小時到布爾薩。安排一日遊,完全可行。如果時間充裕,在布爾薩住上一天,就更好了。

下麵請看布爾薩貼圖。

1. 奧斯曼一世陵墓。奧爾罕一世攻占布爾薩以後,按照奧斯曼的遺願,在原來拜占庭聖艾裏修道院銀頂教堂的廢墟上修建了這座陵墓。原建築毀於1855年的地震,現在看到的是1863年重建的。



2. 八角形的靈堂正中央擺放著奧斯曼一世的棺槨。周圍幾座較小的棺槨屬於他的家屬。



3. 棺槨的天鵝絨外罩上裝飾著精美的銀線刺繡。



4. 四周圍著珍珠母鑲嵌的圍欄。



5. 同一座墓園裏還有奧斯曼帝國第二任蘇丹奧爾罕一世的陵墓。



6. 棺材上覆蓋的金線刺繡。



7. 帶纏頭(sar?k)裝飾的棺槨屬於蘇丹的兒子(?ehzade)。和奧爾罕葬在以前的不全是他的兒子,還有孫子,重孫子。



土耳其一圈跑下來,發現差不多每個城市都有一座烏魯清真寺,而最富盛名的也許要算布爾薩的烏魯清真寺。在突厥語裏,烏魯(Ulu)是大的意思,這座“大”清真寺為一長方形建築,除了龐大的體積和頂上的20座鉛灰色的穹頂,外觀和其它奧斯曼帝國早期沿襲塞爾柱風格的建築也沒什麽不同,是巴耶濟特蘇丹在位期間,於1396之1399年修建的。巴耶濟特一世(Bayezid I)是奧斯曼帝國的第四位蘇丹,綽號雷霆,不知是誇讚他的戰鬥力還是暴脾氣。1396年,巴耶濟特一世在保加利亞北部多瑙河畔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同匈牙利國王率領的基督教聯軍開戰,史稱“尼科波利斯之戰”。戰前,巴耶濟特一世向真主許願,如能保佑奧斯曼軍隊獲勝,將奉上20座清真寺酬謝天恩。果然,奧斯曼軍隊大獲全勝,擊敗了被稱為“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基督教聯軍,是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從亞洲擴展到歐洲,並站穩了腳跟。

到了兌現諾言的時候,巴耶濟特一世耍賴了。剛剛打完一場大戰,國庫空虛,根本拿不出錢來修建20座清真寺。不知誰給他出的餿主意,讓巴耶濟特狡辯說許諾的20座清真寺,不是分開的一座一座,而是連在一起的,於是就建造了這座有20個圓頂的清真寺,這就是布爾薩烏魯清真寺由來。

有道是,湛湛青天不可欺,跟安拉開這種玩笑,能不遭報應?果不其然,六年之後,中亞的霸主帖木兒,親率幾十萬大軍入侵安納托利亞,安卡拉一戰成了奧斯曼帝國的靖康之恥,巴耶濟特兵敗被俘,竟落得徽欽二帝的下場,也算遭了天譴。

8. 布爾薩烏魯清真寺,從外麵看去似乎平淡無奇。



9. 清真寺內部裝潢卻是氣度不凡。



10. 祈禱壁龕裝飾的金碧輝煌。



11. 牆飾細節。



12. 然而,烏魯清真寺之所以不同凡響,當推寺內壁上裝飾的一百多幅伊斯蘭書法。



13. 這些巨幅書法出自奧斯曼時期的多位書法大師之手,風格各異。這個大字對稱規整,類似中國的楷書。



14. 這幅龍飛鳳舞,筆畫張揚,好似行草,作於伊斯蘭曆1225年,即公元1846年。



15. 這幅好像一艘船。



16. 這是某位蘇丹的畫押。



17. 在布爾薩的六座王陵之中,最為華麗的當屬第五位蘇丹莫罕默德一世(Mehmet I)的綠陵(The Green Tomb)。山坡上蒼鬆翠柏掩映下的這座八角形建築,因外麵鑲嵌的綠色瓷磚而得名,是布爾薩城的象征。



18. 綠陵是1421年,莫罕默德一世死後,由他的兒子繼任的穆拉特二世為他修建的。內部八角形平台的中央,擺放著莫罕默德一世的棺槨。



19. 棺槨外麵包著彩釉瓷磚,裝飾著伊斯蘭書法。



20. 以及各種花飾。



21. 四周的牆壁,也貼著花瓷磚。



22. 波斯風格的祈禱壁龕裝飾的十分華麗,花樣繁複,金碧輝煌。中間的馬賽克圖案描繪了花園裏各種花卉,中間一盞明燈,象征著伊斯蘭教義,兩根蠟燭分別代表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



23. 與綠陵同在一個建築群的綠色清真寺(The Green Mosque or Ye?il Cami)是莫罕默德一世生前建造的。因為綠陵是之後建造的,地勢高於綠色清真寺,是唯一一座地勢高於清真寺的陵墓。



24. 清真寺大門上方的石刻和古蘭經銘文。



25. 清真寺內部。



26. 米哈拉布(Mihrab,祈禱壁龕)前祈禱的穆斯林。



27. 米哈拉布上方鎏金的十二層蜂巢狀藻井。



28. 行腳僧客房(Tabhane)的穹頂。



29. 石膏牆飾。



30. 牆上的瓷磚花飾。



31. 第六任蘇丹穆拉特二世(Murat II)是最後一位葬在布爾薩的奧斯曼君主。他在位期間修建的Muradiye Complex建築群包括清真寺,神學院,浴室,以及穆拉特二世和另外幾位王子的陵墓。可惜穆拉特陵墓和清真寺都在維修,無法參觀。



32. 隻有阿赫邁德王子陵墓開放,規模遠遜幾位蘇丹的陵墓。



33. 布爾薩的巴紮(Bazaar),曾經的絲綢之路重鎮,布爾薩在奧斯曼時代是絲綢和紡織品的交易中心,巴紮的規模雖然比不了伊斯坦布爾,但是商品的價格更能讓人接受。



34. 在巴紮一家賣舊貨的鋪子裏,看到這對皮影人物。左邊穿紅衣服的叫卡拉格茲(Karagöz,意思是黑眼睛的吉普賽人),右邊的哈西瓦特(Hacivat)。土耳其的皮影和中國的類似,隻不過用的是駱駝皮,不是驢皮。



據說,土耳其的皮影戲就起源於布爾薩。傳說在蘇丹巴耶濟特一世修建烏魯清真寺的時候,工地上有兩位民工叫卡拉格茲和哈西瓦特。他們倆經常在一起插科打諢,講故事說笑話,逗得其他民工紛紛停下手裏的活兒,看他們耍寶。時間一長,影響了施工進度,引得蘇丹雷霆大發,下令把他們兩個“喀嚓”給砍了頭。後來民間為了紀念卡拉格茲和哈西瓦特,就把他們的故事編成皮影戲,在茶館旅店演出,深受下層老百姓的歡迎。在皮影戲裏,卡拉格茲是個文化不高,心直口快的急性子,代表下層勞動人民,哈西瓦特則是個咬文嚼字酸秀才。皮影戲主要以兩個人的對話展開情節,用各種故事笑料表現大老粗和文化人之間的差異和衝突,不過最後獲勝的總是下裏巴人的智慧。

35. 布爾薩城外的卡拉格茲和哈西瓦特紀念碑。紀念碑的外形,仿照了傳統的皮影戲舞台。



36. 紀念碑四周的浮雕都是皮影戲裏的故事吧。哪位高人給講解一下?



37. 龍口奪魚。



38. 紀念碑的街對麵,是卡拉格茲皮影博物館。



39. 可惜那天博物館閉館,隻能看看外麵。



40. 布爾薩城裏的Arap ?ükrü街,以前是猶太人區,現在則是飯館一條街,因為布爾薩臨海,這條街上的幾家海鮮餐館特別出名,到了晚上家家客滿。經過一番比較,我們選中了Deniz Taba?? Restaurant,就是照片裏右手的第一家餐館。



41. 因為這家餐館有自己的魚市,來料新鮮。



42. 先來4道冷碟,分別是西紅柿辣醬,油泡紅椒,茄子沙拉,涼拌海菜,味道很好,十分爽口。



43. 魚市上選了兩種魚:烤鰈魚(Grilled Turbot),火候恰到好處,魚肉肥嫩,入口即化。



44. 烤海鱸魚,魚肉鮮美。兩種魚才50土耳其裏拉,合不到30美元,是我們在土耳其吃到的最好的一餐。



布爾薩往東80公裏,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有一座小城伊茲尼克(Iznik)。提到伊茲尼克,大家馬上會想到著名的伊茲尼克瓷磚,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就是得名於伊茲尼克藍瓷磚。其實,伊茲尼克不僅僅是奧斯曼時代的“景德鎮”,小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在早期基督教的發展史上,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鮮為人知,是因為伊茲尼克的名字是土耳其人起的,之前的希臘拉丁名字叫尼西亞(Nicaea)。當年奧斯曼帝國占領拜占庭帝國的城市之後,都要給城市改名。像君士坦丁堡改成伊斯坦布爾,普魯撒改成布爾薩。有的城市,就在原來的名字上加一個突厥語的前綴伊茲(Iz-,意思是通往XX的路),像士麥拿(Smyrna)就成了伊茲密爾(Izmir),尼西亞就成了伊茲尼克。

基督教曆史上,很多重要的決策方針,都是在主教全體會議上討論通過的。這種會議,稱作Ecumenical Council,俗稱基督教代表大會。曆史上召開過二十幾屆,其中最重要的,羅馬天主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都承認的,是最早的七屆。第一屆和第七屆,就是在小城尼西亞召開的,史稱第一次/第二次尼西亞大會。

大家知道,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確立,是通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的米蘭敕令。到了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覺得有必要召開一次大會,於是邀請當時7大教區的一千八百多名主教,前來尼西亞出席全體會議,這就是基督教史上的一大。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實際到會的隻有兩三百人。一大的中心議題,是討論基督是否和上帝一樣,具有神的屬性。當時一派的意見是,耶穌隻是個先知,凡人;而另一派則認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和上帝一樣,也是神。經過激烈的辯論,後一派的觀點占了上風,最後達成決議。一大的精神就是,基督和上帝同質,都是神,即所謂的聖父和聖子。這就是基督教的基石“三位一體”的來源。五十多年後的君士坦丁堡二大,又加上了聖靈,完全確立了三位一體。所以說尼西亞召開的一大在基督教曆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到了公元787年,基督教七大又在尼西亞召開。這次大會的議題是偶像崇拜。早期的基督教崇拜偶像,從教堂到教徒家裏,都掛著耶穌,聖母,天使和聖人的聖像。這一點和傳統的猶太教,以及新興起的伊斯蘭教完全不同。當時,受到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的影響,一部分信徒也認為崇拜偶像,是對神的不敬,有些過激派甚至在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康斯坦丁五世的支持下,公開搗毀聖像。直到公元775年康斯坦丁五世去世,支持聖像的一派才又重新抬頭,要求停止對聖像的破壞活動,新皇帝的立場也站在聖像派一邊。為了解決紛爭,羅馬教皇下令召開七大,到會的代表有三百多名主教,以及教皇本人的代表。最後做出的決議,破壞聖像的活動屬於“異端”,應予禁止。聖像作為基督,聖母,天使和聖人的象征,在教堂和其它場所懸掛,為信徒所尊仰,但不能作為神來膜拜。多虧了七大的決議,才使得多少精美的聖像壁畫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說,沒有當初宗教題材的繪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文藝複興,更談不上歐洲繪畫的蓬勃發展了。

除了基督教一大七大,尼西亞還曾經一度做過拜占庭帝國的首都。1204年,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還沒打異教徒,先拿自己的教友開練,一舉攻占了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拜占庭皇帝隻好躲到了海那邊的尼西亞,偏安了幾十年,直到1261年才收複失地,還都君士坦丁堡。

1331年,奧爾罕一世從拜占庭人手中奪下尼西亞,更名為伊茲尼克。戰後的伊茲尼克變成了一片廢墟,由於奧斯曼帝國把重點放在了布爾薩,伊茲尼克失去了往日的繁榮,從拜占庭時期幾萬人口的城市,變成了隻有幾百戶人家的小鎮。十五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從對波斯的戰爭中俘虜了一批陶瓷工匠,把他們安置在伊茲尼克,從此有了自己生產的瓷器。伊茲尼克的工匠利用波斯和中國傳來的技術,以及當地的材料,開發出以藍色為主的特色瓷器。十六世紀是伊茲尼克瓷器的黃金時代,伊斯坦布爾的皇宮和各地的清真寺都紛紛采用那裏出產的瓷磚作為裝飾。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盛極而衰,伊茲尼克的陶瓷工業也隨之衰落,不複當年。

45. 伊茲尼克尚存5公裏長的古城牆,四座城門也都保留下來。這是東門,Lefke Gate。



46. 伊茲尼克也有一座綠色清真寺,建於十四世紀,因綠色的宣禮塔而得名。



47. 在綠色清真寺外,正趕上一場穆斯林的葬禮。



48. 庫拜丁清真寺(?eyh Kutbuddin Mosque),第一位用突厥文撰寫古蘭經教義問答的十五世紀神學家?eyh Kubbettin就葬在這裏。



49. 伊茲尼克博物館,前身是奧爾罕一世的皇後Nilüfer Hatun為賑濟窮人開辦的一座粥廠。



50. 伊茲尼克也有一座聖索菲亞教堂,雖然規模遠遜伊斯坦布爾的索菲亞。據說這裏就是基督教一大和七大的會址。召開一大的那座教堂,早已不複存在,現在這座建築,是公元6世紀時查士丁尼一世建造的。不過外表看著實在是有點寒磣,像座倉庫。



51. 奧斯曼帝國時期變成了清真寺。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裏改為博物館,但是不知什麽原因,從去年開始,又恢複為清真寺,不過仍然對外開放。我進去的時候,還看到穆斯林在裏麵祈禱。



52.  有些牆壁上和地麵上,還能看到依稀殘存的基督教聖像和圖案,好像當地人也不在乎。



53. 伊茲尼克城裏仍然有許多陶瓷作坊,號稱用古法手工生產伊茲尼克瓷器,圖案和顏色均為仿古,特別是這種特有的鈷藍和番茄紅。



54. 搞不清楚陶瓷(Ceramic)和石英(Quartz)的區別,不過石英的要貴上好幾倍。



55. 陶瓷藝人在給瓷器上釉。



56. 最後再貼一張伊茲尼克的民居。



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